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
本文作者吴祖松(1987-),男,河南信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在中国哲学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面对着隋唐五代“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局面,以周张二程为代表的儒学家,重新诠释《易传》《中庸》等经典、发扬古圣传心之学,逐渐建立起系统的儒家本体论和工夫论思想,使儒家思想重新确立其在中国思想中的主体地位。周濂溪是理学开山,体系尚不够完善,张横渠为关学宗主,其学为穷探力索得来,稍欠圆熟,二程为周之学生、张之表侄,他们的学问虽有授受,但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确为新创,可以说二程是理学创建的最核心人物,正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所讲:“濂溪、康节、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1]299 当一套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后,就有一个往下传的问题,理论创立者后学之思想既有坚持师说,自然也会有变化发展,陕西师范大学李敬峰教授新著《二程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便着眼于此,选择二程到朱子中间一段的理学发展为研究对象,对程朱之间理学的整体面貌、思想特点、演变脉络等问题展开研究。学界以往对二程后学的研究多是选择某位学者或某个学派进行重点研究,对二程后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对一些学者和学派多有遗漏,缺乏对二程后学内部的学者、学派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基于此研究现状,作者力图对二程后学做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但由于二程后学学者、学派众多,文献复杂,研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曾多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凭强大的意志坚持了下来。该著以学者、学派为研究框架,以主要哲学问题与话语为研究线索,在文献梳理、拣择上做到了优化安排,理论分析有理有据,该著的研究在宋明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试分析如下: 其一、在研究对象上,该著扩宽了二程后学的考察范围。该著对二程后学的人物、学派做了一个整体、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不仅研究了学界比较关注的二程四大弟子、道南学派、湖湘学派等,而且重点研究了学界以往所忽视的尹焞、前期永嘉学派、兼山学派、涪陵学派以及金代郝氏学派的思想,研究并总结了这些学者、学派的学术传承、思想特征等,使得二程后学的研究更加全面与充实,为学界后续对二程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该著合理运用了宋明理学研究的新方法。该著摆脱了以西方哲学框架去研究中国思想的“以西释中”模式,避免了这种方法带来的“削足适履”等弊端。作者运用时下比较流行的问题与话语分析法,以问题与话语为中心,准确地把握了二程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细致地探究和阐发了二程后学的重点问题、关键话语、思想特征与学派差异等,此种研究方法也使得对各个学者、学派研究的内容比较集中、连贯,重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因各个学者、学派有相同或者相近的问题和话语,所以通过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加集中地显示各学者、各学派思想之异同,便于在思想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便于更准确地把握二程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与转变方向。作者主要围绕理气、心性、仁说、工夫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但集中论述主要问题也会容易导致忽视一些学者所关注的差异化问题,对此,作者尽量做到了对差异化问题的照顾,例如加强对兼山学派、涪陵学派的易学思想以及金代郝氏学派的道统观、华夷观的研究等。 另外,作者熟练运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二程后学的文献繁杂且多有佚失,作者在文献的使用上,是在“竭泽而渔”的基础上做到了优化选择、合理安排,运用宋明理学本身的理论对文献进行拣择、分析,有理有据,论证有力。通常情况下,宋明理学的研究要么是研究人物、要么是研究学派,而作者尝试着把人物研究与学派研究结合起来,这是一大创新,值得参考。 其三、在研究内容上,该著内容安排合理,新观点频繁亮相。全书主体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从二程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渊源、学脉接续与思想推阐、学派谱系与思想旨趣等方面论述了二程的思想特点与区别、第一代五大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逐渐形成的几大学派的思想,结语部分总结了二程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与走向。该著做到了整体性研究与细节性探索相统一,使研究内容形成了前后连贯的有机整体,作者按照“渊源—推阐—建构—转化”的思想演进脉络,全面展现了二程洛学在从一个被压制到逐渐放开的历史时代中是如何传承、演变和分化的,具体到每章内容,作者以关键问题与话语为线索,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视野中组织材料、展开相关问题的论述,涵盖了二程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包括理气、心性、仁说、工夫、境界、道统、经学等等。该著对二程后学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研究视野,得出了二程后学的思想呈现出虽多线发展但主要倾向大程的特征,以及其发展又有心学演化以及转向闽学、转向事功等三大方向等新观点。在具体内容的研究上,该著对兼山学派郭忠孝以“乾道”建构形上本体的探究、对黎立武借重易学重释儒家经典间关系的阐发,以及对洛学在金代的传承、郝氏学派郝经的道统观、心性论、华夷观的探讨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分析中均展现了作者之慧思与创见,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因该著的选题较宽,所以对一些人物、学派及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还显不够深入,如“转向闽学”一节还需仔细讨论,在学术对话方面仍需加强,可针对当代学者已有观点以及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回应,如回应牟宗三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等,对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些固有范式,还可以尝试进行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也为进一步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总而言之,该著无疑是宋明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在二程后学的研究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对突破二程后学研究的边界以及扩宽宋明理学研究的思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敬峰,1986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系副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一等资助、二等资助、陕西省社科规划等课题10余项,在《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二程后学研究》、《二程门人》等。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