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
没有文采斐然的连篇妙句,没有鬼斧神工的叙事手法,没有惊心动魄的人物剧情,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构思,尽管如此,《惊蛰》这部小说却拨动了我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读者的情感之弦。这份情愫回荡在入口的咖啡里,显得苦涩而又回味无穷,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成长经历的无限思考甚至上升到“破而后立”的哲学话题高度,这也是作者最为高明的地方。表面来看此小说不过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乡土题材小说,描述了一个农村男孩4岁到14岁的成长经历,通过主人公凌云青延伸出农村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又巧妙地利用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情节,最终又通过主人公将这些故事情节串接起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填满了读者脑海,留下了一串又一串的情感波浪,看似作者没有给读者设置任何阅读障碍,读者也很容易发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的评价来定义这部小说的价值观点,但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情感主观倾向的缺失,也就是作者甚至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很主观的价值判断,个人情感的紊乱和缺失正是因为其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本身就是矛盾和冲突的。这就将这部小说置于整个宏大的历史长河中,高度骤然提升,令人击节叹赏。 站在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看,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主角特色并不是很突出,用来描写主人公的笔墨也比一般的小说要少。主人公就像项链的线一样将各个人物串联到“观龙村”这样一个大舞台中,与其说这部小说是主人公云青的立志奋斗史,不如说它是观龙村乃至中国农村在特定年代的变迁史。惊蛰天,春雷起,僵虫惊,山川兴,万物乃复生。题记显而易见地告诉读者,作者要表达的惊蛰并不是年复一年的“惊蛰”,而是春雷遍地、电闪雷鸣、历尽打磨、涅槃新生、万物而复生的惊蛰,就像不知不觉云青发现高考恢复了,上官姑娘和老爷爷逐渐回到了曾经令人痛心的城市,农村的土地又分给了每一户农民,到最后人们少了一些愚昧和偏见,多了一些宽容和理解。在书写观龙村人物繁复的乡村故事的同时,中国的“惊蛰”悄然而至。这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紊乱甚至在文中缺失的高明之处,这样的文本真实到足以令读者跟随凌云青置身当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的川北农村,在审视和观照主人公成长过程中遭遇不幸与艰难的同时类比自身经历,从而获得无穷的激励。 本小说的节奏和情感冲突描写也令人称道。徐秀英善良老实,却因为是个寡妇而遭受无情的欺辱和蔑视,甚至她的天真不经事的儿女们也因为母亲的寡妇身份而屡遭嘲弄。陈金柱被善良的凌家人收留,却因为自身小肚鸡肠对凌家人怀恨在心,连同刘翠芳在凌永彬死后疯狂报复弱小的孤儿寡母主人公一家。云青烧烂的伤口揭开了当时社会无情的一面,而徐秀英的隐忍和无奈更反映了寡妇身份在当时背景下的悲苦与辛酸。孙铁树爱而不得恨由心生,而妻子岳红花仿如一面镜子疯狂展示孙铁树当年是如何得不到徐秀英的痛苦情景,而最初对徐家的报复也随着仇恨的增长变本加厉,最终酿成了凌云鸿的牢狱之灾。云青在家里困难时挺身而出承担了家里男子汉的重任,衣衫褴褛地冒着烈日背着米棒去一村一村地叫卖。被压抑已久的读者本以为一泓清泉就要从天而降,可是“三龙”又抢走了辛辛苦苦攒来卖的米棒,而徐秀英所做的也只能是隐忍。为了给小弟云白改善伙食,云青偷桃子不成反被捆在树上供人侮辱。铁拳因为自身求爱不得从而转移仇恨一个劲地攻击徐秀英寡妇,以欺负弱小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才肯放人,徐秀英能做的也只有忍气吞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云青在学校受了欺负却要被母亲带着去欺负他的学生家里道歉,云青则因自己没有错不肯道歉而被母亲当着所有人的面打断了笤帚。原因仅仅是因为欺负人的小孩的父亲是村里的验粮员,芝麻大的官却可以说掌握着农民一年收成的一票否决权,而校长所做的也仅仅是委曲求全,而作为弱势一方的徐秀英母子不妨变得更加弱势一点来维持关系的存续也就顺理成章了。顺理成章的背后是权力凌驾在人性之上,是观念的愚昧与思想的落后。这种情感和尊严在现实的无情摧残下变得一文不值的场景被作者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叙述出来,让读者心中受到的情感冲击更加猛烈,对整部小说来说意义也更加深刻。善良老实、包容忍让换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欺辱和变本加厉的打击报复,踏实友好、天真无邪换来的是恶意的攻击和无休止的嘲弄侮辱,这种强烈的对比氤氲出了本文独特的情感张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观龙村体验真实的场景。 尽管如此,云青在每次遇到困难时总能凭借自身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踏实肯干的毅力逢凶化吉。无情的世界也总有诸如上官夫妇以及韩老师父女等人适时地伸出援手,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考上大学的云青。这里,另外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又跃然纸上,小说里密密麻麻布满了人们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但是在人物与故事走向最为悲伤的时候,总有好人送上温暖,如黑夜中的火花、冰雪中的暖阳。纵观全小说,主人公一家都是在悲伤事件累积、濒临走投无路时遇到了温暖,这种独特的情感张力在小说起承转合、由悲到平的节奏中兜兜转转,令人迷醉。小说的主题是惊蛰,可以发现,主人公所有的悲伤到了最后都可一笑置之,因为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涅槃新生,这是惊蛰之于人;可以看见,那时观龙村愚昧的思想观念随着小说时间线的推移也逐渐得到了改观,这是惊蛰之于乡村;可以看到,正是因为高考的恢复和制度的趋于合理,徐秀英一家才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最终扬眉吐气,这是惊蛰之于我们国家。 在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历史特殊时期,我想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实现“惊蛰”的精神么?当代青年要相信自己生命的重量,厚积薄发,勇于开拓,实现人生的“惊蛰”。当千千万万的人能够实现自身人生“惊蛰”的时候,整个国家的重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最大价值也在于此。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