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5
打响“川派评论”品牌 助力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成都剧评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系列论述精神暨2020年青年戏剧评论工作者座谈会 文/聂锋 12月25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成都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系列论述精神暨2020年青年戏剧评论工作者座谈会”。成都剧评代表四川省京剧协会副会长、四川三苏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刘新,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戏剧戏曲学博士段绪懿,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令春,蓝天文化艺术学校国学教师郑建琼,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生黎北昂等共8人积极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午,成都剧评代表与在蓉文艺单位、艺术类高校师生、新文艺群体组织的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一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系列论述精神。文旅厅艺术处一级主任科员徐豪首先结合文旅部新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案》精神,强调文艺评论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戏剧评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深入文艺第一现场,关注最新创作动态和思潮变化,把好方向,发出专业、权威的评论声音。剧目工作室副主任蔡坤伟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的文章,指出要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理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对新人新作的评论,加强多形式、多渠道的评论,加强评论的针对性、时效性、时代性。剧目工作室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鸣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结合2019年四川省《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四川省评协发出的《西昌倡议》与《川东行动计划》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是建立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和评论话语体系的基石,要深刻认识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文艺批评不是否定作品,而是帮助作者重新认识自己,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作品,文艺批评要做文艺创作的“镜子”和“良药”,尤其是要发挥川派评论的“明砍”精神。 下午,参会的成都剧评代表围绕座谈会主题并结合个人创作感悟进行了踊跃发言。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段绪懿首先汇报了成都剧评的定位与目标,她说,成都剧评不局限于青年评论,而是面向更广大观众的群众性新媒体平台,旨在以群众性平台为基础,以专业性平台为导向,以专业精深和通俗易懂的评论助力打造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针对建设川派评论,段绪懿主要谈到了关于川剧的评论,她表示,目前川剧评论大多关注导演、故事、表演等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进入川剧美学的核心,而川剧的核心在文学和音乐上,要从川剧剧本古典文学性入手,重新认识川剧音乐,将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起来,打通传统曲词与川剧唱词之间的桥梁,面向广大年轻人。 刘新表示,音乐和锣鼓经是川剧的魂魄,是与其他剧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不能再仅仅抓住川剧演员的培育,要刻不容缓的抓紧川剧音乐、川剧乐队方面的人材培养。而对于戏剧评论,他谈到,要批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尽量地拓宽我们看问题找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如比较式的方法,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相比较来说,因为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五线谱,无法保留,如今人们无法还原莎翁剧作里的音乐唱法、语言表达等,而汤显祖的剧作,则借助工尺谱得以保留,如今仍可以还原几百年前的唱腔和古声韵,因此就这一点来说,汤显祖大师比莎士比亚更伟大!从文化自信角度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李令春谈到,戏剧评论切入角度 要更加多元,不只是原脚本、剧本,如从音乐的角度是完全可以介入到戏剧这类有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同时,她还强调了戏剧评论的专业性,她说,大多舞台剧评多为观众对剧目舞台的呈现状态的瞬间观感评论,或不准确、或不专业,但是是当时观剧的真实反应,评论工作者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论。 郑建琼从国学的角度谈了关于川剧的评论,她说,国学的核心是“道”,“道”在教育上的表现是做人要“正”,这正与戏曲的教化功能相通,因为川剧不仅追求俚俗,还追求典雅,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文艺评论不仅要从音乐、唱词、身段、服饰、舞美等艺术上来评价川剧,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上来引导观众去欣赏川剧,去感受川剧唱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文以载道之美。 黎北昂谈到,川派评论不能“以管窥天”,戏剧评论工作者要站在作品与观众之间,深入台前幕后的同时,锻造自身文字基本功,力求做到最准确、最全面、最科学的整体性评论。 这个冬天不会冷,因为不忘初心,满腔热血。在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鼓舞下,成都剧评将在新的一年里,秉持批评精神,不断反思总结,推动评论与创作的结合,为四川文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