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让每一朵花都享受阳光的照耀——遂宁市教育扶贫侧记

四川文化网 2021-1-6 16:25 1208人围观 文学作品

在遂宁市教体系统采访期间,笔者无数次被感动着,一个个脱贫攻坚动人故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让笔者记也记不完,写也写不完,正是教体系统这些即普通又伟大的老师用他们无畏地牺牲和无私的付出,才将党的关怀和 ...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向贫穷这个困扰人民千百年的敌人发起了总决战。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虽然“肩不能挑担、手不能缚鸡”,却走出了书斋,冲到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克服了家庭和个人的重重困难,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高指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用他们的真心付出,赢得了群众的爱戴。
  老师就是“妈妈”
  2020年12月27日中午,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小学校老师郭德勤吃完饭早早收拾完家务就带着自己还上幼儿园的儿子出了门,好不容易过个星期天,上幼儿园的儿子自然不肯放妈妈出门,无奈之下,郭德勤只好把儿子带到了自己任教的河沙镇小学校,学校操场很大,周末常常有附近的学生来操场玩耍,很多学生她都认识,到时可将儿子交给学生们,让他在学校操场玩又有伴,可以放心的去做自己的事情,再说学校大门还有保安守着呢。
  郭德勤刚安顿完儿子,市教育体育局邹凤和船山区教育体育局郑登莲就陪着笔者来到了学校门口,根据采访行程计划,我们今天要跟着郭德勤去了解教育扶贫“送教上门”的情况。
  船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5所(公办47所,民办58所),在校学生45953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1824人,其中学前教育192人,义务教育1122人,高中阶段教育297人(含职业高中170人),高等教育213人。
  五年来,船山区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有关脱贫攻坚文件精神,每年年初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制定教育扶贫专项方案,并层层下达落实。区教育体育局统一在市教育体育局和区脱贫办的具体指导下,成立教育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细化优化工作举措、逗硬考核、强化监督,稳步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全区高质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出教体力量。以自编的农民夜校教材《中华美德伴我行》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树文明新风等活动。通过船山教育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和在场镇设置宣传点等方式,发放9200余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单》,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为了做好“控辍保学”,层层压实“六长”负责制责任,关爱残疾,落实送教上门,五年来坚持为全区建档立卡居家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送教达1900余人次,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应读。疫情期间也做好了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工作,包括一线防疫医务人员子女、偏远地区学生、农村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学生等,确保不能有一人失学、辍学。
  河沙镇井碑桥村1社智障学生付小锐(化名),就是郭德勤老师今天“送教上门”的对象。付小锐已经10岁多快11岁了,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丢下他和弟弟离开家到外地打工,一去就再没回来了,留下付小锐生病的父亲和年迈的爷爷,一家四个男人,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小的小,付小锐天生智力和语言功能障碍,活了快10岁还不会说话,更别说其他的了,多少年来就靠爷爷照顾他生活,爷爷付尚国老农民一个,山上山下庄稼牲畜已经累得他直不起腰,能一日三餐把付小锐的饭喂到他嘴里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条件管付小锐的教育问题,直到2018年下半年,河沙镇小学的郭德勤和王清华的到来,付小锐的人生才有了转折的可能,两位老师按上级要求,坚持每周一次“送教上门”,让付小锐这个因身体原因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适龄儿童终于享受到了义务教育。
  付小锐家离河沙镇小学大约就一两里路,但汽车并不能开到他家,郭德勤指挥司机将车停在路边一户人家院坝边,便带着大家徒步,走田埂小路向付小锐家前进。远远地看见付家关门闭户的,同行的邹凤老师有些担心,怕付家无人。对付家情况了如指掌的郭老师连忙请大家放心,她说关着门是付家的常态,付家门前是路,路边是坎,坎下是田,因为怕行动不便的付小锐出来乱走不安全,付尚国老人常常将付小锐关在屋内紧闭大门。看付爷爷在不在家,不是看门开没开,而是看门边台阶上那辆人力三轮车在不在,那辆人力三轮是付尚国的“专用坐骑”,车在人在,车不在人就不在。
  一行人走到付家门口,除了一群鸡欢迎大家,那门还是紧闭着,郭老师一边推门一边喊道:“付爷爷,付爷爷开一下门。”这时大家才看清付爷爷的三轮“专车”车箱里放着一只塑料小凳和一只木椅子,想来那椅凳应该是为两个孙子准备的吧。门前的社道还没有硬化,付尚国老人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幼儿园就全靠这辆三轮了,为了防止下雨,老人还在三轮车车箱上凭空加装了一个小顶棚,也不知他这顶棚管用不管用。
  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头戴黄帽的老人从屋里出来,热情地邀请郭老师一行进屋,一张稚嫩的脸躲在窗后,想必他应该是刚才听见外面的动静,正爬在窗户上往外看吧,这孩子莫非就是付小锐吧,看他白白净净的,咋一看还不像是智障孩子。这时,头戴黄帽的付尚国给大家打过招呼后,便朝那孩子喊道:“付小锐,郭老师来了,你快过来,叫‘郭老师’”。只见那孩子满脸堆笑,摇摇晃晃地冲向郭德勤,脱口而出:“妈——妈!”便扑到了郭老师怀里,跟郭老师玩得咯咯直笑。
  “妈妈?”见众人有些诧异,付爷爷解释说:“付小锐以前什么都不会干,见人就知道吐口水,一个字也不会说,现在跟着两个老师学会了好多东西,但是话还是只会说两个字,就是‘妈妈’。”
  “他一直叫老师‘妈妈’?”有人问。
  “对,一直叫老师妈妈。”付尚国回答。
  “他自己妈妈呢?他叫过自己妈妈没有?”
  “走了几年了,他从没叫过自己的妈,只叫老师‘妈妈’!”付尚国又说,“付小锐,叫郭老师!”
  付小锐便大声喊道:“妈——妈!”。
  “付小锐,叫郭老师!”
  “妈——妈!”这一声声妈妈,叫得郭老师开心得不得了,“来,付小锐,我们来击掌。”郭老师说完,付小锐就伸出了手。
  “付小锐,别顾着玩,来,给大家打个招呼!”郭老师说。
  付小锐便从郭老师怀里扭过头来,脸上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咯咯笑着,对着大家不停地摇了摇手。
  “你们看他有多开心,以前他才不会和陌生人打招呼,送教育之前,他是抵制陌生人甚至抵制外面的世界的,我们刚来时,根本不理你,见到陌生人就吐口水,不理你还要打你。我们都是在来送教几周后,他才慢慢接受了我们,才给我们玩,跟我们学的。”郭德勤一边陪付小锐玩,一边给大家解释。“他这种情况,只能慢慢来,先从识人辨物开始,教他一些正常的行为举止,让他接受他人,融入社会。”
  “付小锐,去给郭老师端根板凳来坐。”付尚国又发号司令了。
  只见付小锐就晃晃悠悠地,用两只胳膊从一根板凳下面穿过去,两手吃力而笨拙地捧起一根板凳,朝郭德勤走去。“妈妈、妈妈”付小锐放下板凳嘴里一边亲热地叫着,一边用手拍打着板凳,示意郭老师坐他端的板凳。

小锐锐给老师“妈妈”端板凳  摄影税清静

  “付小锐,去找扫把扫地。”付尚国说完,付小锐便摇晃着身体在堂屋里找了一圈,然后走向门外,在台阶上终于找到了扫把,拿着扫把回到堂屋里,开始东一下西一下地在屋里扫地了……
  “这些都是老师们教的,以前我从来没指望着他还能学会这些,还能张口说话。我们曾经送他到外面四处求医问药,甚至还弄到上海去看过医生,都没有办法治的,他父亲都说放弃了,没想到你们党和政府派这些好人来帮助我们,让我们一家看到了希望,付小锐现在能自己吃饭了,还能使个嘴做点事,他自己也活得开心多了。你们就是一个个‘活观音菩萨’!”付尚国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船山区教育体育局郑登莲介绍说,脱贫攻坚五年来,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与乡镇学校教师为重度残疾没有自理能力的81名残疾适龄儿童持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已累计送教达6677人次。既向残疾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指导家长掌握照顾、教育残疾儿童的基本方法,通过进村入户、到社区上门做实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工作。
  关于“送教上门”,笔者还从遂宁市教育体育局提供的资料了解到,射洪市特殊学校对于能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通过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不能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孩子,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文化基础知识,提升特殊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和扶持贫困家庭改变贫穷的面貌,助力脱贫攻坚。
  家住射洪县洋溪镇金锋村7社,10岁的小男孩李小虹(化名),智力残疾并伴有轻度肢体残疾,是建档立卡贫困孩子。他会说话,不识字,不会数数,有独立的思维,记忆力较好。射洪市特殊学校“送教上门”的刘芳老师就下定了决心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个孩子。几年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刘芳老师都踩着弯曲泥泞的山路,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坚持按时送教上门。每次送教都会给带去一些礼物,如学习用具看图识字卡片、作业本、水彩笔、课本、文具盒、书包、铅笔、美术绘本等等,生活用品如运动服、保暖衣、围巾、拖鞋、手套、毛巾等等,还有牛奶、零食、食用油,大米等各种食品以及玩具和康复训练器材等,春节的时候还会送去慰问金和猪肉等等。刘芳老师还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帮助争取工会、民政、残联的政策扶持,鼓励他们力所能及的发展生产,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除了“送教上门”,船山的教育扶贫“一对一”帮扶也很有特色。船山区城南小学位于遂州南路127号,坐落于遂宁船山脚下,闹市之中。这座1965年就建校的小学校,真可谓办学历史悠久被誉为船山五朵金花之一,曾经以少儿管乐队、少年军校、全国少儿漫画基地、赏识教育基地、少儿民乐基地、少儿网球训练基地、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等而著名。校园内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树木环绕,生机勃勃。2020年12月27日上午,当笔者一行走进城南小学校明,学校正在组织大型亲子活动,老远就听到震耳欲聋的喇叭声和呼号声,在校门口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逐一登记后进入操场,数百名学生和家长正手拉一根长绳蹲在地上,围成了一个几百米的大圈,要不是人人都戴着口罩,定让你忘记了还有新冠病毒地存在,城南学生家长的乐观和豁达感染了笔者,要不是采访时间紧迫,真想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之中去。
  在城南小学会议室不大的会议桌上,十几盒扶贫资料摆成两排才能放下,无疑这些资料客观真实记录了城南小学教育帮扶的点点滴滴。副校长任茜介绍说:“城南小学‘一对一’帮扶的24个孩子分别来自9个村,其中,留守儿童9人,单亲家庭孩子8人,他们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校挑选了24名党员教师与他们签定了“一对一”帮扶承诺书,让他们与孩子们“一对一”结成对子,为每位帮扶孩子及家长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联系卡,卡上写明帮扶教师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便于及时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孩子们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困扰。

城南小学亲子活动真热闹   摄影税清静

  城南小学老师杨先勇2019年曾“一对一”帮扶复桥小学5年级2班的席小兵(化名)。因为家庭贫困自己成绩不好,席小兵干脆破罐子破摔,作为语文教师的杨先勇便根据孩子情况,反复对其进行励志教育,指导他改进学习方法,并不时给他带去书包、作文书、钢笔等学习用具,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帮扶时间的推移,席小兵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现在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爱运动、爱交流的阳光男孩了,原来门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孩子,在前不久一次考试中,语文考了67.5分,拿到分数后,席小兵在第一时间将这一好消息分享给了帮扶他的杨老师。
  城南小学校长古红燕从2019年开始“一对一”帮扶复桥小学6年级学生但小玲(化名)。但小玲家中共4个孩子,其中3个在上学,父母均无固定工作,靠种地零星卖菜养家。家庭的特殊原因造成了但小玲自卑与内向的性格。面对不善与人交流表达的但小玲,古红燕每次见面,都会想方设法与她交流,引导她敞开心扉。2019年6月1日,古红燕送给她一件精心挑选的漂亮衣服,但小玲接过衣服,第一次主动说了一声:“老师,谢谢您!”12月,古校长又为但小玲送来了新棉衣并亲手为她穿在身上,崭新的棉衣温暖了小美玲,她情不自禁地给了古校长一个热情地拥抱。
  2020年10月30日上午,城南小学全体党员教师和复桥小学“一对一”帮扶的孩子们齐聚遂宁市保利万和国际影城院观看电影《金刚川》,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共同感受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看完电影,老师们又带着孩子们参观遂宁历史文化遗迹和市政工程建设,请他们“下包馆子”吃饭,让他们进一步接触并融入外面的世界,为了全方位培养“一对一”被帮扶的孩子们,城南小学的老师们也算是煞费苦心。
  与船山区相临的蓬溪县,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从县政府到村委会、从教育体育局到学校,“双线”并进,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控辍”为主,教育体育局和学校“保学”为主,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均有帮扶责任人,确保“人盯人”,劝得回,留得住,严格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为彻底兜清底数,县教育体育局牵头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学时,组织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全县建档立卡学龄人口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入户核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县、乡、村、校4级学龄人口教育保障工作台帐、建档立卡学龄人口入学保障台帐、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台帐,切实摸清入学保障基础情况。对学校报送数据、学籍平台数据、残联平台数据以及脱贫办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将入学保障问题数据及时反馈相关单位进一步实地核实并完善,保障数据上下一致、部门一致、跨平台一致。特别对残疾学生入学做到“一人一案”,每学期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建立“一人一案”入学保障安置方案,根据个体情况,安排轻、中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或送特校就读,重度残疾无到学校学习能力的学生纳入责任学校及县特校定期“送教上门”工作体系。全县建档立卡适龄残疾人口入学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学校就是我的家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遂宁教体系统按照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上好学、发展有动力、脱贫有出路”工作取向,突出“上好学、立志向、就好业”的育人目标,聚焦“八大行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创新推动贫困地区学校优先建设行动、贫困学生特别关爱行动、贫困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动,切实促进教育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学生上学全程得到保障、贫困人口代际传递有效阻断。
  2020年12月27日下午,冬日的暖阳照耀在遂宁市安居职中操场上,虽然是周末,操场上依然有不少青春焕发的身影在打球。学校大门口“厚德精技、健行致和”八个金色大字格外显眼,校门左边高高的墙沿上两行红色的大字“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办百姓认可的职校”中肯不夸张,右边尚行楼上写着“立德树人”,知行楼上写着“技精于勤”,看来安居职中校园文化建设不错,在这样环境熏陶出来的学生一定充满了正能量。
  在安居职中会议室,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超、安居职中副校长杨明、区教育体育局教育股干部李本正等接待了笔者一行,同时也见到了两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代表。
  安居职中学生会主席、19级烹饪2班的伍小兵(化名)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伍小兵出生在安居区南江镇马河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伍小兵打出生起就没见过爷爷,爷爷在他爸爸幼年时就去世了,爸爸有重度眼疾,一家人只能靠妈妈长期坚持在外打工挣点钱回来维持,由于没有文化,妈妈又想多挣点钱,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些如搬砖、扛水泥、运钢筋等重活。
  阳光帅气的伍小兵深知,这些年全靠政府和学校的扶贫政策和领导老师的关心照顾,才让他能正确面对外界,有信心走进学校。他要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力所能及地为家里多做些事,把学习搞好,将来考上大学,学习更多知识和本领去回报社会帮助其他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培养自己的学校和领导。
  杨明曾是伍小兵的班主任,他非常了解这个孩子。杨明介绍说:“伍小兵)从小家庭贫困,养成了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也不太好,没考起普高才读的职中,在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关爱下,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有责任和担当。因此才力荐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就是要为学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有一回,伍小兵回初中的母校参加活动,以前的老师和同学见到他后,完全觉得他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另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代表是2018级计算机升学1班卢小燕(化名),比伍小兵高一个年级,她已经做好了参加2021年高考的准备,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多前,因家庭贫困,曾让她一度面临辍学的窘境。
  卢小燕长发飘飘,大方而文静,当笔者请她谈一谈她的家庭情况时,她先是一愣神,半天也没开口。笔者于是引导她说:“谈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吧?”她很平静地说道:“我没有爸爸妈妈。”是的,没有怎么谈呢?这回换成了笔者一愣,于是赶紧补充问道:“那谈一下你爷爷奶奶吧?”她还是那么平静地说道:“爷爷奶奶也没有。”这句话,像一串子弹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会议室一阵寂静,笔者心里一震,可怜的娃呀!要知道笔者的孩子也正上高三。
  卢小燕继续介绍她的身世:她出生在安居区常理镇棕树坪村,爷爷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妈妈是在她4岁时去世的,爸爸在她7岁时也去世了,留下她与奶奶孤苦伶仃地生活了近10年,可是奶奶还是在2019年4月抛下她走了。奶奶去世后,卢小燕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彻底变成了孤儿,家庭也无经济收入,书也没法再读了。学校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根据相关政策免除了她的住校费、代管费等费用,同时尽可能让她享受到了中职教育助学资金等相关资助政策和社会帮助。
  卢小燕说:“除了民政上每年9400多元的资助外,学校每个月有两百块钱的补助,每次有社会企业捐赠、爱心人事献爱心等学校都会考虑到我,还有老师经常来鼓励和支持我。现在,学校就是我的家。”
  据安居职中副校长杨明介绍,本着“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宗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校后,都会安排党员进行“一对一”建立帮扶,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关怀他们,让他们在学校里面健康成长。“在国家的资助政策上,我们会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生,让其充分的享受各种资助,同时学校也会给予他们很多的经济支持。”
  据安居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超介绍,近年来,安居区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扶贫活动,将教育扶持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采取“学校结对帮村、干部结对帮户、教师结对帮生”三种方式,对接家里有学生的贫困家庭4973户,对全部贫困学生实现了教育资助、学习指导、成长关爱等方面的?“全覆盖”帮扶。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开展适龄人口就学情况、建档立卡学生就读信息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大排查,严把资格申报、考察公示、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从幼儿园至大学阶段的资助体系。2016年至2019年,区教育体育局资助困难学生共13.3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923万余元,落实生源地助学2965人次、2268万余元。同时,为让贫困学生不失学,更要上好学。近几年,安居区持续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通过政府投入、部门自筹、社会企业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约3.1亿元,改造薄弱学校65所,新增学校用地约18万平方米,新改建校舍约12.9万平方米、运动场约6.5万平方米,采购设施设备200万(台、套、件),建成高清录播教室4个、计算机网络教室85个,全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射洪市是笔者的家乡,近年来,他们坚持“扶志立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政策、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内容贯穿教育帮扶全过程,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近年来先后评选表彰“孝心少年”30名、“脱贫攻坚模范少年”260余人、“扶贫·感恩”征文、书画等主题创作优秀个人530余名。同时,射洪更注重“扶智强学”,他们实施“师生结队帮扶、优困生组队提高、假期志愿辅导、建档立卡学生一对一帮扶”等措施,落实学业辅导和智力扶持。累计表彰建档立卡学生学习优秀奖、进步奖、综合表现奖1300余人次,发放奖励资金18.84万元;抓实建档立卡家庭学生高中“志翔班”112人常规教育教学和帮扶。建档立卡家庭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3%、高中毕业升学率达85.3%。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美院、北京航天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生110人。
  进一步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资助体系,严格落实国家政策标准,累计发放资金1.4亿余元,惠及学生近23万余人次;设立建档立卡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已发放740余万元,受助学生5000余人次;开通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协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办理助学贷款470余人,累计发放贷款3520余万元;创新实施教育扶贫公函举措,深化随迁子女入学资助帮扶。向全国600余所学校寄送“扶贫公函 ”3100余件,累计落实资助金额130.3万余元,实现了“助学帮扶零距离”。2016年,射洪首创了“建档立卡家庭子女教育资助结算清单”制度,由学校将学生享受的相关资助政策、标准、金额以清单形式送到贫困户家中,家长签字认可。落实了政策宣传,做到了数据准确,实现了公示公开,家长明白认账,政策入脑入心,受到高度评价和推广。
  遂宁市经开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免入学3425人次。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据实免除保教费,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每生每期保教费免除额度最高为1150元,普通高中(中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学杂费等部分费用,享受相应的其他资助政策(高中和中职学生每生年均助学金3000元,中职学生每生年均生活补助1000元)。几年来,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中职)教育共资助30414人,发放资助资金3841.64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797人,资助资金401.07025万元。而且,经开区在2018年还成立了100万规模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户籍地建档立卡学生一年可申请1次500——5000元不等的救助基金。截止目前,救助建档立卡学生439人次,发放救助基金33.01万元。同时,对330名残疾学生以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的方式给予精准帮扶。其中,248名随班就读,82名送教上门289人次。
  大英县为搞好教育扶贫工作,专门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教育体育局、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县教育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大英县教育脱贫攻坚(2016-2020年)实施方案》《大英县教育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大英县教育扶贫专项管理考核实施方案》《大英县教育扶贫专项责任分工方案》《大英县2014—2020年教育扶贫专项规划》《大英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大英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近10个,绘就全县教育保障蓝图,构建教育扶贫的“四梁八柱”,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稳步推进。2016-2020年,投入资金10468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其中全面改薄项目资金7768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788万元,设备采购资金912万元。完成校舍改扩建42157平方米,新迁建学校11所,改扩建学校54所,运动场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70718平方米,购实验仪器设备数量130514台(件、套)。2016—2020年,共投入资金7581.2万元,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92762人次学生享受营养餐,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大大提高了农村学生健康水平。还多渠道筹资壮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547.1万元,完善制度流程,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救助20968人次,发放救助金1452.4万元,确保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
  负责教育扶贫资金管理的遂宁市教育体育局计财科副科长邹凤介绍说:遂宁市教育体育局每年投入1.8亿元左右,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奖、贷、助、补、减、免”全方位资助体系,近五年来,已累计发放资助88399.34万余元,惠及学生近87.05万人,切实做到“应免尽免、应助尽助”。累计减免6.91万名幼儿(其中建档立卡幼儿1.5万名)保教费5291.47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三免”政策,共惠及125.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 20.1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18272.53万元;为12.66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5091.80万元,据实免除10.05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5204.75万元;共免除11.52万名中职学生学费20996.18万元,为3.47万名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664.97万元,为9043名建档立卡特别资助中职学生发放资助924.56万元;按照4000元/人/年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资助,共计资助6729人次,资金2745.87万元;自2016年起全市三县两区成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初始规模1711万元,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计发放5482.2万元,资助金额6.62万人;按4元/生·天补助标准,在蓬溪县、大英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累计惠及学生21.06万名;2016年举办普高“志翔班”和职高“志强班”,累计投入1142.48万元,资助1000余名贫困学子。如安居职中的卢小燕和伍小兵同学,就是“志强班”学生。
  此外,遂宁市教育体育局还注重聚集各方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扶贫。成立了遂宁市苏博特专项基金,由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遂宁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创立,遵循“鼓励优秀、助力贫困”的原则,首期资助金额为600万元,分5年实施。每年奖助学生240人,奖教老师80人;“五粮春集团成都宏川酒业”捐赠1000万元,资助遂宁六中“五粮春综合楼”建设工程项目。
  爸爸恕孩儿不孝
  唐平是安居区保石镇明德小学老师,2016年1月被抽调横山镇迎水村,至此已经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了整整五年。2019年唐平分别被船山区委、遂宁市委和四川省委表彰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2020年12月27日上午,笔者在遂宁市教育体育局见到这位“扶贫老同志”时,没想到唐平却是一个三十来岁文弱的女生。谈起扶贫工作之中的酸甜苦辣,唐平有着一肚子话要说。从08年当大学生村官,后来好不容易当上了老师,谁知一去扶贫又回到了农村,一扶贫就是几年,先后辗转了几个村,从迎水村到龙翔村,村支书记干了、驻村干部也当了、第一书记也当了。
  2016年,初到横山镇迎水村时,唐平没想到这个偏远的村子,全村才仅有1公里路,她真不知道全村这7个社825口人这么些年是怎么走路的。村民一看来了个弱不经风的女书记,压根就没把她当回事,村民也不指望着她能带领大家改变村子的穷困面貌,而唐平却是一个毅力极强的人,她下定决心,就要改变迎水村的旧面貌。爱美的女人都喜欢穿裙子,唐平也不例外,可当她穿着裙子入户走访回来时,她才后悔不迭,裙子上全粘满了苍耳子等粘粘草,怎么也理不干净,所以,此后几年的乡村生活,她也就告别了裙子。
  交通问题是制约迎水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唐平决定首先从修路入手,先行突破。可是一说到修路,村里农民的小农意识立即就显露出来了,这家说占了他家的地要赔偿,那家说影响了他家风水不准从他门前过,有的又要求既然修路就必须修到他的家门口,真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拦路的、上告的,耍横的、耍泼的,那是令人大开眼界。后来,村里干脆绕开居民区,另外规划一条大路,同时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和思想工作,没想到最后,到真正修开路时,被占了地的,毁了庄稼的农民,反而不要赔偿了。通过这件事,唐平感觉到:“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老百姓真的好,老百姓也是知道的,只要他们认可你,就什么都会听你的了。 ”
  2016年下派离家时,唐平的女儿才3岁多,如今女儿都小学二年级了,唐平觉得自己最亏欠的就是女儿。因为自己娘家父亲长期生病,母亲要照顾父亲,根本不可能帮忙带女儿,唐平只能将女儿交给夫家的婆婆带。婆婆没文化不识字,常常连洗发液和沐浴液都分不清,为了保证安全,唐平只好给孩子买洗发和沐浴二合一的洗液交给她用,婆婆根本没法教育孙女识字学文化了,她能做到的就是给孙女吃饱穿暖。

省优扶贫老师唐平(左)接受采访   摄影邹凤

  唐平时常想,也许等女儿长大后,她总有一天会理解自己的但是对于父亲,那真是一百个对不起。前些年娘家父亲一直身体就不好,经常病病怏怏,在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料下坚持了这么多年,可是2020年3月,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唐平的父亲却被查出了食道癌、胃癌,而且已经转移到了肝脏。当时唐平正在村里搞疫情防控,当她一听到这个噩耗,顿时两腿一软,瘫坐到了地上……
  后来,笔者了解到,其实就在唐平接受采访那天,她父亲几天前才做了一次肝切除大手术,还在重症监护室没有出来。
  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小学教师马春,2018年6月,被组织下派到船山区唐家乡花果村任驻村帮扶干部。从此,她的舞台由三尺讲台变成了更为广阔的农村天地,她的责任也由教书育人变成了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她经常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与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因村因户施策,通过制定年度脱贫计划,引进了100亩二荆条辣椒和100亩富硒金薯,并创新使用到户资金与养牛大户合作开创肉牛寄养模式,为无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找到了增收新途径。她在驻村工作中,主动与村民打成一片,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听取群众心声,帮助其解决生活生产困难。通过积极协调水务部门,落实了全村所有农户自来水安装费户均减免500元,既解决了部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又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
  四川省2018年脱贫攻坚省级优秀第一书记邓勇军,从2016年离开三尺讲台至今一直担任安居区西眉镇骑龙村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上,他默默无闻,用心、用情、用智慧书写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优秀事迹。刚到骑龙村时,村上只有2公里硬化路,几口关不住水的堰塘,村办公室没有网络、也没有饮用水、更没有文化活动室,只有一个臭气熏天的旱厕。面对这样的基础,邓书记靠着一张嘴,两条腿到处寻资源,找项目,拉赞助,短短四年时间,骑龙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新修道路9.3公里,社社通水泥路,村民再也不为出行发难了。新建蓄水池3口,整治塘堰5口,满足了生产灌溉用水,村民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村办公室安装了网络,打起了水井,安装了自来水,新建了文化室,修起了冲水厕所。村集体产业,从2016年的零,到2019年植青花椒150亩、藤椒150亩,实现了主导产业年产值2万余元,骑龙村2019年终于被安居区评为“集体经济示范村”。看到这些变化,群众高兴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习主席”。
  在遂宁教育系统,像邓勇军、马春和唐平这样从教师岗位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勇士们还有委很多很多,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为脱贫攻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己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遂宁市教育扶贫的步伐还走出了遂宁,从2018年开始,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帮扶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三方本着“资源共享、携手推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了《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对口帮扶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5”工程》帮扶方案。射洪职中遴选了14名优秀教师骨干组成专家团队到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送教,持续帮助教师提升办学水平,遂宁市职校带队前往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参加威师校第二届校园艺术节。双方就两校的艺术发展特色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并对双方体艺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同时,射洪职中与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采用“1+2”模式合办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学年在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第二、三学年在射洪职中学习专业课程。还实施师资交流。2020年射洪职中校与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互派在职管理人员2人,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开展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或跟岗学习。为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遂宁市共有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连续11年承接“9+3”免费行动计划,11年来共接收 “9+3”学生2378人。截止2020年7月,已有1955名“9+3”毕业生,毕业学生实现了全面就业。目前,全市现有“9+3”教育在校学生共367名,在校生中有团员126人。在2019年全省“9+3”工作十周年表彰大会上,遂宁市教育和体育局被省委“9+3”领导小组表彰为“9+3”工作先进集体,并在全省交流经验。
  后  记
  在遂宁市教体系统采访期间,笔者无数次被感动着,一个个脱贫攻坚动人故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让笔者记也记不完,写也写不完,正是教体系统这些即普通又伟大的老师用他们无畏地牺牲和无私的付出,才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厚爱传递到千万户贫困家庭,让每个花朵般的适龄少年尽情地享受到了党的阳光的照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坚信,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教体系统职能部门努力下,只要我们始终坚定政治站位,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志智双扶、立德树人,持续用力、接续奋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向为遂宁教育扶贫做出贡献的所有英雄们致敬!
(未保护未成年人,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简介:税清静,四川射洪人,70后,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从部队到地方,从新闻到文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四川省重点出版作品作家,省作协儿童文学专委会副主任、省青少年作家协会顾问,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四川省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创作联络部主任、办公室主任、乐山市金口河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等职。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乌蒙磅礴》、儿童小说《喜神来了》系列,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从成都出发》,评论集《文学‘鸡’因论》等。获有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今古传奇中华文学年度小说一等奖等。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税清静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