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把古蜀人安置在了肥沃的成都平原上,却给他们留下了一道难以解答的难题:发源于四川西部岷江从地势陡峭的岷山丛岭中奔腾而下,泛滥成灾,每年都会带走许多古蜀人的生命和财产。 鳖灵入蜀后便得到了望帝杜宇的信任重用,被“立以为相”,担起了治水的重任。 数千年的历史证明,2000多年前的开明时期对水的治理是非常科学并行之有效的。 前尘已逝,岷江依旧,滔滔江水只是在蜀地人民的驯化之下,已逐渐失去了桀骜不驯的野性。 《水润天府》03 鳖灵“治水”,留下千古传奇 在远古时代,治水应该是盖过一切的政绩工程,治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帝位的安危,因为水患直接关乎百姓的生命。 古蜀杜宇时代又发生了大洪水,《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又引《十三州志》说“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可见水害是非常严峻的。 由荆入蜀的鳖灵是一位传奇人物,传说他在楚国搞了个投水而死的假象,才得以悄悄投奔到了蜀国。 据《华阳国志?蜀志》、《舆地纪胜》及《水经注?江水》等史载,开明原来叫鳖灵,生活在大约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鳖灵入蜀后便得到了望帝杜宇的信任重用,被“立以为相”,担起了治水的重任。 鳖灵当时治理的主要是岷江水患,一是开凿了灌县宝瓶口,二是疏通了金堂峡。特别是凿开玉垒山,抓住了治理岷江的要害,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鳖灵治水事迹,最早见于东汉应邵《风俗通义》所引《楚辞》之记载:“鳖令尸亡,溯江而上,到岷山下苏起,蜀人神之,尊立为王”。《蜀王本纪》所记传说更详—— 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那,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可怕的“洪荒时代”,产生了洪水传说,也造就了治理洪水的英雄。 文献记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治岷工程,是穿凿一条泄洪水道,即《尚书?禹贡》中所说的“东别为沱”——向东南以淝水沱的方法分洪的治水经验,故称为“沱”江。 它由灌县分岷江洪水向东,流入沱江。 历史上,今沱江、沙河、磨底河均曾称为沱江,古代称这条泄洪道为江沱。玉垒山古代称湔山,位于岷江东面,灌县西部。 所谓决玉垒山,就是将玉垒山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分岷江水东入泄洪道的进水口。它就是后来的宝瓶口。 今日宝瓶口宽20 米,高40 米,长80 米。这样大型的工程,当然不是开明一蹴而成的,而是经过历代加工和长期水沙磨蚀的结果。但许多人认为,其雏形当是开明所奠定。 从另一方面说,宝瓶口又是控水口,由于两岸都是石壁,非常坚固,多大的洪水也不能把它冲毁,控水的性能良好。从宝瓶口到金堂的这条泄洪道,长约100 公里,大体说,其上游相当于今天的柏条河,下游为毗河。 由于金堂比灌县海拔约低300米,所以江沱行洪流畅,分洪效果良好。 据《汉书?地理志》:“玉垒山,前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即今都江堰西北玉垒山是也。鳖灵“决玉垒”、“东别为沱”,堪称“蜀中治水前驱”。 造物主把古蜀人安置在了肥沃的成都平原上,却给他们留下了一道难以解答的难题:发源于四川西部岷江从地势陡峭的岷山丛岭中奔腾而下,泛滥成灾,每年都会带走许多古蜀人的生命和财产。 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古蜀先民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的? 三星堆遗址无疑给后人提供了了解早期古蜀人的最好通道。考古专家对分布在遗址东、西、南三面的土埂进行的调查和试掘,结果证明了它们是大约处于商代的蜀国都邑城墙。其中城外地层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有近一米厚的沙或沙土沉积,很显然,这些城墙用来抗拒洪水的侵袭。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开明治水的具体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考古的钥匙来开启历史之门。成都市方池街遗址被认为是开明时期古蜀人的居民点。 在这里,考古专家发现了布满河水冲刷痕迹的卵石埂,这些明显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水利设施。 一堆光溜溜的石头能够上下叠加在一起,居然能有效地栏水、分水而不被渗透,两千年过去了仍未坍塌,个中之谜直到考古专家发现一些已经碳化的竹篾片,方得以解开。 原来古蜀人把砾石装进竹笼形成大的建筑单位,同时泥沙塞于笼中卵石缝隙处,又阻止了水流的渗透。 这项发明在后来的都江堰工程中广泛应用,两千多年来至今仍奉为宝典。 扬雄《蜀王本纪》和应劭《风俗通》记载,鳖灵原为楚国人,春秋后期带着楚地的先进文化来到蜀国,被杜宇任命主持宝瓶口和沱江的开凿,今天看来,在当时似乎原始的条件下,他幸运地成功了《史记?蜀王本纪》如是说,“蜀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也称,“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 其间发生了杜宇和鳖灵妻子私通的插曲,犹如荷马史诗中海伦的故事一样,古代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亚人为了美丽的海伦而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杜宇的风流韵事也导致了两个王朝的更替。 子规鸟悲切的啼声中,杜宇由于好色“德薄”而失去了王位,鳖灵以“禅让”的方式取而代之建立了开明王朝,被尊为“丛帝”。 数千年的历史证明,2000多年前的开明时期对水的治理是非常科学并行之有效的。 前尘已逝,岷江依旧,滔滔江水只是在蜀地人民的驯化之下,已逐渐失去了桀骜不驯的野性。 我们用穿越时空的眼光来看,水利不仅是造福历史的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包括传统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凝聚在里面。 治水为什么在华夏和古蜀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离成都仅10公里外的郫县城内,至今尚存蜀人先祖望帝与丛帝的合祭祠堂,这是一座全国唯一的祭祀古蜀先祖的祠堂,塑有望、丛二帝的像。 这里香火不断,每每有来自海内外的游子祭拜祖先。 因为这里连接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遗承,无言地述说着华夏文明的久远以及天府之国的瑰丽华章。 注:本文节选自《水润天府》一书。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作者:章夫。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 著 书号:ISBN 978-7-220-11925-5 定价:68.00元 日期:2020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写作,共出随笔写作,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本计400余万字。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