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回乡,回乡!

【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回乡,回乡!

四川文化网 2020-8-12 09:34 14375人围观 文学作品

也许,这是廖丽华的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也许,这是廖丽华已经烂熟于心的讲话稿。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出这些话时,廖丽华显得从容淡定,不紧不慢。从他们母子坚定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他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

先锋牡丹艳

  又近黄昏,远处天边的云彩,像极了大城市晨起时的雾霾,令人喘不过气来。
  陈志宏久久地望着那些云彩,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放到一个人对身边物事的重大决策上,它们就变得无比沉重起来。
  陈志宏下定决心要回去的,是他的老家,四川省峨边县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先锋村。
  此刻,陈志宏站在乐山市的一处高楼上,久久地向老家的方向张望,谁也不知道,他此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难受,五味杂陈......


  时间是2011年冬季,先锋村一位在陈志宏的沙场务工的工人要回老家过年,向他请假,陈志宏脑子里一个念头一闪:回去看看。于是,他对那位村民说,走,我送你,我也想回去看看!
  说走就走的行程,让陈志宏那位老乡莫名激动。比老乡更激动的,当然是陈志宏了!十余年啦,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拼的他,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回过先锋村了。那毕竟是自己的故乡啊!
  他一路轻哼着儿时的歌谣,想象着荣归故里后,故乡惊人的变化,会给自己带来多少感动啊。
  然而,现实就是那么残酷!
  随着故乡的靠近,陈志宏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当他被迫靠边停车,真正站在先锋村的土地上时,他的激情降到了冰点!
  十多年过去了,故乡依旧是原来的模样,连公路都没有修通!
  他们只得步行往山上走去,每走一段,陈志宏都要在路边站一站,环顾一下四周。田园上丛生的杂草,似一支支利剑,交替刺向他的身心。破败的瓦房、被杂草淹没的小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无一不令他悲从中来。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么?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么?
  自己这些年去过那么多的农村,到处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一直在山间沉睡,没有变成期待中的美丽模样?
  就在那一刻,陈志宏紧握双拳,暗下决心:回乡!我要回乡!我要与乡亲们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


  回到乐山,陈志宏迅速联系在乐山工作、生活的先锋村人,一起商议、寻找,寻找先锋村多年为什么变化不大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家乡的发展?
  烟,抽了一包又一包;茶水,续了一次又一次。大家一致认为,制约家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村里没有能够挣钱的项目,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
  干什么呢?什么产业才可以持续有序发展,同时又可以同乡亲们一起共同致富呢?
  陈志宏很快将沙场转给一位信得过的朋友经管,自己,一心扑到了寻求适合先锋村发展的项目上去。
  茫茫商海,去哪里寻找适合自己家乡发展的产业啊?
  陈志宏带领自己的表弟,到省城、跑周边市州,走周边省、市。请专家预测,请专业人士评估,随着一项项计划被推倒,一项项指标被否定,陈志宏的心里反而高兴起来。排除法,有时候就是一副令人兴奋的良药,否定的越多,越是坚定了他干下去的决心!专家们把不适合先锋村种植养殖的,用科学依据将它们放到一边。那么,剩下的那些里面,是不是就有适合先锋种植、养殖的呢?
  某一天,陈志宏在外地一处牡丹基地考察,当看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牡丹种养所需要因素与先锋村极其相似时,陈志宏在心底大吼一声,就它了!种植牡丹!
  陈志宏说,那是他人生几十年来最昏暗的一个夜晚,他的所有希望,几乎被他的故乡人撕得粉粹!
  当陈志宏连夜从外地赶回先锋村,把自己种植牡丹这个想法,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时,聚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的乡亲们笑开了:
  “我看你是在外面晃惯了,种那些花花草草的,能当粮食吃?”
  “我才不信,你那牡丹花还能变出钱来!”
  “土地上长几苗庄稼,至少可以饱一下肚子嘛,你那花,除了看,还有啥用?”
  没有一个人支持!
  第一次召集乡亲们商议种植牡丹的事宜,不到半小时就宣告失败了。
  什么叫不眠的夜晚?那天晚上,2012年的那个晚上,就是令陈志宏终身难忘的夜晚!他将自己关在亲戚家的房屋里,望着窗外的夜空发呆......
  第二天,陈志宏早早起床,开大会不行,那我就分头开小会,我一户一户找他们谈心,交流,分析牡丹种植前景,我就不信,他们的心是石头做的。
  不信不行!
  花了两天时间,陈志宏走访了他自己认为会支持他种植牡丹的乡亲们。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他走访的所有人中,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倔脾气的陈志宏决定,使出自己的倔脾气!他不再去找任何一个乡亲谈心,和他们商议种植牡丹的事情。
  他从亲戚那里租来3亩地,从外地拉回牡丹种苗,默默地开始了牡丹花种植之旅。很快,他又想法扩大了种植面积,将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
  那一年,先锋村的乡亲们常常看到,无论酷暑,无论风雨,无论严冬,无论烈日,陈志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天缘牡丹基地上。工人除草,他参与除草;工人施肥,他参与施肥。他甚至还在基地旁边搭起了一个窝棚,下雨了,就在棚子里坐一会儿;累了,就去棚子里躺一会儿。
  人们认为,这小伙子,怕是“走火入魔”了吧?这么干下去,不仅血本无归,整个人,也会垮掉的。有人劝他,你还是好好回去经营你的沙场吧,也不至于遭这份罪。
  陈志宏对说话的人笑笑,便不再说话。
  又是一个漫长的冬季啊。牡丹花的冬季管护,容不得半点掉以轻心。陈志宏要求所有管护人员,严格按照牡丹种植技术进行管护。他依然默默守护在基地,依然是,下雨了,就在棚子里坐一会儿;累了,就去棚子里躺一会儿。
  春天说来就来!
  陈志宏觉得,今年的春天,比哪一年的春天都来的更早、更及时一些!牡丹园里,牡丹们渐次将嫩芽遣上枝头。那是怎样令人心动的色彩啊。陈志宏说,那些嫩芽,即相抱相拥,又独立枝头,那是些多么令人向往的嫩芽啊。
  每天,陈志宏都要步行走过每一片种植了牡丹的田园、山坡,看着那些嫩芽一天天长大。
  三月,期待中的三月终于来到了!
  那是怎样的一片花海啊,陈志宏说,我文凭不高,形容不出那种美丽的景致,漫山遍野的绿色间,各色的牡丹竞相绽放,那种美丽,你不亲自感受,就不会知道他的韵味。牡丹花花期很长,可以从每年的三月一直开到五月,当时种植了包括花王、紫二乔、雪源红花、月宫烛光等数十个品种。
  很快,游客们蜂拥而至,先锋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潮涌动的场景。

游客云集的牡丹基地

  陈志宏向慕名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和游客们介绍,牡丹全身都是宝,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可药用、油用。根可入药,籽可榨油,榨油后剩下的残渣还可以做牙膏,花、种、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牡丹园区种植了很多种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多年生小灌木,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产油率高。所提炼出来的牡丹籽油,营养丰富,且价格高,销路好,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很好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陈志宏在心底暗自发誓,我一定要扩大种植规模,迅速成立专业合作社,与乡亲们一起,共同致富!


  时间很快到了八月。
  由于峨边光照、气候适宜牡丹生长,试种表明,这里的牡丹品质,特别是结籽的饱满程度都好于原产地,每株根系也更发达。基地所有牡丹都不打除草剂,全采用人工除草,肥料也只用有机肥,严格规范的种植,保障了产品的质量。8月底9月初,基地迎来收获的季节。
  连天缘牡丹基地请来的技术人员夏益先都不敢相信,先锋村的牡丹会生长得如此之好。夏益先说,油用牡丹堪称‘铁杆庄稼’,40年—50年不换茬,一次种植长期收益,每亩产值超万元,是一般农作物的10倍。陈总还多次到山东菏泽和安徽崇岭等地学习取经,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保守估计,每亩地大约能产150公斤牡丹籽,目前每公斤牡丹籽可以卖到30元,仅2013年试种的那3亩地,我们就有上万元的收益。我们的产品根本不愁销,市场抢着要。现在,基地的牡丹生长时间还不算长,等到丰产期,每亩可收获400公斤籽。这可是巨大的潜力股啊。”
  有了试验的初战告捷,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陈志宏和他的峨边天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备受关注。
  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单位领导先后来到天缘牡丹基地,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实地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制定远景规划,并派出专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一对一联系。只要是专合社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定点联系人,直接上报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只要是有利于天缘牡丹基地发展的一切技术力量,都可以通过专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市、县领导视察牡丹基地

  很快,先锋村的乡亲们抛却顾虑,纷纷要求加入到专业合作社来。
  陈志宏再次背过身去,满面是泪。
  这就是自己回到家乡的初衷啊!为什么这条路,会走得这么艰辛?
  忆起往事,先锋村村民张秀堂激动万分,他介绍说,记得那是2014年3月,当时,应该是天缘牡丹基地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正春耕,因堰渠没有维修,水根本就不能引到村民的田里,先锋三组50余亩田面临“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境遇。正在大家痛苦万分,无力解决问题时,陈志宏咬紧牙关,从本就十分紧张的基地建设资金里,挤出1000多元钱维修堰渠,很快,50余亩良田及时种上了秧苗,未误农时。先锋村四组一名困难老党员去世,陈志宏又拿出了几百元用于安葬老党员。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作为先锋村“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宏每年承诺向全村人人均分红50元。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先锋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村民脱贫。陈志宏说,我回来的初衷,就是与大家一起,共同脱离贫困,共同走向富裕,说起来,这是我的责任!他当即与村两委领导商议,确定了将所有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的计划,让贫困户在合作社里务工。
  马上,公司里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贫困户的人工作能力较差,让他们进来会拖合作社的后腿。
  陈志宏说:“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也知道大家是为了合作社更快更好发展着想。可能你们不是人人都清楚,我当初下定决心要回来,就是要与所有的乡亲们一道,齐心协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现在,时机成熟了,我们一定要与大家一起,让我的家乡换一种容颜,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发展中的艰辛,无以言表。
  据了解,天缘牡丹基地实现每年支出劳务费100多万元,将全村的贫困户都纳入了合作社,每年进行分红,覆盖范围还包括周边乡镇的两个村,陈志宏的专合社,每年赞助先锋村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先锋村首次实现了集体收入为零的突破。 2016年底,先锋村30户、83人顺利脱贫。


  脱贫不是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目标!
  公司实现收入了,彝家人民又能得到什么呢?在天缘牡丹基地上班的先锋村村民张秀堂说,天缘牡丹基地的这些土地,以前大都是撂荒地,无人耕种,实在太可惜了,但没有办法啊,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挣活钱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娃儿,也做不动那些土地了。现在,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天缘公司,村里人不出一分钱,一份力,我们在土地上就有了收益,每年每户纯收入约1万元。村里有企业进来了,我们又可以在公司里务工,每月包吃包住,还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等赚钱了,加入合作社的人还有更多分红呢。”
  据公司办公室人员小李介绍,基地还兴办了养猪场、养鸡场、养肉鸽场,除了牡丹,还在基地内种植了很多适合本地土壤的生姜、阳荷等农产品,销路奇好。平常有近30名附近的村民在此务工,收获季节,用工人数还会多很多。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刘剑说,为促进牡丹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峨边先锋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33户群众发展牡丹种植产业。
  稳步创新是健康发展的前提,2015年,合作社开始试种的牡丹观赏园,栽种了近20个品种的观赏性牡丹,依托基地,发展牡丹观光产业,沿机耕道栽种观赏性牡丹,丰富峨边‘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内容,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夏益先说,为带动更多彝区群众增收致富,公司还分步实施,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牡丹花蜜和牡丹花茶,牡丹精油、牡丹化妆品等牡丹科技产品,建设牡丹油生产线,实现集种苗繁育,油用、药用牡丹生产加工的综合发展,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养生、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物联网林农生态园区,辐射带动更多人民群众同奔小康路。
  先锋牡丹,争奇斗艳,如今的先锋天缘牡丹基地已成为了峨边的一张旅游名片。2017年,在天缘牡丹基地举办了峨边县第一届牡丹节,先后吸引了数十万人前来观光旅游。《四川日报》《乐山日报》,四川新闻网,乐山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往先锋村采访,了解陈志宏的创业故事,都被陈志宏先富带后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精神所感动。一大批报道文章、影像见诸报端,展现银屏。
  2017年6月,陈志宏被评选为“十大感动峨边人物”。
  在先锋村天缘牡丹基地,和我一同前往的沙坪小学凌蓉老师感慨万千,她说,先锋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一点都不为过。除了你看到的硬件设施的变化外,先锋人的精神风貌和习惯养成变化,也值得关注。你看看他们现在的精气神,你就知道,在脱贫奔康的政策下,他们受到了多大的益处!凌老师自豪地告诉我,天缘牡丹基地,也是他们县作协的创作基地,就在4月3日,县作协会员刚在这里进行过一次采风活动。

峨边县作协在牡丹基地采风

  因了提前的“备课”,在天缘牡丹基地那座新建的高楼里,我们与陈志宏坐下来摆谈的时间很短。我们在园区里穿行,在山顶上展望,一幅幅天缘牡丹园区的近景图和远景规划图,迎面而来。
  迎面而来的,还有初夏的微风,以及微风中牡丹园里还未及散尽的牡丹香气!回想起前些年先锋村的旧貌,再看看眼前的先锋村,感觉先锋村变化的过程,像极了在茶杯里那朵先是枯萎、而后在水中慢慢舒展身姿的牡丹花,显得那么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宜坪农产俏

  是初夏,因了村道的临时整修,我们几经绕道,才到了位于该县宜坪乡的峨边县丽华食品有限公司。
  那时候,天正热,几乎是热到你睁不开眼睛的那种,汗水除了在你后背游走之外,也可以在你的上下眼睑间连接起一道珠帘。
  按照固有的观点,能够经过多年创业后再返乡创业的人,年纪都会相对大些,但廖丽华纠正了我的偏见,她看上去刚50出头,且那种朴实与生俱来,没有因为产业的逐步强大而改变。
  我们在她的培训教室落座,开始了对她创业之路的简单回顾。


  廖丽华出生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她有着苦比乐多的童年,在自己两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她和姐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7岁时,爷爷奶奶也相继离开了。两姐妹相伴度过了苦涩的童年。
  小时候吃过的苦,廖丽华一直记在心里。
  廖丽华说,小时候吃过的苦,本来不该说出来,怕你们笑话。
  我说,我们能理解,不会笑话的。我们童年也吃过很多苦的。
  廖丽华说,你们一看都是蜜罐里长大的人。她顿了一下,接着说,但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说说也不怕。小时候,我们连猪肉都吃不起。有一年,我和姐姐喂了一头年猪,可后来猪掉进厕所淹死了。我和姐姐大哭了一场,哭到心口子都疼到没法出气。后来我们还是把猪捞起来,放了血,做成了腊肉吃掉了。
  1997年,我到金口河城区做米线生意。我看到每天有不少剩料,倒掉了又很可惜,我就想,要是用剩料养猪,该有多好。你们不要笑话我哈,廖丽华意识到什么,说,不要笑话我老是想到猪、说到猪。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去周边找场地。先买了4头母猪,后来发展到20头。可因为没有养殖经验,没得防疫知识和技术,没多久,猪就病死了,就这一项,我就亏了7000元。1997年的7000元钱,还是要话说哦!家里人都反对我继续养猪,可我不甘心。技术不行,我就去参加培训班;不懂防疫知识,我就去找畜牧部门技术人员的帮忙,我请他们作为我养猪场的技术老师。
  于是,我继续养猪,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养猪场一天比一天大,也很顺利。
  廖丽华说,我这人有个坏毛病,在外面挣的钱再多,外面条件再好,总还是想回到自己的老家。过去的那些来,我一直都在金口河——峨边——宜坪这一路段忙生意,感觉到这一带的变化真的好大啊。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家乡,心里还是有点难受。这么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还是没有好多改变。村里的人还是按照老样子在种庄稼,年轻的劳动力又跑出去打工去了,就剩下老人和小娃儿,这样,咋个发展得起来嘛。
  廖丽华说,说实话,就是那一段时间,我在心里想,我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将自己的企业,搬到自己的老家去。我就不信,我和老乡邻居们一起,就不能改变老家的落后面貌。
  说干就干,2011年,我把自己在金口河经商十几年来的所有积蓄和经验全部带回家乡,开始了创业第一步。说所有的积蓄,其实也没多少钱,廖丽华笑笑说,紧紧巴巴的勉强能维持当时的费用。
  在县上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我成立了峨边县丽华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有112家农户。我们合作社主要是进行特色珍禽养殖技术培训,大家合力形成规模化养殖,所有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自成立了丽华专业合作社以来,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都有了好的收成,他们也愿意与我一起做事。

县领导视察厂区

  我回到家乡开办的食品加工厂,成立的峨边丽华食品公司,主要从事生态肉质食品加工、销售以及绿色农副产品的购销。这些工作做得长了,也想谋求新的突破,想看看还有没有在我老家适合的项目。
  一边忙生意,我一边走访群众,问他们在种植和养殖业上面,觉得自己最适合干啥子?有好多户人家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养殖家禽。我多次跑农业和畜牧部门找专家咨询,把自己想发展特色珍禽养殖的想法给他们进行交流。
  没想到,他们对我的想法都很支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养殖野鸡很赚钱,我又买来200只野鸡饲养。2012年,成立峨边金凤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贵妃鸡、珍珠鸡、野鸡、火鸡等特色畜禽养殖。通过示范,让乡亲们看到效益后,我们又成立了峨边丽华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之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近年来,我们的合作社发展还是很快,周边乡镇300多户村民都加入到我们合作社。


  廖丽华说,我这人没啥文化,嘴也笨,只晓得做点具体的事情。说实话,要把紧要的东西说出来,只有等我的儿子回来给你们说。
  提到自己的儿子,廖丽华脸上的笑容明显不一样了,多了些自豪,多了些欣慰,多了些慈爱母亲的慈祥。
  同行的宜坪乡人大主席宋涛介绍,廖丽华在为合作社起早贪黑地经营管理,经常挨家挨户地走访养殖户,了解养殖农户的各种养殖需求和困难,一心带领农户谋发展的精神。在她的影响下,儿子汪瑶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与父母一起创业,他的加入,给廖丽华的企业注入了科技的活力和知识的内涵,为合作社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宋涛继续介绍说,汪瑶人年轻,但他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恒心、决心、有爱心更有信心。今天这么热,汪瑶还在外面挨家挨户了解生产情况。刚才,他妈妈已经给他打了电话,估计他很快就回来了。
  短时间的沉默。
  我提议看看他们的展板,大家立即前往。展板上展示的,是公司的发展历程:各级领导相继前来实地调研、指导;各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士,也常常来此实地讲课;下乡收购农产品,现场发放免费鸡苗,网上销售农产品,等等等等画面,映入眼帘。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专合社的定期培训和节日文艺比赛活动的图片。在农村,一个专合社,居然能长期坚持免费办培训班,怎么就能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居然将文娱活动也开展得这么好?
  宋涛说,这不奇怪嘛。仅2015年,合作社新建一座年出栏3500头猪的规模化养猪场,为贫困农户杨尚秋、廖国志、樊军书、乔位荣、张碧华、廖学光等免费提供种猪和饲料,合作社每年组织6场(次)300人次的专业养殖、种植技术培训防疫技术指导。2016年,又通过自主创业发展,示范带动能人发展,加工生产特色畜禽农产品,依托电商销售,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摸索出一条“产供销”产业链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农户的经营管理、生产销售、效益增收都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打响了“七彩彝凤”企业品牌。扩大经营规模,采用“大户带动,借鸡生蛋”模式,走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324户(其中贫困户212户)农户养殖增收。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农户352户养殖增收。

电商实体体验店

  宋涛接着介绍,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该社紧紧围绕“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发展思路,于2019年3月成立了丽华合作社党支部,推行“党建+”模式,采取“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干、党员率先干、群众跟着干,建立起帮资金、帮技术、帮信息、带发展的帮带共富模式,帮助农户发展产业,脱贫增收致富。近年来,通过支部引领专合社、专合社发展产业、产业促进脱贫,摸索出一条“产供销”产业链运作模式,依托农村电商平台,线上线下销售,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每年种养业收入达672.3余万元,电商销售收入达190余万元,利润56万元,辐射带动农户和周边乡村676户养殖户年均增收2860元,为峨边脱贫攻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正介绍间,一小伙子从大门外飞奔而入。
  廖丽华忙叫着小伙子的名字,我们知道,是汪瑶。
  汪瑶个子不算高,黝黑的皮肤,但十分结实。他与我们一一握手后,满含歉意地说,本来是在家等你们到来,但事情实在是忙不过来,有几件又必须今天办好。
  我问他,热不热,还能坚持出去走走不?
  他随意一笑,看看我这肤色,你就晓得我是不怕太阳晒的。
  于是,我们一起步行,前往他们的生猪养殖场和家禽养殖场。
  宜坪乡庙岗村山不算高,但坡坡坎坎还是较多,他们的养猪场和家禽养殖场,在合作社办公区背后,分居公路左右两侧。右侧的家禽养殖场地势略高。
  汪瑶说,天热,味大,猪场和鸡场我们在远处看看算了行不?
  我说,既然来了,要去看看才是。

养鸡厂一角

  汪瑶说,好。今年,我们又依托国家扶贫项目,帮助宜坪乡群力村、庙岗村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为每户贫困户先期发放50只七彩山鸡或贵妃鸡进行散养,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保底回收鸡蛋和成品鸡。汪瑶指了指对面山上,又指了指身边那一片土地说,我们最近几年在种植业上也下了功夫,大力发展了青花椒、红花椒育苗种植及保鲜烘干炼油加工销售,加上生猪、跑山鸡养殖、肉制食品加工及销售,以及绿色农副产品的网上购销,感觉路子是越来越宽,但肩上的担子感觉也越来越重。
  汪瑶说,自己的父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养猪场山,确实很辛苦。但没有办法啊,父母终将会慢慢变老,但父母亲创立的这份事业,却不能丢下,只能越办越好。我们始终秉承“进取创新、求实存真、客户至上、奉献社会”的精神,带领20多名员工创造性开展工作和改进服务质量,宜坪乡的广大农民群众家养家禽和种植的青花椒、红花椒不愁销路了,农副产品也有了着落。据初步统计,年加工农产品达40多万公斤,产品远销省内外多家超市酒店,人均年收入增收5000元。我们在近期建成了集花椒、藤椒烘干、保鲜储藏标准生产车间500㎡和腊肉、香肠生产线各一条、有专门的生产质量检测房和肉食品检测设备,年生产能力达300吨,生产的“野森源”牌系列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大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好奇地问他,按理,现在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都不愿意回到农村,你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回来?
  汪瑶顿了顿说,咋说呢,我是被我父母的精神感动了。他们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按理说,他们在金口河做生意赚的钱,完全可以让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但我妈每次想起她苦难的童年,想起她吃百家饭日子,加之她看到家乡父老们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她就想放弃自己的一切,带动大家一起打拼。我妈毕竟只是一个读书少、见识少的普普通通的农民啊。物联网时代,他们学到的那些知识,哪里够用啊?她都能有这个决心,我怎么也要回来帮他们一把。
  汪瑶笑了笑说,开始一直认为是在帮父母,我现在也早把这些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了。
  很快来到养鸡场。依据山势而建,成梯级向上排列的养鸡场,显得随意而大气。除了常见的公鸡母鸡外,七彩山鸡,确实令我们着迷。

现场教学

  站在养鸡场俯瞰养猪场,那长长的一排厂房,确实显得很有气势。
  我问汪瑶,你们自己怎样看待企业和合作社带来的社会效益?
  他抿嘴一笑,这个还真不好说,哪有自己表扬自己的啊?他看着我认真的样子,说,不过,当地有关部门总结了几点,我一会儿通过微信发给你。
  汪瑶通过微信发来的,是一份当地报送先进材料上的内容:一是“五统一自主”建基地。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提高。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控、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农户自主管理”,根据种养户意愿和需求,“公司+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鸡苗3万只和疫病防控药品,回收鸡蛋13万枚;在她儿子的帮助下,流转当地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成1000余亩花椒、藤椒基地;特色畜禽养殖基地2个。二是“三结合”促转型。坚持长短结合,果林套种莲花白、小米辣、豌豆尖等短效产业,基地平均亩产值增加1000元左右;坚持种养结合,利用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80户农户提供优质生活用能,既有效处理养殖场面源污染,又满足周边农田、果园的用肥需求,推动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产销结合,加工特色农产品,提升附加值,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676户农户户均增收6400余元。三是“三模式”稳增收。统一流转,租金保底。在土地流转期间遇到过阻力,与农户多次协商未果,在支部的引领下,已建有一定规模养牛基地的支委委员王祥和已种有一定规模猕猴桃基地的姜树华二位同志率先带头,用自家土地与合作社合作,有了党员能人的示范带头,农户一下就有了信心,纷纷响应支持,顺利流转1000亩土地;就近务工,劳务增收。基地按“谁流转谁务工”的原则,让农民摇身变工人,自己的土地自己干,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二次返利,增加收入。按农户的生产量和回收量,年底进行核算,根据产量高低依次排名进行返利,以此起到激励作用。

高高兴兴分红

  在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带动157人就地务工增收。发挥“三农”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汪瑶笑笑说,这个,让我妈来说吧。
  廖丽华走到汪瑶身边,扶着儿子的肩头,对我们说,我们慢慢老了,今后的担子,就全部压在他的肩头了。我看见廖丽华的右手,用力在儿子的肩头捏了捏,汪瑶转头看了看妈妈,点了点头。
  廖丽华说,我们今后将不断拓宽经营范围,重点以“峨岭云边”公用品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服务范围;在现有合作的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稳扎稳打,走出县境拓宽业务合作,积极同外地同行合作,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做大做强,壮大公司实力。
  也许,这是廖丽华的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也许,这是廖丽华已经烂熟于心的讲话稿。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出这些话时,廖丽华显得从容淡定,不紧不慢。从他们母子坚定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他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骆驼,男,70后,作家、编辑。先后在《北京文学》《文学报》等数百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著有小说集《红橘甜了》《原路返回》等4部,有作品被《小小说选刊》等多种选报刊转载并收入《中国百年微型小说经典》等上百种选集,小小说作品《红橘甜了》《年猪肥了》《发报员刘菊花》等9篇被选入全国20多个省、市中考、高中语文试卷,并入选百余种中学语文教辅书籍。获第五、六、七、九、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奖。全国小小说年度十大热点人物。现服务于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作家网,系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副秘书长、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网络作家网执行主编。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骆驼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