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讯 “我感觉先秦时代的那群人,是上天派下来的,为了给我们的文明奠定最初的几块砖。除此之外,无法解释这种现象。”9月20日,一场主题为“从历史中感知文明的进程——《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新书分享会”在成都散花书院展开,作家章夫穿越古今,讲述2000年前塑造华夏精神的精彩故事。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6个篇章,收纳了章夫执笔的40篇历史随笔,章夫着眼于秦汉及之前的中国历史,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 “公元前是一个和当下很接近的时期” 公元前,对应到中国历史上,则包含了传说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和西汉的大部分时期。分享一开始,章夫特别向读者强调了书名中的“公元前”三个字。“公元纪年是以基督诞生为起点的,这是西方的标准。我很希望能把我们国家的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放在一个世界的视角下去看,对比一下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古印度等等文明,他们在做什么。” “我认为,公元前是一个和当下很接近的时期,开放、自由这些现代元素在当时都能找到。反而是进入公元后,我们开始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住了。”在章夫看来,“公元前就好比我们文明的源头,而一条河的源头往往是它最精彩的地方。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让后世景仰、至今无法超越的人物,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以及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实际上都是在我们称之为先秦的时代诞生的。为什么他们能在那个时代诞生?我认为是因为文化的源头阶段,没有那么多后世的条条框框,完全是一种青春的勃发。” 据章夫介绍,为了呼应开放与时尚的精神内核,《徘徊》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打破以往史学读物一本正经的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采用了硬精装裸背的装帧手段,内页采用80克轻型纸进行印刷,方便读者携带与阅读。 章夫认为,从当下回看公元前的历史,除了感受他们的开放与自由之外,还应摈除在历史沿革中形成的各种成见,“在这本书里,我没有按等级、属性来对人物进行划分,我认为历史本身没有真伪对错,”结合章夫自身的记者经历,他进一步解释,“这些古人都是我的采访对象,我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他们。” “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很好的记者” 章夫是历史爱好者,同时也是媒体人,这种经历使得《徘徊》呈现出鲜明的泛新闻化叙事的特点。 分享会上,章夫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很好的记者。”在他看来,《史记》是一部十分好看的报告文学,“你看司马迁写‘霸王别姬’那一段的时候,感觉他好像就站在项羽和虞姬旁边,他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种现场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迹。”章夫认为,要达到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写作水准,除了对史料的掌握还不够,还需要有作者作为人的感受力,感受历史人物面临那样的情境时的心态。 此外,章夫以孔子删减《诗经》举例,提出孔子是很好的编辑。“他从3000多的文本中,去粗取精留下305首诗,汇编成《诗经》。而他所留下的这305首诗,成了我们现在回看周王朝历史的重要材料。” “作为历史爱好者,大历史已经摆在那个地方,已经有人书写了,我只能通过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结合个人所感所知去书写,”章夫告诉读者,这使得《徘徊》中的文章具有用小细节解读大历史的特点,“而用小细节让故事和人物鲜活起来,也正是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养。”章夫将这种书写方式比喻为“拾麦穗”,透过史书记载或历史遗迹,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处境以及他们在那种处境中的思考和选择。 另一方面,章夫认为,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出身的历史学者,反倒使自己在历史书写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专业的历史学家以确保准确为第一要务,这就难免在进行历史解读时会受到很多的限制,”章夫表示,“相对而言,我的写作更自由一些,我可以跳脱史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测李斯与范蠡这些历史人物,在面临庙堂与江湖二选一时的心境。” 章夫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开启全新的历史随笔写作。“下一步,我将进行‘史地’专栏的写作,去实地走访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古国、文明古城遗址,写一些类似游记的文字。目前,已经从全球范围内选择了40多座城市。”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