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 书中,章夫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历史随笔·《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廉政瞭望2020年第09期版样(01)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书中十分推崇孔子与司马迁的历史观,他们记史、记言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章夫:新闻就是当下的历史,媒体人有一定要有历史观。我觉得,孔子就是好编辑,司马迁就是好记者。周王朝给了后世一个完整的“文明国家”样本,孔子编《诗经》时,去粗取精给后人留下了305首诗,成了我们回看周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孔子到杞国“拾麦穗”,发现“夏时”的存在,故而有了《礼记》中“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的感叹。孔子深入田间地里整理的“夏历随笔”,记录了夏朝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展现了夏朝人的勤劳和智慧。他整理出来的益于推行教化的圣主贤臣的“小场面”,更是“以小见大”,奠定了文明的基调。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很有先秦诸子的风范。司马迁写《史记》,就是一个记者在写精彩好看的报告文学,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你看那些故事写得多生动多有现场感。司马迁并不是为了给皇帝歌功颂德,而是尽最大化客观地记叙历史。列传第七十《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自己经历的,他把自己也视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十分有责任担当和主见、情怀的介入。 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民族的未来 廉政瞭望?官察室:作为一名新闻人,书写历史时与其他历史研究者有什么区别?章夫:新闻人一个敏感的地方,就是对细微人性的深刻觉察。有着“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毕加索”之称的史景迁,写过一本《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方方面面。多年前我一口气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好看。有一首民谣很生动,大致说: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恰恰从一些小切面中,我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历史的意义。这40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泛新闻化”写作。相对而言,我的写作比专业的历史学者更自由,我有时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测李斯与范蠡这些人物面临庙堂与江湖时的复杂心理。而用小细节让故事和人物鲜活起来,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的素养之一。之所以看重“历史细节”,与30年记者生涯所形成的职业习惯相关。 廉政瞭望2020年第09期版样(02)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封底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 著 书号:ISBN 978-7-220-11925-5 定价:68.00元 日期:2020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写作,共出随笔写作,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本计400余万字。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