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匠心中国》专访建筑师——刘卫兵

八禾 2021-6-7 19:42 1392人围观 文化资讯

在刘卫兵的努力下,人文宜居、保护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正在生根发芽,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老街,正在摒弃“仿古、作古”的开发方式,而是以更多艺术家、建设者、历史研究学者共同努力的形式,更多地关 ...
图片


       大型文献《匠心中国》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编纂,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立,其党建领导机关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国家一级社团。

       本书以“传播华夏工匠精神,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为主题,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刻画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中恪守匠心精神,坚持本心的匠人和企业。本书通过故事化展示,以纪录手法,展现匠人和企业的匠人精神,非凡历程及人生境界,读人生、品味传奇,让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匠心逐振兴之梦 ,情怀筑人文殿堂

图片


       2021年3月,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取得了新的进展,神秘的古蜀文明,以另外一种形式再次震惊世界,宏伟的青铜立人,精巧的青铜神树,无一不在诉说着那个灿烂的古蜀文明。

如果说,现在的四川,还在与古蜀发生着另一个次元上的交流,那么,川西林盘一定是这种交流的使者。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兵,向笔者介绍川西林盘时指出,川西林盘的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民居”范围,作为川西林盘的保护者、文化弘扬者,刘卫兵的话语中,透漏着满满的自豪感。


02

匠心缘起处 ,书香自然来

图片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田园风光,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俨然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刘卫兵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刘母是高校管理人员,刘父是业界名誉颇高的图书编辑,两人的结合羡煞旁人,整个家庭中都充满着书卷气。1967年,刘卫兵出生,少年时期的他,十分喜爱美术且天赋极高,在各类青少年比赛中屡获大奖。但父亲却希望他走理工科的道路,当个人理想与父母意志产生冲突时,刘卫兵想到了解决方案——文理兼修的建筑类学科,不正好合适吗?


图片


       20世纪80年代,刘卫兵如愿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一家设计院,开启了一名设计师的人生道路。人生有时就是如此奇妙,兜兜转转,刘卫兵数十载的奋斗中,他的人生还是没有像父亲期待的那样致力于理工,而是在建筑行业中摸爬滚打,成了真正的“建筑艺术家”。

       如今的刘卫兵有着多种身份,他是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DAVID国际工程设计咨询公司董事长、四川智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院院长、成都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青羊区第七届政协常委、民建青羊区总支部主委、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人生履历似乎被这些头衔填充得满满当当,但当笔者问起刘卫兵本人,他却说道:“我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更不给公司制定什么目标,我们所做的工作,究其根本,是在保护文脉,更是将传统文化以更加恰当的方式播撒向世界。”


图片

       他口中的“文脉”,究竟是什么?2018年12月,刘卫兵设计作品《布后》摘得2018AIA中国建筑奖之未建建筑奖,AIA建筑奖是全球建筑界最权威的奖项之一。这对他来讲,极具里程碑意义,这是刘卫兵将文脉这一概念,真正由虚化实的时刻,他关于文脉的执着与研究,在这一刻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份关于文脉的执着,源自何处?

       将时间拨回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刘卫兵,从事着建筑设计工作,但由于受童年时代学习美术的影响,在别人都关注各类标志建筑、路桥设计等更加显性的设计项目时,刘卫兵将更多目光落在了明清院落、川西民居上,希望从那些古代建筑中发现历史文脉,寻找创作灵感。


图片

       为了由一名建筑师,转型为建筑艺术家,刘卫兵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也做下了别人不敢做的决定。当时的刘卫兵已是崭露头角的新秀,但他还是持续在历史与文化中汲取营养,他前往英国学习更多先进的建筑理念。

       1984年,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改制,在近20年的时间,刘卫兵自负盈亏,始终坚守在建筑设计一线阵地,20载的沉淀,让刘卫兵与公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大卫建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立的建筑工程甲级设计企业, 改制后的企业在刘卫兵的带领下,获得无数荣誉。


图片

      2012年,“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和更新”荣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3年,“小金沃日土司官寨维修工程设计”荣获首届蜀派园林景观建筑(古典建筑)优秀设计金奖;2015年,“康定印象”获得住建部《建筑知识》杂志社评选的“中国建筑梦·好建筑”;2016年,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编辑委员会/WSCA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协会最具品牌价值设计机构;2018年,“布后文创综合体示范区”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首届中国建筑奖;2019年,“蜀韵田源”获得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美丽乡村营建优胜奖;2020年,“泰国-华欣海洋湿地度假中心”获得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亚洲景观规划设计范例奖。

     荣誉不胜枚举,刘卫兵在设计上奖项拿到手软,似乎周围的人与环境对于他这样的优秀已经见怪不怪,似乎,这一切都是他在一步一步探索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刘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


03

情系川西林盘 ,放眼乡村振兴

       一个艺术家,本不会与“乡村振兴”这样的战略有什么过多的交集。但在2018年12月12日,刘卫兵荣获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海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评选的“乡村振兴先锋人物”称号。之所以荣膺这一光荣称号,正是刘卫兵“多年来致力于川西林盘保护,为四川乡村振兴注入本土文化特色”的必然结果。也不知是川西林盘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川西林盘,似乎冥冥之中,刘卫兵和林盘之间有一种缘分。


图片

刘卫兵坚持不懈,连续6年提交《川西林盘保护及利用》提案。最终这份提案打动了政府,将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和修复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而在具体工作中,刘卫兵将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国家方针政策,做了完美的结合。


图片图片

       “抛开历史与情怀不谈,只说构造,川西林盘将四川文化中的雅致与闲趣以一种实体的形式进行了放大与流通,我常常提到文脉,这就是文脉真实存在的证据。”刘卫兵动情地说道。刘卫兵一直主张和强调的“川西林盘保护”,正契合了生态宜居和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川西林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川西坝子”。不论从建筑角度还是人文角度来看,川西林盘都呈现出成都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本土建筑文化基因的承载物。刘卫兵认为,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田园风光,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他有一本专著,名叫《林盘》。整部书由诗句、画作与摄影集构成,印证着刘卫兵每一次深入川蜀之地都没有忘记找寻的他心中的“林盘”。刘卫兵想带着“川西林盘”一起走向生态宜居的未来。

       林盘之于刘卫兵,似乎是他人文宜居建筑论点的重要论据,他之所以在保护林盘这项工作中倾注如此之多的心血,事实上与他的建筑设计理念密不可分。


图片


       刘卫兵多次应邀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致力于保护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他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呼吁为了确保国家生态文明,要建设健全法规体系。同时,也在各类行业协会、高校发表演讲,宣扬自己的建筑精神。在联合国,刘卫兵多次做主题演讲,娓娓道来,讲述“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丰富应用,讲述人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关系,去繁就简,真正让建筑设计为健康人生、和谐社会服务。他也没有与时代脱节,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他恰当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成立了四川智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院,让科学、人文与艺术在建筑维度上找到了美妙的平衡,2020年12月,刘卫兵在父亲推崇的“理工”领域也有了斩获,他拿下了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的精瑞科学技术奖。


图片

       在刘卫兵的努力下,人文宜居、保护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正在生根发芽,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老街,正在摒弃“仿古、作古”的开发方式,而是以更多艺术家、建设者、历史研究学者共同努力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城市的“文脉”,更多的保存历史的痕迹。而在广袤的农村,一幅幅似乎从历史中走来的画卷正在展开,乡村振兴在刘卫兵这样的“艺术家”手里,不再只关乎经济与发展,而开始转向文化与传承,由建筑科学引领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