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大田新画卷

【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大田新画卷

四川文化网 2020-8-19 11:20 12491人围观 文学作品

放眼大田村,一座座新屋雨后春笋般在山间依次呈现,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在院落轻轻流淌,一盏盏路灯把大山的暗夜照亮,一条条水泥公路像丝带在山间蜿蜒,一项项富民产业让农人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 ...
  
  六月的大田
  青山如黛,碧水蜿蜒
  稻浪翻滚,花开遍野
  处处交织着美丽与喜悦。
  扶贫工资开展以来,大田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模式,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优化结构,争取财政投入资金5276.5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与异地搬迁,方便了村民日常的生活、娱乐、就医,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一)

  六月连续天旱,每到夏季,贫困户张德华老伴就焦急万分,这一次却十分淡定,在新房里悠闲地收拾着家务:“现在家里安装上了自来水,我再也不用担心天旱缺水了。”
  张德华住在月耳岩下时,吃水全靠挑。天旱的时候,村里唯一的井,犹如母亲干枯的乳汁,根本供应不了村民用水。人们需翻过一座小山,再走过几条小路,到临村去挑水。去的人多了,临村的人就像防贼一样防着,不是派人守在村口,就是用铁链把井口锁上。
  持续的天旱,大家都视水如命,临近的村子都给井口上了锁,不论翻过几道梁,爬过几个坡,往往都是空桶而归。夜深时,打着手电,下到井底,一瓢一瓢的舀,挑回家的也是浑浊的水。
  异地搬迁房修好后,村里曾多次上门做工作,让她尽早搬进新房,但是她都无奈地拒绝了:“我和老伴年纪大了,还有病,三人子女都不在身边,一旦天旱缺水,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活下去。”
  帮扶单位四川省作协了解情况后,投资10万元,在异地搬迁点,打了一口井,彻底解决了大家吃水难的问题,贫困户才陆续搬了进来。
  年前,第一书记和村上干部又到县上争取资金,水管网安装覆盖了八个社。
  墙院边,柴禾堆放得整整齐齐,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张德华和老伴育有三个女儿,都远嫁他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也不是很富裕。张德华患有矽肺病,她老伴不仅胆囊被切除了,还患有一些慢性病,两人靠着低保、农保、粮食直补,逢年过节三个女儿也孝敬一点,日子过得还算过得去。
  说起农村的变化,七十多岁的张德华夫妇,最近经典的一句就是,鸡屁股就是他们家的银行。
  那时没有经济收入,每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更别说他家就他一个男人,尽管他和老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日没夜地侍弄庄稼,日子过得皱皱巴巴的,就像打满了补丁。每个赶集的日子,张德华都会提上鸡蛋和背上一点粮食到集市卖了,再换回油盐酱醋和针头线脑。大田村属于岩峰镇、贵福镇、水口镇交界处,到岩峰镇要走15里,去贵福和水口镇要走20里,平时肚子里本就没有多少油水,赶一趟集更是走得腿脚发软。特别是下雨天,深一脚,浅一脚,加上背上的粮食,经常走得眼冒金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也只能咬着牙硬挺。
  “现在村公路都修到院坝里了,出门都不会湿鞋,家里也用上了自来水,日子越来越好了。”张德华老伴话里溢满了幸福。
  走出张德华家,我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玉米味,抬头四处望望。
  “这个异地搬迁点,就是以前的村小。”随同的主任说。
  “小学!?”我愣怔地站在原地,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只有那隐约通往山梁低矮的小路,还能让我模糊地看到,曾经风里雨里走过的影子。
  “那些年这里被称为‘小台湾’”。
  “小台湾?”我好奇地问。
  “因为其他地方的路都修通了,这个村后靠崖,前是河,左不靠村,右不挨店,路修不通。”路口处,主任指着搬迁点的最里面,“这所学校,只剩那面墙了。”
  走近,学校的轮廓在我的记忆中鲜活生动起来,这应该是办公室的那面石墙,墙壁上模糊的“诲人不倦”几个大字,在风雨中诉说着往事。
  四个年级,四个老师,每个老师负责班上所有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石墙隔音效果不好,三年级老师的声音跑到了二年级班上,四年级学生的读书声窜进了一年级孩子们的耳朵里,要是哪个班上音乐课,其他几个班也只能一起上音乐课了。
  最难的就是开学的时候,各班老师要组织学生到中心校背书。午饭后,大家都带着自己的背篓到学校集合,出发到中心校,领完书,分配给同学,就往回走。来回十多里路,汗水湿透了衣衫,肩上勒痕又深又疼。
  放学后,老师都要走几里路回家吃饭,急匆匆吃了饭,又赶回学校,其他三个老师都是本村的,只有我的家在河的对面。每天我都会从厚重的石桥上走几趟,淙淙的河水从桥下流过,有时还能看见水里的游鱼。
  一连下了几天雨,那天放午学的时候,我走到河边时,河面突然上涨了许多,洪水没过了石桥,但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淹没在水里桥面。站在桥头,四处张望,蒙蒙雨雾中一个人影也没有。雨越来越大,密集的雨点敲打着伞面溅起更大的雨雾,能见度也越来越低,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即使停了,洪水也不会退。撑着伞,我咬咬牙,摸摸索索走上了桥面。雨急水大,视线模糊,我只能顺着桥面探着路挪动步子,才走出去几步远,明显感觉到洪水巨大的冲力,好像整个桥都在晃动,我有些站立不稳……
  你要过河?身后突然传来粗壮的声音。正在绝望的我好像遇到了救星,我小心翼翼地扭过头,冲他点点头。他几步跨到我的前面,拉起我的手:跟着我走就是。有了人,就有了依靠和信心,力量也就增加了许多,我感觉到脚下安稳多了,我紧紧抓住他的手,不敢抬头,紧紧盯着前面,紧跟着他的步子。到了对岸后,也没敢多看他,出于女儿家的羞怯,心中虽有火一样的感激热情,表面上也装得云淡风轻,只是淡淡地谢过他后便回家了,此后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这事。
  很久以后,妈妈问我,说哪个人是我外婆那里的人,我外婆和我们村也是田边挨着地角,有时干活都会碰见。到此我才知道那天拉我过桥的好心人是谁。不过因为这件事,好几天半夜醒来,我都听见妈妈对爸爸嘀嘀咕咕,主要意思是母亲要爸爸去找校长求情,给我调整个不过河的学校。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此事我一点都不害怕。但听见妈妈的话,我才开始后怕,那天的情景,只要一个波浪盖过来,我就会葬身于浑浊的洪水中。

  (二)

  “这个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到这边来摘。”“来了!来了!”坡下的果园里,传来村民们采摘果子的喜悦声音。顺着斜坡,我磕磕绊绊地下到村民们的园子里。只见七八个村民,或戴着草帽,或戴着袖套,正在树上采摘,各色的塑料桶里已有大半桶桃子。
  “你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吧。”我走近一位精瘦、身穿迷彩服的大叔。
  “我们都是附近的贫困户,轻轻松松,一天也有几十块现钱,以前又是挑又是抬,一个月也挣不下几十块。”透过树叶,我看见他黧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天又有顾客在网上订购了桃子,一早,村上干部就通知了我们。你可别小瞧摘桃,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他摘桃的手停在了树枝间,一脸认真地对我说。
  我本想帮他摘桃,听他这么一说,我只能站在树下不敢动手。
  “别看这些水果是土疙瘩里长出来的,可‘娇贵’着啦!必须轻拿轻放,磕碰过的水果有伤痕,不易保存。这些水果都是要运到外地去的,更要小心。桃子到处都是,人家为什么要买我们的,那就是信得过我们嘛,我们可不能自己毁了自己的名声。”大叔在枝叶间挑选着又大又红的桃子,穿过枝叶的声音也沾上了桃子的甜香。
  “要不是有扶贫政策,我的家早就散了。”迷彩大叔告诉我,他叫李东,是大田村九社的。以前挣钱就相当于针挑土,但他还是凭着自己的一副小身板,一双手,把日子过在了人前。前两年出了车祸,日子就一落千丈了。
  他右脑太阳穴的地方,凹陷得很深,我怕勾起他痛苦的回忆,便移开了目光。但他并不介意,用手指给我看,还说太阳穴的骨头少了一块,随着年龄的增长,干不了重体力活,挣不了钱,盖不了房,娃儿的婚事也一直没有解决。农村,二十几岁还没成家,就没得啥望头了。你不晓得,当时我就想我这家人都完了。
  扶贫开始后,我家被评上了贫困户,享受了一些优惠政策。娃儿也出去打工了。最近这一两年,村上引进了果园,大家把荒山缓坡租给水果老板,坐在家里都有收入。
  大田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52户,人口3552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5户796人,贫困发生率22%,属省定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田村在县、乡党政领导下,在四川省作协、县扶贫移民局的帮扶下,紧紧围绕2017年贫困村如期“摘帽”,2019年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的总则目标,按照“八有一低”、“六有一高”的脱贫标准,精准实施17个专项扶贫计划,扎实开展“九比九看”,将“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
  引进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支部+公司+贫困户+农户的模式退立合作社,发展果树种植230亩。即以支部带头,负责土地流转,群众工作、企业管理等。公司负责种苗,技术管理,销售。全村贫困户以产业周转金,农户以现金入股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收获后提取盈利5%做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余部分4:6分成,公司6成,合作社4成,按入股股份进行平均分配。
  硕源公司在实地考察时,看中了山坡上那一片荒地。现在的水果虽是新品种,色泽、口感都很好,但对生长环境还是有严格要求的。土地贫瘠可以通过肥料来改善,但如果日照不充足,那水果的甜度就必然欠缺。
  每个社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山坡上那一片荒地,涉及到 7社、9社、10社三个社的土地。村社干部分成三个小组,挨家挨户做工作。农村人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天没亮,就出门干活了;午饭时间,还在天地里;天黑尽了,还没回家,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
  天黑时,大家都会在村办公室集中,有的一脸疲倦,有的嘴唇干裂,有的声音嘶哑,有的闷坐着抽烟……烟雾弥漫办公室的时候,大家似乎才缓过劲来,把遇到的难题撂到桌面上,一起商量攻坚办法。商量来商量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做思想工作。
  每天从早忙到晚,也许只和一两户人谈妥了土地流转的事。还有的明明昨天已经说好了,一早起来又变卦了。更有甚者,故意躲着村干部,不是走亲戚,就是躲在屋里不出门。
  一周过去了,第一份合同也没签下,不是他们不想要钱,而是觉得种水果不靠谱。在农村,谁家门前屋后没有几棵果木树,几辈人,几十年,以前早晨吃稀饭,现在也没吃上干饭呀!靠水果,穷光景不见得会有什么变化,水果卖不出去,老板可以拖欠租金,农民一旦没有土地了还怎么活!这是村民普遍的想法。
  老婆生病了找不到现钱看病,黑三愁苦着一张榆树皮脸。
  村主任生气地说,“你就是一榆木疙瘩,这块地租了,你还有其它的地种,人没了,你就等着哭吧。”
  黑三被点醒了,签下了第一份合同。
  村里的男人就有些怪自己的意思了,有的还背着人,狠狠地扇了自己几耳光。他们没想到,闷葫芦黑三,竟然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有点英雄色彩,想到英雄,觉得黑三瞬间变得高大起来。狗日的黑三不但成了英雄,还拿着钱逍遥快活去了。越想越不痛快,索性到村上签合同。彼此相见,难免尴尬,“反正都是撂荒,就当捡钱。”既安慰自己,又宽慰别人。
  还没有签合同的,这边来。不会写字的,按手印也行。签了就到文书那里领钱。耐心排队的,咧嘴数钱的,村办公室里个个脸上开满了花。幺娃子嘴角叼着一截草,躲在角落专注地看着手机,但他把办公室的一切都看在眼里。
  “幺娃子,你躲在这里干啥子?还不去领钱。”村主任上厕所时,看见抱着手机的幺娃子。
  幺娃子瞥一眼村主任,把嘴里的一截草喷出去老远,“哼”一声,转身走了。
  “整天就抱着个手机,手机能让你找到媳妇,能让你有票子花?”村主任摇摇头,“现在的年轻人啦,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几台翻耕机,把山梁上的土地,搅得热气腾腾。几位妇女一边开垄一边说笑。
  翻耕机进场第三天,幺娃子的母亲拄着拐杖,故意找茬说弄坏了她的果树,拦在了机器前。荒草丛中确实有几棵野生的果树,只是弄弯了枝丫。蔫不拉几的幺娃子给村干部下蹩脚棋,这比卫星上天,还让村里的男人们震惊。
  “就是把我这几颗老牙啃掉,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村干部一个个都在心里给自己较劲,既是啃下幺娃子这块硬骨头,也是啃下村民根深蒂固的贫困思想。
  “家里的事都是年轻人说了算。”两天时间,村干部把门槛都踩平了,连幺娃子影子也没看到。每次,他老爹驼着背把村干部送到门口时,都会用这句话结尾。
  幺娃子母亲拦在翻耕机前,小女人的男人便明白几分了。幺娃子想得到比大家都多的租金,把那个漂亮的女人哄到手,那个女人的照片,他无意中从幺娃子的手机上看到过。在这件事上,黑三抢了个第一,要是幺娃子占不到更大的便宜,以后出门,自己都没脸见人了。
  这些天,小女人的男人,兴趣不在工钱上,喜欢闷闷地坐着,直到上床睡觉。有时也抹黑出门,回来更是眉头紧锁,平时一挨床就会鼾声大作,可现在后半夜了还在不断翻身。小女人想,莫不是男人心里装了村里那个最好看的女人?
  小女人身子单薄,个子矮小,人勤快、爱干净。男人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那些年,谁家有写写画画的事,都来找他帮忙。尽管小女人知道,男人并不喜欢她,但还是觉得能嫁给这样的男人是自己一辈子的福气。
  这种事是不好说出口的,小女人虽没文化,但她总会有办法的。第二天,下地干活时,她试探了村里好看的女人,还从女人那里,了解到这叫更年期,过一阵就会好的。她悬着的心便稳稳地安放了回去。
  一天晚上,村长来到家里,小女人才明白,男人这几天夜里,干成了村干部都觉得脑壳疼的大事。
  小女人的自卑已经长在了骨子里,特别是在好看女人面前,从来都是低眉顺眼。但每每有人提起,幺娃子签合同的事,小女人总会把头抬得高高的,但有些话她也只能在心里说:“长得好看有什么用,我的男人才是村里最有能耐的。”
  初夏是一个鲜艳的季节。浓绿挤满了眼,微红的桃子顽童似的压弯了枝条,略施粉黛的青脆李,满脸驼酡色的鸡血李高高站在枝头,迎候太阳热烈的亲吻,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

  (三)

  大田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形,田不成块,地不成片,不便于机械操作。村民缺资金、缺技术。帮扶单位领导、乡镇干部经过多方考虑、多次商讨、采取长短结合,种养互补的方式,决定引进业主发展短平快的产业,与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性协议,流转土地种植洋姜。
  村干部还未向村民公开此事。其他几个村的村民就找到村上来了,硕源的果树还没有挂果时,入股村民们就分了两次钱,他们也要求引进业主流转土地,还保证绝不会为了利益给村上出难题。
  村上与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协约,流转三、七、十三个社的部分土地近500亩。部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用产业周转金入股,由村上负责翻耕、种植。收获后,除去成本,劳力,收取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其余部分按入股比例分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自种、自收、村上负责统一销售。
  以前,村民也在自家自留地种植洋姜,但大多都是任其自由生长,时节一到,便挖出来,淘洗干净,腌制咸菜。洋姜种植技术简单,见效快,又不用考虑销售,应该是一条致富门路。贫困户张小红、李彪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洋姜。为了激发张小红,也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村上修建蓄水池2口,解决了洋姜基地季节性缺水问题。
  脱贫攻坚就是以贫困村为主战场,把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全面小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模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乡情是纽带,亲情是桥梁。村上干部巧打感情牌,回引大学生徐云博回乡创业。经过考察,徐云博决定发展生猪养殖,村上为其引进德康生猪养殖,协助流转土地10余亩,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 村上争取资金,为养殖场增加三相电压器1台,挖掘深水井1口。
  “还是年轻人好,一年就能挣不少钱。”邻居闲聊时,总是羡慕不已。
  “不是年轻好,而是知识改变命运!”哪像你我几十年来,这日子还是没起色。
  一人致富不算富,当初决定回来,就是为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徐云博又建起“公司+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党组织引导、合作社拓展市场、农民共同发展一体化经营,吸纳30户贫困户入股产业周转资金16万元,每户每年保底分红600元,并优先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走进大田村森鑫板材加工厂,欢快的机器轰鸣声声震聋。晒场里,工人翻拾着一排排晾晒的木片,黧黑的臂膀在骄阳下泛着油光。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人都失业了,但对于大田村森鑫板材加工厂的农民工人来说,一天能拿到一百多的工资,职工们很是高兴。
  荒山荒坡既不能耕种,又没有业主流转。2014年,大田村村民李春,采取“支部+公司+专合社”的模式发展柜桉1000亩,解决农民就业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人,每人每月的务工收入最低保障2000多元,最高的6000多元。
  全村205户贫困户和所有非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100万元入股到森鑫板材加工厂,李春升级改造加工设备,木材加工厂生产的衣柜、书橱、桌椅等生活物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每户保底收入1200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之基,是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举措。帮扶部门省作协和县扶贫移民局出资21万元,发展庭园经济426户,并以购代捐的方式,解决销路问题,每户每年净收益900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田村在县、乡党政的领导下,在四川省作协、县扶贫移民局的帮扶下,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扶贫脱贫计划,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销号”,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放眼大田村,一座座新屋雨后春笋般在山间依次呈现,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在院落轻轻流淌,一盏盏路灯把大山的暗夜照亮,一条条水泥公路像丝带在山间蜿蜒,一项项富民产业让农人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犹在眼前。
原作者: 牛放 石秀容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