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6
题记:热爱家乡,首先要认识家乡,要有深厚的感情。爱家乡,要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初识杨秋与他故乡求吉 2020年6月,初次见到杨秋老先生,是在他家的院子门口。那天是与阿坝州老干部局关工委的同志一起去的,那里是杨秋老先生在若尔盖求吉乡的老家。 杨秋,原阿坝州委常委州政法委书记、原州关工委执行主任。他退休后,放弃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生活、放弃很多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若尔盖巴西河谷的农村,在那个生他养他的老家求吉小山村,燃烧自己、奉献余热。 本来,退休后的他,在成都市有自己的退休房,那里有一个原阿坝州退休的厅级老干部干休所,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有很丰富老干部们的业余生活,他完全可以与老婆去成都安享晚年。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城市工作,已都结婚生子,他们老两口也是儿孙满堂,可以去城市与孩子们一起生活,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可是,退休15年来,杨秋却回到老家求吉。最初几年致力于帮助全乡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种养殖业。当全乡养殖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经过他倡导,于2014年3月在求吉乡率先成立了阿坝州最早的一个“若尔盖求吉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7年多来,在杨秋的带领下,若尔盖求吉教育助学协会的三老干部和几位优秀企业老板,数年如一日,坚持关心下一代公益助学活动。资助考取大学的300余名求吉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还多方面支持鼓励, 激励故乡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杨秋本人,都曾多次获得省州关工委等多部门对他先进个人的表彰。 要去求吉,是我们在电话里提前与他联系好的。杨秋老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说他家就在求吉乡政府街头那个加油站旁边。 那天,当我们的车一到达求吉乡街口时,远远的,我就看见加油站旁有一个藏家大院子。院门口站着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爽朗,穿着朴素的老人。他还不时张望着大路,我想那一定是杨秋老先生。赶紧给驾驶员小李说停车,我说,到了到了,路边那个老人就是杨秋先生。驾驶员说,你肯定?我说肯定。我们下车一问,果真是他。 之前,我是没有见过杨秋老先生的。 我们从马尔康出发,一路上杨老先生给我打过来3次电话,问我们出发没有,到达的大概时间,同行的人数,电话里还告诉我若尔盖县城到求吉的距离。说,到了求吉天已晚,建议最好晚上就住在乡上,他会提前帮我们联系食宿等等。他一路关心,让我倍感温暖。 虽然,只是通了几次电话,但是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 ,他说话十分平易近人。我想,他一定是做事十分认真,考虑问题很周全,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人。初步对他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印象。 求吉,位于若尔盖的东部,我们到了若尔盖县城,还要继续开车再向东部的巴西片区去求吉,求吉乡离若尔盖县城48公里。 六月中旬的若尔盖大草原,绿草如茵,羊群像天上飘着白云朵,一团团地漫游在广袤的草原。牦牛像黑色的珍珠,撒在草原的深处。六月,也是阿坝草原牛肥马壮,风景最迷人的季节。各种花儿开放,一路风景美不胜收。 求吉乡,地处四川西北部与甘肃省迭部县交界处。位于若尔盖县巴西河谷中,是若尔盖典型的农区。那里有完全不同于大草原的风貌。 去求吉要穿行于几十公里的班佑与巴西河谷。连绵不绝的森林山坡,山涧沟谷有充沛溪水,有茂密的灌木林和草甸土地。仿佛整个求吉都笼罩在丰茂的原始植被和森林中。 河谷的人们过着与牧区截然不同的农区生活。六月,村寨的耕地大部分种着麦子和青稞,麦子和青稞已经完全抽穗,微风吹过,一层一层的麦浪在大地上起伏荡漾。 远途有些地块也种着莴笋等时令蔬菜,莴笋已经到了收割季节。很多村前村后的地里也植着大黄,大黄茎秆硕大的叶片茂密,红色花儿成串成串开放,高杆红色串花,点缀着山谷的原始森林和村庄,极为美丽。大黄是一种名贵种中药材,既可作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求吉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五六月很多农民从山上捡下来羊肚菌,这不,我一到求吉,就看见乡政府的大街上有很多卖羊肚菌的农民被收购老板包围。 求吉,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求吉,也是若尔盖巴西河谷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极其优良的土地。求吉,也是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和历史悠久的土地。求吉,更是老年人助学,青少年爱学,学风浓郁,乡风文明的土地。 1935年7月至秋天,一支红色的队伍,进入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在饥饿和寒冷极限的条件下过雪山,走沼泽,打退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书写了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超凡精神。 在若尔盖班佑至巴西河谷,红军经历了求吉战斗、包座战役、贡巴龙战斗、班佑红柳林之战等等。若尔盖的求吉、巴西、班佑、包座和元帅桥等都是在中国革命在史上最值得记住的地方。广袤的若尔盖大草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三次经过和行军最危险、最艰苦也是绝处逢生的地段。 在最危险最紧要关头,若尔盖的牦牛、求吉等地的青稞给予红军补养。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人,从这里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走出困境,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若尔盖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牦牛、青稞和希望,而且,还在红军走后,以大草原的慷慨与包容收留接纳了“流落红军”以及他们的后人。这是若尔盖的荣耀,也是若尔盖的贡献,也有求吉的贡献。杨秋就出生在这红色的巴西河谷的求吉乡村。 深爱故土圆学子梦 杨秋所住的农家院,是高原农区藏族典型的四合院风格,分内外两层院落。最外一道铁栅栏的大门,门外就可看见一条可直达内院门并能过小车的道路。 外院,四周被矮矮的土墙围绕着。进院小道的左边,有一块长满青草的田块,田块边种着一排枝繁叶茂,正挂满果子的苹果树和花红树。右边,土墙角下一溜顺栽种着各色月季和玫瑰花。我们去时候花儿正开得赞紫嫣红,娇艳美丽。 内院,是一个二层楼的现代式建筑。前面有几间老旧的木板棚圈。很多树冠宽大而蓬松的玫瑰树拥簇着内院,正值月季和玫瑰花期,成千上万朵黄色和红色花儿迎风绽放着。 蜜蜂在花间穿梭采蜜,花香带着蜜糖味青草味,沁人心脾。内院花园地里生长着一些野生薰衣草、高山野大黄等植物,一个雅致带大玻璃窗的木质茶室就建在花地边。 茶园前,地里的小葱,小白菜、土豆和大蒜也长得嫩绿可人。 这个院子如此美丽。无需质疑,这院子的主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极高生活品味,也是无比热爱生活的人。我想,他一定也是一个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的人。 进院后,州老干部局关工委的王涛科长与杨秋老先生站在院子里开始就关工委的话题聊开了。说起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们滔滔不绝,全是阿坝州与求吉关工委的话题。杨老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展露微笑答对。 他们站在院子中央,就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我看见老人也站累了,提醒大家进屋聊。老先生才忙着引我们,去了那间大玻璃窗的木质茶室。 茶室,也是杨老的书房,房间内简易干净。几个沙发,中间一个大炉子。桌子和柜子上都存放着很多书籍。杨老一边给我们烧茶倒水,一边给我们介绍着他们助学协会的工作。这一坐下,我们就一直聊到当晚的深夜。 他说老婆去马尔康带孙孙去了,很多时间这家里就他一个人。问他怎么没有与老婆一起去孩子们那里耍几天。他说一直想到马尔康去看看儿子孙子,但是协会的工作多,总是没法脱身。 他说:这不,今年高考要开始了,协会又将要对当年考取的所有求吉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进行摸底,还要提前为考取本科的大学生寻找“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慈善家和企业家。 开学前,协会除了对今年所有助学的对象摸底,还要做好对贫困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对接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提前联系。 他说:去年东西部对口援建浙江省的援建人员到若尔盖县民政局召开座谈会,他抓住参加座谈会的机会,详细介绍了求吉“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以及今后的助学计划,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 2019年大学生新生开学之前,让求吉考取大学的7名贫困本科生,全部对接上了“一对一”结对助学企业。每个孩子得到每学年5000元资助,企业还承诺帮助这些孩子们直到大学毕业。 他拿出他的一个笔记本,有条有理地给我们介绍开来。语言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杨老对求吉的历史,乡情,村情,每年考起大学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真可以说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让人肃然起敬。 他说,当年退休他与老婆去了成都,成都的日子每天除了锻炼就是小麻将,他不太喜欢成都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 那时候他就57岁,感觉自己的家乡资源那么丰富,生态那么优美,但是老百姓缺乏发展的资金和技术,过着很拮据的日子,很多孩子们考大学都没钱继续读书。自己有退休工资,就这么天天耍起,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告诉老婆,决定回求吉,愿意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愿意为家乡发展尽绵薄之力。 求吉乡是杨秋书记的家乡,这里有7个行政村,3300余人,却是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乡镇。乡里不少学生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大学,还出了全县第一位留美学生,也多次出过全县高考状元。 家乡父老乡亲渴求知识和重视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这让他感到很开心和欣慰,但是受到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不发达,群众的增收难度大,大学生昂贵的各种费用给生活本就不太富足的乡亲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他回家乡后,看见村里贫穷的孩子读书有困难,读大学没有资金,没有机会,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考取大学也不能继续下去,当时杨秋就在思考怎么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 其实,他在担任阿坝州关工委执行主任是就在思考这个。后来,他在当时的四川省关工委执行主任谢世杰老领导和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同志的鼓励下,想成立一个乡关工委的教育助学协会。 不忘初心 真情助学 每每看到乡亲们为筹集学费而奔波时,他心里不是滋味。决定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为家乡父老解决困难,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杨秋的年龄和病痛,杨秋自己的孩子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他这样做的。经过无数次的斟酌和与儿女们的沟通,杨老最终回到故乡。 依据省、州“关工委”的工作规则,发挥“五老”作用。当时,他同4名本乡籍退休老干部,3名退休村支部书记,他们8个老共产党员,共同努力,在县级相关部门依法登记注册,于2014年4月23日发起成立了若尔盖县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我问杨老,教育助学的基金是怎么筹措的?当初是什么样的考虑,你选择助学这样一个计划?建立求吉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杨老说:“求吉乡学风浓厚,一般农户家庭考取大学都有2至3个孩子,一个纯农家要想供养几个娃娃上大学,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在筹划当初,有二个家庭因为孩子考取大学,发生的故事,深深的触痛了我。”他给我们讲了一下二个故事。 一个是卖锅求学的故事:在离求吉乡政府还有30公里左右的苟哇村,村民玛吉措,丈夫因一场意外去世。她家有三个孩子,丈夫离世时,她们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时都在上学。她大字不识的一个藏族妇女,没有更多的挣钱渠道,只靠早出晚归的辛勤劳作,养猪喂牛种地捡菌子,供孩子们读书。两个儿女成绩优秀,先后考取大学,当时小儿子读初中,家庭十分困难,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大学,玛吉措含泪把家里唯一值钱的马鞍和一口祖传大铜锅都卖掉了。 一口祖传大铜锅,对在藏区农家,是极其重要的传家宝。一般家庭不会做出如此决定,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忍痛卖掉的。 玛吉措希望孩子们读大学,不管再苦再累,她对乡亲们不解的目光她也没法解释更多。 杨秋当时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痛心。作为本地老乡,他知道那个古老大铜锅的价值,既是一个家庭的传家宝,也是一个家庭富不富裕的重要标志,在藏族农区,如果一个家没有一二样像样的大铜器,这个家会被人很瞧不起的。 玛吉措家里唯一的祖传大铜锅,据说当时才卖了400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买走,不得而知,是无法换回的事实,让杨秋内心很难受。 故乡的孩子们渴望读书,家长们再大的困难都愿意支持孩子们读书,全乡这样的类似的情况很多,这种求知的精神深深的触动着他。 另一个触动更深的是状元之殇的故事。2014年,求吉乡又出了一名若尔盖县的高考状元甲木措姑娘。甲木措是一个品学兼优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她当年考取大学时候,她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正在上大学,家里实在没有任何钱供她去读大学了。 当时,他父母不忍心让她大学梦破灭,家里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钱,好不容易给她筹了一些路费和学费。到了学校还有很多收费项目她没钱支付。刚入学,就连新生参加军训的少许费用也成了甲木措巨大的精神压力。 这些压力很快将她击垮。军训结束不多久,因为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并在很短时间内转化为精神分裂症病人。 杨老从他的笔记本中给我一组数据: 2014年求吉乡在校大学生124名,当年本科9人。一个中央民大公派留美。当年,一个家庭3个孩子同时就读大学的有3户人家,2个孩子同时就读大学的的家庭有21户。供娃娃上学费用成了家乡人们最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2014年求吉乡本科状元,甲木错,杨老他们对她家的收入进行入户调查统计。甲木错母亲大骨节,父亲打工守门月收入1000元,年收入12000元。当年他家一年享受国家各项惠民补贴6630元。当年西南民大录取后的费用一学期7505,在校的生活费,假期的交通费等,一学年一个大学生得保证14500左右。甲木措家,3个孩子同时上大学,要想全部供毕业大学,最少也得要16万,对他们家庭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费用。当时他们除了助学贷款。其他只能自己找,当时他们看见这一家没有牛羊,没有一件值得卖钱的东西。 杨老说,当协会筹建之初,得知这一消息很震撼,当时协会还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先奖励了甲木措1000元,她到校的第三天,帮她对接上了“一对一”结对帮扶的企业家。 协会的宗旨“爱心助学,培养人才,户邦户助、携手圆梦”。杨秋他们决定支持她,但是,很可惜,残酷病魔夺取了甲木错的健康,状元姑娘再也没法完成正常学业,退学回到求吉老家。 采访中,当我听完这个故事后,我去甲木措家。看见她安静的坐在院子里,清瘦苍白的脸庞,依然有几分美丽。只是她的眼神十分呆滞地看着远山。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喊她名字时,她淡淡地对着远方笑了一下,笑容只是一瞬间,眼神无法与我更好的对焦。 我真的不忍心也不愿意与她提起,曾与她过去读书和状元有关的话题。 一个优秀的女状元,就这么楚楚可怜生活在她自己痛苦的精神世界中,无法与外界交流。更不能与人诉说,她那曾经拥有过的,抑或美好抑或丰富的情感。 这件事情后,杨秋说“从此,我们决不能让村里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情况发生,一定成立助学协会。” 故乡,多孩子的家庭,因贫困而读不起大学的现象比较多。杨秋说,自己作为一个贫苦农民成长国家干部,国家对自己培养多年,托共产党的福,拿起退休工资居家养老,总感觉该对故乡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他深深的体会过,穷孩子读书的艰辛和困难。 杨秋说,他1949年10月1日出生,他与共和国同龄。这让他多少感觉有些开心和骄傲。 他说,过去,他家是农牧民家庭,小时候家庭兄弟姊妹多,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十分困难。 解放后国家才让他这样的藏族穷孩子有了上学的条件。他们求吉乡也是当年整个若尔盖县办学校最早的区乡,上学的有汉族学生也有藏族学生,他算最早一批藏族学生。他小学毕业后就被国家选送到汶川去读师范校。 杨秋回忆说,去汶川读师范校国家全免费。他说:“从小家里吃返销粮长大,当时去读威师校,单边车费都需要13元,都是贷的款。当时8分钱一封信,因没有钱,我每学期只能写一封家信。当时正值长身体的年龄,长期的营养性饥饿,我感觉学校没有吃饱过一顿饭。当时吃饭,8个人一桌,一个星期一顿肉,肚子饿,每次有几片肉放在嘴里都舍不得吞。当兵吃得最饱,每天有大米饭和回锅肉吃。当时,去成都养老,除了吃饭休息,就是打麻将,决定回家乡,退休时候,自己57岁还比较年轻,我当时就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一点事情,为贫困的家乡做一点事情。就这样叶落归根了。” 期省着省着用,每学期他努力从可怜的零花钱里挤出8分钱,给家里写一封长长的家信,他说只敢写一封。 想家了就写信,写多了也没钱邮寄出去,就存起来。他深深的体会到,穷孩子读书的艰辛和困难。 师范校没毕业,就遇见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他应征入伍。部队转业后,回到求吉乡,后在巴西乡担任武装部长,后又被组织派去四川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法律等。先后在若尔盖县、松潘县、阿坝县分别担任过乡长、乡党委书记、县法院院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务。后被调整担任过阿坝州委阿坝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和州政法委书记。 杨秋说:“我的家庭,非常贫穷,能读书,参加工作,是国家和共产党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果。共产党一心一意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当家作主。托共产党的福,退休后自己拿起退休工资居家养老。我退休后在农村,我有深刻的体会,家乡的老百姓起早摸黑打工,他们很累,收入很微薄。” 杨秋说,真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改变的自己的人生。希望有生之年,感恩回报社会,多为家乡培养一点人才,多鼓励故乡的学子们学业有成,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杨秋说,求吉老百姓很勤劳。一路上你们看见的,土地被老乡们打理得井然有序,庄稼也长势很好。但是受地理气候位子,交通条件和农民的种植技术的限制,高原山区土地有限,有限的耕地基本集中在河谷地带,零星土地不成规模,没法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农业只能满足一般家庭生活所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收入。 杨秋说,现在森林保护得很好,目前,旅游还没有开发出来,家乡的人们,抱着金山银山但是目前的收入还没有起来。很多人没有技术没有学业,打工走不出去,只能打一点临工。 他希望,求吉的生态旅游成为未来的主要产业。他也希望未来,求吉的学子们有缘回归故乡,建设故乡。 重视基础育人树三观 据不完全统计,求吉一个乡,这7年走出的大学生有300多个,就业率很高、是全若尔盖县各乡镇乃至于阿坝州四个草地县乡镇中人数算最多的乡,为教育扶贫做出了重大贡献,成效特别显著。 近几年来,杨老和他们的教育助学协会,除帮助大学生,还对求吉乡的基础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助学行动。 这几年,每年的“六 、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协会都会根据若尔盖教育局对全县教学质量综合评比的结果,给予孩子们和老师们进行不同等次20-3000元的鼓励。他拿出一个笔记本,一一给我们介绍奖励的人数,奖金额度以及范围。 每年8月23日,根据当年新录取的大学生的情况,协会要要在召开一次专门的助学会议,研究助学事项以及当年教师节对中心校老师和孩子的奖励事项。 杨秋的协会对求吉的老师、对全乡的教育状态,教学成效都十分深入的了解,协会助学上想法很多也很好。 杨秋的协会对求吉中心学校班子,有一个奖励评价机制,助推了整个学校教育,让教育教学管理更上一层楼。 求吉中心校连续7年取得若尔盖二类模式的小学全县的综合考核成绩第一。 “杨秋老师,相当于半个校长”这是学校教务处马吉晓老师对杨秋老先生的评价。 杨秋的协会,重视助推基础教育,对学校的帮助真情倍至。连续7年来,协会每年会对求吉中心校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教师和少先队员都有几百元至千元不等的奖励。对其他学生也同样关心激励,每年“六、一”儿童节,协会会给中心校和5个村级幼儿园的每个孩子一份小小礼物,过去是小红包现金。2020年还专门去县里超市给每个孩子订了一份儿童节礼物,让每个孩子都有被关心,被社会重视的存在感。 走访求吉乡中心校,教导主任马吉晓老师说:“杨秋老人,对求吉小学的基础教育有一个长期的助学计划。杨老带领协会成员利用学校的重大节日,参与到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毕业典礼,“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半年和年终总结会。他深入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动态,家长想法和老师们教学状况,学生很乐意与他们交流。各类会上,协会三老干部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过程来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认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鼓励孩子们将来要做个对社会对故乡有用的人。让孩子们从小培养故乡情怀。” 奖励激励机制的介入,对求吉的基础教育起到积极健康的帮助,帮助力度很大。 每年协会还会专门征求校长和教务处的意见,协会还每一年进行一次助学总结,对协会的助学计划进行完善,协会的助学计划很具体很详细。 马吉晓主任还介绍说:“近几年,协会每学年都会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5万元左右,对孩子和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这样的奖励,这对学校的整个教学、教育也起到积极助推作用。形成了求吉老师们“‘乐教、施教、安教’的良好氛围。” 协会参与助教,学校老师们能将更多精力用于教学上,学校能更好地留住老师,好老师有了更大的教学信心。 采访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老师们反应都非常好。在激励机制的鼓励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感召下,求吉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的孩子们争上游学习风气浓厚,校风良好,学生好学,教师的积极主动教学兴趣高,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十分好,家长们助学积极性非常高。 马吉晓主任说,老师们普遍都愿意留在求吉乡学校,愿意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能可贵,这对求吉的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基础教育奖励,杨老笔记上这一组数据:教师节,“六、一”儿童节都要进行德育奖,教育奖,优秀辅导员奖包括所有的村级幼儿园娃娃的奖励。对评出的优秀班级,班干部,优秀辅导员,教师奖励500元。优秀学生奖励300,优秀班级600元,每年新入队的少先队员40名,每人奖励50元。对所有幼儿111个幼儿,每个幼儿奖励20元钱。 2019年教师节,协会拿出2万元,根据教育局对全县老师全面考评,对单科前3名的老师进行奖励。到了年终,校委会7个人员,根据县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考评2019年得了全县一等奖,协会拿出1万对7个老师进行奖励。奖励有力度对老师有刺激。 对基础教育的鼓励和激励奖。达到了济困助学,激励助学的目的。 那天,去求吉采访中,刚好遇见四川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记者李忠一行。带队的李忠告诉我,他们是专程来采访求吉关工委教育助学行动,是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记录片。李忠说“若尔盖求吉关工委的民间教育助学故事,在全省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非常典型。” 他们说,一个民间组织自发筹集资金,多年坚持搞教育助学活动,开启了藏区民间助学工作民间助学成功范例和先河。他们他们走访中,了解了有很多震撼和感动人的故事。 李忠认为,来至于故乡的真情关怀,这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孩子们的幼年,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之前,来至于社会和家乡的真情关心帮助,是一种正能量,这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 老骥伏枥 人生不悔 2014年4月23日,正式成立了若尔盖县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教育助学协会成立后,最为棘手问题就是如何筹集启动资金。杨老和协会的成员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的研究论证,决定通过三个渠道争取筹集助学资金,一是来自党委政府的扶持;二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及个体工商户捐赠;三是全乡党员干部、群众自助从生活费中捐赠。 杨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1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协会,他说为的就是带个好头。 此时的杨老刚做完甲状腺肿瘤手术,身体还未恢复,失声了,医生强调他不能说话,否则会影响以后开口说话。可他,没有休息马不停蹄的找代驾去成都、德阳、马尔康、九寨沟等地筹集更多的资金。他自己开不来车,专门请来驾驶员。所有工资,油费生活费全部杨老自理。通过努力,他经过各方共筹集到资金53万元。 此举得到了在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和时任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的高度评价,他们都个人捐赠各1万元。这些都为协会鼓劲 ,为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协会理事长阿康介绍说:当时杨老刚做了甲状腺肿瘤手术,医生建议他休息半年,但是他坐不住,他一出医院,就到处跑筹措助学基金。当时他说不出话,给谢世杰书记汇报工作时候,都是嘴贴着谢书记的耳朵边说的话。 回到家乡后,杨老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硬是带领“五老”志愿者,风里来雨里去的深入到本乡的家家户户,广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多次到省、州、县党政部门报告情况,争取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初期在故乡成功募集了41.88万元助学资金。当年协会共积累筹集到了131万元的助学金。 协会的教育助学金有了着落,杨老的身体也累垮了,他这才同意同儿女们到省城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治疗期间杨老一直牵挂着协会的运行情况,协会才刚刚成立,资助孩子们的行为是否落到实处,资金的监管是不是有力等等。治疗一结束他顾不得孩子们的劝阻,又回到了求吉,回到了“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近7年,杨老带领协会,始终秉承"爱心助学、培养人才、互帮互助、携手圆梦"的宗旨,坚持以救助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为目标。 他积极拓展助学渠道,邀请内地慈善机构、企业家、爱心人士赴求吉实地考察、开展奉献爱心活动。7年来共邀请8余批次,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13人。每学年对结帮扶资金达40万元左右。接受捐赠学习用具等物资价值50多万元。 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他们成为阿坝州的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报效祖国、感恩社会。 为了便于管理,有效推进工作,协会成立以来,杨老就一直提出不兼任任何协会实职,只作一名担负监事职责的顾问。 协会组成人员,也都是杨老精心挑选的。他们都是热衷于求吉家乡建设的乡土贤士。他们中有红军的后代,有老党员老干部,有知识渊博的乡土贤才和优秀的企业老板。 协会在杨老的带领下,走过了7年的艰辛历程,先后帮助了300多名,求吉乡较为贫困的家庭孩子圆着大学梦。 协会副理事长供产,是红军后代,他说:7年来,协会的本金不动,产生的周转效益已经有106.6万元,并全部用于助学。 2019年协会还将从求吉农户中募集的59.8万元,如数退回给了所有捐赠人。作为协会帮扶脱贫攻坚的一项工作。 嘎哇村,我们走访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永华家,周永华的爷爷是流落老红军。杨老说,他家过去算村里最困难的户。 去周永华家时候,他出门做农活去了,我们遇见他老婆齐么塔。他家两个孩子,女儿格让巴么今年24岁,2014年考取本科,2015年协会帮她对接了成都方舟律师事务所“1对一”结对的帮扶。从此,格让巴么得到方舟律师事务所每月600元的生活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大学读书节假日,格让巴么会去律师事务所学习。毕业后她以优越的成绩考取了阿坝县法院,成为一名人民的法官。 周永华的儿子帕巴夺吉今年26岁,当年考取的大学专科,也得到协会几百元的鼓励,毕业后去新疆从事教书。 目前,周永华两口子年龄都不到五十岁,在求吉务农打临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个曾经因为孩子读书成为村里最困难的人家,目前,完全因为孩子学业有成有了固定收入,而彻底摆脱了贫困。 苟哇村,我们走访了当年卖铜锅的玛吉措,她说协会成立时,她大女儿刚好要大学毕业,得到了协会600元鼓励。二女儿考取大学第二年得到协会2000元助学金。目前两个女儿都工作了,一个在若尔盖县当老师,教英语,一个女儿在新疆当幼师。 玛吉措说,女儿们很孝顺,读书期间信用社的助学贷款都是她们自己在归还,每年还要拿生活费给家里,还给家里添置了很多生活用品。 玛吉措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卖铜锅读书的故事,已成为往事,成为一件难忘的记忆。 在这里,只要有孩子读书的家庭,都受到过协会的教育助学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读书后孩子们就业后能主动帮助家庭。 目前,很多家庭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业,很多家庭因考大学在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慢慢也归还了。那些读书孩子的家庭,日子过得稳定而温暖。 杨秋助学活动,不仅为家乡的学子们圆着大学梦,也用实际行动来助推着家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用老干部们的赤胆之心,助推了求吉的乡村治理更好更和谐发展,也对求吉的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杨秋书记介绍说:“2014年4月23日召开全乡大会,宣布成立协会,当天捐赠27万,我自己捐了1万。”。 杨老说,当年省委谢世杰老领导,他听到有关成立协会情况以后说“扶持性强,能上大学的都帮一把,我私人给你们捐一万”。原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在大会讨论时候听有的代表在提求吉乡教育助学的成效。刘作明书记感概的说:“阿坝州一个乡3300多人,有300多大学生,真是了不起,于是他当时私人捐赠了1万。” 杨老的笔记本上,记录的几乎是助学计划和数据。6年,协会救助特困大学生43人次。协会给每位特困大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2000元;贫困生救助93人次,一学年每人救助1000元。 在校大学生救助443人次,2014年人平100元、2015年人平300元、2016年人平400元、2017-2018年人平500元。留美大学生一人奖励3000元;留英大学生一人奖励2000元;2名读博士生每人奖励1000元;研究生4人,根据困难情况奖励1000元或者2000元不等。树立向高学历看起的榜样带动作用。 通过拓展扶贫助学渠道,发挥助学资金使用效率。他们邀请内地的企业家,慈善家8批,60多人次,特聘2名为求吉乡教育助学协会的名誉理事长。 去年为至,企业家对接求吉61名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得到月600元生活资助。截止2019年已毕业回来36人。对接特困的初高中生15人,每人每学年得到3000元资助。对接上特别贫困小学生38人,每人每学期得到2000元资助。 2019年浙江东西部对口援建,嘉兴市秀洲珠区民政局,“一对一”结对帮扶7名贫困本科生。全部是一个叫蒋金华的女企业家来资助。7人,每年每人得到5000元的资助。蒋金华的女女士还承诺每年8月20日准时打款到学生卡上,直到孩子们大学毕业。 基本做法资助有力。几年来,受到“一对一”结对的帮扶资助的共计113人。救助金额每年达40万,加之协会的利息20多万,这个乡每年可享受60万的助学资助和奖励。还有送求吉中心校所有孩子学习用具,每人3套以上的校服。 2014年,国家启动教育扶贫以来,求吉乡整个精准建档贫困户118户。其中,统计到因学致贫困38户,2015年,2016年精准帮扶对接成功。 很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对求吉的杨秋和几位老人真情的付出感动着,几个老人实实在在的在做教学助学的事,让他们非常信任,非常愿意帮助。 “一对一”结对帮扶,这也是汉藏民族的友谊见证,也搭建了藏汉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平台,是有是深远的影响。 2016年,吉乡关工委教学助学协会得到省关工委,省老干局,省精神文明办和团省委等几家部门的共同表彰,被评为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先进集体。 2017年,协会又被四川共青团省委评为四川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 2016、2017年先后两年,协会被阿坝州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并作大会发言。 杨秋个人,2011年由省关工委,省老干局和省精神文明办颁发了“功勋奖”;2016年省关工委,省老干局,省精神文明办给他个人颁发了“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州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最美老干部”。2019年被省关工委,省老干部局和省精神文明办等授予四川省第七届“关爱明天 十佳五老”称号。 原下黄寨的支部书记供产,是红军后代。也是协会副董事长,他对杨秋评价:“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带头人,他能够关心家乡,他带领大家做这些,大家百分之百拥护他。在他主持下,每年8月23日左右,协会都要召开全乡在校大学生和家长会,上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父老乡亲。告诉孩子们珍惜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生活,要学会感恩,珍惜学习机会。” 人们信任他,这些教育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唤醒,对优秀文化助推。杨老在家乡,教育人们要相互帮助,也是对藏族传统美德的唤醒。 他爱说的“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这句话,很启发人们。求吉,重视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下一代的德育教育与思想素质的教育。 供产还说:“故乡,需要杨秋这样一批受尊重的人。他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们需要杨秋书记这真情奉献故乡的领头人。杨秋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了,我们广大群众深刻领会了这个精神,并奉行到理解。” 55岁的理事长阿康,是苟哇村的离任支部书记。离任后,一年国家给他补助仅2800元,做协会工作,没有任何工资。但是,他说,我们愿意跟着杨秋干。求吉,老百姓送子入学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初教育助学行动发起后,老百姓供孩子考大学积极性达到高潮。一个家庭大学生有2个、3个是普遍现象。杨秋那句:不让一个大学生被拉下,深深的感动着大家。 阿康还说:“2019年8月29日,协会把老百姓捐赠的59.8万全部退给了求吉的老百姓。这也是协会积极配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行动。老百姓也不富裕,需要这笔钱。这是对国家的中心工作理解和最好支持。目前,我们的经费上一百万,保留本钱就是留住母鸡,这几年一直想办法进行利润周转,让她下蛋 。” “协会的经费,每年都委托县教育局进行年度财务审计。杨秋本人每件事经历亲为,为家乡助学呕心沥血,白发苍苍,无私奉献。可以说,杨秋是我们求吉的榜样。我们希望教育成为求吉求吉腾飞和发展的翅膀。杨秋是我们的主心骨,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阿康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协会副理事长供产还说:“我们离历任的村干部补贴不高,但是,通过杨书记这个标杆,我们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不是金钱可以理解的。我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一个杨秋书记个人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所在。” 54岁会计王松华说,自己管理财务1年,5年一届。经费开支非常好,以前奖励是给钱,今年奖励给物资。财务管理很正规。 在杨秋书记的倡导下,嘎尕哇村的村规民约,加进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条款。 原若尔盖县人大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协会副理事长73岁白么塔说:“求吉关工委这个教育助学协会,多年来,一直受到省州县关工委的重视。杨秋在阿坝州委宣传部,州政法委等工作过,也任过阿坝州关工委执行主席,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分熟悉,他思考关心下一代工作比较深刻。求吉的关工委的教育助学,就是一个带动作用,我们要让全社会上都来关心下一代。” “人离休了精神不能休”,这是杨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 采访要离开时,协会副理事长供产突然告诉我,他说,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他很喜欢,愿意分享给我。于是他熟练背诵到: 热爱家乡,首先要认识家乡,要有深厚的感情。爱家乡,要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是的,这段话,就是杨秋回故乡最好的诠释和解读吗。 时光变迁、岁月在杨秋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故乡已在杨秋的心里烙出最最深情那道烙印,故乡永远不离不弃。 杨秋,他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位永远都闲不住的老人,一位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的老人,一位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老人。一位爱故乡爱到骨子里去的老人。祝愿杨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是的,杨秋,爱故乡爱得是如此深情,深爱着故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采访后,这段话一直在我耳边久久回荡。故乡,唯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杨素筠 阿坝州马尔康作家协会主席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