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集大型文化纪录片《蜀道风流》的播出引发海内外的强烈反响,登上了“文化纪实热度榜单”第一名。这部由凤凰卫视、四川广播电视台联手打造的匠心之作,通过穿越千年的蜀道,全景式地向世界展现了灿烂的巴蜀文化。 以大文豪苏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命名的《蜀道风流》第五集《不可居无竹》,更是以精美的画面向世人呈现了世界上稀有的乡愁文化载体——川西林盘,它是蜀地延续数千年的独特的生态文明。 鲜有人知的是刘卫兵是梁思成弟子、长城申遗第一位提出者和重要推动者罗哲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刘卫兵结合自己多年对川西林盘的深入研究,在片中娓娓道出其中的生态之美。他以自己规划都江堰花溪村的灾后重建为例,揭示了林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妙,该设计曾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赢得了国际国内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为深度探究设计师的思想理念,进一步了解川西林盘的生态系统情况,「上隐书房」“云”上采访了远在英国留学的刘卫兵先生。(下文“S”为「上隐书房」,“L”为刘卫兵) 刘卫兵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 英国建科院BRE-GLOBAL(国际绿色建筑评估机构)成员 曾获: 全球人居环境规划奖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L:《不可居无竹》展示了大熊猫和四川人共同赖以生存的独特生态。川西林盘就是蜀人与环境磨合千年留下的生存智慧,也是精神原乡。传承和发展它,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秀的建筑,以文明说服人。没有承载文明的建筑,留给我们子孙的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 ——刘卫兵 S:在片中您谈到“对于林盘,不仅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生态的恢复”,能否作进一步说明? L:是的,这是多年探寻的感悟吧。川西林盘实际是综合的载体,有人文、历史甚至科学。数千年来,传统低技策略和低能耗的宜居环境,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可持续生态系统,进而形成一种文明。 S:据了解,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您连续6年提交《川西林盘保护及利用》提案,并带着“川西林盘”走到了国家和国际层面。您现在远赴重洋留学与此有关吗? L:正是因为走出去后,反观聚焦的东西,感到自己对林盘的认知还不够全面,需要更多领域的知识支撑。目前,英国在可持续建筑环境领域的研究处于全球前沿,来学习后受益匪浅。 花溪村规划图 S:那么,您现在对川西林盘保护和更新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L:是的。现在感到对林盘里的水、田、院、林、山构成的微气候,以及传统营造的环境友好性还需要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这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它可以将我们带入更宜居、更健康的人居环境。 S:现在,成都市对川西林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您对此有何建议? L:川西林盘保护和利用实际上是有别于城市更新的乡土实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对此,我倾向于著名英国建筑师Kenneth Frampton教授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反抗现代主义大潮的武断,更谦逊地去思考当地文脉、地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具有代际连续性。目前,我们正和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着手谋划,准备在都江堰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国国际川派文化生态小镇,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想做些具体实践。 “林盘,蜀语也,溪畔农舍,竹树盘绕之地,对于川西坝子的人来说,林盘曾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闯闯,外面的人想进来看看,但走出去的人终归还是忘不了它。” ——刘卫兵《林盘》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