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四川报告 支部党建】洋姜花开情满山

四川文化网 2020-11-23 10:28 47469人围观 党建文化

罗明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射洪陈子昂诗社社长,射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星星诗刊》、《四川日报》、《西藏日报》《四川文化报》、《文艺天地》、《四川作家》、《西南航空》、《人民日报》《新闻天地》《现代 ...

洋姜花开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初夏,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从射洪涪江岸边蜿蜒而进,莽莽丘陵之中,小车穿行了约莫半个多小时后,偏僻的改板沟村便在眼前了。
  车子刚过大公山垭口,就让人眼前一亮,不远处的元宝山范家坪呈现出一片又一片金黄的花海,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的花海如金色的瀑布一般从高处铺向低处。走近一看,但见一人多高的密密匝匝的植株上,每一株上上下下都开满了像微型“向日葵”一样的花朵,一片又一片炫目的光彩,给这静谧的山村带来无限的祥和与希望。
  村支书范海全刚刚从小车里下来,几位正在村道公路上打扫卫生的老妈妈便扛着扫帚纷纷迎了上来。
  “范书记,你又来看洋姜花了啊?”。
  “这花开得繁啊,今年肯定又有好收成呢”。
  范海全笑着说:“我们都盼望着呢,收成好,大家都可以多分点红呢!”
  “就是,就是!我们都沾你的光啰!”。
  “我们都是沾了党和政府的光,沾了扶贫政策的光啊!”,宁静的山沟里,立时回荡着爽朗的笑声。

  1

  改板沟村是射洪市大榆镇一个偏僻的山村。曾经,这里的乡亲们以帮人“拉大锯”“改木头板子”挣钱养家,所以叫作“改板沟”。但后来无木可改了,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点庄稼。
  范海全是的土生土长的改板沟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初中刚毕业的他,就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先是东奔西走做小工,随后当了几年木工学徒。十七岁那年,就跟着师傅去西安谋生。木匠活接不上趟,就临时做搬运工。那些年,经常找不到事情做,经常在夜里蹲城门洞、睡大街、啃冷馒头。一路走南闯北,范海全先后到过甘肃、广西、陕北、吉林等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尝尽了苦头。尽管这么艰苦,但范海全常常想:出来见了好多世面,总比呆在山沟里饿肚子好,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好结果的。
  长期打工有了一定人缘基础后,范海全团结起家乡十几个和他一样有着梦想的年轻人到西安一起打拼。他们以工队的形式承接一些装饰装修小工程项目,凭着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诚信做人的品行,逐渐在西安这个大都市站稳了脚跟。
  “海全哥,你也带我们出去嘛!”。
  “海全老弟,帮个忙让我家娃子跟你跑嘛!”
  范海全带着家乡青年在外闯出了收获,闯出了名气,认识和不认识他的家乡人都来找他。2004年以后,他每年带到西安做装修工的射洪同乡都达到了300多人。那时,他带出的老乡们每年的务工收入都在八万元以上,有的还当起了“小老板”。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信任他,越来越多的工程接到手,范海全便在西安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在异乡漂泊的人要抱团才能取暖”,多年的打工经历告诉他,乡邻之间要相互照应情谊才能长久,才能把经营做大。正是凭着这种家乡情结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他的装修公司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业绩逐年递增,每年的产值达到了上千万元。
  成功的创业路上,范海全成被推选为西安川渝商会副会长。

  2

  在外的游子不管走多远,总是情系故土,魂牵故乡。尽管范海全在西安的企业红红火火,尽管他结婚后把新家安在了西安城里,但那份故土难离的情却时常嵌在他的心里、梦里。
  2015年春节,范海全和他的爱人一道返回改板沟探望家乡的亲友。阔别家乡多年了,驾着小车的他心情激动。但刚刚转过玉仙庙垭口进入延伸在山林里的村道路,范海全就觉得小车颠簸得很厉害。“还是三十多年前修的机耕土路,不同的是路上野草多了,坑凼更多了”,此情此景,让范海全叹了口气。突然,车子一歪,好像是闪进了一个坑里,加大油门也上不来。他和妻子只好下车来看究竟,原来车子一个后胎陷进泥坑,又被石块卡住了。只好用路边的石头敲开石块,将车子开出坑来。好不容易把车开到离家不远的范家坪上老学校坝子里停下,家门口的情形更是让范海全夫妇心头不是滋味:那些大块、小块的土地全都被荒草占领着,有的土地里艾蒿长到比人还高,乡亲们那些土墙房东倒西歪破烂不堪,一些老人小孩坐在阶沿上或者满是青苔院坝里,呆呆地看看熟悉而陌生的他们,又眼巴巴地朝村口眺望......
  看着那些曾经养育了他的土地现在却荆棘丛生,看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仍很穷困不堪,范海全的心里感伤不已:这些年,带着村里人在外闯荡虽然挣了些钱,许多年轻人都把家安在了城里,然而,老家的土地却丢荒了,故乡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了,无法外出只能留守在这一片故土的乡亲们,依然难以摆脱生活的困苦!
  这天晚上,范海全住在自家的老屋,一夜难眠:圆水井、烂田湾、大公山、元宝山,到处都是荒草荆棘,到处都是破烂的土墙房子,到处都是渴盼的眼睛……
  就在范海全回到老家的第二天,县里下派到改板沟村的“第一书记”王明贵来了,随后,乡上的陈乡长也来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范海全得知,改板村已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市、县十多个单位都在帮扶这个村,计划三年内全村脱贫,当前,正着手帮助村里的乡亲解决吃自来水、发展产业问题,但要做好这些事,难度还很大。领导们还告诉他:县里最近发布的返乡创业的政策,是不是可以了解一下,回来帮助乡亲们发展一、两个产业,只有产业稳定和发展了,乡亲们才能真正脱贫。
  这一晚,范海全再次久久不能入眠,他沉思着,外来的干部们都来村里扶贫,都在为我们家乡人谋幸福,我土生土长在这里,现在又有一些条件和能力,还有政策支持,我为什么不能出一点力呢?
  清晨起来,范海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然而,这个决定此时还在他的心里头,连一同回来的妻子也没有告诉。只是让妻子感到奇怪的是,范海全除了爱往乡亲们院子里遛达外,在家乡的好几天,总是时不时去周围的山头、沟上沟下的田土边转转。

  3

  春节过后,范海全依然带着村里的乡亲们回到西安,公司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安排部署。这一回,他却把许多事情交给妻子和年轻的儿子去办。
  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范海全陆续奔赴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先后考察十多种农业产业。恰好有个重庆的朋友投资两亿多元建成了菊芋(俗名“洋姜”)提炼菊粉益生源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洋姜作为原料。朋友说,如果能够种出几百亩洋姜,可以全部收购。
  洋姜,对于范海全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家乡的山坡上、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开得金灿灿的洋姜花,到了秋天,就可以从土里挖出洋姜来泡咸菜,但他却从没有想到洋姜还可以提炼菊粉,而菊粉可以制成很高级的保健品,附加值特别高,市场供不应求。
  范海全动心了:洋姜不择土地,很容易种植,况且还有朋友的公司作依托,这么好的项目,不是正好可以在家乡发展吗?种洋姜!
  尽管拿定了主意,但范海全还是在近半年时间,先后到珠海、银川、北京等高层次农合会、农博会学习、考察,深入了解了洋姜系列产品的市场销路、行情、产品前景。在他的心里一开始就存着一个念头:在家乡与乡亲一起创业,必须做稳做妥,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时间转眼到了下年10月,当范海全把回乡搞洋姜产业的规划告诉妻子、儿子的时候,妻子、儿子都不同意。
  “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又回到农村去种田,不怕人家笑话?”
  “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你走了这些事情咋个办?”
  “乡里头连吃水都成问题,路都走不伸展,啷个活啊?”
  “……”
  范海全有他的理由:“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农民走出村子闯天下,现在我也算成功了,有了一定的能力了,应该为我的家乡做点事情,应该为乡亲们走出贫困贡献一些力量。况且,这个产业搞好了也应该有不菲的收益!”。于是,他不顾妻儿的强烈反对和苦苦劝说,毅然决定把自己在西安打拼多年、每年上千万收入的公司留给妻儿打理,回到家乡重拾丢掉20余年的“农民”帽子。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给留守的乡亲们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4

  2015年12月,五十多岁的范海全回到了改板沟村,立即和乡、村干部协商规模发展洋姜产业的事儿。乡、村干部们听取了范海全想带领乡亲们脱贫的想法以及产业前景、发展规划,都表示,这是件大好事,一定会尽全力支持。
  然而,事情一到了“留守”乡亲们那里,却遭到了质疑,有的说,洋姜又不能当饭吃,连红苕都不如,有啥搞头?有的人嘲笑:种洋姜可以脱贫致富,那是在做梦。甚至有个别人还说:你有钱就自己搞嘛,让大家投土地、投钱种洋姜?是不是在外头搞栽起了,回来骗钱的啊!
  面对种种猜疑、讥讽,范海全哭笑不得。他一时做不通少数留守乡亲的工作,就找来村里、乡里的干部帮忙去疏导,因为他坚信自己看到的洋姜产业前景。 随后,又在乡里和村里干部的帮助下,组织了40余名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共叙乡情,共谋脱贫大计。范海全在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中是有号召力的,再者大家为乡情感召,都愿意家乡的困境有所改变,很快就对种植洋姜形成共识。
  于是,经过大家商议,筹集资金600万元成立股份制“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范海全个人出资300万,两年内流转村里土地800亩、林地200亩;同时,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资,入股分红有股金,超产分成有奖金”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们一听这事儿靠谱,又看到那么多人已经投股,纷纷加入到合作社来。
  随后,范海全按照乡村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要求,聘请了专业人士进一步做了市场调查,结合改板沟村实际情况,做出了改板沟村发展洋姜产业可行性报告,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然而,一些穷怕了的村民始终瞻前顾后。有的人头天说把土地交出来入股,第二天就变了;有的人交了入股资金,却找了急需用钱的理由又要求退了。这可是在考验范海全的定力啊!范海果断决策:“土地不愿入股的,按300-400元一亩付租金,租金由我付;要退股金的,退了就是!”。
  看到范海全这么大的决心,绝大多数乡亲相信他,支持他:“没得事,我们给你扎起!”“输赢我们都信你!”听到乡亲们的支持、鼓励的话语,范海全心里热乎乎的。
  很快,他从朋友那里运回了洋姜种子。

  5

  2016年春天,改板沟元宝山的坡地上欢声笑语,村“第一书记”王明贵也来参加春播了,合作社首批试种洋姜的五十余亩土地开犁。尽管大多数村民都在五、六十岁上,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农,大家都笑逐颜开精神抖擞,挖土的挖土,挑粪的挑粪,下种的下种,村民们好像找到了大集体时代一起干农活的感觉。在“社长”范海全的指导下,洋姜一一播下。其它的土地上,依然种上常规作物——这是范海全的主意:先试种五十亩,精心管理,力争“一炮打响” 给村民们吃上定心丸,获得经验后再大规模种植,免得一上来走弯路消磨了大家的积极性。
  洋姜种植一上马,合作社就优先安排村里以土地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土地上务工。平时病怏怏懒洋洋的贫困户范老二,一听说挖窝、下种一天可以挣五、六十元,旧病好像一下子就没了,下地干活跑得飞快,每天一早就主动跑到范海全住的老房子来要求派工,人家笑话他咋个一下子就“勤快”了?他回答说:“外头想做工没得人请,种个粮食又收不到几颗,家门口每天几十元,不挣是傻子啊?”
  随后,那些撂荒地也一块又一块被“清理”出来,适时种上了粮食、蔬菜。范海全的想法是:空在哪里可惜了,种上庄稼,地里就不会过多地长草,明年种洋姜也少费工。

洋姜丰收了  图片由作者提供

  夏去秋来,遍地洋姜花开放之后,元宝山又是一遍沸腾。人们从土里刨出了一筐又一筐“成果”,一过称,村民们人人欣喜:每亩平均出产鲜洋姜4000多斤。按范海全与朋友厂里的约定收购价,每亩收益可达6000余元啊!村民们兴奋了:这可是平常种粮食收入的十几倍啊!这元宝山土里头硬还是刨出了“金疙瘩”!
  这一年,首批种植的50余亩洋姜全部卖出,范家坪上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村民不但人均务工年收入都达到一万元多元,还有几百、上千元不等的分红。这,可是乡亲们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从没有这么好的收益啊!。
  改板沟首批洋姜试种的成功,给了范海全更坚定的信心,也给了乡亲们极大的鼓舞。看到村里出了这样一位带领乡亲们增收脱贫的“能人”,乡亲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2016年下半年,全村200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土地达到700余亩,范海全适时推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天应农业公司”由此诞生。

  6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改板沟里充满了激动和振奋。在改板沟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范海全被高票推选为改板沟村村主任。
  就职演讲大会上,范海全激情洋溢地向乡亲承诺:“三十打工后回到家乡,看到元宝山一直出不了元宝,到处荒草封地,住房和道路破烂不堪,我心里很难过。承蒙各位父老乡亲的抬爱,推选我为村主任,我非常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一定会带领大家通过勤劳奋斗,以洋姜产业为主题,以种养结合、加工销售到乡村旅游发展建成一二三全生态产业链为奋斗目标,带动我们村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我将以自己的初心为动力,挽起袖子加油干,为全村人民尽自己最大努力!”数百村民参加的选举大会上,响起一片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被群众推选为村主任,责任更重了,范海全从早到晚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在逐渐扩大洋姜规模的同时,范海全悄然按照他的发展规划开始谋划洋姜产品的深度加工。村里的干部们主动提出,把闲置的村小学和部分村办公室用来支持合作社建加工车间。有了场地,范海全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可是,洋姜基地的扩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入股的土地中,大多都是荒芜了许多年的“草地”,有的已经荆棘丛生,刺蒺藜爬出一丈多长。为了减轻乡亲们的“开荒”的劳动强度,也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必须进行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耕作必须要有机耕道,可目前村道路还是泥巴路,下雨天泥泞不堪,外面的人进不去,村里的人出不来,田间就更没有硬化的生产便道,机械耕作咋个能够顺利实现?
  路不通,许多事都干不成;机耕便道不通,无法机械化耕作。修路!范海全立即请示了“第一书记”。“我们力争得到上面专项资金的支持。”书记态度鲜明。
  说干就干。范海全请示了书记的第二天,就带着几位村民马不停蹄地规划村道公路的线路。几个人天天爬山越岭,穿林钻草,荆棘把衣裤撕破了,蒺藜把手指刺出血了,他们没有畏缩,没有怨言。
  村道路和生产便道路建设先后开工了,乡亲们纷纷兴高采烈地扛锄执锨参加义务劳动,修路占点田边地角也没有二话。可是,上面支持的专项资金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和拨付下来,乡亲们都穷,集资又不现实,而道路的建设迫在眉睫。于是,范海全凭私人关系找来了挖掘机,自己花钱拓通了田间生产便道,又拓通了村道路路基 。村里没有钱筑水泥路,范海全又个人捐资30多万元。
  村道路在不断延伸。道路要经过一家村民的院坝,必须挖去拦在路中央的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让范海全没有想到的是,这户村民家中的老大妈却坐在树下挡住开路的乡亲哭闹:“这棵树是我们家的命啊,几十年称盐打油都靠它啊,你们不能砍啊!”。众人劝了半天,范海全又自己出了些钱,大妈才松开了抱着树干的手,这段路总算通了过去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本来开会时大家都说:“只要修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占点地都不计较”,可让范海全没有想到的是,村道路要经过一位曾经担任过村干部、已经80多岁的“老辈子”家的房子背后,要把路拉直,必须要拆去他家后面做柴房用的“拖步”, “老辈子”却给他出了道难题——老人家说:“你把路弯一下嘛”,几拨人去说,死活不愿意拆。
  这天晚上,范海全从城里买回了“烧腊”、带上瓶好酒来到“老辈子”家中。两人坐下,他一边向“老辈子”敬酒夹菜,一边回忆记忆中村里的大事小情,然后把“龙门阵”转到发展洋姜拔除“穷根”的规划、为大家修通道路的话题,一直聊到晚上12点过。酒到位、话到位、情到位,“老辈子”终于“松了口”。 范海全欣喜不已,立即电话通知已经睡下时的几位村民,连夜连晚赶过来拆除“拖步”。当晚,范海全与大家一直干到凌晨五点过,把挡路的部分柴房拆完了,才回到自家的老屋草草睡了一会儿,又起身忙村里的公务去了。阳光照耀在新开拓的村道公路上,范海全觉得脚步格外轻快。
  不久,范海全请来挖掘机,没让乡亲们出一分钱就为大家开挖了几公里长的生产生活便道,随后八公里村道水泥路接通了。
  又是一个春阳日, 范海全买来的拖拉机、旋耕机、洋姜筛选机等农机设备开进了改板沟,乡亲们纷纷从沟下、山上跑过来看“稀奇”。洋姜的规模化种植要开始了,范海全带到西安去做工的范尚海听说有了拖拉机了,立即从西安回来帮忙驾驶——这可是他曾经干过的活儿;范顺和、任道君等也纷纷回来了,合作社有了更多得力的帮手。
  春耕之后,合作社的拖拉机、旋耕机不但用于合作社耕作,还帮助周边劳力弱的贫困户抢种忙收,彻底改变了村里人刨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乡亲们感到轻松多了。
  在范海全全力以赴投入为村里发展洋姜产业的日子里,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的光辉也照进了改板构村:建筑工程队进村了,不久,十多户村民从破烂的土墙房里搬进了“易地搬迁”点,还有部分村民的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房屋被修缮得焕然一新;建修村道水泥路的补助款也拨下来了,低保、医保政策的落实,天然气、自来水也开始安装了,村民们从紧巴巴、苦兮兮的日子里缓过气来,改板沟里充满了无限生机。
  自从回乡以来,范海全在村里忙得顾不了西安的家,一年到头也只不过到西安一、两次。在西安生活了十多年已七十多岁的母亲心疼儿子,与范海全的老父亲一道,主动回到老家来帮忙。父母亲一回来,倒让范海全心里有些愧疚起来。父母亲在西安住在城里高楼,回乡来只能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屋头,一遇下雨,到处都要用盆子、水桶接“漏”,而自己的资金和精力全部都投进发展产业去了,连老房子也没有维修好,让母亲跟着自己来受苦,范海全总觉得不是滋味。然而,母亲为儿子做饭、洗衣没有一点怨言,还天天乐呵呵到地里帮助安排农活,亲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妻子也抽空从西安回来,跑来跑去帮忙联系洋姜泡菜厂的业务。他们相信范海全: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了,他们家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

  7

  2017年9月26日,改板沟村村头歌声飞扬,路上人潮涌动,四野清香弥漫,漫山遍地的洋姜花笑的无比灿烂,由当时的玉太乡党委、政府与射洪县旅游局、改板沟村共同举办的“首届菊芋(洋姜)文化节”开幕式暨脱贫攻坚工作展示活动在洋姜基地隆重举行。帮扶该村的射洪县委组织部和十多家县直机关单位,远道而来的重庆彭水县新城管委会、重庆云阳陈大毛面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和公司莅临活动现场,忙上忙下的“第一书记”王明贵看到领导和游客们纷至沓来,心中充满了欣慰。

洋姜文化节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刚刚建成不久的贫困户 “易地搬迁”点上,小别墅一样的楼群院坝里,村民们家家户户的土鸡、土鸭、各种禽蛋、花生、核桃等土特产品,把水泥院坝摆得满满荡荡,从县城赶来的游客们争相挑选,村民们的凉粉、凉面等小吃供不应求,而合作社林下养殖的野兔肉、野猪肉更成为抢手货,洋姜泡菜、菊芋粉面条、菊裕膳等也被游客们选购着带给亲朋好友。
  开幕式主席台上,范海全与重庆云阳陈大毛面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场掌声雷动,尤其是改板沟的村民们,再次吃下了发展洋姜生产的“定心丸”。随后,一场围绕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给游客和村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文艺演出后,上千游客纷纷涌向菊芋花丛游览、拍照,涌向松林坡上的蛤蟆石、乌龟石探奇,涌向沟底的鱼塘垂钓,改板沟呈现出从来没有过的生机和欢乐;中午,农家“坝坝宴”把“菊芋花节”推向又一个高潮……
  范海全和帮扶单位县旅游局下派的“第一书记”王明贵策划的乡村观光旅游活动“一炮走红”。村民们高兴地说:“土特产连村都没出,钱就卖得包包头了!”,“没想到我们真的也可以搞观光旅游!”。当天,村民们卖出的土特产收入达十多万元。
  不久,一个喜讯更让村民们振奋——改板沟村被确定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村,国家的项目支持将陆续下达。村民们看到,又一条希望之路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年深秋,收获的洋姜在村小学的坝子里堆成了小山,除留足用于合作社的“泡菜”加工和预留种子外,其余大部分洋姜再次全部卖出。洋姜收益分红,加上入股的乡亲们常年参与务工,比过去种庄稼的收入翻了几番。
  “种洋姜真的搞头大呢!”,沟里沟外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取经。于是,一些当初入股时把土地租出来要收现钱的、犹豫的、退出的,也纷纷托人来表达歉意、说情要求加入合作社,部分在外务工的乡亲也回到了村里,一起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
  这一年春节,范海全的一位西安朋友听说范海全在家乡搞的红红火火,山里还有大片松柏林坡,里头有好多像蛤蟆、乌龟一样的奇石,就带着妻子不远千里来到改板沟村观光。进村来一看,满山青松翠柏,水泥路连通沟里沟外,天然气也安进村了,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了,尤其看中了村道水泥路边那座林木葱郁的小山,就想在这里搞个林下养殖场。
  把朋友吸引到家乡来创业,范海全当然高兴了。他们一拍即合,大公山近千亩山林就以村集体的名义承包给朋友经营了。春节过后,养鸡场建起来了,数千只跑山鸡在山林里歌唱;随后,山羊场、野香猪场、旱鸭场也开始运营了,改板沟村从此也有了外乡人来此创业,而朋友带来的红烧鸡、焖羊肉等“宫廷秘方”,更增添了这座小山村吸引游客的美味。

  8

  村民们在一件接一件的高兴事儿中感觉到他们选范海全为“当家人”是选对了。在夸奖“范海全硬是点子多”的日子里,范海全却紧锣密鼓地策划和实施着另一项工程——为了提高洋姜产业附加值,为了保证今后洋姜种植规模扩大后,鲜姜能够全部深加工,范海全决定新建一个洋姜深加工厂。
  听说射洪河东开发新区搞得风风火火,这一天,范海全驱车转了一圈,看见这里新建的厂房林立,看到园区东临高速公路,西接射洪涪江三桥、六桥连通绵遂公路和成(都)南(充)高速公路,火车站也规划在园区一侧,心里立即闪出一个念头:这不正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吗?在这里建厂,不正是一个理想场所吗?
  在乡上和市里领导的支持协调下,范海全将自己20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拿了出来,还找朋友借了些债,总共筹资2000万元,在射洪市河东开发新区中工业园区内购买了一片厂房。
  就在购置设备时,却遭遇资金短缺。范海全心一横,竟然买掉了在西安的两套住房,终于顺利完成了洋姜深加工厂的全部建设。
  2019年金秋时节,范海全的天应农业科技公司的深加工厂正式投产了,三十多名乡亲在这里由农民变成为工人,千多吨鲜洋姜在这里被加工成泡菜,还有部分被运往重庆合作的菊粉加工厂,“合作社+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为改板沟村的乡亲们带来更大的脱贫奔康信心。
  范海全深知,产品开发离不开科技。他以“三顾茅庐”的精神,从大学里面聘请了专家,聘请了专业科研团队,将种植出的洋姜进行二次开发。不久,陆续开发出了“洋姜泡菜”、配方菊粉,成功注册了“玉太香”牌和“菊裕膳”商标。这洋姜加工成菊粉,对高血压、糖尿病有着很好的疗效,药用价值高,拥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确定为新资源健康食品。所以,市场销售一路畅通。
  这一年里, “洋姜泡菜”通过在西安的“川渝商会”等推广销售,供不应求;高端食品“菊芋面”进入超市,比普通面条身价高出近十倍也十分畅销,而菊粉作为新型保健品,一上市就赢得了市场亲睐。
  洋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本村村民建立的合作社里,常年在基地务工人数17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2人。一些弱劳动力贫困户只要愿意来务工,哪怕七、八十岁,哪怕身有残疾,也能在合作社分拣洋姜,一天能挣五六十元。而在深加工厂,不少曾经跟着范海全在西安打拼的乡亲也回来当起了工人。2018年,改板沟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这一年,仅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就支付了村民务工工资7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32万元、产品销售红利1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了13715元。改板沟这个省级贫困村,竟然提前一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村民们感慨地说:“选好一个产业,就能稳定脱贫,选好一个村民的当家人,村子就大有希望!”。

  9

  “土地也是有感情的,只要你善待它,就能从地里刨出金疙瘩!土地是有灵性的,只要你深爱它,你们梦想就有了生根、开花、结果的根基和希望”,在射洪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返乡创业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上, 范海全在主题演讲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凭着对土地的挚爱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范海全的目光更加开阔和长远。到2019年,范海全领头的玉泰合作社已经在射洪市的沱牌镇、太乙镇、天仙镇、东岳镇、复兴镇六个贫困村发展洋姜生产基地1200余亩,加上村里700多亩,射洪的洋姜产业发展到近2000亩;同时,范海全与合作伙伴们相继在四川遂宁、蓬溪、巴中和重庆彭水、云阳等地新建了洋姜种植基地3000余亩,洋姜深加工厂有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投资1000多万元的深加工厂,已经建成菊芋面条、洋姜泡菜等产品生产线全线开通;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经多次走进了西部农博会、重庆市农博会,走进了多家超市。2019年,天应农业公司的产值达到1200万元。
  夏日,洋姜花把山乡装点的更加美丽。走在家乡的田边地头,范海全感到特别的欣慰和幸福。欣慰和幸福的是,乡亲们从怀疑他到高度信任他,许多在外打工的乡亲都回到村里来与他一起振兴家乡了;欣慰和幸福的是,以前的改板沟村山高沟夹、土地荒芜、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人心不振、经济拮据、生活困苦,是一个“村里干部想起发愁,包村干部提起摇头”的落后村,而今天,依托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和产业发展,改板沟村修建了4.5米宽的村道路水泥路,农村公交直接开到村委会门口,水泥路还通社、到户,家家用上了天然气、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们的土墙房也变成了小洋楼,年迈的父母亲年前也搬进了新居;而村里还建成了医务室、图书室、体育场,乡亲们组建的文体活动队经常在闲暇日子歌舞升平,全村父老乡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范海全欣慰和幸福的还有他意外的事情: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打工仔,他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还先后被推举为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天,在各级领导不断地支持、激励下一路走来,他获得了遂宁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了近年来遂宁市唯一的“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还被评为“中国农村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
  洋姜花开遍山野田畴的季节又快到了,范海全和他的村民们又在开始了村里的新一届“菊芋花节”的准备。站在故乡的“元宝山”头,范海全的脑海里又酝酿起了又一幅向万亩洋姜生产基地建设进军的发展蓝图……?

  作者简介
  罗明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射洪陈子昂诗社社长,射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星星诗刊》、《四川日报》、《西藏日报》《四川文化报》、《文艺天地》、《四川作家》、《西南航空》、《人民日报》《新闻天地》《现代艺术》等30多家报刊及网络发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报告文学、通讯、文化论文等;曾出版过新闻作品集《射洪印象》,诗歌集《岁月有情》、《情到深处》。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罗明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3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