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旷远苍苍天气清 ——梁清兆先生中国画中的哲学旨趣

新文人画院 2020-11-13 14:18 1920人围观 艺术动态

梁清兆,汉族, 中共党员, 广东南海人 ,1954年出生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1970年参加工作, 先后担任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 ...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旷远苍苍天气清

——梁清兆先生中国画中的哲学旨趣

○孙亚军

       梁清兆,汉族, 中共党员, 广东南海人 ,1954年出生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1970年参加工作, 先后担任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书记(正厅级),缷任后一直致力书法绘画学习和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气质真正发轫于“两宋”时期,无论是米氏父子的云山雾海,亦或是李公麟、梁楷、马远等人的苍茫雄放,皆彰显了两宋时代中国“士人”画中那种源自魏晋时代的冲淡、疏旷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最优秀的传统,被延续至今。如果说两宋时期的那一批“士人”确立了一种精神指向的话,那么元代的文人士大夫则从天地之间的雄放疏旷,走向艺术的纯粹,真正用心在关照时代,用心在关照自我的精神企及。因此,元代的士人画从赵孟頫、王蒙、倪瓒这一代人开始才真正触及到生命的觉醒,他们的画作一改宋人向外求的天地之美,进而走向向内求的哲学之思,这一伟大的转型,为中国传统士人画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而且影响深远。龙喜仁说:“中国艺术总是和哲学宗教联系在一起,没有哲学的了解根本无法了解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画反映的是一种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形式。[1]”阅读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我需要重新提起宋元两季中国画的基本调性,这是因为我在梁先生的画作中读到了中国文人的“士气”,读到了中国文人的“淡泊”,也读到了中国文人的“雅正”,而先生画作中的笔墨神韵则源自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画的解读在当代常常忽略了“格调”二字,也常常沉浸在笔墨技法而不可自拔,殊不知中国画是在形式之外追求意境的表达,而“意境”的表达却是“格调”的核心。明代汪珂玉说:“得形体不如的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2]梁清兆先生的山水画最能看出的便是先生笔墨韵味背后的“气象”,从整体而言,梁先生中国画的气象是从宋元走来,他的画作中既有元人倪瓒的影子,又有自我鲜明的特性,那就是传续千年的中国文人的书卷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书卷气,他的画作常常给人以静怡,给人以心胸豁达之感,诚因如此梁先生画作的格调是高雅的,决然不同于沉迷于功名的那种,他是在为心而画。


       艺术之难,尤在气象,但凡以气象格调而称著的艺术家,其必定注重对自我学识的修持,只有在学识修持当中,才能通达古今,融通万象,才能笔墨神韵,不着一尘。梁清兆先生的山水画作给人以内心的沉静,以及来自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享受,这种沉静之中充满传统之美的雅正之气,正是他长达数十年的修养所为。梁先生半生官宦,不忘赤子之心,著书立说,裨益来者,此番心境则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担当,离休之后,浸润与中国文化而淡泊其中,这是对心中的文化情怀的一种延续。书画艺术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梁先生对中国文化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基于人格修养的读书与坦荡胸襟的处事,二者兼及在艺术创作中,则彰显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


淡泊从容的雅正之气

       大道无形,从容淡定,雅气和晖,清而正之,这是梁清兆先生书画作品给人的审美逸趣。读梁先生的画作,山非山水非水,俨然一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无我之境。虽然有时候在他的画作中,依然能够看到宋元士人的影子,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旷古的萧瑟淡泊之感,但这正是先生画作的“正气”所在。前辈学人何惠鉴先生在论述元代文人时提出了“书斋山水”的概念,以诠释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后来,这一概念被言指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知识分子,以书画诉我心,以山水寄我情的淡泊之境。在我看来,梁先生的画作全然是延续了“书斋山水”的精神格调。


       首先,梁先生的画作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中国文人特有的书卷气。先生淡泊明志以德养心,无论是山水亦或是村舍,构图之中给人以旷远的视野,又有天地浑然一体,独我为渺然的气象。梁先生的画作中,常有青山怀抱村郭的田园气息,彰显着对自然之境的向往之情,体现着自我回归的心态。然而心中的自然之境又岂是现实所能及?先生笔下的青山层叠,古松怀抱,绿水常清的田园乃是心中的一片静怡之地。作为读书人的梁先生深悟中国哲学的天人之道,人只有放达于心中的山水,寄情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哲思之中,才会慢慢地走向内心的那一片宁静,走向书画作品所向往的“天人之境”。

       其次,清兆先生画作的笔墨精神则直指安顿人心。无论从意境的表达,还是从设色的安排,先生皆以“静怡”为美,一笔一划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经营位置独具匠心,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梁先生简单的形式背后,藏着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的情怀、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的精神旨趣。人心浮躁世事如流,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安顿内心是何等急迫?梁先生的山水画中不带有一丝市井味,不落半点世俗的尘埃,他为心而画,因此努力地营造属于自我生命体验之后的宇宙空间,他的山水画作是“境界之山水”而非具体之山水,而这样的精神调性完全是基于内心对真我的表达。

       “真”是中国画的灵魂,这个真字,不是具象的真,而是性情的真。我且认为梁清兆先生对艺术创作的“真我”表达,正是对中国文化做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笔墨情怀。因为,中国画说到底是对永恒的“道”的追求,而“道”具有着极度的抽象性,真是通往道的唯一路径,惟真是怀,惟真是我,这是先生山水画作的当代启示。


守望传统的中正之气

       “中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底色,失去“中正”的文化或者艺术作品,如同失去了灵魂而无从谈起。拥有“中正之气”的文化,首先必须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保持对传统的有效继承,保持文化人的那份干净之心。阅读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那种根植于传统的守正之气,让人敬畏、敬佩。

       回望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百年发展历程,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呈现出冲突、融合、折中的发展历程,在“西学东进”的浪潮下,中国绘画经受的考验无比艰巨,诚然这其中我们的先贤做过一些尝试和思考,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墨当随时代”的论调再次受到怀疑。于是,我们在审视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画的根基依然在传统中,中国画的灵魂依然在笔墨之外的“大象无形”中求得精神上的高度融合。阅读梁先生的中国画,他对传统的守望之情,以及在传统的精神世界中寻求安身立命之处,着实让人感慨不已,常常听人说中国画的精神指向而终不知所谓何?但是梁先生用自己的笔墨神韵切实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作中国画、写中国古诗、写中国字,决然不能丧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首先,先生的中国画的韵味不是来源于“五四”之后的中国画的改良,而是直接上承宋元的文人气度,他的画作中充满着谦和儒雅的君子之气,充满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充满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更充满着对生命渺然于苍茫之中的人生思考。

       其次,先生的中国画笔墨之间所体现的那种“清气”,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完美的显现。人间自有清气,读书人只有怀此清气,方不失正,方能在笔墨之中留的天地之间的一片疏旷之境。我读清兆先生的中国画,那种舒朗之气,那种淡雅之情,那种基于文化修养的谦和中正时刻熏陶涤荡于人心。

       时代如汤汤洪流,涤荡着世事人心的浮躁与不安,惟有亘古不变的书卷气,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中国士人气,能与天地常在。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在传统笔墨中获得了生命的大自由,在充盈其中的山水毓秀之气中回归心灵的本真,这是先生最为难能可贵的中国精神。

       旷远苍苍天气清,“旷远”是先生画作的淡泊之心,“苍苍”则是画作中天人合一的真境所在,而集旷远与苍苍于一者,则是源于梁先生深邃的学养积淀而就的“清气”,我读先生画作独一“清”字,最能安顿人心,他的画作之“清”,断然与世之浊浊而割裂;先生画作之“清”,亦为当代读书人安身立命之处,这是梁清兆先生中国画的哲学旨趣所在。




       注释: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2、《珊瑚网》卷二十三下。



       作者:孙亚军,贞人堂主人,青年作家、学者,师从国画艺术家罗家宽,四川家宽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院长。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