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走进“红军的家”-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农学子走进“红军的家”-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四川文化网 2020-9-3 20:42 1209人围观 校园文化

走进“红军的家”-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四川文化网讯 通讯员杨鞭)2020年8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追寻红色足迹-探寻家乡历史”实践队成员来到全国目前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祭拜 ...
走进“红军的家”-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四川文化网讯 通讯员杨鞭)2020年8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追寻红色足迹-探寻家乡历史”实践队成员来到全国目前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先烈。为了更好的将当代大学生青年使命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真切地了解历史和革命时期烈士的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实践团队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追忆这段“铁血丹心”的红色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是中国目前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1934年,后经过多次扩建,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留下无数英雄浴血奋战足迹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不论他们生前来自何方,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之后,来到墓碑旁的是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老人自我介绍“我叫吴建刚,是这个陵墓的守陵人。”沙哑的声音宛如拥有者透过历史的苍劲,但却又能让人察觉到一丝的感伤。守陵老人向前来祭奠先烈的人们讲述建陵以来的种种感人往事,动人之处,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队员们来到了墓碑的后方,这里是“红军烈士集墓”共收敛安葬着7823名红军烈士遗骸。队员们捧上早已备好的百合和白菊,一边听着讲解员述说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边对着革命先烈深深地三鞠躬。五人并做一排,迈着沉重的步伐,队员们将手中的鲜花献给了为人民抛头颅,撒下热血的红军先烈。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是国家的英雄,他们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此时此刻再多的敬意都显得并不为过。
青山埋忠魂,碧血印丹青。”红军烈士集墓的正后方是无名烈士纪念园,占地约150亩,四散而开呈扇形分布,埋葬着无数的无名英雄。2012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的要求,将分布在通江县境内的50处、共17225名红军烈士集中迁葬于此。纪念园内有一主雕辅雕, 主雕以“川陕忠魂”为题,两个辅雕分别以“源泉”和“忠诚”为题。也印证了英烈墓的刻下的联句——“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万世光荣”。
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会永远活着。”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存续近3年时间,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从这里挥师西进,留下川陕游击队坚持斗争。先后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这里唱响并永远传承下
不知不觉即将踏上归程,可能是由于疲惫,也有可能是由于复杂的心绪尚未平复,队员们都不自觉地停下脚步,驻步于石亭之内。抬头望去,在享受夏日里的一抹温凉外,听梁上一张张涂鸦述说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仿佛这些沉淀的历史从未离去。
遥遥地望着离去的地方,“红军精神万岁”革命的呐喊将在这个时代继续回荡。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不仅记载着红四方面军为革命作出的牺牲,也承载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每一个巴山儿女都不会忘却,每一位炎黄儿女都将永远铭记!


[attach]41164[/attach]
[attach]41163[/attach]
[attach]41162[/attach]
[attach]41161[/attach]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