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4
【四川报告 内生动力】 引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从2015年到2020年,走在精准扶贫的路上,风雨兼程。一边是省城的四川省作协,一边是达州市渠县岩峰镇的大田村;一边是村民们焦虑的眼神,一边是作家们敞开的心扉。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落后的秦巴山区;从满目疮痍的荒山,到春华秋实的绿苑;从萍水相逢的“亲戚”,到心手相牵的“家人”……一段段漫长的路程,一个个难忘的记忆,汇聚成如歌的岁月,谱写大地。 俯瞰中华版图,青山绿水间,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9亩、辖10个村民小组、952户3527人的大田村,只是这壮美画卷中的一小点儿,是中华大地那些普通村子的一个微小缩影。但发生在它身上独有的故事,却恰是江河奔腾的浪花一朵,给秦巴革命老区增光添彩,震撼世人。 山无言,水无语,但一枝一叶总关情。五年的光阴,五年的情感,早化作渠江两岸的微风细雨,滋养了这一地的草木,温暖了这一方人的心田。 向贫穷宣战 四川渠县,川东门户。中国汉阙之乡,賨国故都。 仲夏,一眼望去,川东丘陵层峦叠嶂,一如青莲般盛放,似乎无边无际。近处的山岗铺满绿色,野花开遍村庄。这一时节,山林葱茏、江河奔流……秦巴革命老区迎来了它最美的年华和历史机遇,山与河都在尽情释放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大田村也不例外。 从渠县土溪火车站下了动车,沿着渠江一路前行。一条青色的柏油路,直通大田村深处。过了“古賨国城坝遗址”的路标,再经过两座中华汉阙,就来到了岩峰镇的大田村。 渠县属秦巴革命老区。大田村曾经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有205户村民,共760人。2015年确定为四川省作协与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定点帮扶村,2017年渠县北门社区医院加入定点帮扶,2018年大田村整体脱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由此它进入了更广阔的视野。 放眼四望,碧野山乡。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大田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成了视野的焦点。它坐落在一个山丘上,位置醒目,宽敞响亮。推开一扇黑油漆的铁大门,一座古朴而典雅的乡村四合院呈现于眼前。 晨光中,静悄悄地走过一面橱窗,走过一个篮球场,走过一所村民合作社,走进一间图书阅览室……便走进了一处乡村的风景线,走进了一段历史的深处与未来。这样的场景,大田村第一书记黄泽栋用了三年的时间来熟悉与铭记。 时光溯回。 2015年8月,荒寂已久的大田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黄泽栋,四川省作协下派到大田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五年时间过去了,黄泽栋仍然记得第一次到大田村的情景。 那天,当他风尘仆仆远离成都来到大田村的时候,肩上的背包还没有放下,心却一下凉了半截:视野里,除了荒山,还是荒山;山上,一人多高的野草,遮蔽了弯弯曲曲的小路;竹林深处,村民们的房子大多破旧凋敝,毫无生气;村委会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处处乱石堆砌;几个老人在闲聊,几个小孩在跑跳,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大田村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这里的草荣了,又枯了。大田村的人来来又往往,但他们最后又纷纷走了出去,四处打工、漂泊…… 土地荒芜了,房子破旧了,山村凋敝了。 怎么办? 这分明就是一场无声的战斗! 军人出身的黄泽栋,历经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苦。放下背包,俯下身子,借一处蜗居,黄泽栋整理好了行李,也整理好了自己的思绪:先从小事做起! 黄泽栋像一个侦察兵,开始了走村串户摸排的日子。乡村小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常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模糊了眼睛;盛夏时节,酷阳炙烤着大地,有一次不幸中暑了,昏厥在村道上的他,多亏了路过的“摩的”徐师傅及时发现并送回村委会救治,这才捡回了一条命,逃脱了鬼门关。 还有一次,在走访中,一条拴在村民牛棚后的土狗突然窜出来咬伤了他,痛彻心骨!但仅仅因为怕给主人增加心理和经济负担,他硬是装作没事的样子,忍痛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咬牙挤出瘀血,又用随身携带的创可贴止住伤口…… “黄泽栋有时候像军人一样铁骨柔情,有时候又像女人一样心细如发。他不怕吃苦,舍得付出,是一个很值得打交道的人。”村支书李太书说。 偏远的山村,挣钱是如此的不易。贫穷如丝,它紧紧缠绕着大田村,缠绕在每一个驻村帮扶干部的心上,更缠绕在扶贫帮扶单位每一个领导者的肩上。大田村也许永远都不会想到,精准扶贫的政策会像春风般吹进远山深处,送来一批山外的“亲”人们,让它一展新时代的芳华。 万丈高楼平地起。根据第一书记的摸排情况,四川省作协迅速探索出了“抓党建促脱贫,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新路径。并立即协同渠县扶贫开发工作局和北门社区医院,通过召开座谈会、义务劳动、走村入户打扫卫生、一对一帮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每一个党员都努力多为村民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山荒芜了,他们就开山引渠,封山育林;路泥泞了,他们就架桥修路,直通至每户人家的院落;房子破烂了,他们就抱来一砖一瓦,为人遮蔽风雨;有人生病了,他们就跑前跑后,帮助着解除后顾之忧……水井湾的清泉被引到了荒山上,失学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们走进了田间地头,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也真正走进了大田村人们的心中。 村头院落,久违的高音喇叭声再次响起;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又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乡,庄户小院再添生机与活力;有了希望和信心,大田村的农民夜校也很快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 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渌波率先开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精准扶贫的一些相关时事,娓娓道来。课堂里座无虚席,耄耋老人们来了,家庭主妇们来了,彪形大汉们也来了……之后,畜牧指导员、驻村农技员、养殖大户等教师们,把那些关于农业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像清泉般汩汩地倾注到了大田村。 在这点上,体会最深的是村民李明亮。“以前养鸭,一点经验都没有,结果有次就不明不白死了100多只,损失惨重。”但李明亮从夜校“毕业”后,“成绩”显著提高,翌年养鸭成活率就直线上升,很快就有了收益。 “农民夜校实行‘菜单’式授课,根据农民创业致富需求,本着‘想干啥就学啥,学好啥就干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村支书李太书说,每次开课前,村上都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并提前对下次课程内容进行公示。 “无论是课程内容安排,还是老师的语言风格,我们都要求其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口味相符合。”大田村“第一书记”黄泽栋介绍,除了语言“接地气”,有时老师们还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 与此同时,大田村还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对因事因病不能到教室参加学习培训的农民群众,组织教师和驻村帮扶工作人员进组入户送学;对长期在外打工或者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农民群众,安排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群众结对帮学…… 村民们掌握了一定的种植和养殖技能后,四川省作协和渠县扶贫开发工作局两大帮扶部门就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提供产业帮扶资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大田村脱贫期间,单位节能开源,挤出有限的办公经费,职工们也积极捐款,先后凑了近20万元,尽全力支持大田村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省作协机关党委纪委专职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陈福成回想那段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远离成都的大田村,曾经贫困落后的大田村,成了省作协每一名职工心中沉甸甸的心事。因为在那里,有他们每一个人结对帮扶的“亲人”。 有了成都亲人们的资金支持,大田村的庭院经济初见成效。大田村的人们开始积极养鸡养鸭,养肉牛和山羊等;在贫困户养殖业的发展中,养鸡成效尤为明显,仅土鸡蛋每户家庭每年户均收入400元,土鸡每年户均收入1000多元。与此同时,大田村远在成都的这些亲人们又帮助他们拓宽了销路,利用电商平台,在互联网上将这些绿色无污染的土鸡和鸡蛋等高价销售了出去,鸡屁股真的成了小额的银行。 良好的生态和投资环境,召回了大田村7社社长徐世太的两个儿子,他们把多年打工积累的一百多万元,全部投放到了家乡,建起了德康生猪养殖厂。 村里的贫困户们又通过小额信贷或者产业周转金入股到这家村办企业,年底进行分红。为了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省作协特地协调相关部门修建了进出厂子的公路、用水池以及变压器。 2017年的这个春节,逐渐摆脱贫困的大田村人们,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闹热年。但在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的心中,这个春节注定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节日。当他攀上大田村最高的山头,望着满山的荒草和撂荒的土地时,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兴绿色产业 太阳当空挂着,但七月的大田村似乎是一口永不枯竭的老井,满眼的绿意冒出来,清泉一般汩汩流淌着,浸润了那些拔节的禾苗,还有山上茂盛的果园。 村文书高通慧在果园中不停地忙碌着。 因为爱情,大学毕业后,她从繁华富庶的地方,勇敢地走进了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山村。 “我叫高通慧,来自四川南充,现在大田村村委会工作,经过村支部的培养教育,光荣入党。我非常荣幸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但在荣幸背后有许多的辛酸,现在我就把自己所见、所听、所想写一下,与大家分享,以期待人们对国家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的感恩和支持。” 高通慧的日记如此纪实。 2011年春,她嫁到了丈夫郑波所在的四川省渠县大田村。那时候,她从渠县县城出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公路通到婆家,且只能通到大田村所属地的岩峰镇上。 村里的房屋稀稀疏疏的,从一家人到另一家人要走很远的土路。遇上落雨天,沾一脚稀泥,甩都甩不掉。村民们的房屋,有的是用片石砌成的墙,漏风漏雨;有的是用竹篾条夹泥糊成的墙,破败不堪;还有的院落垮塌成废墟了,没有一丁点儿生气。 每天她打开门,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山坡上那些遍布着的大大小石头,视野里的土地也杂草丛生。那些荒山和荒地,显现出乡村的萧索和荒凉。 村里的堰塘也年久失修。最让村民们揪心的是每年大春时节,村里人家要种植水稻,可是老天爷就是要给人们难看的脸色,有时候就是不肯下雨。好不容易下雨了,人们高兴得就像过年。 如此一来,荒山愈加荒芜,土地愈加干涸,大田村也越来越贫困了。因为贫穷,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这样的日子让她很是焦虑。2012年,高通慧和郑波远离了大田村,南下深圳,也开始了自己的掘金梦。她常常想,如果大田村有一个工厂,村民们可以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了,那么大家就不用跑很远的地方打工了! 她没想到自己的愿望很快变成了现实。 2013年春,大田村引进了一家木材加工厂。因地制宜,大田村的荒山上开始种柜桉树,以此加工成复合板外销。巨桉树成长速度惊人,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立刻有了用武之处。他们得空就在荒山上植树造林,每天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他们不但有了收入,还眼看着只有大小石头的几座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山林。 2014年,大田村木材加工厂正式成立。从此,婆家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了远在深圳的高通慧耳里:村民们在木材加工厂里入股并分了红;村社之间开始修建乡村公路;大田村各个社新修的堰塘里储蓄满了水…… 2016年春节,高通慧辞职回到了大田村,和丈夫先后到了村子的木材加工厂上班。她以为自己的生活轨迹再也不会改变了,直到村支书李太书到了她,请她参与村上的扶贫攻坚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通慧的日记铭刻下了大田村的“绿”变过程。 今天,在村子的中心点位置——大田村民委员会办公室之外,就是大田村的木材加工厂。到处晾晒着才剥下来的树皮。工人们正来来往往搬运着加工出来的复合板。他们几乎都是附近的农民,脸上挂满了汗珠,但脸上的神情是喜悦的。 今年73岁的村民徐代友是其中劳作的一员,曾经的苦日子不堪回首:大儿子分家出去;小儿子夫妇远在广东打工;妻子和二儿子有病在身。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 大田村的木柴加工厂落户于此后,公司采用“企业加支部”的形式,由村民提供土地,公司提供巨桉树苗培育栽种,成林后加工产品,收入按照三、七分成,村民们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2014年徐代友家被定为贫困户,2017年,他家随着大田村的整体脱贫而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文化兴农,科技兴农,这才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所在。 为了实现长期为贫困户和村民们提供增收保障的目标,四川省作协很快又制定了系列帮扶措施,并积极协调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将抛荒土地流转给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科技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型水果种植产业。 这是大田村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儿!祖祖辈辈留下的山坡地,居然要租借给外人。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们不乐意了。村文书高通慧至今仍然记得当初她和扶贫干部们一家家地宣扬政策,积极说服那些保守村民的情景。 签字,摁手印,放鞭炮。 2017年3月,挖掘机开进了大田村。大田村水果基地由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建设,荒山上第一次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 村民们像做梦,眼看着石疙瘩被敲碎,土地被平整;眼看着果树苗在长高、在开花;眼看着果子就红了,挂满了枝头…… 四川省作协副巡视员罗勇不会忘记:2017年6月23日,他到大田村调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召开了乡村两级扶贫干部座谈会,传达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村民们吃了定心丸。2017年底,大田村整体脱贫后,四川硕园果业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订了土地流传合同,实行订单销售。基地一共流转土地300余亩,解决就近务工的劳动人口就有47户138人。 2018年7月,渠县以村为单位成立丰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0户贫困户、20户非贫困户分别采用借贷产业周转资金和现金方式入股渠县丰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除此外,大田村的养殖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也蓬勃兴起,村民们都成了受益者。 这一天的节令正是2020年的芒种。大田村热闹起来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阳光出来了,暑气升腾。但满眼的绿色像山风一样扑面而来,刹那间润泽了心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大水塘,正闪着粼粼波光,映照着塘边那一丛丛的野刺泡(一种野果子)。野刺泡密密实实地缠绕着坡谷一棵棵笔直的巨桉树,只把那乌红的色彩和玛瑙般的果实,诱惑着经过它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仰首,一片葱郁的玉米林边,稻田层层叠翠,秧苗似乎正在拔节、抽穗。看见白花花的水从田口里溢出了,淌过一滩湿漉漉的水草地,向下流淌开去。 此处是大田村的水井湾,也是大田村的村道和外界主道的交叉之地。一条上山的公路,串联着几户村民院落。房子新建,清一色的二层楼房。 院坝外,栽满了果树,其中几株李子树挂满了果实,却并没有人急着采收,就让它们密密麻麻地挂在那里“显摆”。树下,几个废弃的洗脸盆或者塑胶桶里,种着几株指甲花,或者蜀葵等,它们一朵一朵向上开,惹人眼目。 沿盘山公路,迂回上山,不一会,便来到了大田村的最高处。这里是大田村的果树基地。最先看到的是桃子树。它们一棵一棵紧紧地傍依着,然后枝丫从中四处分散,把一个个又大又美的果实,藏在滴翠的叶片之下。然后它们又围绕着山坡,一圈一圈地往上生长,直到绿色铺满山头。 四下眺望,大田村被一片青山包围,似乎与外界隔离。群山之间,山峰们像莲花般聚合,显现出一道道青色的轮廓,蕴透着天地间一种神秘而素朴的美。 “今天看到的这些果园,曾经是一片片的荒山呢。”果园负责人陈大姐自豪地说。 阳光正好。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和副巡视员罗勇,以及四川省作协机关党委的一群人走过稻禾飘香的水田,走过几家洁净的庄户小院,走进一条崭新的村道,便来到了大田村的最高处。 三年过去,历经寒冬和酷暑,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他们是来走大田村的“亲戚”的。这里的桃子还没长成熟的时候,就已经被他们订购了。原来,四川省作协积极推进了“以购代捐”和“购买或组织销售扶贫产品”等活动。即主动认购帮扶地农产品,推动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帮助帮扶地的农产品畅销渠道,激发帮扶地发展生产积极性,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荒山上,此时正硕果累累。那是大田村在荒山上开辟出的硕园水果基地,今年第一批试挂果已经成熟。恰此时,果树叶在阳光下闪着碧绿的光泽,果子们却在山风中微笑:桃子露出了晕红的光圈,李子的蜜汁似乎就要滴露到大地。 一颗颗又大又黄的果实,让人馋涎欲滴。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满嘴蜜汁。 “这是我们专门请农技员为大田村量身栽种的新品种蜂蜜李,已经快买完了,40多元一斤哦!还需要提前在网上订购呢。”村支书李太书随手摘下几个李子,让人品尝。 一斤李子40元,且供不应求!而这样的新品种——蜂蜜李,一经亮相便成为市场新宠,售价竟然高达40多元一斤,让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彻底开了眼界。 站在高岗上,放眼四望,满目的田园风光,古朴而自然。 今天的大田村屋舍俨然。那些飞檐翘角的小洋楼,似乎成了新时期山村的代言人。正呼吸着山风送来的草木清香,却又看见近旁院坝边一朵两朵盛开的花儿,惊闻木栅栏里一声两声鸡鸭鹅的叫声…… 荒山变成了金山!今天的大田村,除了果园和木柴加工厂,村子又陆续建设起了生态种养殖基地等。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高通慧专门成立了一个大田村的村民微信群,把村子的变化过程用手机拍成了照片放在里面展示。她给微信群取名叫:幸福的大田村人。 住生态新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环水绕的大田村,此时更像是一首诗词,从唐风宋韵里飘逸出来,尽显它的柔情和静谧。 大田村的果子刚卖完,仅蜂糖李就售价约12万元,除去成本等,村民们按照入股都分了红。 村支书李太书心情大好。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曾经很懊恼自己的命运: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高考失利,无奈返乡。拼命在土地里刨食。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适逢精准扶贫政策,省、市、县等几个单位相继帮扶大田村,“是块石头也焐热了!”他这样打了一个比喻。 他想开车环绕一圈大田村。按照他的话来说,如今大田村的公路可以分为外环和内环,参照成都的式样。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有些人家还买了小轿车。 他先在大田村的内环行驶。 “老李,老李,快把李氏祠堂门打开。”李太书把白色的小车停好,丢开方向盘,跳下汽车,大踏步走在了前面,只把一个被汗水打湿的背脊在眼前晃来晃去。身为李氏后人,又在大田村土生土长,李太书想要为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解开它的身世之谜。 走进李氏祠堂,站在廊檐下,放眼四望,整个村子被群山包围。祠堂正对着一块稻田,占地16亩,村子由此而得名。村民们说大田之水四季长流,得益于此处的绝佳地理位置,名为天井湾。天井湾为地下河涌流之处,由此滋养这一方天地和子民。 李氏祠堂位于大田村10组,背依老官坡,前向天井湾。廊檐下的两个石狮为今人雕刻,祠堂里的四个无头狮座为古物。旁边伫立的两块石碑是大田村的“历史证书”,为当年新修祠堂时从原址里挖掘而出的文物,上书“始祖李伯仟,湖北麻城孝感,民末湖广填蜀,鼎分三房”等字样,印证了大田村有据可考的居住时间。 李太书口里呼叫的“老李”,便是李氏后人李佰康,他虔诚地守护着李氏祠堂,守护着祖先的灵魂,也见证着大田村的过往和曾经。 遥想当年李氏一族拖儿携女,从战乱纷纷的荆楚大地入蜀,来到古賨国之地,选中这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居住。他们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繁衍生息,与侠义忠勇的賨人杂居、融合,这该是怎样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艰辛又幸福的过程。 心之安处是故乡。李氏后族于此停歇了自己迁徙的脚步,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并随着村子的兴衰而起落。大田村也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荣了,枯了。再后来,这里的人又纷纷走了出去,四处打工、漂泊,土地荒芜了,房子破旧了,山村凋敝了。 时光如岁月胶片,珍藏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时光也如同雕刻刀,刻录着这里的一切。 ???? 省作协派放大田村的第一书记黄泽栋任期三年后回到成都,省作协派放的第一书记史向武又驻扎到了这里。他重复着黄泽栋走过的路,也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传奇故事。 阳光下,枭子河潺潺而来,波光闪闪。那水波犹如银甲片片,有一种锋出磨砺的原始壮美,潜藏在大田村深处。 溯源而上。沿着新修的村道,从大田村李氏祠堂出发右拐,过了大田村二组的新村集中安置点,就到了村子最偏远的地方——狮子岩。 远看狮子岩,突兀在一座翠岭上,张牙舞爪。与其说它是一道尖利的岩石,不如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大田村。山的那一边似乎很遥远。 因为泥石流经常发生,狮子岩上居住的二组村民都集中拆迁安置到了新村。部分村民在远离山崖的地方,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近处,田埂边,土李子树结满了果子,在枝丫中透出幽黄的光,诱惑着人的味蕾;一块块稻田层层堆叠,一大片禾苗的绿色铺满开去,清香沁人心脾;汩汩的清泉在沟壑间流淌,近乎天籁的音质,让人耳目一新…… 年逾七旬的张万奎老人忙完了山里的活儿,端了根小板凳,叫出了老伴儿,坐在自家新翻修的院子前拉家常。“对面山崖的风景是好哦,爬上去看,那里还有石船、石鼓等。但是这座山很险要的,当年红军就是从山那边打进来的,在这里停了几天时间,然后开拔到大田村那边的尖山寨,再一路打出去,最后到巴中等地。” 在老人的记忆中,狮子岩上还有一个叫赵传心(音)的老红军,在解放后又回到这里居住,直至去世。 几个上了年纪的大田村老人证实了这种说法。大田村曾经有一条古驿道,是出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兵家们必争之地。那时候,各种商人在这条古驿道上穿梭来往讨生活,盐、布匹、茶叶等也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后来,土匪们占据了尖山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惊骇逃命,大田村因此而荒芜。再后来,红军打了进来,土匪们落荒而逃,村民们才又安居乐业。 抚今追昔,张万奎老人望着眼前的景致,心情愈发的高兴。房子改造好了,孩子们有了工作,孙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帮扶我家的是省作协的税清净老师,刚刚他才来看了我的,送来钱物。”老人抽着卷烟,瘦削的脸上泛起了亮色。 “对待山里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我们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首先让他们从情感上不再感到孤独,觉得时常有人想到和念到自己,从而从心里感受到党和政府送去的温暖。”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如是说。一次元旦假日,他特地推掉国内一个重要活动,专程赶到渠县大田村,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坐了很久。那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太婆,阿来主席同她拉家常,以细腻的情感传导着人间的温情。 “大田村的村民是懂得感恩的。还记得那次到帮扶的人家里看望,当我离开他家时,他非要送我几个大南瓜,当我把表达心意的钱放到他家里时,他追了好远想送回来。”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说。 山外的人,真正走进了山里人的心。成都和大田村的距离,也不再那么遥远。 沿着狮子岩下的乡村道路疾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尖山寨。古驿道没有了,尖山寨也烽火硝烟尽,它远离了战争,像一个世纪老人,只在白云下静静沉思和遐想。 “大田村的村道建设以村委会为中心点。尖山寨那边就是正在修建的一条高速公路,可以和巴中等地连接。我们下一步希望和高速公路出口对接上,让大田村的明天更加美好。”李太书对村子的每一块土地和每一户人家,以及每一条道路,就像对他自己的手指一样熟悉。 大田村的传奇和故事,李太书自幼便熟知于心。爷爷就曾经在古驿道当过背二哥,贩卖盐巴讨生活。可惜爷爷没有赶上今天的好日子! “在四川省作协等单位的帮扶下,大田村和城里人一样,也喝自来水和烧天然气了。”李太书一边娴熟地开车,一边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大田村的大事、小事,似乎所有的事儿都一一刻录在他心上。很快,一个鲜活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便呼之欲出。 因为险要的地势,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主导下,狮子崖附近的村民们都整体搬迁到了新村,远离了自然灾害的侵袭。苍翠的远山,也重新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公路真的就修到了每户村民的院落。 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等也确确实实牵引到了每户人家的家中。 …… 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大田村也曾经历过荒芜和贫困交集的时期。为了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让山上的土地多出粮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修建了一条水渠引水灌溉。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村子的贫穷,水渠成了历史的产物,高悬于大田村的群山丘壑间,直至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出台,像一缕春风吹拂进这里的山乡。 村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四川省作协与渠县扶贫移民和开发局的共同努力下,大田村实施了“庭院经济+‘三改一整治’”亮点工程项目。协调完成了村社断头路和入户路共2.95公里土路的硬化工程,以及村1至5社自来水管网延伸铺设4公里工程项目。整个大田村在家庭种养殖业、改厨、改厕、修建垃圾池、整治庭院卫生等方面大刀阔斧,群众在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又改造了户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像城里人一样过起了舒适的生活。 离开狮子岩,李太书在村子的“外环路”上疾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尖山寨。此时,古驿道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条出大田村的公路,直接通向山的那一边。尖山寨也烽火硝烟尽,它远离了战争,一棵棵笔直的巨桉树,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白云下默默地伫望着这里的一切。 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今天外界的人们又走了进来。你的家就是我的家,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彼此依存,心手相牵。那天,在岩峰镇的集体拆迁安置房里,当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走进蒲海珍的家,和老奶奶的手握在一起时,她当初粗糙的一双劳作大手,已经被安逸舒适的时光之手打磨得精致光滑,而大田村的今天,才应该是它最美的时刻。 “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又回来了,物质上富裕起来了的大田村,下一步的打算是我们在精神上也要富裕起来,借用古賨国之都、中国汉阙之乡的名片,希望挖掘出我们现有的文化故事,在红军当年走过的大田村,走出一条文旅兴村的新路子。”李氏家族的后人——大田村的村支书李太书满怀希望地说。 一山一水皆是情! 建书香家庭 盛世华年,国脉同文脉相连。 走过岁月的年轮,大田村的山越发青绿。路宽了,房子明亮了,百姓们的心中更加燃烧起了希望的火苗。 四川省作协定点帮扶的渠县大田村,在2017年底脱贫119户428人,通过省、市、县验收后成功脱贫摘帽,脱贫成效居当年脱贫村第一名。省作协因此获得2017年定点扶贫省直部门(单位)先进集体和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 2017年底脱贫后的大田村老百姓,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生活;但脱贫后的大田村,精神上的富有追求迫在眉睫。那一年的雨水特别多,一下就是三个月;但那一年人们的干劲儿特别足,村委会办公室很快就修建起来了。 新修的村委会办公室建在一座山丘上,坐拥清幽,视野开阔。推开黑油漆的铁大门,古朴而典雅的乡村四合院扑面而来,内里的书法壁橱、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村民合作社等,成为山水间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大田村的书香阅览室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的两排大字。早在2017年4月,四川省作协举办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就在汶川启动。四川省作协举办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即每年动员全省各级作协会员向贫困县农家书屋签名捐赠书籍10000册以上;每年动员1000名各级作协会员志愿者文学书写脱贫攻坚;每年推出脱贫攻坚主题优秀文学作品100件以上;到2020年累计推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脱贫攻坚主题文学精品10件以上,以文学精品的影响力,宣传展示“四川故事”和“四川经验”。 “营造书香社会,共建和谐渠县”。在四川省作协开展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捐书活动中,当年就有6000余册的图书摆放到了大田村图书阅览室的书架上。 村委会办公室的修建,彻底结束了大田村没有卫生室、文化室、广播室的历史。在新修的村委会办公大院里,四川省作协又特地开辟出一间宽敞的房子,作为乡村图书阅览室。今天阅览室藏书多达14600本,并且全部分类造册,按照生活类、儿童类、科技类、财经类、文化类等一一编号,方便村民们随时借阅。村民们也第一次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去处,淡淡的书香,氤氲在绿色的山岗上。 九零后的张津睿是图书阅览室的常客。小伙子是土生土长的大田村人,他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迎新九天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也曾经在成都闯荡,先后当过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市场部主管等;成都辞职后,2016年,他又到河南郑州闯荡天涯;2017年张津睿和女朋友结了婚,恰此时老家大田村已经脱贫摘帽,各项产业也在蓬蓬勃勃地发展,他干脆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高通慧和丈夫已经在大田村扎下根来,她在村委会工作,丈夫在村里的板材加工厂上班,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有着很高的薪酬。夫妻俩成了村里一些年轻人的榜样。村里陆陆续续开办的养殖场、加工厂和果园等,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这里来学习科学技术和知识。 知识就是财富,科技可以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间深入人心。哪家孩子上学没上学,是不是留守孩子,两个在一线工作的第一书记也了如指掌。 第一任书记黄泽栋在调研中发现有家贫困户的女儿失学在家,他当即带上孩子及其家人,经过与就近学校的反复沟通,孩子最终如愿以偿地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现任的大田村第一书记史向武很欣喜。他记得最清楚的一个贫困户叫张小军,是大田村1社的人,此前因在外地打工致残,双脚残缺,不能行走。他干活儿的时候只能爬在地里,妻子故此远走高飞,留下一儿一女,家庭极度贫困。贫困户建档立卡后,张小军被纳入低保户,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学校的大门永远向大田村的孩子们敞开着,一个都不能少。四川省作协文学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杨华多年来持续做着一件事:资助孤儿李春英上学! 只要一抬头,就会看见图书阅览室里还挂着一些作家们亲笔赠与的书法:“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感恩共产党”……其中牛放老师的书法最醒目,显露出淡淡的书香韵致。图书阅览室成了村民们的心灵家园。 近五年来,只要新春来临,大田村就会响起欢乐的笑声。为让群众过一个温暖祥和的大年,四川省作协党组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到大田村走一对一帮扶的亲戚,在村委会主持召开定点帮扶座谈会,开展“新春送暖,情满大田”系列慰问活动。 仅2020年新春佳节,在大田村送文化进农家的活动中,四川省作协就为全村群众送上过节食用品和书籍等慰问物资共计4万余元。 当然,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还是中华民族传统过节不可缺少的一环:写春联!“写春联送祝福”、“讲党课送图书”、“春节文化漫谈”知识大讲座等,仿佛一缕清新的风,又恰似一股文化的清泉,滋养着今天的大田村。 2019年的国庆节过后,天气已经转凉,因担忧自己帮扶的老人受凉,刚从大凉山扶贫归来的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力扬,连续开了十一个小时的车,拉着刚买好的新疆棉絮,立即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大田村。 这年春节,在大田村的“写春联”慰问活动现场,气氛尤其热烈:侯志明、伍力扬、牛放三个大男人被村民们团团围住,一直不让走。三个人累的筋疲力尽,写到最后,每个人的腰几乎都弯了。 一床棉絮,一幅春联,一个书包……一颗颗炙热的心,汇聚成了大田村的暖流。 当年,红军走过这里,也曾在魏巍汉阙之下倾尽热血,保卫一片疆场,护佑一方百姓。渠县的红色革命文化,成为秦巴山区红色革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受到世人的敬仰和颂扬。 曾经参与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修建工作的冉从亮,提及大田村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史,无论何时何地都心绪意难平。出生于1946年的他,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像一部史书封藏在心底:红军在这里教人识字,红军在这里保家卫国。冉家曾有四名好男儿随红军征战四方,后来有的战死疆场,有的客死他乡,从此故乡只能在梦里永远遥望。 江山代有才人出。冉从亮的心底始终是温暖的底色:今天,他曾参与过大田村的路桥建设,在通往大田村的每一户人家中,一砖一石皆是情。 耕读传世家,如是,英雄可瞑目!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泛起新绿。蜂岩镇大田村就这样静卧于千岭万壑中,任凭这醉人的绿攀上枝头,绕过院墙,沿着公路,蔓延至远方。 引文化风尚 中华文明,溯源而上,华夏民族总是逐水而居。发源于川、陕两界大巴山和米仓山南麓的渠江,穿境而过渠县后,汇入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 时空之镜下,大田村隐居在四川盆地的东部、达州市西南部的渠县岩峰镇。它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故事,却因为贫穷和荒芜,曾经与外界几乎隔绝,就像埋藏在渠县这片土地下的那些古老秘密一样,静静等待着时间的揭晓;它又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丘壑间,尽情演绎着这片土地今天的故事。 走在大田村的路上,会看到“城坝遗址”这样的文旅标识。就是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藏了蜀地一段厚重的人文和历史。顺着标识走进去,思想就会回到几千年前的原始岁月里。 2005年3月,春寒料峭。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兴奋不已,继蜀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掘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巨大的考古发现再次震颤了他们。在奔流不息的渠江岸边,当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重现天日,当刻印着“宕渠”的残破瓦当完美组合在一起,一段久远的历史秘密也大白于天下。 城坝遗址距渠县县城26公里,三面环江,因位于土溪镇城坝村而得名,又名宕渠城遗址,是賨人文化遗址,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商周时期,賨人是巴人的一个分支,今城坝遗址便是他们建立的都城。据《华阳国志》记载:秦灭巴蜀后就于此建宕渠县,东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名车骑城。“东晋末,地为‘蛮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太平寰宇记》;其城兴废长达7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城坝遗址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2018年10月,它又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在渠县历史博物馆里,那些闪着寒光的铜戈、铜斧、铜矛等出土文物,至今仍在讲述着巴人刚直勇猛、骁勇善战的故事。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刘邦平定三秦之后,招募一批賨人为前锋,又命乐工学习改编了他们的战舞,称为《巴渝舞》;司马相如《子虚赋》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巴渝舞壮观的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历史远去,曾经繁盛一时的古城池已成为废墟。但它们遗存的那些实物,以及不可磨灭的中华文化,却裸露出历史尘埃,被时光之手重新打捞了出来。它们与那些屹立在这片土地的中华汉阙一起,伫望着亘古不变的岁月和山河。 在通往大田村的公路侧,曾经有出川的古驿道。而就在这些古驿道中,至今还分布着举世罕见的中华汉阙。在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的土溪镇等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分布着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等6处7尊汉阙。 2001年,国务院将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名目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由此摘取了“中国汉阙之乡”的美誉。 正午的阳光炽热难耐,山乡稻田里秧苗们似乎正忙着喝水、忙着拔节和生长。但沈府君阙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候着历史,不言不语。一只石雕的凤凰展翅腾飞着,深情地望着公路的另一侧,那里就是大田村。 汉阙之乡,文脉流芳。也许渠江流过的地方,土地皆然。大田村就是这样,揭开它的历史,只需要李氏祠堂的一块石碑。 今天,在李氏祠堂的对面,毗邻大田板材厂的是一座座村民小洋楼,它们依次排开,却又紧紧依偎着村委会大院。工厂、村委会办公室、民房……村委会有机生动地构成了大田村民们心中的精神高地。 站在村委会的办公大院,四下眺望,那满山的桃子树,只把逼人眼的绿注满心怀。而那些垂挂在枝叶中的桃子们,露出晕红色的光圈,似乎正在对着清风微笑。 固本思源。大田村的土地流转后,村民们平时就在果园上班,拿固定工资,以致富增收,解决后顾之忧。 比“硕园”的桃子们还要高兴的,是大田村几百户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农闲时,他们纷纷放下锄头,走进位于半山腰的村委会,打球、读书,或者跳一段铿锵有力的巴渝舞……耕读传世家,远山也描绘着一幅农耕文明社会的美好画卷图。 秦巴山区深处的大田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指令下,也从历史的岁月中苏醒。2017年的《四川日报》如是记载:10月17日。渠县。秋雨纷飞。水口乡大田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亲人”,他们是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和省内的作家代表们。冒雨趟泥,回到这个日夜牵挂的“家”,阿来和作家们走“亲戚”、访民意、送书赠文化。 10月17日,省作协在渠县举行了脱贫攻坚“万千百十”文学活动2017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签约仪式暨签约作家渠县采风活动,进一步鼓励广大作家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时代主题,奋力书写“四川故事”,扎实推进“万千百十”文学扶持活动深入持续有效开展。当天下午,阿来和作家们驱车赶往渠县水口乡大田村,既为创作采风,又去实地探访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情况。 …… 饮水思源。城坝遗址里,考古专家们掘开的十六口汉代水井,讲述着当年的繁华和兴盛。而那些消逝已久的宕渠古城的繁华场景,那些关于中华汉阙和秦巴山区红色革命文化的故事,今天又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在这片土地得到演绎和传承。《四川文学》《当代文坛》《星星》诗刊等先后走进渠县,开办讲坛,传播文化。 绿色满园的大田村,连接起了秦巴革命老区的历史和今天,让曾经的荒芜成为历史的遗址,被深埋于地下。而这样美丽的一个村落,只是中华大地的一个缩影! 秦砖汉阙,蜀地气魄。不管这片土地风云变幻如何,文脉之根都始终守护着这片大地,守护着这里的家园。滔滔不绝的渠江可以作证!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