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在前些天召开的黄河文化座谈会上,有位同志问我:如何解释三星堆文化问题。我告诉他:这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历史传承。 现在三星堆考古披露的实物越来越多,历史证据也越来越丰富,源于中原文化的文脉也越来越清晰了。 华夏人文始祖为伏羲,伏羲的父亲为燧人氏,即大人氏雷神。华胥氏在澭(鸿沟)沮(睢水)会合的雷泽,履雷神大迹、即大足孕育了伏羲。伏羲为四象东方青龙,青龙的爪子与雷神大迹和鸟迹类似,上古时期应为同族。东帝(皇)伏羲所配东方神为句(勾)芒,也是鸟迹(足)。 图一 华胥履雷神大迹图 太阳升起在东方。东方升起的太阳,古人称“三足金乌”,亦称“金乌”“踆乌”“阳乌”“太阳鸟”“三足鸟”“赤乌”“吴(昊)”等,居住在东方东海的神树“扶桑”之上。扶桑之上的十个太阳神鸟,代表着制定和掌握十月历法的十日族。 唐(汤)尧取代帝鸷称帝时,十日族因不满而发生叛乱。唐尧平定十日族叛乱后,重新任命羲和氏家族为天官日御,制定十月历法,取代了旧十日族天官日御的职位。 关于扶桑、十日、踆乌等,出自东方东海旸谷一类的记载,最早出自协助大禹治水时期伯益所编《山海经》的古籍中。而伯益作为大禹称夏王时期的太宰执政官,其封地“梁”国,又与大禹居住的“宫室”“夏邑”、王都“阳城”同地。不然,就无法行使太宰执政的职责。 图二 羲和御日图 目前已知,河南有两个“阳城”:一个在距离黄河下游洪水、洪(鸿)沟较远的郑州登封阳城;一个在黄河下游洪水、洪(鸿)沟泛滥之地的古“梁国”开封禹王台阳城。据战国时期赵国史官《世本·居篇》记载:“禹都阳城,在大梁(开封)之南。”又记载:“言自禹至太康与唐虞不易都域也”。孰是孰非,暂不作定论,但毕竟均在三星堆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中原。 同时,应该指出,十日族制定的十月历法,正是尧、舜、夏时期天官日御羲和氏制定的《夏小正》十月历法,也发现在黄河下游的开封杞县一带。 图三 杞县龙山天文台文化遗址与夏代《夏小正》图 春秋时期周游中原列国的孔子,在商周封给夏人后裔杞国(今开封杞县)的夏代大运河(古汴河、通济渠,今惠济河)之滨,征集到了夏代《夏小正》十月历法,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历法,并传承至今。这个历法,西南地区彝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曾使用过。其历法文化传承与中原相一致,也源于中原上古历法。 三星堆地处西南古蜀国之地,与十月历法应该关系密切。蜀国文化,来源于蜀山氏。蜀山、蜀山氏,也称濁山氏,因濁水、即黄河下游地区泛滥、混浊的洪水而得名,自然也发源于黄河下游黄帝氏族居住的中土、中央之国、天地之中。 故宋代罗泌《路史》记载:“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蚕丛纵目,王瞿上。”“人皇”,为三皇之一的炎帝,是黄帝元妃嫘祖的爷爷,其后裔女系与濁山氏应为同族,或就是濁山氏,也与黄帝、昌意父子氏族通婚。黄河下游地区有卫国的“濮上桑间”、杞国的“空桑”,均是炎黄时期植桑、养蚕、抽丝、纺织文化的发源地,居住汴河与济水之间黄帝中央宫室(帝都)的嫘祖,也被后人称作为“蚕神娘娘”“织机神”等。 图四 炎黄氏族结盟图 据唐代医学家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著作佐郎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等均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黄帝娶元妃、生子昌意、建都的“大梁”,本指开封北部济水(今黄河)之滨的柳园口乡轩辕丘(楼),与黄帝出生的昆仑山丰沮、太寿陂、青丘、黑(玄)池、寿丘同地。 所以,出生于战国大梁(今开封)之地的黄帝次子昌意,也娶了黄河下游濁(洪)水流域的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了在开封杞县高阳镇居住的高阳氏颛顼帝。昌仆(僕),也称昌濮、景仆、景颇。相传为蜀山氏女,为昌意之妻,黄帝嫘祖的儿媳,也我国西南地区景颇族的先祖。对此,云南学者已多有论述。 可见,中国西南地区的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鸟、蜀国、濁山、若(济、黑)水、昌仆、景颇等文化,均来源于中原伏羲、句芒、炎帝、黄帝、昌意氏族的文化传承。 图五 三星堆青铜神树图 通过三星堆遗址文物的发掘和文化考证,河南应该意识到,中原华夏文明虽然深厚、丰富和悠久,但明显的存在着一个与周边华夏文明传承的历史对接问题,存在着华夏民族文化精神家园“老家河南”如何阐发、回归的问题。如果不能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认识,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原、中国华夏文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误解,就会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树立中原、中国文化自信就失去了历史和地理依托。 对于这种状况,值得河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界深思。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