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十年 更应当刮目相看(代序)

士别三十年 更应当刮目相看(代序)

四川文化网 2020-12-1 19:23 1509人围观 学术评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之。”“君伙库”自媒体在他的努力下,坚守六年也实属不易,愿他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下笔随在,淡然其心,与更多的作者、读者一道把“了之和他的精神伙食团”经营得更加有滋有味。


  了之(尹君),要出一本网络文集,嘱我写个序。当过5年兵,上老山前线参战的了之,退伍后于1988年分配到崇庆县(今崇州市)广电局从事记者工作。那时我在宣传部工作,尽管我们相熟,但平时各自忙,接触机会很少。直到1991年4月底,我奉时任县长于良秀之令率队赴高山区鸡冠山考察,了之在列,专事摄像工作。
  我们一行翻山越岭来到宽河坝宿营。次日一大早沿野牛洞上边的山梁往山顶进发。山越来越陡,海拔越来越高,积雪越来越厚。我们这批从城里来的机关干部全都累得气喘吁吁,了之因忙碌劳累,体力不支,爬山十分艰难,后在两民工的助力下坚持登上考察目的地,摄下了大量珍贵视频素材,圆满完成了任务。


  至此以后,我和他之间再没有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直接接触,只是时不时听到他单位的领导说,大凡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表现也还中规中矩。
  转眼到了2019年8月,我听说他在观胜乡下有个漂亮的农家小院(后来确切地证实是他租住的),还搞了个什么“军火库”。我大吃一惊,心想哪怕你是军人出身,就是吃过豹子胆,这事也千万干不得啊!



  这年底,我和家人一道到严家弯湾景区游玩,机缘巧合,让我和他阔别近30年后在31号的“了然之居”欣喜地见了面。这时才得知他取的笔名叫“了之”,也弄清楚他没有、也不可能搞“军火库”,而操的是正二八经的网络自媒体“君伙库”!“君”,尹君;“伙”,大伙;“库”,场所。原来是这汉字中的两组同音字,误导我瞎操心,虚惊一场。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得知,近30年来,他当过十年电视记者,在专题部主任位上干了8年,在互联网上徜徉了20多年。他的脑子变得特灵光,短短几句寒喧后,就打起了我的“主意”,对我进行“策划”:“你人退了,连笔也不动了。你是崇州的活历史,不写点东西太可惜了。”他一席话撩动了我的心。我想,再过两个月我将进入耄耋之年,动动笔是一种自我庆祝,也是一种自娱自乐,便和他相互加了微信。于是自已就有了以后拙作的断断续续的推出,于是同“君伙库”有了频频互动,于是我之前拍的还残存的老照片就又开始发挥“余热”,于是同失联多年的朋友们重新有了联系,于是我的退休生活就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6年前,他在崇州本土率先办起的这个网络自媒体,誓言“做新媒体的铺路石”,为他人搭建平台,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使他们在自娱自乐中得到慰藉,砥励前行;同时也为提高崇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尽点绵薄之力。
  据了解,近些年少有动笔的何学嘉老师,自从进入“君伙库”就一发而不可收地在这个平台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李无恙于2017年在这个“库”发表处女作《崇州人在他乡“遇故人”》后,便激起了强烈写作欲望,短短的几年时间写了近百篇文章,从而顺利加入了作协;马驰的“地摊日记”系列经由了之一手策划在“库”里首发后,立即引起上海新媒体机构的关注并予以转载;青年歌手徐洪刚,是了之主动牵线让他去请教中国著名音乐人王文训,又亲自为他原创的音乐作品《大崇州》修改歌词,为他转型成为专业原创音乐歌手助了一臂之力;青年创业者王刚,在猕猴桃生产销售上出现困难时,是了之无私的帮助使他摆脱困境;他为“川西赵树理”贾承汉保存珍贵的创作手稿,自掏腰包策划编印《乡魂——纪念贾承汉文集》,现正加紧筹划建“贾承汉文学馆”;为“成都李劼人”周宗富成功策划崇州书友会,使他们的文学精神和文学作品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和传播。至于10余年来的文化策划,涉及多方面,其中包括在中国第一次提出“道明·中国竹道文化博物馆”、“中国湾文化”等概念,文集中列有“策划崇州”章节进行专门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他在严家弯湾建成小有名气的“君伙石馆”,陈列了数以百计来自大江南北的奇石,有相当部份奇石还有一个生动具体、有盐有味的故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点点滴滴,令人感动。


  我的朋友、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老家在原梓潼乡的易旭东先生称了之为“文化善人”。但了之却说:“我不是文化人,最多算个文化传播者。”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集分九章。其中有来自雅安王凌霄先生(了之的表哥)写的《了之家史》系列文章,之所以将王先生这些系列文章收入本文集,是希冀读者能透过王先生的文章对了之的家世及所作所为有个更透彻的了解。了之是一个做事雷历风行的人,他说:“做媒体,特别是做网络自媒体,时间优于质量。”为了按时发出每一篇稿子,他虽然无法在文字上精雕细琢,但会把创作重点放在用心原创,判断其写作角度是否有传播价值上。目的只有一个,用普通人的视角实现互联网方式的畅通表达。
  总之,了之在媒体、互联网、大数据中耕耘的这些年,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升华,增添了文化色彩,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了“浪”出了一些名堂的弄潮儿,把同龄人中的好多伙伴甩了几条街!


  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抱着一种学习和赏析的态度,我细读了文集中收录的了之从“库”里发表的60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的100多篇文章,确实受益良多。
  纵观这百多篇文章,了之坚持在社会生活的沃土上耕耘,关注现实,取材现实,服务现实,在“导向”和“表达”的有机结合方面都做得还算可圈可点。如《一伙人的“精神伙食团”》、《歌星满文军在崇州赏菜花》、《刘德华,稳坐“鸭店”第一椅?》、《一张图片引发的轩然大波》、《把一碗冰粉开成“冰站”》、《我的牛粪人生》、《老山往事》系列等等,表现的人和事普通而平凡,我手写我心,可写尽写,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潇潇春雨,立意和可读性都值得称道。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了之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善尽美,比如在追求时效性、蹭热点、新鲜感和深入感的对立统一有机结合上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又比如文字力求更精炼一些的话,那就更添彩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之。”“君伙库”自媒体在他的努力下,坚守六年也实属不易,愿他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下笔随在,淡然其心,与更多的作者、读者一道把“了之和他的精神伙食团”经营得更加有滋有味。
庚子九月二十三
原作者: 雷仕忠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