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 | 嘉陵民俗

贾海 | 嘉陵民俗

四川文化网 2020-10-23 15:47 2948人围观 文学作品

贾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南充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南充市嘉陵区文联委员、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 ...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位于南充市西部,那里有很多民俗,有的已经随着岁月而消失,有的还沿袭至今。

  蛴蟆节

  蛴蟆,南充方言读做 qi me,意思是:青蛙、蟾蜍(癞蛤蟆)的统称。蛴蟆节,也叫“十四夜”、“十四月”“十四节”“小年”“鬼过年”等。
  蜞蟆节,是在嘉陵农村地区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通常以天黑为准,大致在18、19点左右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点燃自制的蛴蟆灯,舞着火把,燃放烟花爆竹,抬着彩龙,敲罗打鼓祭祀祈福。
  嘉陵人在每年此日晚上举行撵蛴蟆儿的活动。有以竹筒为炬,以煤、柴油为燃料的火把撵的;也有以竹自制造灯笼挂送之的,灯曰:“蛴蟆灯”。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因正月十四的蛴蟆儿节与正月十五我国的元宵节相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乡下的人们便将正月十四的蛴蟆儿节取代了元宵节。故而在嘉陵农村流行有“城里人过元宵节,乡下人过蛴蟆儿节”的说法。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蛴蟆灯的制作方法很多,形式也各不同。每当“蛴蟆节”当天的清晨,村民们便上山砍来一根根2米长的竹子,用刀在一端没有节把的地点划开细条,然后用力压开,将先做好的圆环放入撑开的中间,成灯笼状,外面糊上白纸,有的也糊上一些其他颜色的纸,做成五颜六色的蛴蟆灯;老一辈的人们喜欢扎,就是将竹子一端用刀划成篾条,然后扎成笼状,外面再用白纸糊上,很像一个棒槌,在灯笼上留一个小孔,里面用泥巴固定,放上蜡烛,晚上巡游时可以点亮。
  蛴蟆火把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只需用锯子、弯刀等将其平切,在其内倒上煤油柴油机油菜油均可,然后塞上棉花、布、包谷袭袭,晚上点火即可。
  在旧社会,由于家家户户送蛴蟆、撵蛴蟆(撵蛴蟆儿。也称“送蛴蟆儿”),都想把瘟疫往别处传。双方为抡占桥头,因而曾经导致队与队、河两岸的百姓矛盾冲突,双方争执,对骂,甚至常常发生打架斗殴械斗现象。后来,经过协商后,大家达成一致。在举行“蛴蟆节”的当天晚上,家住小河两侧的村民均以小河桥头为界,以送彩龙时的鼓锣为为信号。当某一方的鼓乐之声在寂静的山间骤然响起之时,对岸的村民犹如埋伏下的千军万马,高举火把和“蛴蟆灯”,潮水般向桥头涌来,双方各自护住自已的桥头,以免对方冲过桥头,将“蛴蟆瘟”送到自已的家园中来。如今,这种形式已演变为人们对幸福、健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了。
  傍晚,家家户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亮了。在鞭炮声声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向离家最近的河滩走去。河滩上,人们将手中的整只“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蛴蟆(儿)公,蛴蟆(儿)婆,十四十五撵下河”。在将蛴蟆(儿)送下河后,一定要把火把或蛴蟆(儿)灯扔掉,弃于河田或插于土,不然蛴蟆儿瘟会被带回家的,给你家带来霉运的。蛴蟆节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摇嫩竹活动是孩子们的活动,孩纸们在白天(下午)选好一根比自己高的嫩竹,并做上相应记号,待天黑之时寻找自己的嫩竹,找到了就唱歌诀:
  “十四月(夜),摇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 ;
  “十四月(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很多农村地区都会把十四夜作为真正意义上春节的最后一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春节的结束。“城里人闹元宵,我们过十四夜。”十四夜成为了区别于城市元宵节,告别春节的独特庆祝方式。。随着人们瘟神意识的淡化,民众越来越多把这天当作或是祈福亲人平安、健康,或是来年风调雨顺,收成更好,或是送出祝福,期望新的开始。
  当然,不论你是哪个乡镇的,不论你是哪种活动的,在今天,嘉陵人都会聚在一起,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开开心心过小年、放鞭炮,热热闹闹过蛴蟆节。

  送  亲

  嘉陵素有嫁娶时送亲的习俗。
  农人结婚有起媒酒和正酒各一天,加起来共二天。起媒酒在女方过,正酒在男方过。起媒酒那天,女方的亲戚都来祝贺。男方把彩礼千里迢迢送来,然后用桌子把聘礼摆好摆顺,给女方的乡里乡亲观看,来观看的多半是邻里长辈,同邻的女儿家和小孩子。彩礼多,则显示男方阔,女方也有面子。正酒那天,也就是起媒酒的第二天,新娘才跟着送亲的队伍到新娘家,往往是敲锣打鼓,很热闹。在送亲的队伍中,不可少的就是送亲客了。
  送亲的长辈是个重要角色,他代表着新娘家的权威和体面。女方选择送亲的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担当,实在没有直系叔伯的,就找最亲的、最近门的长者。但这个人要长相端庄,举止大方,有权威地位,能端得住架子。另外,也可以找直系的哥嫂,侄儿侄女当送亲客。
  送亲时,离娘肉是一定要带的。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块带有七根肋条的猪肉,把肉用红色纸包好,再拿上两瓶红葡萄酒和一根芹菜。面叫离娘面,肉叫离娘肉,表示新娘子要离开娘亲,另立门户了。送亲时,女方要将肉确开,将带有三根肋条的猪肉给男方带回。同时,找一个空瓶子装上绿豆和一根并蒂的大葱。带回离娘肉,意思是女儿尽管出嫁了,但一半还在娘家,不能分离,名曰:“肋骨不离”。绿豆可生豆芽儿,意思是告诉亲家,俺家女儿能生养,名曰:“生根立后”。
  送亲的要走在新娘车轿的后面,穿着大方得体,等到了新郎家附近,送亲的就止步了,因为送亲的要等男方派人来接。这等贵人,自然是不能自已走到男方家的。而男方也是一般早早地就在附近等上了,送亲的一到,就有人响起鞭炮,告诉男方家人送亲的到了。
  不过,男方并不把送亲的接到自个儿家,而是离男方家不远的邻里家。因为新娘子下轿或下车后,男方的小辈儿、姊妹们要耍笑,而送亲的是不兴看人们耍笑新娘的。另外,送亲的进门也有讲究,迎亲的要站在大门左边,伸手做出请进的姿势。若这时门右边正好有人,送亲的是绝不会进的。
  送亲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会不停的地散烟,说些溢美之词,生怕哪名话不当,搅浑了这场喜事。当然,这陪客也是有讲究的,都是男方家的头面人物,穿着长相出众,能说会道。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严。
  酒席宴前的讲究也很多。菜上齐了,陪客要率先举筷,说“请”,自已却不动,等送亲的夹了,自已才动。送亲的每回只动一筷子,不能一个劲地吃。送亲的当然要喝酒,但不能干标,要小口小口地抿。席间的言语也极有分寸,不能多说也不能不说,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吃。倘若送亲的一直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空气就显得沉闷无比,但若送亲的过于随便,也会让男方家人笑话。
  款待送亲的酒席是漫长的,要等所有吃酒的人全散了才完,酒席一散,送亲的就会陪客说上堆客气话,如孩子还小,不懂事,请婆家以后多担待,等等。另外,送亲的还要到新郎家同新娘话别,也是千篇一律的话,比如别想家啦,好好儿跟人家过日子啦,等等。而新娘一定要送到门外,但不能有泪,以此证明在这个新家新娘是幸福美满的。

  杀年猪

  嘉陵的村民们靠种庄稼和养生猪过日子。过去,每家每户一年都要养上几头肥猪,多的拿去卖,留一头过年吃,叫杀年猪。因为要杀年猪,村子里便有了不少杀猪匠。杀猪匠很吃香,生意红火的很,特别富裕,尤其是每年杀年猪,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年末岁初,这山那坡,山上山下,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猪叫声,那是在杀年猪。杀年猪时,杀猪匠把猪从猪圈赶出来,几个壮汉一鼓作气把猪按倒在地,在下面垫上一块木板或石板,在猪由撕心裂肺叫到咽无声息时,杀猪匠一刀杀进猪的喉咙,猪顷刻毙命。杀猪是很有讲究的,据说杀年猪还是平时杀猪,只能一刀毙命,不能杀几次,这样主人才运气旺,否则要倒霉。猪杀死后,杀猪匠再用挺杖穿过死猪的脉络,用口吹气,把猪吹得气鼓鼓的,像个大气球。再在地上挖个洞,上面再放上一口锅,用柴火把锅内的水烧熟。把熟水舀在死猪身上烫,用工具剃猪毛,直到把死猪剃得一丝不挂,白白净净。而后,再把猪用庖刀破开,取出内脏,放两根木凳,凳上放一个簸箕,把猪内脏按顺序放好,逐个清理。最后将猪肉切成若干小块,用棕叶子做成的绳拴好,一个一个挂在墙上吹干,腌在酱盆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拿来熏进入冬腊月,家庭主妇们便忙着薰腊肉,灌香肠。往往,家家户户都要自家杀年猪,少的一头,多的两头,两三百斤。主妇们把肉用盐和香料抹过之后,腌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烟薰。薰肉的柴草是从山上砍回的,器具就是没法再用的油桶,把肉有秩序地放在油桶上面,然后下面弄个小洞,加进诸如柏树叶之类的燃烧。烟气不住地往上冒,把上面的肉薰得黄黄的,一阵香味扑鼻而来。薰了之后,再把肉用竹竿串起在太阳下嗮个几天,可口的腊肉便做成了。从冬季到第二年的春夏季,腊肉成为农人们的主荤食。
  一切完备之后,便是吃庖汤了。杀猪匠不光会杀猪,往往是进厨做菜的好把式。杀猪匠把新鲜的猪肉做成各式各样可口的菜肴。主人家把亲戚都喊到一起共同品尝美味佳肴。对于直系亲属,是请到家中一起吃饭喝酒,而对于邻居,则是用碗送肉送菜。每年杀年猪,吃庖汤,邻里之间端菜送肉一端就是一两个月。那时的邻里感情很淳朴,很真挚。乡村腊月杀年猪,总萦绕着一股浓浓的年味。

  做米豆腐

  一到年尾,嘉陵的家庭主妇们除了熏腊肉,就是打米豆腐。在那个年代,打米豆腐仿佛是衡量家庭主妇能干与否的一件事,打米豆腐的多少仿佛是家庭富裕与否的标志。
  打米豆腐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原料也不是需要很多,只要有米,有草木灰,就足够了,简便易行。先把稻米用磨子粉碎,再把谷草烧成草木灰,把米粉子浸泡在草木灰里一段时间,然后把浸泡后的米粉子放在大锅里打成团,再用手拍成条块,把条块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蒸好后再吃。也可以把蒸好成形后的米豆腐一根一根地放在阳光下晒干,可以放置很久都不腐烂变味。。早晨,家庭主妇早早起床,舀上一盆米,把磨子清洗得干干净净。再把米放入磨子中心的洞中,米粉末在飞转的磨子周围向下洒。在未拍成块状之前,主妇们总要把米浆蒸热了,然后舀到碗里,再搅上自制的油辣子,拌上葱和盐,给孩子们吃,这叫吃热米豆腐。热米豆腐吃完后,再把米浆蒸干了,拍成一根一根的条形米豆腐,这是成品,另有吃头。
  米豆腐最好的吃法是用米豆腐拌芹菜。把米豆腐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越薄越好。在锅里把片状的米豆腐烧成锅巴,然后拌上芹菜,炒熟之后,味道鲜嫩可口,巴适极了。米豆腐还有一种吃法历来被老百姓所接受和传扬。那就是把米豆腐浸泡在泡咸菜用的盐水里,大约泡上一年半载,而后捞出来切成块状,放在锅里和面条一起煮,煮好后和着面条吃,酸味酸味的,挺耐吃。那个年代,走亲戚是要送礼的。送礼的东西通常是面条,鸡蛋,腊肉,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就是米豆腐。年末,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米豆腐,家庭主妇们往往为此忙得不亦乐乎。见面时,小孩大人总要问一句:“你家打米豆腐了吗?米豆腐打了多少?”走亲戚送米豆腐可以显示送礼者的热情和富有。还有一个规矩,送米豆腐往往是送双数,这样才吉利。

  作者简介:
  贾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南充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南充市嘉陵区文联委员、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20余万字。著有个人散文集《等待》。

原作者: 贾海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