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李青刚 | 修身不过一支笔

四川文化网 2021-5-10 16:57 3580人围观 艺术名家

李青刚,1984年生于陕西扶风,定居四川成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访问学者,成都砚心书院院长。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兼修,结业于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理论)研修班。


  李青刚,1984年生于陕西扶风,定居四川成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访问学者,成都砚心书院院长。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兼修,结业于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理论)研修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地区书法艺术人才项目(2017)、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书法评论人才项目(2019)。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四川省书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作及论文40余次入展、入选中书协、中硬协、省文联、省书协等主办的展览及学术研讨会(论坛)并获奖,曾为CCTV品牌栏目《食品产业报道》题写栏目名。学术文章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赏评》《中国书画报》《书法教育》《现代艺术》《北大文化书法》《文化艺术报》等。

四敬堂砚语:修身不过一支笔
李青刚

  庚子乃本命年,新冠疫情困足,多年来长期出差奔波的我,终有时间卧居在家,与书为伴。嘱朋友刻印一方,曰四敬堂。自此之后,作为新的斋号,满意之作钤之,甚是欣喜。书友问:何谓“四敬”?于我心中,“四敬”有大小之分。 “大四敬”乃敬天、敬地、敬人、敬己,“小四敬”乃敬笔、敬墨、敬纸、敬砚。大小“四敬”,皆乃我毕生追求。


  《围炉夜话》中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天佑苍生,片刻不离,因“知时”而被敬畏;地生万物,春种秋收,因“知止”而被敬畏;人成万物,审时度势,因“知度”而被敬畏;己修业成,不忘初心,因“知诚”而被敬畏。故敬者,敬天爱人,敬地入尘,敬人如亲,敬己守心也。身处物欲横流的快节奏时代,追求的东西满目丰富,唯独内心空空如也,有知无识、缺文少化的人不少,故而纠结焦虑、心神不安者比比皆是。文字、文学、文艺、文人这些慢节奏、安抚内心的代名词,已经极少被人认真提及并追随。人人追求想要的成功没有错,成功二字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成功里不能违心为欲,缺失真诚与性情。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书法乃中国文化之精粹,是中国人心性表达的无声话语,是穿越古今的文化弥合剂。书法之于中国人,是离我们既远且近的文化指针。说远,书法离我们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说近,我们时时需要动笔写字,处处都能看到书法元素。书法不只是附于墙壁上的风雅艺术,案桌上的闲情意趣,更是从古至今最深沉的文化信仰。专志为书之人,对笔墨纸砚之情愫,无不生敬。笔走心壑、墨布黑白、纸书芳华、砚语冬夏。生敬者,进而生静,继而生境,终能体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大境界。潜心习书之人,在转换碑帖、切换古今、笔走龙蛇、细织蝇楷之间,让自己一次次用手中的笔,去书写腕下起承转合,耕种心中气象万千。学书二十余载,亦敬亦亲,左右不离,心知吸收的越多,显出知之甚少,越是深入其中越是不敢造作妄为。对于那些写起字来大吼大叫、故作狞态的不学无术之人,也渐渐学会了宽容。艺术求新者与胡乱折腾者本不是同道中人,不必苛求。学术修身,正己化人,其实向来就与其他人关系不大,做好自己而已。


  古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学之道,今天让我们望而却步。其实修身不过一支笔,何必顾念名与利?陆游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能做到“做人要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已是习字撰文、修身养性之得悟,何必自责与强求?

庚子小寒于砚心书院灯下



  李青刚其人其书集评

  王岳川: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青刚以跨学科学者的视野和格局进入书法,难能可贵。近年来坚持学术兼修,对古代书论书史和当代书坛思潮做了很好的理论探索和前瞻思考,并投身书法学理式批评、文化书法美学探索、新文艺书法群体文化观照等的现实研究。近年来系列文章见诸报刊,文采斐然,建树匪浅,逐步形成了自己渐成体系的学术研究路径。书法创作上坚持米赵之风,笔墨里透着文气与才气,在临创转换上有自己独特的心得见解。艺文并举,思践同步,假以时日,必有更大成果。


  李长钰: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原《中国书法》编辑
  青刚书法器识为先,书文并进,立足于传统之中,探索时代与传统的对接。从用笔之内擫及捺画之回折,可以看出《集王圣教序》之面貌。而点画之轻重,笔势之抑扬,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笔墨情趣,是在忽庄忽谐率意书写状态下的意酣独往。在当下书坛竞技之风炽热的环境中,这无疑是青刚这样的青年文化学者的辟径选择。这体现着他的才识智慧,与他文章中提倡的“人文自觉”创作观念同频共振,更是探寻书法文人化的正途,足以体现其在书学研究与创作实践中古为今用的文化思考和书文并进的人生追求。

  元国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
  南方有一种树木,名曰“青冈树”,独秀于竹林,向阳而常青。青刚兄对书法的执着,像极了青冈树之精神。于书法醉心投入,或创或文,皆纯粹而热烈。读其文如见其人,晤其面如读其书。管理科学与人文艺术,青刚兄兼而得之,生发出新。《说文解字》曰: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青刚兄从容入世但不减心中所执,弘毅笃行却能直率超脱,无所畏惧而又万分敬畏,定能在书法这条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高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奖获得者
  青刚的书法创研始终坚守“道技并重”理念,将书学思想与书法技艺相互牵引,相互渗透,相互运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书学理论多次在书界产生影响和共鸣。他认为:书法艺术重在传统汉字的书法性继承与书法艺术的经典化传承,必须承载文化教育、人文历史、艺术审美等时代使命,必须建立文化艺术的自觉与自信。青刚主张“通过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书法‘技’与‘美’的融通和归合。” 这样的学术观点我欣然认同,也与艺术美育理论高度契合。

  丁永明:敦煌中国画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特聘书法教授
  青刚为人真诚厚道,谦和好学,眼中有光,心驻虔诚,如鲁迅笔下学问人的斯文和雅致。半年前收到其专著《将道赋能》后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对他人生价值的肯定是明智而客观的。其对书法之用功用心用情,超过常人。与其他书法人不同的是,他理论与创作兼修,强调“文以意先,意高文胜;书以文厚,文载书艺”的创作观念。书作以元章《苕溪诗帖》入手,有性情有跌宕,又有子昂和玄宰之文气,字里行间雅而不弱,温而不涩。近年来更是涉猎书史研究、书家思想、书法评论、书法美育等方向。其文章观点清晰,文风爽正,文句里带着思考与判断,不矫情,不做作,正如其人其书。

  王基松: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青刚君出生于关中平原陕西扶风,此乃西周文明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与东方佛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受三秦大地文化浸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兼顾企业管理与书法研创的青年学者。其逻辑之缜密,文思如泉涌。刘熙载云:字如其人。观青刚书作,觉清风扑面,雅而不燥,有浓浓的书卷气,但行草书不失跌宕与开合,注重“心”与“物”的激荡之情,强调“人”与“文”的真善之美。学书如行路,远即是近,近亦是远。在其创作技法日臻其善之时,青刚关于书法人“知行合一”的时代思考与努力践行,是我们共同求索的艺术命题。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