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天府》01:成都像一块璞玉,幸福地嵌在盆底

《水润天府》01:成都像一块璞玉,幸福地嵌在盆底

四川文化网 2020-10-13 21:26 1197人围观 文学作品

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写作 ...
  水在人类发展和生存史上,是一个奇妙的因子。水之于成都,尤然。
  成都之所以富甲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坐落在一个水网上。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锦江文明的缩影。
  “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
  一个“水”字,串起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水”字如此轻盈,又如此沉甸: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成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成都的水利史。


《水润天府》01

成都像一块璞玉,幸福地嵌在盆底


  东方哲人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乐水。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古希腊哲人泰勒斯亦如斯形容,水,乃是世间万物之“始基”。

  文明伴水而生,城市因水而成。水,滋养了生命,孕育了文化,却又反过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历史上让人类记住的第一次大水,可能是圣经记载的“挪亚方舟”之水。

  中外文明史上,人类的祖先和文化发源,总离不开大江大河—洪水泛滥,人类几乎是在濒于灭绝之时,战胜水害,得以生存繁息。

  我细细的阅读着岷江用鲜血染书成的史书——兴亡与衰败的历史盈溢着整个空间。它可以养育半个巴蜀,可以孕育出历代显赫的才子佳人,但它不曾炫耀。

  这个平淡真实的记录是用岷江所有的力量抵御着浮华浸染所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变迁与维修或许只是个斑点。

  水利殖蜀国,山川毓秀色。巴蜀文化与水,实有不解之缘。首因大禹兴于西羌,治水始于岷江,创“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法。复得丛帝来自荆楚,导水沮茹原湿,有“凿玉垒山,疏金堂峡”之举。

  李冰兴建都江堰,穿二江,至今福泽成都平原。今人整治濯锦江,治沙河,实受云帆龙舸下扬州之惠。锦江春色,重来天地。

  《华阳国志?蜀志》如是记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岷江是大河文明中的杰出标本,都江堰则是大河文明为现代世界编撰的教材。由是,“天府之国”响彻世间。

  在华夏众多的江河中,岷江之所以令人侧目心动,盖因它富集着由远古渐进而来的历史文化;盖因它培育的岷江文明形态有异于中原,并因此而成为南北中国的文化分野平台。

  古蜀文明位于中华民族两大主体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之间,处于长江与黄河的上源,具有二千多年城名不变,三千多年城址不迁,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延续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成就成都“上善若水”,崇尚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城市性格。

  成都乃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杰出代表的长江上游的巴蜀文明,与长江中游的楚文明,下游的吴越文明等区域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长江文明”的完整图景。

  水,是成都城市生命的摇篮,是成都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滨水城市。

  鳖灵治水,李冰穿二江,文翁开湔口,高骈改府河,府南河、沙河工程,成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治水经历,正是成都城市文明一步步走向辉煌的真实写照。

  大禹治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锦江文明、江源文明,清晰地勾画了成都“水?文明?城市”的发展路径。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锦江文明的缩影。

  水在人类发展和生存史上,是一个奇妙的因子。水之于成都,尤然。成都之所以富甲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坐落在一个水网上。

  “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一个“水”字,串起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水”字如此轻盈,又如此沉甸: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成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成都的水利史。

  成都像一块珠玉,幸福地躺在四川盆地的盆底,没有风沙的袭扰,也没有严寒酷暑的层层追问,因而温润而闲适,以不变的步伐走过了数千年的岁月,留下无数古迹,言说一方土地的淳厚。

  注:节选自“文化天府系列丛书”之《水润天府》一书。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6月。作者:章夫。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 著

书号:ISBN 978-7-220-11925-5

定价:68.00元

日期:2020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写作,共出随笔写作,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本计400余万字。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章夫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