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2
绵阳,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孕育过李白、欧阳修等才子,同时又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未曾亲近她时,她给人以华贵典雅的印象,可深入了解,得知绵阳具有相当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划分为平坝、台地、低丘、高丘、低山、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山原、高山原、水面等十二类,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山地区,即平武、北川及安州区、江油西北山地,属于四川省多地震区之一,全市受到地震威胁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6%以上。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北川、江油等重灾区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绵阳的贫困人口分析,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缺资金少技术是主要原因,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绵阳就业局多措并举,将就业扶贫“双十+3269”工作计划纳入全市脱贫攻坚计划,即全市建设就业扶贫示范村10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0个;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30场,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2400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600人,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转移就业9000人,计划脱贫村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达到100%。 我到达绵阳,是个天阴欲雨的冬日下午,绵阳就业局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科的主任科员曾冬梅接上我,驱车赶往就业局,即与局长贾智艳、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科科长欧晓阳会谈。贾局长颇有巾帼英姿,她拿起桌上一张岗位信息专刊给我看,说每期印刷达3000份,通过快递公司,发放到各乡镇,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招工信息。要扶贫,先扶智,绵阳就业局2017年的就业扶贫专班培训,集中在中式烹调、通用机械操作、小型汽车驾驶等重点培训专业。 说到这里,贾局长拿起手机,调出照片给我看,是她一个多月前在烹调扶贫专班上与学员的合影,当得知这个扶贫专班仍在授课时,我提出能否到现场实地采访,贾局长欣然同意,马上联系了“明星厨校”的谢小军校长,安排我过去观摩学员授课情况。 欧晓阳和曾冬梅陪同一起前往,车上,有着多年就业工作经验的欧科长感叹道:“如今贫困户之所以致贫,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家有病弱亲人,‘走不出去’,只能困在原地。我们开办扶贫专班,就是为了‘授人以渔’,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牢实基础。” 授人以渔 “明星厨校”的谢校长肤色略黝黑,理干练平头,一双不大的眼睛神采奕奕,他带我先去看了“实操教室”,身穿白色厨师服、头戴高帽的学员乖乖围坐墙边,正对他们的是一排长灶台,授课的肖老师站在灶台中间,左右两个火眼,上架两口大锅,学员们排队去老师身边炒菜,身后料理台,是切好的蔬菜肉丝,大锅旁边,有十几个盛装调味品的碗碟。肖老师如同精通“左右互搏术”的武功高手,向左边学员说道:“油放太多了,倒掉一些。”扭头又指导右边学员:“该下姜末葱末了,注意火候!” 谢校长介绍说,授课流程是这样的:将这次的学员划分为两个班,一个班是上午讲课,下午实操;另一个班就上午实操,下午授课。老师讲课是先讲理论,接下来到“观摩教室”,老师边做菜边讲解,最后才是“实际练兵”,老师手把手地教每个学员做菜,考核每个人的“火头功夫”。 谢校长带我走进办公室,宽宽的电脑屏幕上,正监控着几个主要教室、包括楼梯走廊等重要位置的视频,他说绵阳就业局对贫困户的培训工作相当重视,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要求能“随时抽查,随时报告”,精确到每个贫困户每天每刻的学习视频,都能一一查到,这就杜绝了办扶贫专班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的不正之风,真正能让学员们学到一身硬本事。欧科长补充道:“为了办好扶贫专班,我们是下了大力气的,每个学员学费、生活费8500元,都是由政府买单,所以培训机构也格外认真负责,对学员们进行严格管理。” 人均8500元?这可真不算个小数目,那到底要学多少天呢?谢校长伸出三根手指,微笑道:“三个月。”用三个月时间来培训贫困户技能,哪怕是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学到一手厨艺。肯这样“花费”时间,并且就业局还近乎“苛刻”地要求培训机构能提供每个学员的每刻学习状态,从细微处管理,可见绵阳就业局为贫困户所下的心血。 谢校长一手创办“明星厨校”已有二十年光阴,经验丰富,但在此次的“烹饪扶贫专班”上,他稍稍修改了教学内容,除了核心的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心理建设”都纳入了培训内容。谢校长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说刚开班就发现了,学员们因家境贫困,说来谁身后都有一部“血泪史”,他们难免有自卑情绪,因此谢校长还专门请来心理老师为大家上课,又不时举办学员联欢活动等,旨在帮助大家树立信心,谢校长坚信,只有信念强大了,才更容易走出贫困的沼泽地。 出生于安州区秀水镇,三十出头的贺春明,对自己能参加此次培训相当激动,他双亲体弱多病,自己又曾车祸伤到左肩,导致不能挑担重物,家里的钱几乎都丢给“病弱”这个黑窟窿,他有两个孩子,上有孱弱父母,下有幼子待哺,令他无法外出打工,留在家乡打打散工,因自幼爱好厨艺,便拜了个做乡厨的师傅,跟着师傅帮人做坝坝筵。这次他能接受专业培训,兴奋得双眼都冒光,说自己是大开了眼界,感觉“登上了一层楼”。 不仅如此,他还活学活用,将新学到的菜式一笔一划都记在本子上,刻在心田里,培训班学员休假时,他刚好赶上一场坝坝筵,在席桌上露了一手,惊艳了乡亲们,大家吃着“土司凤脯”、“风味牙签肉”、“酱香土豆泥”等新鲜菜式,竖大拇指夸他真是了得,在扶贫专班学成了大厨师,将来谁家有红白喜事、寿宴满月酒,要请上贺春明才上档次!虽然三个月的培训专班才刚过去一半时间,贺春明对于未来的脱贫事业已极有信心,他说学到了真本事,不管以后是去餐馆打工,还是自己开农家乐,晓得怎么“掌勺”,这才是硬道理,贼都偷不走肚里的本事! 扶贫——扶智扶志扶德 去江油新安镇的车上,绵阳就业局副局长陈祖新一席话,让我十分受用,他观点可谓新颖,谈及就业扶贫,说要“标本兼治”,“标”是什么呢?是开专场招聘会、公益性岗位托底等;但要说到“本”,便是帮助贫困户们培养技能、寻项目、找资金。绵阳市扶贫专班,2017年市级专班开了10个,在对口帮扶的阿坝、甘孜,还跨市州开办4个,培训内容全是实用且市场需要的,能让学员们“一技在手,走遍神州”,比如驾驶员培训,培训费达8600元每人,到时学员毕业,不仅领到驾照,还会拿到技术等级证书。陈局长说绵阳就业扶贫专班的特色,是不仅能让学员“找到工作”,而是要让他们“找到好一点的工作”,早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正说着,陈局长手机响了,我看到他用的仍是一款老式“非智能机”,为人朴实不事浮华,可见一斑。 陈局长说起就业扶贫的“本”,很快,我就见到了在当地就业局温暖帮助下,寻到“本”而实现脱贫梦的冯昌贵。 今年43岁的冯昌贵是家中“老小”,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二十出头便在外地当装修工赚钱,但因为长期在外,和前妻感情生了罅隙,最终无奈分手,他现在的妻子身体不太好,儿子年幼,母亲患有慢性病,家中的农活都压在妻子身上,妻子脸色愈加蜡黄,体质虚弱,为了照料家人,他只得离开新加坡的装修工地,回到家乡。 作为精壮劳动力,冯昌贵被列入就业局就业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就业局工作人员来到他家中,与他交流家庭的实际困难与帮扶需求,冯昌贵谈到,自己这次回来,想要在农业产业方面做一番事业,他在外漂了多年,现在想寻回自己“土地的根”,却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冯昌贵一开始想要种白魔芋和中药材,但通过就业局的同志,多方了解情况,得知白魔芋种植容易生病虫害,管理起来很不容易,而种植中药材,又很可能受到当年药材市场价格影响,风险不小。后来,冯昌贵终于将目标瞄向了青花椒,他了解到花椒种植见效快、后期管理相对容易,便决定种植花椒。但他流转50亩土地,接下来又要购花椒苗,资金缺口大,苦于囊中羞涩,无法将梦想照进现实。新安就业社保中心人员听说此事,立即告诉他江油市创业的优惠政策,现在贫困户创业,能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他细细一听,十分激动,说这样就有钱买花椒苗和肥料了!太好了! 我与冯昌贵一同站在缓坡上,他指点成片的花椒树给我看,去年栽下的花椒苗,今年已经蹿到人胸腹高了,明年将迎来第一次大丰收。北风料峭,身高一米八的冯昌贵只穿一件薄毛衫,外罩呢外套,腰板挺得笔直,笑容由衷自豪,看着花椒树的样子,像看着自家孩娃,满目都是深情。除了种植花椒,他还挖了一大一小两个鱼塘,投放下鱼苗,等到年底,便可以卖活鱼了,他乐呵呵地谦虚表示:“卖鱼的钱,过年应该够了嘛。” 说起就业局同志帮助他申请办理的小额贷款,冯昌贵借到了十万元,三年内还清,由政府贴息,贫困户享受“免息贷款”政策。他对借债还钱一事很有信心,笑眯眯地说我三年内一定还得清!帮他算了一笔账,他现在拥有5000棵花椒树,每棵树按挂果3-5斤算,如果乘以今年青花椒的市场收购价8.5元/斤,明年他将有二十万左右的收入。 曾经,因为母亲年迈、妻子体弱、儿子年幼而缚住手脚的冯昌贵,痛苦于缺资金、少技术,就业局不仅帮助他申请到了小额贷款,还不时来看望冯昌贵,关注他的花椒长势,遇到树苗受虫害枯死的情况,冯昌贵难免心灰意冷,又是就业局同志联系了相关农技员,请专业人士来实地做技术指导,还为他免费赠送花椒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鼓励他克服困难,振作精神。所以,如今我们所见的冯昌贵,一扫眉锁阴云的愁苦,不时爆出爽朗笑声。 陈祖新副局长说得好,就业扶贫,需标本兼治,但说到根子上,还是要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生潜力,脱贫教育要贯穿整个脱贫过程,让他们真正树立起“劳动光荣、贫困可耻”的观念,扶贫是扶智,亦是扶志和扶德,让贫困群众真正懂得感恩,知党恩、知国恩、知人恩,排除思想上的“等靠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奔涌的智慧,一身的技能来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生活。说到这里,陈局长眨了眨眼睛,不无幽默地总结道:“人无志向,那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咱们要扶贫的对象,可以短技术少资金,却千万不能缺了志向,少了动力!” 有志者,能将昔日贫困貌,转变今时幸福颜。积极向上的冯昌贵,不但得到了当地就业局的帮扶,同样也得以荣誉和鼓励,当他拿到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1万元奖励时,他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心头的信念也更足了。 手工进家,妈妈回家 北川,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羌族自治县,是夏朝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同样,也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更是就业扶贫工作者们心里最为牵挂的地方。一个从地震中蹒跚走来,经历过人生风浪的美丽女人,此刻,就坐在我面前。 王兴碧身穿大红风衣,戴圆圆大大的银耳环,蹬褐色半高跟短靴,如果不是走动起来一瘸一拐的右脚出卖了她,她将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女人。豁达的王兴碧拍了拍自己右腿,咧嘴笑笑,她说这是婴儿时代打针伤到筋留下的后遗症,八九岁时腿脚开始变坏,右腿有气无力,因为家贫,延误了治疗时机,现在已是无能回天。她接下来毫不在意地说:“2008年大地震时,我们北川死了好多人,也受伤了好多人,有些好手好脚的也变残废了,相比之下,我这个本来就是残废的,还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这场大灾难,全家也都齐齐整整的,算是幸运了!”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位来自北川禹里乡大湾村的普通妇女,她乐观而诚挚,摊开一双手给我看,指头有被棕草磨出来的老茧,但对于现在的生活,她已百般满足了,要知道,此前在乡村,她虽身有残疾,但老公身体也不好,有一只眼近乎失明,王兴碧依旧要挑起家中重担,每天应对繁重农活,可随着腿疾越来越严重,她就算背一筐猪草,都会因右腿无力而摔在地上。家中上有老人要供奉,下有一双儿女要抚养,公公患有“老烂腿”,皮肤溃烂至骨头裸露,家里几个病人,就算王兴碧没命地劳作,也不能逃离贫困的魔咒。 转机来自于2013年,县残联组织了草编培训,王兴碧从所住的山上下来,那时地震毁坏的路段还未恢复,她花了大半天时间才艰难到达县里的培训班。初次接触草编,王兴碧深深被折服了,三天时间,老师教大家学会编织最简单的“草蝉”。回家之后,她暗暗努劲发了誓:自己是残疾人,做其他的工作都不容易,连去饭馆打工人家都不要一个瘸子端盘子,而学会草编,无疑是懂得一项技能,能为自己推开就业的一扇窗!王兴碧振奋极了,对草编着了魔,那两个月,她干完农活,就坐在床头上编啊编,母亲嗔怪她,说叫了你好几声没人理,我看你都被这草编迷了魂啦! 学习草编的过程,异常艰苦,好在,王兴碧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当时为她授课的草编传承人黄强,他起初并不看好王兴碧,但这个农村妇女却用一腔顽强毅力打动了他,虽然来回县城的路十分难走,两个月时间,她除了请人带自己的成品下山,还亲自到店里去找了黄强两次,请他指点自己的编织技法。黄强对王兴碧,渐渐另眼相看了,他看出了她眼中的执拗和不屈,为了打败贫困,她是那么的坚强勇敢。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练习,王兴碧终于掌握了草编的基本技能,不懈练习与高度专注,令她手下的草编品越来越有灵气。为了帮助她走出大山,黄强决定将她留在公司上班,并解决其吃住问题。现在,王兴碧不仅自己在北川新县城扎了根,还将家人都接了过来,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在黄强的推荐下,王兴碧还成为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草编老师,在接受采访结束后不久,她又要赶往成都,给川音的学子们上课了。 王兴碧不仅仅满足于自己一家脱贫,她还带动了村里不少妇女,跟着她学习草编,那些妇女或因为孩子小、家务重、老人病,她们实在无法走出大山,到外面谋职,王兴碧便甘愿成为一道桥梁,她热心地教导妇女们掌握草编技艺,又定期回村上,帮老总黄强回收草编制品,有些心灵手巧的妇女,利用晚上和余暇时间编织,一个月能赚近千元钱。 陈祖新副局长介绍,就业局大力实施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托产业,拓宽渠道”,积极发展乡镇就业扶贫车间、村社代工点、手工加工等适合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的渠道。鼓励和争取如“手工进家,妈妈回家”等各类公益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 黄强接过话,说到目前为止,在省人社厅、文化厅、旅游局、就业局等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北川草编从濒临灭绝发展到现在,已开展各项传承培训150多期,培训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朋友近8000人次,其中残疾人朋友2000多人次。在北川的各个乡镇建立草编传承、培训及生产基地18处,带动广大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朋友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近5000元。 其实,不光是草编,北川就业局勇于创新了“文旅结合模式”,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深挖羌绣、草编、手工茶等技艺,组织开展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促进贫困户就业。 说起北川草编传承人黄强,也曾让人嘲笑是“脑子进水的年轻人”,学习化工专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到绵阳九院工作,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二零零几年时,能拿到好几万的年薪,已是众人交相羡慕的对象了,可他却将目光朝向了草编,认定了草编将来拥有极大的市场,为了保护羌族草编这个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技艺,他来到北川乡村,向老人们虚心学习编织技巧,又积极搞材料研发、技术革新,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乡村百姓就业扶贫。 2007年,辞职已三年的黄强,原本已山穷水尽,濒临绝望边缘,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拿着自己改良的几双“现代草鞋”来到了西博会现场,竟被客商一抢而空,还为他带来了后续订单,他的草编就这样顽强发展起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渡欧美。 现在,在黄强的带动下,北川已成立了多家草编合作社,就业局也对黄强带动百姓“灵活就业”的方式非常赞赏,大力给予鼓励与支持,各乡、村文化站无偿提供房屋,建成“草编文化基地”,供黄强等草编老师授徒教学、回收草编品等。当地不少老百姓闲暇时都来从事草编加工,丰富生活,增加收入。 在采访快结束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老百姓培训后做的草编产品不合格,你们会退回去吗?”黄强摇摇头,暖暖一笑:“就算产品完全不合格,我们也会按讲好的价格收购回来,对贫困老百姓,要多鼓励和支持,可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现在黄强的草编仓库里,还压着十几万件不合格的“半成品”,他用自己的钱为老百姓“兜底”,鼓舞了他们就业的信心,对此,他丝毫无悔,只愿自己小小的善心举措,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共赴小康。 给我一个支点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江油市永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便起到了这样的“支点效应”。 说起“永超”,也许大家一脸茫然,但说起“青龙峡漂流”,许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儿呀! 那儿,曾是江油北部边缘山区非常贫困的敬元乡,距离市中心90公里,全乡有7个行政村,7个都是省级贫困村;那儿,现在是大名鼎鼎的“青龙峡漂流基地”,植被繁茂,水质清澈,风景秀丽,有“小九寨”之美称,令无数游客竞折腰,景区周边及沿线地区百姓受惠于“旅游红利”,经济快速发展,一扫贫困颓气。创造这个人间奇迹的英雄,名叫张勇。 张勇的眼光和胆略都长于常人,90年代初,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摔碎了教师的“铁饭碗”,先是干销售,后来到房地产企业打拼成了技术骨干。1996年,张勇在上海创办了物流公司,赚到人生第一桶金。2004年,张勇回乡承揽建筑工程,总造价10多个亿,其中很多成为行业样板工程。 2012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老同学极力推荐他到江油青龙峡开发旅游项目,张勇去了一看,此地交通极为不便,大多数老百姓都是靠山吃山,穷得叮当响。虽然穷山区搞旅游产业并不靠谱,但初相见,青龙峡的水便深深迷住了张勇,群山环抱下,河段清澈见底,人在山水之间,如穿行画卷。张勇回去后思索再三,反复考察验证,觉得青龙峡生态环境保护得特别好,夏季气温较周边低些,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有合适做漂流的天然条件! 2014年6月景区开业了,张勇自己都没想到,游客竟会如潮水般涌来,之前规划的停车场完全不够用了,节假日期间,小车停得密密麻麻,开业不到三年,就实现了旅游接待收入8000多万元。 景区生意蒸蒸日上,张勇没有忘记当初回来搞旅游开发的初衷——让贫困的父老乡亲能摘掉“穷帽”,战胜贫困。他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心永远是和在贫困中挣扎的老百姓连在一起的,为了帮助当地贫困人员,张勇的旅游公司直接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236人,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0余万元;带动当地贫困户和群众兴办农家乐55家,吸纳就业538人,公司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800余人,周边村民新购置汽车100余辆。 之前穷得叮当响的村民,开起了洋气的小车,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他们将自己的新房修成了可供居住的民宿,每到旅游旺季,床铺早早就被预订一空,村民们守在家门口都能赚钱,笑得合不拢嘴。敬元村党支部书记郭兴浩介绍,2016年,曾经的贫困村已不再,该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4000元。 青龙峡漂流“开漂”三年多,让贫困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旅游热土,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张勇真心关爱贫困村民,尽量让他们在景区上岗就业,年老体残者也能挣一份工资,一些实在无法打工的老人,张勇免费在景区内设置了上有遮阴凉棚的摊点,让老人卖卖茶水、出售土特产,帮助他们增加生活来源。 2016年,张勇将自己获得的绵阳市返乡创业人才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青龙峡景区精准扶贫启动资金,并每年新注资不低于10万元,全部用于江油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脱贫。 挥手告别青龙峡,车行山路,沿途有柿子树,枝头上沉甸甸坠着小红灯笼般的柿子,看上去喜乐无限,耳畔,仿佛还回荡着张勇极富激情又朴实无比的声音:“就业扶贫,才能让脱贫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还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望与信心!”是的,为了能实现早日脱贫的梦想,“就业人”与黄强、张勇等“领路人”,他们一直都和贫困户在一起,脉搏与心跳在一起,梦想与光荣在一起,未来的繁荣富强,由他们勤劳双手共同创造。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