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
文化网讯 2020年12月12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中国)消费经济学会2020年会暨第二十三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影响特殊情况,会议采取线下现场会议+线上腾讯会议相结合方式,来自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经济中心、经济日报社、消费日报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美团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20余家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50余名我国消费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现场参加,另有300多人次在腾讯会议上共同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教授代表学会致辞。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先生,经济日报社副总编季正聚先生,消费日报社社长、总编李振中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以及西南财经大学老校长王裕国教授和校长卓志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杨继瑞教授、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唐未兵教授、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夏杰长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祁京梅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和陈彦斌教授、南京大学高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汪 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洪 涛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陈斌开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易行健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毛中根教授、扬州大学朱高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湖教授等17位来自(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的重量级专家大咖,紧紧围绕研讨会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消费新格局”,紧密结合“十四五”期间新发展格局、新消费特点、国际国内“双循环”、全球化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精辟发言和深入交流,共谋中国消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篇章。 据悉,(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注册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0年5月份,(中国)消费经济学会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确定为“重点联系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2020年9月份,学会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 “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全面小康时代新兴消费力发展研究”,双双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批准立项资助。《消费经济》为(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刊。 四川嘉宾演讲主要观点和内容摘要 杨继瑞教授 演讲题目:消费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臧旭恒研究员 演讲题目:消费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夏杰长研究员 演讲题目:加快发展新消费的现实条件、重点领域和政策建议 祁京梅研究员 演讲题目:2020年汽车形势分析及2021年走势展望 高波教授 演讲题目:全球化转型发展与中国角色 陈彦斌教授 演讲题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下的居民消费问题 汪伟教授 演讲题目: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十四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向 易行健教授 演讲题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居民消费率提升 陈斌开教授 演讲题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双循环新格局 朱高林教授 演讲题目:在历史的大趋势中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刘湖副教授 演讲题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几点建议——《中国教育消费研究》结论的启示 王裕国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 演讲题目:立足当前,关注长远,提升居民消费生活品质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防范新寇疫情中的我国居民消费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防疫进程中的居民消费是整个抗疫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消费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素材。 第一,珍惜生命与健康,成为居民生活的首要原则 健康优先、生命重于一切的理念,在此次防疫中得以充分展现。大多数生产经营活动按下暂停键,生活消费却一时一刻不能停止。但是,居家隔离消费的特殊性在于,保障健康安全和卫生的需要上升为首要需要,清洁的食品和用品,无接触性的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成为居民消费的必备对象。同时,相当部分原有的刚性与非刚性消费项目发生了互换。消费活动的这种新变化,适应了防范大规模流行传染病的需要,同时揭示了人们重视不足的一个重大命题,即保障生命健康是人类消费活动的基本宗旨,是人类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生命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侵扰似无止境,这也为我们创新当代消费需要序列,以及消费结构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当前世界上最乐观的估计,新冠病毒销声匿迹,世界经济恢复常态化,至少还要两年时间。因此,能否适应生命健康消费至上的需要,构筑起坚实可靠的产业供应链和疫情防范机制,适时调整国民消费习惯,更新消费结构,成为检验一个经济体能否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并取得抗疫成功的基本标准。 第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我国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防疫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根源于党中央尊重科学决策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国家强大的动员力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城乡居民以防疫需要为前提自觉调整消费方式。同时,需要指出,相对雄厚的实体经济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拥有强劲的抗疫物资制造能力、较为齐全的医疗系统、便利快捷的网络指挥系统、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储备充足的粮食,货源充足的蔬菜、肉蛋食品,以及水电供给保障。假如倒退20、30年,我国防疫斗争要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世界应对重大危机来袭之时,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制造业,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对于强力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重要意义,由此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居民基本生存资料范围拓展,也显示其重要意义 抗疫期间,民众虽然处于相对封闭的居家状态,但拥有基本的家用电器、电脑和手机等设备。依赖于这些物质设备,个人和家庭并没有失去与社区、乡镇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的交流,在线视频与线上娱乐获得超常发展,在校学生实施在线学习,这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因停止聚集性的教育、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对人们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示出居民消费的弹性与韧性。如果说20年前,家庭耐用消费品还是界定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现在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居民生存的基本资料。当然,即便在防疫期间,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拓展线上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提升消费效益,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和发掘的空间。可见,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生存性消费资料的内涵已经大为拓展,这不仅为消费结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依据,同时也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家庭,提供了消费生活的新标准。 第四,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当前,全民健身已经上升成为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条件。由于缺乏基本健康知识,听信健身谣言或致残或丧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悲哀。防疫期间已经显示出全民健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全民健康教育应当与全民健身计划密切配合,构建全民基本健康知识体系,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开展全民健康普及教育,包括基本的卫生保健以及应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将其纳入从幼儿园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类企业和团体;需要系统地培训大批相关专业人员;需要赋予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职责。显然,贫困地区医疗机构要担负除医疗外的健康教育,其任务更显重要而艰巨。 总之,难忘的2020年即将过去,“中国特色抗疫斗争中的居民消费”,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专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消费复苏滞后于经济增势的原因探索 当前中国经济仍处在新冠疫情的强力冲击之中,虽然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今年前三季度,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仍为负值,不仅滞后于经济复苏的势头,也滞后于收入增幅,没有出现原来预料的大规模“报复性、补偿性消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之后,消费下滑幅度超过经济下降幅度,而在经济复苏之后,消费又成为滞后于经济复苏的“后周期”变量。这与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消费变化与经济变化的论述并非一致,探究消费需求变化的特殊性,可以有以下的分析: 一是消费意愿受限。聚集性的服务消费(包括餐饮、影视、娱乐、旅游等),在疫情防控面前一律转为非刚性需求,被强制性停止,这是被动性地抑制消费意愿。 二是收入—消费的预防心理趋紧。从主观上看,公共卫生危机来临,人们重新审视生命与健康的心理强烈,安全避险与预防意识上升,消费意愿更谨慎,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心理特征趋向明显。从客观上看,受疫情冲击,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倒闭破产户数增多,居民收入及预期收入增幅下滑。疫情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并不相同,对低收入阶层的冲击更大,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部分退化迹象;加之为经济复苏采取的强货币刺激政策和高新产业扶持政策,资本所有者及高科技知识阶层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增值机会,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合力引发了前三季度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从世界范围看,疫情过后,财富的两极分化将更趋扩大。可见,被动抑制与主动抑制、主观与客观的合力作用,导致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受到显著冲击,消费意愿明显收紧。 此外,疫情加剧或者说进一步暴露了阻碍消费增长的系列矛盾,这包括: ——民生改善步伐加快,但对消费者改善预期的作用尚未明显展现。数字经济发展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劳动者失业,非稳定性就业人员增多;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更低;民众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困难未得到有效缓解,疫情冲击下的这方面问题更值得高度关注。 ——消费环境净化任务仍然艰巨。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但缺乏完善的法规与监管创新,这些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投诉增多,涉及到的社会文明建设任务更为艰巨,短期内难以实现“放心、舒心消费”。 ——农村及乡镇消费需求疲乏状态更显突出。农村乡镇消费市场仍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的短板,在疫情冲击下突显萧索。除了受收入水平限制外,农村和乡镇在这轮数字经济发展变革中处于落后地位,兴旺发达的农村电商仅占乡村的较小比例。除了技术条件自身的限制,重要原因是数字经济渗透率在各个地区和各个产业市场分布不均,农村乡镇也缺乏相应技术人才。 ——生活服务消费的滞后性影响。“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于需求,导致巨大的需求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亟待在生活服务业供给端,采取强有力的改革与发展措施。 总之,近几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在投资和出口下滑前提下大幅增加,但实际拉动力仍然较弱,一般消费品供过于求的过剩状态持续,经济增长要转型到主要依赖消费需求拉动,还任重道远。 三、提升消费生活品质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标识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较长时期发展的主题。高质量消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消费发展的基本目标,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验证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标识。 高质量消费的内涵,就是高品质消费或者说是消费的高品质。中央关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意见第十二条的标题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是探析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消费发展目标的重要指导,笔者认为,提升居民消费生活品质,既是“十四五”,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品质,包括质量、品位和品格,高品质的消费生活,可否从下列角度加以把握: ——从消费对象看,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具有高标准的物理化学性能或温馨精细的人文关怀,符合高标准的安全和绿色环保认证,由此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时代性、先进性。 ——从消费环境看,高品质的消费环境,是符合人的身心自由而全面发展本性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包括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励先进,淘汰落后,切实保障消费权益的市场经济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性的自然环境;符合人类健康成长和繁衍本性的卫生保健环境;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人文环境和政治环境。 ——从消费者看,高品质消费的主体是高素质消费者,他们具有欣赏和享受消费品和服务的基本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人文关怀精神,有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懂得消费品和服务内涵),如马克思所说,是“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尊崇市场经济法制,具有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契约精神,理智从事市场交易行为。只有素质全面提升的消费者,才能更深刻地体验优质消费对象和消费环境的内涵。 只有这种消费对象、消费环境和消费者的结合,才是真正高品质的消费活动或消费过程。只有高品质的生活消费,才能真正提升消费者的生活情趣、文化品位,增进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和情感,促进消费主体m全面发展。 从全面小康迈向宽裕小康或初步富裕,并非只是消费物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和种类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提升的愉悦、充实和满足。消费经济学教材对于消费结构提升和消费水平提高的一般表述是:在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增加享受和发展资料;在物质消费满足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精神消费。现在看来,这种表述尚需要发掘其深层次内涵,只有明确提升整个消费过程的品质,才是实质性的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上升。 消费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无止境的进步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实质性大变迁,中华民族传统消费与世界各民族消费紧密交织融合,形成了中国当今独特的消费生活方式。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正在大踏步地迈进现代生活方式,14亿城乡居民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是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从现实情况看,必须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从各个方面尽力消除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笔者以为,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进取,才能实现中国居民消费生活品质的全面改善与提升。 杨继瑞教授 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 演讲题目:消费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双循环”的一般内涵和特殊内涵 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双循环”有“一般内涵”和“特殊内涵”。就经济双循环的一般内涵而言,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中,只不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有的是国内循环为主,有的是国际循环为主。 从国别经济活动的规律看,都不是纯粹的国内经济循环或纯粹的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交织,即国内国际经济的“双循环”。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布局的新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循环都处于“双循环”的“一般状态”。 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双循环”是特殊内涵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特殊内涵的“双循环”是指,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我国已经由一度的国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旧发展格局,转变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换言之,特殊内涵的“双循环”是我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而不再是过去的“双循环”的“旧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五新”特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应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和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应急之举,更是顺应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动权,扩大我国市场优势,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诉求,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韧性、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重塑国际合作新势能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手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点和亮点在于“新”,凸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主性”“全面开放性”“发展高质性”“区域差异性”和“多层嵌套性”等五个层面。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主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战略主动性的“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征程中,新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循环战略上的主动践行,也是新发展理念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和实践中的深化和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防范风险的“先手棋”,也是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棋”,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主动战。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面开放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全面开放性的“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联系与互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出口转内销”。 即使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内循环”,它一方面以国内分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国际循环为补充,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为载体的动态发展体系,新时代的内循环体系是开放的;另一方面,“内循环”也要利用外资、外企、人才和技术在国内生产,是开放性的“内循环”。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高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高质性的双循环。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 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外循环”层面解析,我国必须要提升我国进出口商品与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动能,提高单位外贸依存度的“含金量”和科技含量。 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内循环”层面解析,我们必须促进国内经济向精细化、高端化、高质化方向的转型。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区域差异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双循环。 过去沿海“外循环”强势的省份,可能受到的冲击较大,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更加强烈,“壮士断腕”的决心更大,措施更有力。这些区域会迅速地将外向型经济模式切换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模式,更多关切深耕国内市场、固化产业优势,市场经济“赢者通吃”和“马太效应”的态势可能更加显性。 内陆地区的省份,“外循环”比重虽然不大,但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构建,外贸呈现出难得的“逆势增长”好势头。同时,内陆地区省份“内循环”的韧性强,市场回旋余地大。这些地区可能会以市场空间优势,吸引东部地区把产品长距离输送变为在内地就近生产销售;以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到中国腹地开辟新市场,以进口替代战略攻克“卡脖子技术”,把部分产品进口的外循环转变为进口替代的内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外循环”,对象国和地区结构也呈现出区域差异性。与中国外贸摩擦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比重会降低;欧盟、一带一路地区特别是东盟、日韩等参与我国“外循环”的比重会呈现增长势头。 (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多层嵌套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体现多层嵌套性的双循环。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种“双循环”新格局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物理组合”与“化学反映”的多元复杂排列组合。这其中,有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地区之间的循环,各种样式的交织循环、复杂循环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排除有个别的产业存在“外循环”为主现象。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内生消费新动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生消费动力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型的新极核。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的内生消费动力。消费者主权时代,个人可支配收入(进入1万美元时代)的增加势必带来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消费动力将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特征。 (一)无接触型消费动力 (二)家门口消费动力 (三)假日消费动力 (四)新农村消费动力 (五)康养消费动力 (六)生鲜消费动力 (七)智能消费动力 (八)轻奢消费动力 (九)公园城市消费动力 (十)新流量消费动力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