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52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 ——采访手记 卓筒井故里---大英县 摄影张昌明 在富饶的四川盆地中部,长江上游北岸,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这里地域方圆,东西长34.3公里,南北宽29.8公里。这里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发源于阿坝雪域的滚滚涪江和孕育出千年古郪国文明的郪江穿流而过。这里交通顺畅,达成铁路横贯东西,沪蓉、成渝高速连接南北。这里特产丰富,除了传统农作物,石油、天然气、岩盐、沙金和砂石数不胜数,尤其是上千年之前,这块土地上高耸入云的卓筒架已经具有了工业文明的雏形。这里便是卓筒井故里——四川省大英县。1997年12月28日,大英建县,从此,48万大英儿女在这703平方公里热土上开启了新的生活,在一届届县委政府领导带领下,“国家粮食产能大县”“ 生猪调出大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接踵而至。但是,由于地处内陆,长期发展不平平衡,加之域内多了丘陵地区,存在着山坡多平地少、道路崎岖、土壤贫瘠等瓶颈限制问题,一直制约着大英县经济发展。截止2014年全县还有省定贫困村45个、贫困人口14967户33697人,占行政村总数的15.10%;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0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上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大英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决战…… 一 闻令而动 “中军帐”前擂战鼓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特殊担当,从县级领导到乡村干部,从贫困村到非贫困村的群众、贫困户,人人种好“责任田”“承包地”,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采访手记 《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言论的意义就是贫富差距大而且没有什么制约,就会使“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疾病、战乱、等因素,人们从未远离贫困,且一直代际传递下来。 向贫困顽疾宣战,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向全国发出了最强的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总攻动员令! 积贫积弱的大英县2014年全县人均GDP为234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6元。因病致贫占59.53%、缺资金贫困占5.61%、缺技术性致贫占9.39%、缺劳动力致贫占3.43%、因残致贫占18.34%、因学致贫2.37%、因灾致贫0.14%、交通条件致贫0.34%、自身条件不足0.68%、缺水致贫0.04%。 贫穷如顽疾,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面对贫困,智慧的中共大英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升起中军帐,升起帐前营,擂响战前鼓,以改造河山之气慨,在703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展开一场震山撼地的脱贫攻坚战。 治贫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要让大英消除贫弱之困,犹如破茧成蝶、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其难度之重、任务之艰,超乎常人想象。县委、县政府把2020年全县全面脱贫、摘帽作为主攻方向;确立了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全局长远方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才、集全县之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障和根本保障。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决战贫困的伟大战役中,中共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正权等市级领导深入大英,风雨兼程,一线指导,掌向把航。 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14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带头把脱贫攻坚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带动全县上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聚焦脱贫攻坚,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县委十一位常委及所有县级领导初心不忘,使命在身,沉下基层,调查、了解、分析,集思广益,探索大英脱贫攻坚的路径,开创大英脱贫攻坚的历史。 郡县治,天下安。在大英精准脱贫拔穷根的时代洪流县委书记胡道军、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铬超身身先士卒,勇立潮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立下愚公移山之志、下足精细绣花之功,矢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为开创党中央决策部署、习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引领下成功的“大英实践”全力而战。 吃透精种抓落实,完善制度抓成效。县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政治协商作用,全力投入攻坚主战场,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坚强的力量。 全县45个贫困村构建起“5+N”帮扶力量,“5”即1名县级领导、1个县区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队(不少于3人)、1名驻村农技员“五个一”,每个贫困村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创新选派了法治村官、金融村官、电力村官构建起“三个一”帮扶力量,即1名第一书记、1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组、每个贫困户1名帮扶责任人。全县3000多名一线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弘扬“大爱扶贫,善行卓筒井故里“的大爱精神,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参与脱贫攻坚。全县共有 700余名人大代表,160名政协委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5个民主党派对口参与和监督脱贫攻坚工作, 145个帮扶单位结对帮扶45个贫困村87非贫困村3869户贫困户受益。共有38 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带帮万村活动120 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兴业,带动 820 户贫困户奔小康。 同时,有32名大英优秀干部踏上援彝的征程,心系党的重托、彝族乡亲的期望,把对父母的牵挂、对爱人的思念、对孩子的不舍深深的埋在心底,为彝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英县 乡村一角 摄影张昌明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集中力量三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年度编制“10+N"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制定产业扶贫“村村人园、户户人社”、就业扶贫“九大措施"住房安全保障“四类模式、八项政策"、医疗保障“两个下沉、两个提升"、教育保障“六大行动"、精神扶贫“对手赛、扶贫积分”等政策,有效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供给。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特殊担当,从县级领导到乡村干部,从贫困村到非贫困村的群众、贫困户,人人种好“责任田”“承包地”,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卓筒井故里,勤劳勇敢的大英人奋力抒写着脱贫攻坚的答卷。 二 “绣功夫”戳力“三个保障” “三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要求更高的扶贫工作目标。它关注扶贫对象吃饭、穿衣、居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消费,而且还关注其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更要运用好“三保障”这把尺子去综合衡量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釆访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20年8月,秋色渐浓。笔者来到大英实验学校,采访了校长漆英。漆英是遂宁市连续两届名校长、四川省首批省级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获得者、大英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漆英告诉我们: 实验学校确定了校精准扶贫的帮扶目标,制定计划,落实扶贫任务。每位教师每周和帮扶学生进行一次谈话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进行疏导;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帮助学困生提高其学习能力;每位教师每月都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向家庭成员宣传资助政策,帮助学生申请相关生活费补助等,形成家校共育的机制;学校每学期精心筹备并开展综合素质展示活动,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 隆盛镇龙桥村。村民王廷友对我们说:我的大女儿是河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二儿子和三女儿都在同心小学读书,这是家里的骄傲,但经济上有沉重的负担。提到家庭的收入,王廷友挠着头说。今年他因病住院,家庭负担更重了。正是教育扶贫资金。他们家靠这笔资金度过了难关。“没这笔钱,我真不知怎么办!”王廷友说:家境贫困,锻炼了大女儿坚韧勤奋的习惯,不仅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前列,还获得“三好学生”荣誉。同时,她还兼职工作,每月收入可以解决部分生活问题。王廷友性格开朗乐观,一脸笑容,对未来充满梦想。 “大女儿毕业了想要回四川工作, 一是照顾父母的生活, 二是为家乡和社会作贡献。”王廷友说:“感谢党和政府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我一定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和社会。”王廷友说。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老百姓心里最普通的诉求。 面对这一最简单,最朴实的诉求,大英县作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系统部署,加大对教育扶持力度,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县教体局局长谢彦告诉我们:“大英的教育扶贫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之路。县上出台《大英县2014—2020年教育扶贫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建立起了大英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2016-2020年,投入资金10468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成校舍改扩建42157平方米,新迁建学校11所,改扩建学校54所,运动场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70718㎡,采购实验仪器设备数量130514台(件、套)。在免除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基础上,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36730人次,生活补助金2101.419万元。完成“减免在园幼儿保教费”12067人次,发放资助金695.66万元;免去15126人次普通高中学生学费651.948万元、发放18946人次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资助金1389.15万元;免去18101人次中职学生学费1822.505万元、发放20263人次中职助学金405.27万元、发放1444人次中职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补助72.2万元;补助631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学生学费和生活费252.4万元,发放5841人次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4478.323万元。多渠道筹资壮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107万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救助14900人次,发放救助金1056.7874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中无一人因贫失学。 扶智扶技,照亮前程。大英教育扶贫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民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力地助推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13年全国8962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到42.2%。因病返贫的家庭中,治疗周期长,治疗的费用高,对贫困家庭是一个天文数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每个家庭的热切期盼。 家住玉峰镇指石河村杨益琼,不幸患上主动脉夹层,在华西医院救治,先后花去38万余元,通过医保报销25万余元,大病救助11万余元,自己实际只支付医疗费1万元整。这样的“基本医疗+大病报销+倾斜支付+卫生扶贫基金救助”组合的健康扶贫救助政策,着实让杨大姐一家松了很大一口气,极大的减轻了她们的家庭负担,也增强了她生活的信心在家休养恢复的杨大姐十分感慨的告诉我们,多亏了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她们家的大问题,要是在以前高达38万余元医疗费,定会让她们家庭债台高筑、生活困苦。 杨益琼说:我在华西医院一共用了几十万,全靠国家的补助和救助资金,自己总共才用了一万块钱。没得这个政策,自己硬当当的拿出来几十万元,砸锅卖铁也不得行。现在政策好,医保这些都好,减轻了个人负担,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条命。 回马镇枯井村村民张方志说: “我今年67岁,真的享受到了住院不交押金还能先治病的待遇,大小病都不拖,我也过上健康生活,真感谢回马镇卫生院,感谢党的好政策。” 张方志是一名老年慢性病的患者,伴又患有严重的白内障,每当病情严重的时候,张方志去村卫生室开一些缓解病情的药物。以前,住院治疗对于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方志说:“现在好了,有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的健康扶贫政策》以及《贫困人口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可以在出院时办理出院手续和医保‘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相关手续。”在一旁的枯井村6社的贫困户王桂芳说:“镇上卫生院的医生,经常到我们家里来了解情况,有时还会打电话来问我们的身体情况。” 王桂芳的儿媳妇患了精神疾病,四个孙子需要抚养,儿子没有技术,在外面打工也只能做些体力活,老伴也常年生病。“要是没有健康扶贫政策,没有卫生院那些医生经常来关心我们全家的身体状况,我们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王桂芳感动地说。“家里的老伴、儿媳妇都需要常年依靠药物治疗,健康扶贫政策真的为我们家缓解了生活难题,保障全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分管副县长陈立国说:“为打好这场战役,县级财政拨付村卫生室建设、医疗扶贫兜底等健康扶贫项目资金1037.69万元。有力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支持与帮助,2016-2020年争取到市、县财政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县慈善总会捐助卫生扶贫救助资金,县卫计局、各中心(镇乡)卫生院筹集扶贫资金,全县卫生计生系统为帮扶贫困村捐款总额713.62万元,为医疗扶贫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英县易地搬迁房一角 摄影张昌明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 年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保障其住房”是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拦路虎和硬骨头。 仲秋的大英,天气渐凉,我们来到蓬莱镇三溪口村。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村里有14户贫困群众已经集体搬进集中安置点,开启了他们的幸福美好新生活。 迎着秋日的阳光,贫困户陈军和家人正将床、桌子、板凳等家具一一搬进新家。看见我们,陈军老远就招呼我们进入他的小客厅坐,随即新家又来了几位老乡,他们都是易地搬迁的受益者,小客厅很快热闹了起来。一位老乡说:“我的那个房子修得也好,我们这么大岁数,没想到还要住新房子,好房子。”另一位老乡说:“我们也搬进了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太感谢党的政策了。”贫困户张先品说:“现在房子宽,水、电、都给我们安得好好的,我们要把产业抓好,把生活过得美美好好的。”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张先品笑得合不拢嘴。张先品告诉我们: 易地搬迁前,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只能在家种田。易地搬迁后他做起了蔬菜买卖,年收入十分可观,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家庭收入比之前翻了几番。 望着翠绿山峦中一排排新建的红瓦白墙的新房,看着老乡一张张笑脸,听着老乡句句朴实的话语,我们感受到了老乡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在河边镇太华村,我们来到吴名方家。吴名方是2017年的易地搬迁户,他参与了该村易地搬迁项目的建设,也是建房委员会成员。“房子是我参与修建的,用了多少材料、是不是按工序施工,我都一清二楚。”吴名方说,“要是私人修,肯定修不到这么好”。三个房间,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地面·铺着瓷砖,打扫得格外干净,客厅墙壁上挂着“花开富贵”的十字绣,吴名方新居扬溢着喜气。 在县发改局,局长何均告诉我们: 解决14912户336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始终坚持“原则不变、流程不减、时间缩短”。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求, 2016-2019年间,多管齐下保证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新建、改造农村危房5571户。大力实施农村土坯房整治,投入资金14265.7万元,整治土坯房1742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2户。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筹集资金39303.2万元,为2888户72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修建了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大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交上了一份喜人答卷。 三 筑牢补强 基础“跳跃板”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通乡进村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信息通讯建设项目全县如火如荼展开。 ——采访手记 新建的村道路 摄影 白雪锋 仲秋的妻江河畔,青山含黛、绿水湛蓝。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与碧绿的山水相依;农家鸡犬相闻,森林掩映,一幢幢漂亮的农房与碧水蓝天相融,一幅幅“山披彩、路成景、村扮靓”的生态美景映入眼帘。 铺平通乡通村通户路 加快脱贫步伐修通一条路,架设一座桥,就能给贫困户打开一扇致富的大门。 山村早晨,景色宜人。蓝天白云,一片晴朗,蓬莱镇高山村。我们在与村支书吕荣然交谈时,吕书记说:“交通落后该出的出不去,想引进来的进不来,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脱钩。老百姓盼道路改造盼了好多年了。” 高山村1社贫困户何贻伟,因腿部残疾,劳动能力较弱,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养牛。高山村山高草茂,牛长得又快又壮,可是牛养大了,销售确成了问题。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运输牛的车进不来。所以,每年卖牛,何贻伟都要用人工驱赶的方式,把牛赶到十多公里外的集市上去卖。如果当天有人买,价钱好,牛能很快卖出去还好,要是遇到当天没卖出去那就惨了,还得把牛赶回来,这样一去一回,不但人很疲劳,而且牛也很容易生病。曾经何贻伟在这方面就吃过很多亏,所以,想起交通不便,他就心里发酸。五社贫困户查瑞福说:“高山村为沟状地形,村民分两岸而居,由于两岸交通不通,造成出行和运输极为不便,村民要外出,要多走几公里。 县交运局召开局党组会,专题研究解决高山村两岸群众交通问题。经过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和分析,决定在高山村中段,也就是五社,修建一座夸沟桥和连接社道公路。2017年初,工程完工了,道路打通了,两岸群众沸腾了,为了感谢党的恩情,群众集思广益,将该桥取名“恩济桥”。桥通路畅,乡村振兴。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加快路网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和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我们在采访局长李前沛时,他感慨地说:“蓬莱镇高山村道路全面贯通仅仅是一个缩影,全县325个行政村全部公路通畅,乡镇、建制村通畅率100%,交通先行战略取得了决定性的成绩。 路修好后,贫困村的人能走出去了,幸福的路也宽广了。 对于贫困村,水利对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当下,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对于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贫困群众,一定程度上来说穷在水上,难在水上,脱贫的出路和希望自然也在水上。 秋高气爽。我们大英从大英县城出发,经过一条水泥路面的乡村路抵达大英的金元镇。 我们在金元镇河定海村实地采访时感受了水利工程给贫困村庄带来的变化。 河定海村,五组村民陈大奎正在田里忙着除草护秧。今年水源有了保障,每亩至少能收600多公斤谷子。”陈大奎说。而在五五分干渠未到村里前,陈大奎每亩只收回了200多公斤稻谷,这个数字与村里其他农户相比还算是好的了。 河定海村历来“靠天吃饭”,五五水库干渠的延伸供水工程建设进村后,才让河定海村民心中的期盼有了答案。“以前别说是种田,每年旱季村民喝水都只有靠县里组织汽车集中运水。”村支书说:“现在用水不愁,不仅春灌用水有了保证,像今年夏天这么旱也没问题。”村支书说:“现在五五分干渠修到了村头,水进了村里的田土,全村400亩水稻全面栽插,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大英县回马镇枯井村地处回马镇西北端,与金竹村和芦林沟村相邻,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528户村民,农业人口1531,劳动人力数850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了700人,耕地面积1377.9亩,精准识别出贫困户98户,194人。 “枯井村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几乎没有外来水源,全村只有两个堰塘,根本无法解决全村农作物用水问题,今年在大英县水务局的帮扶下,枯井村争取到了小农水专项资金100万元,整修老堰塘2口,建设大小堰塘8口,清掏拦河堰5处,新增蓄水5万平方米。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枯井’村不再枯竭。枯井村重点发展青贮饲料种植产业、水产养殖产业,水产养殖产业规模达到100亩。”支书记徐永向我们介绍说。 天保镇曾流传这样的民谣。“天保过去靠‘天保’,人口饮水要远挑,遇到天旱水如油,给钱无人愿意挑。”但民谣中的情景,随着水利扶贫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农村饮水安全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最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天保镇六旬老人廖发光笑着对我们说:“如今,家家通了自来水,自来水接到灶台边,热水器接到洗澡间,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来自老百姓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了大英县乡村接通自来水后巨大的变化。廖发光只是大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数以万计的受益群众之一。 在聚焦民生水利中,大英县着力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抓产水配套项目,在每个贫困村打造产水配套、一体化示范片,加快构建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果香时节,大英县祥凤寨水库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工人们正在抢抓工期,加紧施工。站在高处,祥凤寨水库已具雏形,鸟瞰湖内是一幅令人憧憬的图画:青山绿水绕水库,涓涓流水润心田。 伴随着这一骨干水利工程的快速、稳步推进,这样的憧憬正逐渐变为现实。 建设中的祥凤寨水库 摄影白雪锋 在采访时, 分管副县长杜锐说:大英水利扶贫成效是显著的。全县以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切实改善该县贫困村社水利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2014-2020年,大英县水利建设扶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1491万元,完成河库连通输水管道建设24.56公里,新建抗旱井26口,新建防洪堤9.6公里,农村集中供水主管网54.07公里,整治渠道84.63公里,新建渠道56.31公里,整治山坪塘72座,整治石河堰17节,改造泵站9座,新建蓄水池125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1平方公里,全县累计新增灌面4.304万亩,恢复灌面2.286万亩,改善灌面2.47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01万亩,全县贫困群众饮水安全有保障率。 枯燥的数子后面是大英儿女为冶水付出的艰辛努力。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在脱贫奔康的路上,大英人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要让贫困村到2020年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而在精准脱贫的识别标准中,农网改造也作为硬性标准列入了脱贫识别体系。 “以前电压不稳定,别的村家家户户都是大彩电、大冰箱,而我们村就好像还生活在十年前一样,不是买不起,而是怕买了没机会用,放坏了。现在好了, 电压稳定, 生产生活都有了保障。”在村办公室里,天保镇龙咀子村村委会主任张顺红对我们如是说道,话语间充满着感激的笑容。 “新一轮农网改造,国网大英公司共计投入资金135万元,为龙咀子村新安装100千伏安配变3台,改造低压线路11.58公里。”公司城郊供电所所长张时健一边说一边用万用表测量着农户漆长浦家中的电压。 张时健说:“通过改造,龙咀子村的户均容量达到了2.2千伏安,彻底摆脱了低电压。现在的龙咀子村,电饭锅煮出夹生饭、半夜起床打米、通宵守着排灌站抽水的“传统”已经销声匿迹。 电网企业如何才能揪出贫困农村的“穷根”,出实招,见实效?我们采访时,国网大英公司总经理邓哓刚说:“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找到了“加强版”脱贫攻坚方法。”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除了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国网大英公司还精心实施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加快贫困村电网建设,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016-2018年,投入资金8820万元开展电力扶贫工程。先后新建或改造10kv线路69.113km、低压线路522.678km,配变193台,涉及人口4029户9618人。 张顺红说起龙咀子村电力保证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时,如数家珍:“乡村电力足,啥事都好办。村民们将会告别吃脏水、吃臭水的历史,过上吃绿色菜、烧清洁火、饮卫生水、上方便厕的幸福生活。” 国网大英公司经理邓晓刚说:脱贫攻坚在路,国网大英公司将继续全县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彻底解决贫困顽疾,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天高气爽,正是秋收的季节, 田野上一片片金黄色的庄稼, 群众忙着收割。我们一行来到隆盛镇老虎坡村 。村支部书记把我们带到了在贫困户唐仁有家。 “老唐, 家里电视信号怎么样?”村支部书记问。 “好,信号比过去好多了,电视节目频道也比过去多了,现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看上喜欢的电视节目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老唐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有线电视,晚上都在看电视, 东游西荡的人少了, 打牌混日子的人少了。” 同行的大英广电网络公司经理周涠告诉我们:大英广电网络分公司主动参与扶贫攻坚,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和广电宽带网络建设,有计划、有条理地逐步推进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有线电视扶贫工程,尤其扩大贫困乡村有线电视覆盖面,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清晰地传递到千家万户。 周涠说: 全县共新架光纤400余公里,采取有线、无线和IPTV等多种方式解决贫困户看电视问题,共安装有线电视贫困户12134户、安装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36户、安装IPTV电视贫困户1601户,实现了贫困户电视信号入户率100%。通过扎扎实实干工作,广电网络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看电视难问题,而且极大的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为贫困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和信息大餐,将党的声音精准传到了千家万户。 四 产业发展撑起一片天 如何把握好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系,推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英县打好“组合拳”,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优势,提升产业质量,充分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最大作用。 ——采访手记 回马镇金竹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沟夹,环境恶劣,贫瘠的土地制约着全村的发展。作为回马镇的旱片死角,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剩余的老年人守着贫瘠的土地种植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作物。 一个贫困村,靠什么增收?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钱礼说:产业。 钱礼告诉我们:近年来,金竹村产业发展结合了当地资源,鼓励支持本村老百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构建双赢格局,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针对扶贫小额信贷,在加强风险评估防范管控的基础上,支持村民围绕村集体的“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模式,发展相关产业增收。 2017年以前,金竹村没有一个产业。2017年底,帮助贫困户陈志勇在村3社、4社、10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企业+集体+村民”的中药材基地。同时在帮扶部门遂宁市档案馆、大英县政协和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在村11、12、13、14社建立了“无核沃柑示范基地”100亩。2018年底,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建成700多平米的乌骨鸡“养殖别墅”,同时配套乌骨鸡孵化、育苗、屠宰、加工车间,形成“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 大英县产业基地一角 摄影张昌明 从2017年开始,金竹村扎实做好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文章,初步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从“重数量”向“提质量”、“增收入”向“见效益”、“输血”向“造血”、“见子打子”向“长远谋划”等“五个转变”。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3万元,2018年的5万元到2019年的8万多元,今年截至7月份,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2万余元。 县扶贫开发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县上将发展产业脱贫作为落实“五个一批”的首位任务,累计投入资金11.16亿元发展扶贫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19.47万亩,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35个,新建和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915万亩,发展各类优质农作物105万亩,年出栏各类牲畜家禽620万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首创并推广“产联式”扶贫模式,构建起资本联投、生产联管、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五联机制”,先后建成产联式合作社233个,吸引工商企业下乡176家,累计撬动总投资4.4亿元,带动村集体159个、农户2.7万户(其中贫困人口1.28万名),2019年实现人均增收2830元,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6.06万元。培育农民合作社474个,其中省级示范社20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195个,其中省级示范场16个;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在贫困村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72家。产业发展撑起老百姓增收,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五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大英县描准“脑袋富”、“口袋富”的双目标,积极探索文化阵地建设与脱贫奔康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了拨穷根、快脱贫、奔小康的良好之势。 ——采访手记 夕阳的最后一丝余辉在天际线后沉寂地渐渐失去光泽,温婉的夜色如同谢幕的幔布般覆盖了整个村庄。 村委会的大门外,随着广场舞的音乐村民们翩翩起舞,尽情地享受着这迷人的夜色,享受着属于自已的美好生活,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个村庄就是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 在采访中,村民陈小芳告诉我们:以前,因为贫困,村里青壮年大部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村外有个土地庙,初一、十五聚集了许多人打纸牌、搞一元、二元小赌博,中午到了,一盘花生,几杯烈性酒下肚,浑浑然又是一天,无聊之极,村里的红白之事,没有别的,就是闹酒。村里穷,一到夜晚,黑灯瞎火,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搞小赌博,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聊就几乎成了村民们的全部文化生活。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村两委清醒认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 第一书记刘昌兵告诉我们:2018年村上修建了40平方的文化室,现有藏书2000册,增添了投影,大电视,锣鼓,二胡、笛子、太婆龙等文化设施;2018年8月,在川投水务大英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斗笠村成立了以贫困群众孟春艳为队长,曾为贫困群鲁德诊为队员等10人的舞蹈队,舞蹈队除教本村群众跳舞外还参加村内外的节庆活动,2018年10月,遂宁市文广局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走进斗笠村”,村舞蹈队打头阵,每至夜晚,音乐响起,舞蹈队翩翩起舞,引来村内村外村民观看,俨然斗笠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8年4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上投资2万元,租用长期外地务工当地一村民闲置的房屋成立了大英县斗笠村乡村艺术馆,添制了必要的设备,墙上挂着艺术家到斗笠村采风的字画,艺术馆的成立引来了艺术家们到斗笠村送艺术、送文化,西北著名画家薛丛伦、中书协、中美协会员艺术家陈野平深入斗笠村采风作画,村民们观赏、学习,接受艺术的洗礼。除此,部分村民有时也在艺术馆写写画画, “斗笠乡村艺术馆”。不仅是一个文化艺术馆,它还是一个村的历史博物馆,它留存着斗笠村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一个村的精神文化,延续着一个村的血脉亲情。 曾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是不少村民的负担。作为斗笠村 “坝坝宴”的厨师,孟春芳感慨颇深:“以前办事,浪费比较严重,村民负担也较重。”2016年,斗笠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大家勤俭节约办事,大大减轻了村民负担,红白事必须先报后办,还将食品安全检验也纳入规定。“2019年底,村民代三全为妻子办丧事,一桌八菜一汤,烟10元以下,酒50元以下,随礼不超过200元,办下来花费不太高。”斗笠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向阳说:“红白事简办,受益的是老百姓,要热闹不要浪费已经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父老乡亲听我言,我是普法宣传员。今天不把别的谈,尊老敬老美名传……”“草根宣讲员”退休教师代自国用一段快板书开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代自国是斗笠村有名的“调解大王”,不仅为大伙讲解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还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2019年88岁的贫困户代民全因两个儿子对其赡养问题争论不休,代自国主动上门调解做工作,最终得以圆满化解矛盾。如今代民全见着代自国便说:“感谢了!我现在不愁吃住穿,大儿每个月给400元生活费,吃住在二娃儿家,现在弟兄和睦赡养我”。代自国说,像我这样的‘草根宣讲员’不仅要够讲好理论政策,还要为村民提供农技指导,教授脱贫致富经。” 文化扶贫出成果。摄影周义双 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告诉我们:县委、县政府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精、气、神”和“脱贫志”,组织开展了“弘扬时代新风、助推乡村振兴”“感恩奋进”“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艺演出320余场。以“千会千村联万户”计划为抓手,着力产业、知识、能力、金融四大手段扶贫,组织农技协、种养殖协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扎实开展贫困村公益电影放映,累计放映电影2700余场。不断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全县45个贫困村均按要求建有农家书屋,存书量均在1800册以上,图书归类准确、摆放规范、制度健全、借阅登记完善。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4个、市级“文化扶贫示范村”3个、县级以上文明村176个、县级以上文明家庭73户。深入开展“脱贫帮扶”“大手拉小手、温暖伴成长”“倾听历史声音、点赞国之英雄”“关爱贫困儿童‘一对一’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星级农家乐12家,打造花果人家、生态鱼庄、精品村寨等特色业态8个,建文旅特色小镇2个。突出讲好“五个故事”。 《大英探索建立“五联机制”闯出产业扶贫新路》经验材料,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全国带贫减贫机制典型案例;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追梦红土地》。同时,主动对接省扶贫开发局、省作协,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刘裕国同志率15名省作协作家组队赴大英县专题开展“脱贫奔康看大英—大英发现之旅”采风活动,开展文学创作。 文化扶贫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只有在精神激励与物质丰富的双重合力下,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大英县利用自身蕴藏的文化资源作了大胆的探索。 六 志向坚定 描绘小康“大英蓝图”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采访手记 2020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站在百年目标的最后关口,冲刺全面小康我们奋战正酣,决胜全面小康我们信心满满!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使命在肩,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山高路远,砥砺奋进风光无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采访中,胡道军告诉我们:大英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动、产业先建、点线结合、全面推进的思路,突出示范引领、重点发力,统筹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常态落实预警监测帮扶机制。县上将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全套通过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收入监测,分析原因、找准病灶,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得到及时救助帮扶,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新农村一角。摄影张昌明 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扭紧目标,落实重点任务。瞄准重点任务和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问题,补好短板。抓好晚秋生产,继续加大撂荒地复耕力度,实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满栽满插,同时加强防汛减灾,力保大春粮食丰收。切实落实好生猪稳产保供各项举措,加快生猪生产提能,加强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猪肉市场稳定。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等项目支撑,推动工作措施再落实,全力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优化提升,加快融合发展。围绕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和示范村、先进镇创建。深入落实省委“10+3”产业体系建设政策,主动思考融入区域发展、协同发展,科学谋划,组织编制《大英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为协调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加快完善机制。抓实举措,保障农民增收。加大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种养殖示范户扶持等政策效应,不断提高群众种养殖业积极性。运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建立组织引领、主体带动的村集体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农民工务工就业创业服务力度,持续稳定农民务工收入。完善机制,做好工作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及早谋划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统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资源和工作力量,积极探索建立优势互补、村村帮带、联村发展机制,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 强化党建引领与教育发展“两个保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遵循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党支部是各级政府部门最基层的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直接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拓展,必须从支部抓起,从支部严起,使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特别是在发展转型期和小康建设关键期的今天,农村党支部如何围绕政治和服务两大功能,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加强农村党建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务。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向终点冲刺的最后阶段,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大英儿女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 以一鼓作气、咬紧牙关、跨越难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克难上之难、攻坚中之坚,与时代并进,用奋斗创造历史,用实干成就梦想,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