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 山河村以山为姓,以河为名,是回马镇一个行政村。 大英县回马镇介于遂宁到射洪之间,过去交通落后,在没有绵遂高速之前,从成都回射洪,就得从回马下高速。当然,从射洪到成都或者是遂宁或者是南充又或者是重庆,都得从回马上高速,简而言之,回马是一个交通重镇。我就是射洪人,在成都工作,多少年来,无数次经过回马,但是我却并不了解回马,更不知道还有个山河村,以及山河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山河旧貌待振兴 现在,要了解一个地方,有很多手段,其中最快捷的就是百度,在百度上输入“回马镇”三个字,立即就能看到你想找的内容: 回马镇是大英县的东大门,经济副中心。位于大英县涪江、郪江交汇处,东与蓬溪红江相望,南靠遂宁桂花,北邻射洪柳树。1997年12月28日,蓬溪县 行政区划调整,新建大英县后,回马镇辖18个行政村,220个农业合作社,3个街道居委会。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0公里,幅员54.1平方千米。2019年8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遂宁市 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郪口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回马镇管辖,回马镇人民政府驻新街5号。 并且,还能了解到回马的历史沿革,甚至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回马的所属辖区,近两千年的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所以用“历史悠久”来形容回马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但是,要在电脑上搜索“山河村”就不那么容易了。 原来,山河村以前并不叫山河村,而是叫做“枯井村”。为什么叫枯井村呢?顾名思义,我想估计村里水井常年干涸不出水吧。 2019年10月,按照上级村建制优化统一安排,大英县回马镇枯井村和芦林沟村合并为山河村。山河村位于回马镇西南8公里处,北临射洪市明星镇龙潭村,南接大英县隆盛镇冉家坝村,呈片状分布。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49.9亩,其中土2399.7亩、田750.2亩,林地面积2349亩,人均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全村在籍村民1046户3011人,常年举家外出329户826人。原枯井村属省级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267人,贫困发生率为17.4%。 这里有一组数据,值得人注意:“常年举家外出329户826人”,这些年,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是农村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枯井村不一样,他们不只是青壮年外出务工,而是全家老小全部外出了。这329户人,为什么会举家外出?他们外出去干什么? 答案当然很简单,尽管回马镇是交通要冲,但是枯井村地里位置却地处与射洪明星镇和大英另个一个隆盛镇交界,一般这种三交界地方,要么交通发达经济社会发达,要么偏远闭塞经济发展落后,百姓生活穷困。枯井村当然属于后者,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举家外出,要不然怎么会是省级贫困村?你看枯井村已经离射洪的龙凤峡硅化木地质公园很近了,试想一下产硅化木和恐龙化石的地方,地理条件能好吗?此外,用老百姓的话说,枯井村是典型的“夹皮沟”,宛如一口“枯井”,除了山就是沟,没有什么平坝。土地就那么多,种地收入又低,村里又没有企业,村民们不能在家门口就业,就只能跑到外面打工。也许是家乡实在太穷太落后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愿意抛弃家乡,举家外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 枯井村,难道就这样一直穷下去,就忍心看着在自己土地上生长的老百姓一家家携儿将雏地举家离开枯井村吗?不!答案是肯定的,枯井村必须改变,枯井村的彻底改变,便源起于举国上下的脱贫攻坚。 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全国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由全国农民组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不同于企业法人 ,又不同于社会团体,也不同于行政机关,自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除国家以外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唯一的一个组织。它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 (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人民公社体解后,生产队一级组织仍按原规模延续下来,但名称有的已变化,各地称谓不一,叫组或社;其经营方式,已由原来的集体经营按劳分配变为现在的家庭经营了。其组织类型,一是原人民公社组织演变过来的。乡镇(街)集体经济经营实体(如公司、联合社等)村经济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然村组经济实体等。二是新型联合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庄)、其它合伙农村企业等。 过去我国的发展还是围绕着较低层次的需求开展的,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中指出,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不再仅限于解决温饱基础上的生理需要,而是追求幸福的更高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民主的政治参与、良好的文化获得感,以及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成为了新的奋斗目标。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就应该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建成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民族复兴。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农村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发展,农村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提出振新乡村战略,把农村振新放到战略高度,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重视农村发展,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一个也不会落下的原则。同时十九大还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承包时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可以说为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真正为农民谋福利。新要求鼓励农村因地制宜创业,小农户发展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民致富提供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丘陵地区的枯井村,如何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呢? 描图作战加油干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责任,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全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是,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7000多万人里,包括了回马镇枯井村的好几百人。 遂宁市生态环境局,虽然2019年2月19日才挂牌成立,但并不是一个新单位。生态环境局是在原环境保护局基础上,综合了原市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减排职责,和市水利局及市农业局有关职责职能,也就是说改革后的生态环境局比原来的环保局权利更大了,职能更多了,义务也更重了。改革后的环保人,为了遂宁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保护遂宁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只有一人却置身于自己的世界,好像单位的改革与他无关。 他就是遂宁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刚,而早在2018年6月,他就被下派到了大英县回马镇的枯井村,担任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单位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他正在忙着枯井村的乡村振兴。在刘刚下派之前,局里先下派了现任四川省遂宁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的刘彦博到枯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刘彦博2015年7月到2018年7月,整整在枯井村呆了三年。这三年期间,刘彦博将全部精力几乎都花在了枯井村的“治穷根”上。 还记得2015年的那个夏天,骄阳如火,刘彦博一上任后就头顶烈日,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很快,这位来自市(环)环境保护局的同志就发现了枯井村的病因所在,他用医学术语概括为:基础设施“肠梗阻严重”、贫困户“疑难杂症多”、集体经济“心率过缓”三大“穷病根”。为拔掉“穷病根”,刘彦博为枯井村还量身定制了三张“药方”。 一是基础先行,全力改善“肠梗阻”。刘彦博便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整合资金带领(导)大家新建了村道4.3公里,同时扩建了村道路2.3公里,促成了群众期盼多少年的7组交通枢纽项目顺利通车。 同时,为了解决枯井村水源问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时任环保局领导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堰塘5口,建设、整治灌溉渠系3公里,建设蓄水池10口,新建1组提灌站1个,实施10组大堰塘清淤整治工程。让枯井村变成了水源充沛的“富水村”。 二是精准施策,解决贫困户“疑难杂症”。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户脱贫要求,组织枯井村三委、驻村工作组以着力改善民生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农合全覆盖,主动办理新农保,对因病、因残缺劳力贫困实施低保、残补兜底,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是产业带动,激发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刘彦博主动探索,组织制定了《枯井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依托枯井村-隆盛镇红岩村交通枢纽连接“农一环”的区位优势,努力发展“一社一品”,2017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56万元,实现入社农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1500元。 刘彦博的三年坚守,让枯井村从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山青水绿的幸福美丽和谐生态新农村, 2017年,枯井村这个省级贫困村,终于实现了整体退出,戴了多的年贫困帽子终于取掉了。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8年刘彦博也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 这里不得不说,刘彦博对枯井村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组织参与制定的《枯井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可算是为枯井村摆脱贫困后迈向富裕之路,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枯井村退出了贫困村,刘彦博回到了市环保局,可脱贫攻坚还得继续进行。2018年6月,枯井村新任第一书记刘刚,接过了刘彦博手中的接力棒。 当然,枯井村能够答好脱贫攻坚卷,奏响乡村振兴曲,还离不开中共大英县委办公室等帮扶部门大力支持。 脱贫攻坚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帮扶计划总体要求,县委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省级贫困村枯井村、非贫困村芦林沟脱贫工作实际,不忘帮扶初心,牢记脱贫使命,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在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协调部门、创新帮扶举措上下功夫,在推动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脱贫致富上做文章。 充分发挥帮扶力量作用,先后选派2名优秀党员担任回马镇非贫困村芦林沟村第一书记,2名优秀干部担任回马镇贫困村枯井村驻村工作队员,派出41名业务熟练的干部深入一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累计拨付扶贫帮扶资金40余万元。大力协调农业、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为枯井村、芦林沟村产业发展“搭骨架”“填血肉”“塑灵魂”,先后协调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完善村级水利、道路、农田整治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协助结对帮扶村发展生态肉牛、稻田养虾、跑山乌鸡、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的飞跃。精准实施“互联网+”,投入3万元用于枯井村电商平台建设,实现了农副产品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提高了村集体及贫困户收入。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县邮储银行等帮扶部门,坚持每月召开帮扶部门见面会,对结对帮扶村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协商、共同解决,保障各项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促进村级基础设施、产业等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一季度一调研,深入了解结对帮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产业发展、人居生产生活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先后共协调解决重大事项20余件。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办结对帮扶工作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致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稳步推进贫困户持续增收。扎实开展“以购助扶”活动,协调企业、部门采购,引导帮扶干部购买,特别是疫情防控以来,切实解决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农副产品滞销的问题,近年来累计购买农副产品10万余元。创新开展养殖奖补活动,支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养殖项目,按照一定标准对贫困户养殖予以资金补助,近年来共补助贫困户30余户,补助资金近3万余元。同时,积极开展爱心捐赠和社会扶贫日捐赠活动,累计捐赠资金货物近5万余元。县委办真真切切的帮扶举措,让村民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实在在帮助枯井村拔掉了“穷根”。 打好产业“组合拳” 2016年,大英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各项安排部署,结合大英实际,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9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3万元以上,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24814元,村平36090元。然而,枯井村当时既无集体经济、又无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却为0元。 不止是2016年枯井村集体经济为0,在此之前,枯井村集体经济几乎出现了倒挂。因为村支部软弱涣散,仅有的集体产业三花堰水库即使承包给了个人也收不到租金,并且村办公室占地年年赔偿青苗费,按合同还要赔偿30年……村里基础建设就没办法说了,路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来个车,还得几人推。交通搞不好,经济上不去,农民没收入,恶性循环,民怨极大,矛盾突出,经常出现百姓堵路上访事件。集体经济薄弱已经成为枯井村乡村振兴的“短板”,必须正视问题。2016年上级党委政府于是痛下决心,利用村建制优化调整机会,解散了原来的枯井村班子,重新组阁,将管理能力强个人素质好,村集体经济和全面建设都走在全回马镇前头的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徐永,派到枯井村来任联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徐永,1963年出生,1980年参军在内蒙当兵,从部队脱下军装后,就留在了内蒙从事房地产,也算是事业有成。前些年,听从内心的呼唤回到老家大英县回马镇花园村,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很快改变了花园村的旧面貌。所以,徐永很快就成了回马镇乃至大英县的“明星”村支书。为了枯井村的发展建设,镇里便让能干人去做别人干不好的事,把徐永调到了枯井村。徐永本来在花园村已经干得风车斗转的,现在却要跑到别的村去帮忙收拾烂摊子,这个风险对于曾经的地产老板徐永来说,他肯定是看得一清二楚的,但是,他是老军人,老党员,冲锋陷阵自己不上谁上?徐永立即背起背包就来了枯井村。调查研究,处理各种积压问题和矛盾,修路修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他甚至在只有上级10万元拨款的情况下,利用各种关系,整合各种资源,硬是建起了一栋260平方米的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 部队有个老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可见一个单位一支部队的领导有多么重要,一个村也是一样,自从班子调整以后,从组织建设上有了坚强的领导,枯井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得到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进一步增加,村上全面建设立即有了新起色。 在徐永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新班子成员努力下,2017年枯井村认真按照发展规划,努力发展枯井村的集体经济,终止了不合理的承包合同,将水库收回重新承包给养殖户,引进光伏发电、肉牛经营和稻田养虾等项目,当年使枯井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万元,2018年就猛蹿至15万元,位居大英县村集体收入榜首。短短2年时间,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村党支部,别看级别低,最基层,那可是个比党性、比担当、比能力的重要舞台。看村干部称职不称职,特别是“一把手”称职不称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和检验。2016年和2017年分别是枯井村的“基础建设年”和“产业攻坚年”。路通了,水活了,钱有了,产业怎么搞? 村支部一班人带领大家抓住回马镇枯井村—隆盛镇红岩村的交通线连接‘农一环’,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发展‘适度规模、一社一品’产业项目。2017年,枯井村与一家企业合作,在全县率先实施产联式合作社试点,以企业出40%、农户出10%、村集体出50%的三方资本联投,发展50亩稻虾田,并建立企业占40%、农户占40%、村集体占20%的利益机制。“吸引44户村民参与,当年村集体收入1.06万元,2018年收入2万余元。” 2017年起,为了提高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大英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县、镇(乡)两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征、免征优惠政策。二是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给予优惠和扶持。四是各级帮扶部门要加大帮扶力度,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帮户重点,帮助引进产业项目,解决资金困难,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枯井村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上,自2017年以来,村集体整合各级各部门及企业帮扶资金累计投入184万元,形成“1+5”产业格局:秉承“适度规模,一社一品”的理念,成立谈神咀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形式,发展肉牛养殖和乌骨鸡养殖等产业,贫困户占比达86%。;通过代耕代种撂荒地,种植100亩雷竹;生态小龙虾(100亩)、生态水产养殖(30亩);依托政策扶持,建成1个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了“1+5”的产业格局。配套建设电商平台1个,积极推进生产体系、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枯井村完成了“村退出、户脱贫”任务。 2017年12月8日,在中国报道网络电视(CRTV)中播出《魅力四川》栏目中,特别报道了大英实施产联式合作社发展及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大英形象,大英为全国助力贫困村集体经济趟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到2018年的“品牌提升年”,这些产业项目优势爆发: 肉牛养殖基地销售牛肉收入69699元,跑山乌骨鸡出栏2批次,销售收入5050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6万元,同比增长170%。 探索新型产业联合模式,打通了多元增收产业链,也让枯井村生机勃勃。“平时在家门口的基地务工,空了就参加院坝文化活动,比以前的日子好太多啦。”贫困户蔡隆玖逢人就说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2018年,枯井村依托村集体产业的11个固定岗位,提供822人/次临时务工;全村有214户村民参与到村集体产业中,其中贫困户98户,实现户均增收约1200元;成功上榜省级四好村、市级文明村。 2018年,刘刚到枯井村接任第一书记后,与徐永一起,相同的军旅人生经历,让两位老兵手携手肩并肩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使,继续以《枯井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为蓝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工作要求,山河村以“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为总抓手,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双增收,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强力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在营造文明乡风上做文章,积极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富裕、幸福、美丽新山河。 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人优势,秉承绿色发展为理念,探索秸秆利用新模式,主动联系省环科院,开展秸秆肥料化试点项目建设,从施工设计到施工预算都亲力亲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同期开展全村秸秆收运工作,届时将破解秸秆焚烧难题,让秸秆变“废”为“宝”。积极向上争取协调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2处,建设拦河堰2处,布局水产养殖项目1个,实施了养牛场扩建工程,将村级养牛场规模扩大了1倍,村集体生态肉牛、稻田养虾、跑山乌鸡、生态雷竹等特色项目发展良好,2018年以来,村集体收入达28万余元,2020年集体经济力争突破20万元。依托村级产业,采取就近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手段,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带动226户(其中贫困户78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还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积极开展以购助扶,助力集体和农户增收,累计售卖农产品价值达15万余元;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枯井村成功创建了“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19年实现全面户脱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6888元。 2019年,县农业局更名为农业农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农业农村局牵头,先后制定印发了《大英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大英县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大委办发〔2019〕15号),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大组通〔2019〕172号),集体经济扶贫专项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同时建立了县级、镇乡和村级集体经济领导机制,明确了县、镇、村开展村集体经济扶贫的具体责任,形成了县级部门、镇乡、村三级联动抓村集体经济工作格局。县财政于年初通过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预算了经费100万元。落实了懂业务、熟基层的专兼职工作人员450余人充实镇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队伍,为抓实村集体经济扶贫工作强化了组织保障。当年共落实了贫困村退出的清产核资任务,共组织清理2019年计划退出的8个贫困村集体资产2255.8万元、资源3.13万亩,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806人。 对于如今的山河村来说,“2019年和2020年是 ‘巩固发展年’和‘脱贫成效年’,村民们的愿望也从盼小康变为盼富强。”村子越变越好,乡亲的腰包越来越鼓,徐永和刘刚这两位老兵却丝毫不敢松劲。他们计划一边巩固产业基础,一边打造“枯井源”农副品牌,并借助电商平台增收;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和谐幸福美丽新山河村”。 截止2020年1—6月,山河村仅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养殖场销售鸡收入8.0119万元,销售牛肉收入6.4002万元,两项收入达14.6121万元。 软硬设施齐头建 近年来,山河村新挖安全饮水井30口,惠及农户54户;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5万元,解决原枯井村10社大堰塘清淤整治问题;争取革命老区项目资金120万元,建设道路2公里、新建堰塘4口,新增蓄水1万立方米;争取交通专项资金400余万元,扩建村道4.3公里,开工建设7社通隆盛红岩村交通枢纽1.3公里;争取专项资金10万元,在1社新建提灌站1个;争取渠系整治专项项目资金47万元,建成拦河堰2处,惠及农户165户;整村于2017年实现4G网络全覆盖;争取市生态环境局资金20万元,建成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设施2处,惠及农户65户。通过各类项目建设,共解决了各类问题及诉求10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对村“两委”满意度日益提升。 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切入点,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工作,对重点区域进行清理美化。一是积极争取市生态环境局专项资金40万,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处,正在建设2处,变“污水”为“活水”,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二是大力开展“秸秆禁烧”政策宣讲,组织专人巡视巡察,确保村辖区内“不冒烟”“无黑点”。三是深入开展“六净六顺”专项整治活动,持续培养农户“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养成。四是稳步推进“厕所革命”,以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划、设计、施工相关工作,保质保量将“厕所革命”做实、做细、做好,目前共完成厕所改造300户,预计2020年底全村无害化厕所改造率达100%。 乡风文明氛围越来越浓厚。一是不断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山河村村民精神风貌。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持续推进正能量事件宣传,在村不断掀起学习先进的热潮。不断完善文明家庭、文明个人评选动态管理机制,动员村民参与其中,强化巩固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完善党群服务主阵地。山河村不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方便群众办事、开展文化活动为目标打造文化阵地。按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争取专项资金13万元建成村文化室、村卫生室各1个,争取县委办支持3万元建设电商平台1个,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争取项目建设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文化院坝,方便群众办事、搞活动。三是打造乡村文化“新时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农民夜校、四好户评比、感恩奋进教育,2017年以来,共开展内容、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共20余次,包括春节期间携手市中心医院、市女子书协义诊及送春联下乡等“迎新春送温暖”活动、主题党课、“七一”慰问、“感党恩、跟党走、献礼十九大”重阳敬老团拜会等,将感恩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文化基础。 为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促进村和谐、村发展。山河村协调矛盾在抓早抓小上下功夫,以“群众事,无小事”为核心,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解决得好、控制得住”的要求,重点做好矛盾纠纷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摸排工作,全面掌握全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运用实地走访、深入了解、认真核实、仔细梳理、协调解决“五步工作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2019年共化解矛盾问题84起。 山河村着眼于民生实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着力提升村民安全感幸福感。一是推进群众增收致富。依托村集体产业,积极提供务工就业机会,鼓励多劳动多得,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年年稳步增收;遵循平等自愿原则,鼓励农户通过入股村级集体产业方式,有效盘活农户闲置资金,农户入股后按一定比例逐年分红;利用小额信贷政策,鼓励农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发展产业,持续增收致富;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促使农户改变传统思想,协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搬迁户从土地中“解救”出来,促使农户持续增收。二是聚焦聚力住房安全。针对不同程度的住房安全问题,通过易地搬迁、建设安置房和集中供养的方式,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处,集中安置20户37人,建设易地搬迁分散安置户33户79人,建设安置房23户,建设集中供养中心,安置无房户16户,实施危房改造44户,消除土坯房45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三是不断完善医疗体系。标准化建设卫生室1个,配备乡村医生2名,让村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村民“小病拖,大病扛”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真正实现了村民劳有所获、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山河村集体经济 龙虾养殖产业 摄影白波 “五联”机制好经验 大英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和县委、县政府总体思路,积极谋划村集体经济“十四五”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对各镇、街道办的工作指导,结合各镇、各村实际谋划计划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方案和落实举措,有力促进了全县村集体经济大繁荣大发展。 2017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思路,率先在枯井村开展产联式合作社试点示范,通过推广应用“五联”模式,活用产业发展基金,转变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探索新型产业联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枯井特色的产联合作发展之路,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增长明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运用“五联”模式为枯井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什么是“五联”呢?即“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盈”、“风险联控”,具体在枯井村是如何操作实践的呢? 一是资本联投当“燃料”。为解决枯井村既无集体经济、又无主导产业的贫困根源,2017年以来,枯井村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联式合作社试点,建设稻虾田50亩,以三方资本联投作为助推枯井村经济发展“火箭”升空的“燃料”来源。由企业投入虾苗、虾田整治、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等,由4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2户)投入土地、人工等,由村集体投入水渠、生产便道和日常管理等基础设施,形成三方资本联投的格局。该项目总投入43万元,其中23万元为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15万元为企业投入,5万元为农户投入(折算),占比分别为5:4:1。通过资本联投,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二是生产联营建“主体”。枯井村以村集体为核心,构建三方生产联合经营体系。由村集体负责三方合作合同拟定、各方协调、日常监管,农户投入劳动力对稻虾田进行日常管理、生产管理和维护,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农户指导等,从管理环节增加项目成功性和收益保障。 三是经营联动定“方向”。枯井村设立了三方共管账户,对产联式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进行联动管理,对投入、生产、工时、收获、销售等各个环节均通过共管账户进行管理,三账合一,相互督促、相互管理、相互印证,共同把握项目发展的方向,促使经营过程透明化、科学化。 四是效益联盈明“目标”。枯井村在村集体的集中统一监管下,通过合同形式约定了产联式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以4:4:2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即农户占40%、企业占40%、村集体占20%,村集体让利给农户,同时保障企业既得利益,达到三方共盈的目的。同时,为最大化保障农户利益,对农户土地、人工投入实行保底,确保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不受项目风险影响。 五是风险联控作“保障”。一是建立完善风险金制度。为促使该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枯井村在合同中与农户共同约定,将当年总利益10%保留作为来年项目发展风险金。该风险金主要用于来年虾田整治、虾苗引进等方面,一定程度降低项目生产环节风险。二是建立三方共同监管机制。由44户农户共同推举1名代表,与村集体、企业代表共同监管项目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账目公开,共同抵御风险。 其次,是运用产业基金为枯井村产业提升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 主导产业有了具体载体,集体经济依然薄弱。意识到这一点,枯井村主动作为,寻求多方支持,通过活用产业发展基金,为全村产业提升、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 一是产业发展基金“活血化淤”。枯井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村财力薄弱,为突破发展瓶颈,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枯井村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账户,由县财政支持50万元用作支持枯井村村集体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通过调研、考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研究,枯井村确定了建设良种肉牛养殖基地、雷竹跑山鸡种养结合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建成村集体养牛基地,存栏良种肉牛36头,建成雷竹基地100亩,建设跑山鸡别墅6个,与雷竹配套进行生态养殖,现存栏跑山乌鸡2000余只。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支持,突破了发展的资金瓶颈,达到了“活血化淤”的目的。 二是严格规范流程“强筋健体”。为了保障产业发展基金安全,枯井村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发展基金账户。严格按照省、市、县各级财政关于产业发展基金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对基金使用管理全过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截止目前,共有32户贫困户按流程借用产业发展基金,村集体借用5万元,用于村集体养牛基地建设及生产运营。为保障贫困户利益,结合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对贫困户投入村集体养牛基地的资金按每年2%利益实行保底,同时通过规范合同文本的方式,与贫困户共同约定了本金使用、归还的相关事宜,消除基金使用风险。 通过对“五联”模式和产业基金运用的总结梳理,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方面,产联式合作的枯井之路,从合作模式上破解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方面难题。其一,破解了工商资本下乡难题。传统的农业合作方式,企业为投资主体,前期投入资金量大、风险高,村集体未参与项目投资管理,无法获取村集体经济收入。产联式合作的枯井之路,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难题。其二,破解了农户参与度不高难题。传统的农业合作方式,农户参与度低、收入仅限于土地流转收益和部分务工收益,尤其对缺劳动力贫困户帮扶效果不明显。在枯井村,这一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土地不再流转是枯井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仍然归农户所有,新合作模式下土地和人工计入成本(保底),再对利润进行二次分配,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更高。其三,破解了项目风险难题。通过三方监管机制和风险金制度的建立,从源头上消除了工商企业和农户参与产联式合作的风险,促使项目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则从资金及管理层面提升了村集体公信力。一是通过合同规范资金使用流程,让贫困户履约意识得到提升。二是通过保底等措施,降低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的风险,从而提升村集体在村民中的公信力。三是通过产业基金的设立,让广大贫困户打消了单打独斗的顾虑,在村集体的正确引领下,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成功率,提振贫困户信心,从而增强村集体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符合村情是前提。”随行陪同采访的回马镇宣统委员代军说:“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好模式。提倡要独创适合自己的新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租赁发包、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靠村集体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要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和支持,聚成强大合力。充分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要建立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双培养’机制,落实鼓励大学生回乡任职的有关政策,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来。不断加强优质产业项目的培育力度,加快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和强村富民步伐。最后就是要广泛动员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集中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把事办成,让群众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收益、能致富。” 作者简介: 税清静 四川射洪人,从部队到地方,从新闻到文学,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四川省重点作品出版资助、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儿童小说《喜神来了》系列,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从成都出发》、评论集《文学‘鸡’因论》等。参与策划、创作出版的图书有《警徽荣耀》《大爱华章》(1—7卷)《感动》《我们在长大》《大爱同行》《向生命致敬》《征程》《土地赞歌》《作家眼中的历史名人》《毕世祥》《走近生态田园新城》《走近幸福怡居新城》等二十余部。获有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白波 男,汉族,大专文化,遂宁市大英县人。曾当过农民、工人、市级党报驻站记者、站长。民间文学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嘉奖,2007出版人物志《西部大英人物》,2012年出版水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情满江河》,2019年出版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报告文学《追梦红土地》。中国水利报特约记者,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