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
“这要送给一位住在海边的姑娘,月亮升起的时候,她的家乡很漂亮。”定下了“海上明月巾”的客人这样讲。 她将收到的蓝色丝巾上印着一轮清冷的明月,另一侧还添上了一句话:“愿你棱角分明,自在如风。” 这是染坊女主人小焱的手笔。 山中万物已入夜,光影之下纸墨未干,她正为每件手作的产品附上祝福,明儿再一一装袋、寄出。 这样的夜晚,一个人,在乡村里,做喜欢的事。在两年前,还像是朋友圈里流传的故事。现在却成了小焱的日常。 25岁是个奇妙的年龄分割线,很多人的人生在这个节点发生转变,小焱也是如此。 2018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工作。一个人从天津来到四川眉山,开了一个染坊,当上了老板娘染布匠。 自此以后,这个20来岁的姑娘,几乎每一天手都洗不干净,就连指甲缝里也全是蓝色染料。 小焱是甘肃兰州人,曾在天津当了3年的幼儿园老师。 18年的暑假,她去成都一家染坊当了一个月的义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植物染。 她和老公阿杰,也是在那里,因为染布结缘。 他们现在开的染坊,名叫“古拙蓝染”。因为小焱喜欢布料如同被岁月漂洗过的味道,古拙又质朴;蓝色也是古时平民用得最多的颜色。 染坊是由阿杰老家的院子改造而来。青瓦盖起的染坊被群山环绕,薄雾笼罩在山头。 村子里的人家不多,但每一户都是土墙、青瓦、小径柴门,园子里还有觅食的大白鹅、看门的阿黄······满眼都是朴实无华的人间烟火气。 阿杰的父母都在城里务工,反倒是他们两个年轻人守着老宅子。 山中日子闲散,在没有紧急订单的日子里,他们大可一觉睡到自然醒。拉开窗帘,方正框体之外的竹林自成画卷,门前的桃花开得烂漫。 屋前的小院一边是自己动手开辟出来的菜地。 另一边则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花园。 小花园里的花开得正盛,小焱还不忘从山里采一些回来。所以染坊内外除了蓝色的门帘,最多的就是自由发挥的灵魂插花。 桌上的花瓶是一节竹筒 屋檐下的花艺是悬挂在半空的一个废弃陶罐 在破锅里养的水葫芦也开了花 四季的菜单也说不完: 立春时节,煮一碗汤圆、再嗦一碗阳春面 夏至之后,安排上一锅荷叶饭 暮秋时分在银杏树下捡白果煲汤 冬至里喝上一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我喜欢听她絮絮叨叨地分享生活里的小细节: “染好的衣服已经晾起,地瓜也烤熟了······园子里的菜长得很喜人,今晚吃哪个?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养花、种菜还是次要的。 要说人什么时候距离乡野、自然最近?那一定是从密切感知天气的变换开始。 每一个清澈晴朗的日子,都是染坊热闹起来的好时机。 院子和露台的空地上,刚染好的布匹正在阳光的烤炙下缓慢变色。 肥猫糖糖在桌上瘫成了肉饼,一会儿起来捉虫,一会儿又吐着舌头继续酣睡。 小焱在树荫下缝缝补补,有时是做抱枕,有时是在做茶席。 对了!忽然想起中午吃的南瓜羹,小南瓜是朋友送的;那便顺手再做一面小镜子当回赠礼。 夏季在山中听雨也极为有趣。 王维笔下的雨天,是「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在这里变成了光明正大偷懒、发呆的好机会。 斜倚窗前看雨珠如豆,转身铺上新染的布当桌旗,便可安静地翻开一本闲散杂记。 不过山中的岁月,也并非日日如此平静。偶尔她也会冒雨在院前摘下一片滴水观音,举在头顶当伞撑。 听着大珠小珠在叶内翻滚,打湿了衣裳也还能咯咯地笑出声,年龄好像一下倒退了二十几。 晴雨交际尚且如此,四季更替带来的的草木枯荣、温度变换则直接决定了染坊的工作内容。 春日花开叶茂,是做拓叶染的好时机: 采摘新鲜的花草、清洗、擦干水分、铺开、敲打、清洗布匹、过媒染剂、晾干,一个个繁琐的步骤,却总能让她乐在其中。 初夏多晴空,6月的温度和阳光也最适合做柿染: 采摘、清洗、去蒂、打碎、发酵、煮开、染、晒,不知不觉日头已经偏西。 尤其是去年做的柿漆早已发酵了整整一年,用它们做成包浆,染成的布煞是好看。 待到秋至,小焱更喜欢染一些温暖的颜色——茶色、红色、黄色、大地色。暖呼呼的袜子、围巾也会排上日程。 冬季的幸福,就是烧一堆火煮燃料。热染的时候,可以一边染布,另一边烤上蜀地人家都会做的腊肠。 炭火之上,肠衣滋滋不倦地鼓着气泡,整个院子都弥漫着肉香。 虽然居住在山中,但他们并不想当隐士,更不是刻意逃离城市,单纯只是「因为染布需要一个大的场地,晒布需要一个大院子」而已。 除了日常沉迷染布,在乡野漫步、去城里赶集的时候,小焱也跟普通女生一样,喜欢穿上新入坑的汉服。 以前在城市里生活的她喜欢攀岩、蹦极之类的极限运动。山中条件不允许,她便爱上了滑板和摩托车。 实在耐不住那颗想攀岩的心,那就等秋天满树都是果实的时候,一天爬上树好几次。 只有两个人的日子过得有些寂寞了? 于是他们收拾出了两个房间,专门招待远方的朋友,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 三五好友聚在小花园里烹茶采花,结伴去水塘边摘荷叶,合力在河边浆洗刚染好的布匹。 这不,刚刚设计好的耳环、手串、扇子,这时候也有了新的模特。 上门的除了年轻的客人们,还有村里的老人。 村里的人家,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家中只剩小孩和老人。知道老人家们干农活没多少收入,小焱就把缝纫、处理原料的工作分一些给她们。 不仅喜欢接待客人,他们俩也爱“串门”。 去乐山会做美食的姐姐家,小焱忍不住连吃带拿;去贵州的扶贫车间(当地人去县城务工,一个月工资不过1000元),不仅带去了订单,也能顺便教车间里的阿姨们缝些她设计好的样式。 染坊的部分蓝草原料就来自贵州榕江,小焱习惯叫帮她们种蓝草的阿姨为杨嬢嬢(四川话阿姨的意思)。 嬢嬢家里有五口人,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老俩口就靠种蓝草做靛泥,补贴家用。 不过在小焱这里,完全没有扶贫的概念。她更喜欢把染坊和嬢嬢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互帮互助。 而且随着染坊订单量的增加,小焱和阿杰两个人已经开始有些忙不过来。现在,他们正在寻找一个更大的地方开染坊。 虽然未来还充满不确定性,但小焱说她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在山中有一座染坊,在闹市有一家卖布的小店,怀里有一只小肥猫,还有爱的人在身旁。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