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
文化网成都7月26日电(通讯员 韩欣佚)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拾遗”团队成员来到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探寻新繁棕编百年的秘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棕编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棕叶为原材料编织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比如蓑衣、蒲扇、草鞋等便是古代的棕编。 [attach]37222[/attach] 图为新繁棕编展品。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江毅 摄 走进棕榈古屋,探寻棕编历史 根据传承人钟强先生介绍,实践团队了解到新繁棕编的历史:新繁棕编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兴盛于清朝末期及明国六十年代,在新繁镇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其技法多样,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中外人士欢迎。 在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是新繁棕编的辉煌时代,小到耳环挂件,大到家具摆件,再到挂画应有尽有。可好景不长,随着时代变迁,工业技术的发展让传统手艺迎来寒冬,老一代“顶梁”手艺人的离去产生技术方面的断层让新繁棕编每况愈下,这项传统文化的手工技艺岌岌可危。 [attach]37220[/attach] 图为非遗传承人钟强先生讲解新都棕编历史。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江毅 摄 了解棕编工序,体验传统技艺 新繁棕编的制作技艺需要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极其考究,无一不凝结了前人的劳动与智慧。 传承人钟强先生向实践团队讲解到:“棕编的取材相对于其他相同类别的取材,更具韧性,棕编,竹编等编织手法均相通,但由于原材很大,棕编主要取于植物的叶面,显得更柔软,柔度更高。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用四川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将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用排针梳理,使之成为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将棕丝搓成棕绳,再经过熏蒸、漂白、晾晒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 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用棕叶来制作小物件,感受棕编过程,体会到棕编的独特魅力。 [attach]37221[/attach] 图为拾遗团队成员体验编织过程。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江毅 摄 展望棕编未来,弘扬非遗文化 在体验编织过程后,实践成员对钟强先生进行了专访。当提及到新繁棕编的处境时,他谈到:“新繁棕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遗所存在的问题依旧相同,随着老一代手艺人的年迈,传承人的年龄断层尤为严重,手工方面的物品,前期的收益是极其低的,能够渡过前期的年轻人很少,此外,编织技艺必须有熟能生巧的过程,才能制的更好的手工作品。棕编此类精细手工更是要有着很大的兴趣和莫大的努力才能有市场。” 在钟强先生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讲到:“如今当地有非遗保护协会及四川省政府、市、区、村都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以一定的保护及宣传,也给予技术和交流方面的支持,希望能有更多人来了解并传播这项技艺,对以往的编织技艺进行创新、与时俱进、融入更多现代化色彩。” 新繁棕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精神的血脉。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承担这份重任,传承棕编技艺,弘扬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新繁棕编,去感受它其中蕴含的奇妙,让这份美丽长存世间,新繁棕编这颗闪耀的星星才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