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的人 ——艺术家朱林摄影《洞见.现场》之思悟碎片

行走在路上的人 ——艺术家朱林摄影《洞见.现场》之思悟碎片

四川文化网 2021-1-12 14:23 2014人围观 文学动态

朱林,青年学者、作家,著名人文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会员。现任成都市公安局训练支队专职教官,省公安厅教官团成员,三级警监。教育部、公安部精品课程《群众工作法》主讲人。被授予全国优 ...
  朱林,青年学者、作家,著名人文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会员。现任成都市公安局训练支队专职教官,省公安厅教官团成员,三级警监。教育部、公安部精品课程《群众工作法》主讲人。被授予全国优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曾任成都市公安局治安防范处首任基础科科长,具有机关与基层多岗位任职经历,实战经验丰富。

行走在路上的人
——艺术家朱林摄影《洞见.现场》之思悟碎片

  要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就要历经百种磨炼,受尽千般煎烤,这还不是最为困难的,最为困难的,无过于胆识和创新。近期,艺术家朱林摄影《洞见.现场》系列的成功展出,中肯地表达了这位艺术家的“胆识和创新”又“钟情”于大众的生存状态。
——观摄影展《洞见.现场》
  一进布展大厅,朱林的“摄影”作品就以排山倒海似的巨浪俯冲过来,扑打脑门,黑白基调,诙谐,冷幽默的笔调,贯穿画面,聚焦了强烈的时代符号,每一幅光影都深刻洞见时代变迁中的“待产”“产妇”的阵痛,每一幅光影都昭然“破界”,强烈反映自我意识后,重回溯到希望。


  这就是艺术家朱林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举办的专场《洞见.现场》摄影展。
  为了呈现这组《洞见.现场》,朱林行走于城市边缘地带整整20年。“用贴近地面的方式去走动/以低空飞翔的姿态去寻找/带着个人视觉在城市里游走/不停照面复杂多元的事物/......用作品表达对周边的看法/透过镜头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自己。”这里,我们光说他有深邃的思想远远不够,从摄影艺术的角度,他的光影,他的对光影的理解、运用,表象的冷面、诙谐,而我分明窥见他内心的血液澎湃、豪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冲击力;道尽心间无限情。
  我们似想一下,有这么一群人来到城市或打工或讨生活或寻“咸鱼翻身”的机会,也是改革开放的红利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竞争,立足于这个世界。于是就有许多外来人口试图爬上快速的列车融入城市,但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不得而知。那么自身生存就有了疑问,甚至沦为“游戏”法则外的人群。
  从《洞见.现场》窥见快速的工业化时代发展进程中依附于社会生存的自然人作出的牺牲,甚至小我的泯灭,这亦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少的阶段(环节),或许是国家城市的发展中逃不过的一个坎,但又必须历经,虽痛犹荣。最关键和重要的是,朱林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就展现出来了,要想解开内心深处的“结”,就要寻找一个出口,那就是“镜头”,它能够直视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乃至是非曲直。而朱林较好地把握了既尊重历史又“传其神,必写其心”的艺术方式,走在了光影的前列。因之才有了“活、厚、重”的佳作,才赢得了观众心弦最微妙的回应和深深的咏赞。


  作为曾经在公安基层一线工作的警察,后来改行做警校老师的朱林先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用20年的功夫(周末及节假日)去观摩——认知——触摸一群生活在被拆迁,待拆迁的城乡结合部的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生存状态,这群人从开始的不接受,到逐步让他拍摄,让他走进家门,让他走进自己的心灵,让他俯下身子贴近大地;用镜头洞见大时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凸凹”地,用思想剖析为这座城市发展挥洒汗水、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大多不被社会重点关注或忽略不计,但在朱林的摄影镜头里却将人性的思索放在这块“凸凹”地,以冷幽默的笔调方式,甚至诙谐的方式呈现城市边缘地带所发生的事情,以精细的刻画达到神似,更以其充沛而真挚的感情,深邃的理性思考,化景语为情语,真正做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合二为一,进而无斧凿之痕,铸意正其心;朴质无华,从容不迫,把视觉引向心灵的撞击:当劳动成果与付出匹配度不高,作为边缘人无疑于要面临很大的牺牲,打拼的艰难、居所的窘迫、孩子教育的滞后等等,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呈现了他们是城市发展进程共建美好家园、美好城市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里包含着朱林的一番苦心,蓄意蓄势地说明了,在时代的大变革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其中。朱林以艺术家的敏锐度和灵性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真切厚重,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包容性,且耐人咀嚼回味。是的,朱林在艺术上苦心孤诣地锐意追求,力求摄影作品的精卓与含意的深邃是令人动容的。


  在2002年正式调往成都市公安局训练支队任教以前,朱林就职于原人口管理治安防范处(现为户政管理局),以基础防范科科长的身份,统揽全市基层服务工作。从可防性案件的宣传、群防队伍的建设到治保会业务的指导等,具有身经百战、熟悉基层的朱林深刻意识到基层安防工作是动态演变的,需要人为不断推进、不断创新。来到训练支队任教后的他,始终把着力点放在“训练与实战”的有机结合之上,就是俯下身子,深入社会,理溶于情,情切于理;意于作品中,意于学生综合(实战)素养的提升。正因如此,朱林的作品便时时似有若干言语,只管在胸中滚动翻涌,径直要冒将出来。如酒至半醺,怎能不一吐胸臆为快。


  实际上,观看他的摄影展之后,你就会发现每一张深情的图片里都有答案,他想用心灵的感应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变革时的“阵痛”,他想用光影留住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边缘人群“斑驳陆离”的生活,他采用写实的手法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完成自己的初心。那一幅幅摄影图片,都是对人生的挚爱,对生活的挚爱,对这座城市的挚爱,对一切真善美的挚爱。惟其情深,方能共鸣。言外之意,岂能燃尽。


  确实,要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就要历经百种磨炼,受尽千般煎烤,自然免不了要时时和困难打交道。我想其中最为困难的,无过于创新之难。我们说,真正的艺术,往往产生于痛苦的创新的夹缝中;只有在痛苦的创新的夹缝中产生的艺术,才可能具备崇高与永恒的审美特质。最令人欣喜的是他能够不断地克服自我,行走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怨无悔地攀岩,孜孜不倦地求索。这里,透过朱林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崇高的悲剧精神,一种韧性的战斗力量,一种披肝沥胆、九死未悔的大丈夫情怀;朱林无疑是在摄影方面最具胆识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同时,朱林还多次出版文学(摄影)著作,他不仅用光影记录追随时代的步伐,亦用心倾听民间声音并述说。《话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西藏人民出版社)、《香巴拉梦之旅》(湖北美术出版社)、《太阳的守候》(四川民族出版社)、《红军长征民间记忆》(四川人民出版社)、《藏地玛尼石文丛》(四川文艺出版社)等文学、摄影作品集。他还曾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西部》等多家报刊杂志拍摄撰写专栏文章。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里被朱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那就是“只有从生活中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找到启发人的灵慧的东西,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朱林先生的这个系列摄影展,体现了一个警察‘探索过程中迸发的火焰’”这是四川著名艺术家马安信在观展后留言簿上其中的一段评论。
  “朱林的创作方法是运用大量时间破解陌生的对峙,从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去寻找一套观察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他以自己的拍摄态度,准确把握人性的本质。这批个人作品作为时代切片,从侧面也能看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找到社会快速发展的史料证据。”成都当代影像馆策展人、著名艺术家王庆松也在《洞见.现场》布展台前的评语,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为观之者留下想象的广大空间,一如读一首词,韵味有加,余味不尽。
  朱林艺术简介:
  1996年《大地热土》参加四川青年联展;
  1997年《沙海驰舟》参加中国艺术摄影大赛,获最佳作品奖;
  2002年《天地人“献给27届”FIAP大会摄影展》,参加联展;
  2009年摄影作品《牧民》,参加《“参加与孩子们的对话”》邀请展;
  2013年《分水岭》组图参加《灵光6+6第二届当代摄影展》联展;
  2015年《非乡非城》组图参加“大理国际摄影周”个展,获“金翅鸟评委会提名大奖”;
  2017年《界》组图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赛”个展,获“最佳摄影师奖”;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洞见? 现场》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参展。《洞见.现场》开展以来,观展人数达万余人,网络点击率达百万,留言百余条;亦是成都人民警察第一人参展,影响巨大。为此,《北京青年报》《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等媒体对艺术家朱林作了访谈,大幅度的篇幅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展示了以朱林为代表的成都人民警察的风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侯建萍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