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相对 · 论】 没有创新的笔墨等于零——在首届巴蜀画派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兴发言

四川文化网 2020-6-30 19:44 1772人围观 艺术动态

现在可以说画画的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大师也是满天飞,但是真正有新意的原创作品不多。我认为这是跟我们的学养有关系,我们很多画家我认为要坐下来,认真地读点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匠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匠人是重复 ...
各位同仁上午好:
  刚才听了以上几位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我认为我们今天召开这么一次研讨会。关于巴蜀画派我曾带着这个题目在川大艺术学院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征求过一些专家、教授和学者的意见,他们对巴蜀画派这个提法总体表示认同。但是具体运作上需要把握很多问题。
  首先,我认为一个画派要高举艺术创新的旗帜。
  刚才谭继和老师、邓代昆老师等都从历史上为我们巴蜀画派找到了佐证,巴蜀画派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后人没有加以整合进行传承,让它成为一个响誉全国的画派。所以我们今天做这个事情,就是要传承我们的历史,在传承历史的前提下敢于创新。巴蜀画派要高举创新的旗帜!
  大家都知道创新是艺术之本,凡是在我们中国的书画史上留下了东西的,能够传承下来的,我认为都具有创新的东西。例如黄宾虹,他创造出了积墨法,他的山水画就是他住在青城山的时候,看到青城山的山色很浓重,色调很深,所以他就用积墨法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个了不起的创新。
  我们四川的张大千,他创立了泼墨和泼彩,在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上都是创新。吴昌硕搞了几十年书法和篆刻后又来画画,任伯年预言他会成功,他果然成功了,因为他的画有书法和金石的味道,别具一格。而创新非常的难,当时可能不被承认甚至遭到诋毁,但创新的意义非常的重大。从历史上看,大家熟悉的扬州八怪,它怪在哪里呢?就怪在创新!就是以前没有人搞的东西他们搞出来了,就被称为怪。扬州八怪当时在有些宫廷画家眼里是没有地位的,是受排斥的。如果他们扬州八怪当时都一规一矩的按照宫廷画那种艺术标准去创作,我想他们现在都是默默无闻的。他的艺术生命就没有了,就不能成为响当当的扬州八怪画派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就没得这个怪没有这个画派,所以说创新的意义非常重要,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二、画派应创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要形成一个画派,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是不能称之为派的。从流行的各种画派来看,他都是有着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那么要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就必须要有作品,进而以此衍生出画派的理论,要创新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在笔和墨上下功夫。这是艺术创作最起码的东西。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笔墨,中国画离开笔和墨就不叫中国画了。大师不会无知到如此程度,他的本意是说没有思想没有内涵没有精神的笔墨等于零。实质是说程式化的笔墨技巧等于零。
  我们四川出了个大师级的画家叫刘伯骏,八十余岁了,隐居在达州市50余年,去年底在四川美术馆办了次画展。我认为他的笔墨就有创新,他画的荷花、向日葵、美人焦等,笔和墨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笔和墨的创新难在哪儿呢?难就难在二者的结合上,要不有笔无墨,要不有墨无笔,拿泼墨泼彩来讲,泼上去一大片,笔怎么出来?在80年代以后,泼墨和泼彩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潮流,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探索,这在传统的绘画中是个弱项。
  传统绘画中笔是强项,笔,特别讲究力度。墨,怎么让力度出来呢?这是个难题。其实笔和墨都有个力度、深度、广度和厚度问题。笔和墨的关系处理好了,跳出来了就有创新。这么多年来我们中国画的探索,就是在处理笔和墨的关系上。刘伯骏从传统里面跳出来了,要害在笔和墨的关系上有突破,笔和墨的力度都出来了。当时刘伯骏先生邀我给他写篇评论文章,因为我在那次画展前拜访他时,看了他的一批画,在交流中谈了我的三点看法,他非常赞同。然后在川大艺术学院刘伯骏艺术研讨会上,我受邀参加并写了我有史以来的第一篇美术评论文章。我的对面坐的都是一些权威的美术评论家。我说对不起,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评论文章,而且是评论大师的文章,我说我是斗胆,而且也没有这个水平,是刘老逼我上了梁山。因为我以前是学哲学的,跟艺术涉及得比较少,后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所以在艺术研究方面我还要学习。所以说在笔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我们怎么去探索?我们巴蜀画派应该来进行思考这个问题。笔墨是一种技巧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有所突破,才能开宗立派。
  三、学 养
  学养,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恰恰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真正有创新的作品有几许,我认为从基本的东西做起我们就可以成功。艺术要创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养。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师,都有很深很高的学问,把学养恰如其分地融汇贯通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当中,这个作品就是上品,品位一定不低。我认为,有时候“笔墨”是指中国水墨画特有的“笔墨精神和思想”,有时也可能是指“笔墨技巧”。
  有的画家一生追求所谓的笔墨情趣,一味讲究墨气、讲究线条以及具体的树法、云法、水法等等笔墨技巧和规则,或许还有点自己风格的摸索,似乎有了这些就能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但我认为这些只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而不是艺术创新的本质。有的画家刻意描写景物或人物肖像,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有的画家在各种笔墨技巧法则下反复套用,烂熟于笔下,但这些只是笔墨小技巧而已。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我认为在这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画家控制画面的整体布局,控制笔墨的节奏、速度、气息,以及笔墨的空间感和体量感,这就有着一种笔墨气韵生动的大技巧。而要达到这种气韵生动的妙境,关键在学养。
  现在可以说画画的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大师也是满天飞,但是真正有新意的原创作品不多。我认为这是跟我们的学养有关系,我们很多画家我认为要坐下来,认真地读点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匠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匠人是重复,大师是创造;匠人在单一层面,大师在综合层面;匠人在操作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在中国的书画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大师,能够留下东西来的能有几个?都是离不开他的学养的啊!
  (此文根据现任中国通讯社书画频道学术主持孙友军在首届巴蜀画派学术研讨会上即兴发言的录音整理)

  本期推荐画家梁时民、赵德贤,并以此祝贺三台梁时民美术馆隆重开馆。

  梁时民艺术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化部国际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徐悲鸿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国画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政协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巴蜀创作中心主任、四川省花鸟画会会长、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蜀都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山东省国画院顾问、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等。


  主要作品:
  作品《秋酣图》入选首届全国花鸟画展;《窗外》、《国色天香》入选第十三次全国新人新作展;《山赛金秋》入选全国写生画展;《秋韵》获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优秀作 品奖。出版有《梁时民画集》1、2集,《梁时民作品选》、《陈志峰、梁时民画集》等专辑。







  艺术特色
  如果要对梁时民先生的绘画艺术用中国美学思维常用的语言来评论,可用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陆绥的评价来比喻。谢赫说:“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 ,所谓希见卷轴,帮为实也。”谢赫评估前贤,能有如此之高的说法的不多。就连后人公认的旷古不可多得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他笔下也成了三品画家,最高评价也不过是“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而已。
  一幅画,体势完整有力,韵致隽永高雅,并且又能在“一点一拂”之间,焕发奇妙的笔墨技巧的精神,自然才能具有“风彩飘然”的艺术感染力。这恰好可用来形容梁时民先生绘画艺术给人的感受。梁时民先生艺术中的那种亲和力,完全得益于他对时代与生活的关注,他绝不是那种超验类型的画家。与他从来对人对事的那种“真诚”与“和善”相一致的就是他的艺术的张力。这两种力量,构成他的“体韵遒举,风彩飘然”的艺术特色和至臻上乘的高格调。梁时民先生艺术的挽力和潜力或许到此有止这两股力量的合力之中。
  观梁时民作画,有一种淋漓痛快之感,他下笔神速,大笔挥洒,转瞬之间即奖一幅作品的构成框架落成。此时,无论是他用焦墨快速画出主干,还是用淡彩写出体物的粗形,都是一种泼墨泼彩的变式,都是分分秒秒的笔墨色纸相撞击的快速动作。紧接着他熟练地用破彩破墨之法让前面的泼墨泼彩呈现出一种斑驳,幻化而且更加丰富的绘画效果。看到此处,已是令一些很有绘画功力的画家瞠目了,因为,此时的画面呈现出了潘天寿式的构成崎崛之美,这往往是需要深思熟虑、谋篇布局,而后才可能出现的效果,但在梁时民笔政却成了一种快速的艺术律动。在细部处理上,他也滋补品和谈健挺的线描与冲、破之法结合,便线条变化于隐约含蓄之中。当他整幅画完成挂贴于墙面之时,就连多年富于创作经验的中、老年画家也无不频频点首,远观近详,为他画面的多变构成和精妙处理所形成的强烈艺术冲击力和富于大美、强健的气象感佩不已。
  梁时民每年总有一批具有高难度制作功夫和具有思想性的巨幅创作。这时的梁时民,表现出的沉着与耐力与前面叙述的才情横溢的状态迥然相异。那是立意要留给美术史的一种拼搏,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家会从他的成名作《包谷林》、《聚》、《秋晴》中感受这种境界。

  赵德贤艺术简介:
  赵德贤,男,一九五五十月一日生。曾先结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后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2015年至2018 在四川省诗书画院高研班刘朴工作室学习。现在是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三台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从事中等艺术教育工作四十三年,创作的绘画作品三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八件作品在中国美协、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等举办的国、省、市、县级展览和比赛中,曾经得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河道湾湾》在2012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展览,荣获优秀奖一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得奖过的论文16篇。2014年首届全國网络美展中,出版过:画家赵德贤作品、在线阅读集。











  本期策划:中国通讯社书画频道学术委员会学术主持孙友军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孙友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实头 2020-7-1 15:39
    师古,道法。意由,布局。传统,创新。由画者已决定。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