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莲|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四川赛区专家评委作品展

艾莲|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四川赛区专家评委作品展

陌潇尘 2021-6-7 21:15 1169人围观 文学动态

第12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四川赛区评委会专家评委艾莲专家评委简介艾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生态批评、生态文学方面着力最多,先后发表22篇相关 ...

第12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四川赛区评委会专家评委

艾莲


专家评委简介


艾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生态批评、生态文学方面着力最多,先后发表22篇相关论文9篇为CSSCI来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其中,《节奏揭密:杜威艺术审美本体特性论的生态内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02)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1.06)全文转载;《面向现实:杜威经验论美学与生态批评的追求》(《河北学刊》2012.06)一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4年,《杜威“经验论”美学对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理建构价值研究》系列论文获得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219-1)。2018年,著作《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专著《审美活动阐释》中,也努力融入了富于建设性和整体性的生态思维。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博物书写研究》(19XZW026)获得立项。


在文化建设方面,主持了2014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助力文化对外开放》(SC13XS001);2017年度四川省软科学项目《成渝城市群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2017ZR0128);2017年度四川省政务调研课题《“文化+” 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调查研究》,均圆满结题。主研的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06BSH037)于2012年获结题,鉴定等级良好。与人合著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获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110)。对策建议《避免标签化 重构并提升九寨品牌与人文内涵的建议》《关于借力“中国旅游年”大力开拓四川旅游印度市场的建议》《关于推广四川方言吟诵  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关于研究制订四川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建议》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在文学评论方面,作为副主编编选了《评论四川》《温度与深度:全国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四川获奖作品选及评论》等200万字左右的评论集。


艾莲作品展


穿在身上的文化  融进图文里的传统

 

——评《羌族服饰文化图志》


“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美丽的羌绣便在成都的宽窄巷子纵情绽放。不经意路过宽巷子24号的羌绣实体店,人们往往也会多看一眼,乃至留恋忘返。那些繁复的挑花和刺绣里,粉、蓝、红、白、绿的撞色,肆意盛开的花瓣,黄色娇嫩的花蕊,把一个民族最烂漫的美感,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神秘的人文历史,都凝固在一针一线之间。这样的美感源自何处?这样的技艺怎样流传?这刺绣背后浓烈的情怀,究竟蕴藏了怎样的故事?多想离她再近一点,了解再多一点,回望她的前世,看到她的今生,展望她的未来。



一本《羌族服饰文化图志》恰好满足了读者的期待,沉醉在《图志》简约的文字多彩的图片里,是一场美的感官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的盛筵。

 

缘起


2003年春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决定对全国重点的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记录、整理、出版和保护。2008年前后,《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本的编纂被纳入工程。随后,各地展开相关普查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迅速启动,《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羌族卷》被列入首期卷本之一。2008年9月,四川民协的首次普查启动。2014年12月,历时6年零3个月后,孟燕等编著的《羌族服饰文化图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凝聚着中国民协、四川民协规划者和编撰者智慧与责任的成果,这是包含着羌族文化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摄影家、民间技艺传承者等众人心血的成果,厚重而绚烂,朴实而生动。

 

贯穿始终的文化人类学思维


服饰文化的图志,最怕拘泥于服饰本身的静态展示。款式、色彩、花样,就事论事,仅有立此存照之意,而无发展传承之效。《羌族服饰文化图志》从策划开始,就高度自觉的贯穿了文化人类学的思维。


一是将羌族服饰文化研究放到其生产和生活环境去审视,强调服饰是所属民族社会整体文化特点的呈现,是其生产生活场景中的服饰。羌族传统服饰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从材质看,羌族传统服饰的材质多采用麻或毛。从结构看,羌族服饰秉承游牧民族的特点。从男女装的区别看,男子服饰厚重耐寒,利于劳作和狩猎;女子服饰相对轻薄,利于家务和田野劳作常劳作;男过膝盖,女袭脚背。配饰绑腿,既能保暖更能护体。日常服饰朴素无华,嫁娶服饰喜庆吉祥,宗教服饰神秘端方。服饰服从于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经济社会发生变迁时,服饰的流变在所难免。这种研究视角,更证明了抢救和保护羌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性。


二是将研究延伸到了历史的发展、手工业和农牧业发展水平,对民族关系的研究等方面。最有趣味的现象是,在课题组的田野调查中,越是靠近藏区的地方,羌族服饰的藏式意味越是浓郁。民族关系和交往,在服饰上就能体现。


三是特别设置“羌族服饰功能”板块,细数羌族服饰的文化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功能,比如前文提到的绑腿;在社会角色和社会秩序中的标识性和规范性功能,如性别、                   年龄的分别;在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识中的符号化功能,如释比的神杖和法鼓;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如茂县黑虎羌寨妇女所戴的“万年孝”;具有实用及审美的功能,如领口、袖口、鞋头的绣花,既是装饰,也能耐磨。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承载了某种功能的文化。当这种功能性渐渐式微,文化的生命力也将慢慢衰竭。《羌族服饰文化图志》,正是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才不遗余力地捕捉羌族服饰更丰富的细节,采集更完整的样本,为现代化、同质化进程中的羌族,留下美好丰赡的民族记忆。

 

研究羌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包括了八个部分即相关附录。八个部分包括:羌族文化概述,羌族服饰文化,羌族服饰材质及加工,羌族服饰色彩及图案,羌族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配饰,服装及饰品的保存等。


编著者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配饰,清晰定位羌族服饰文化在其文化系统中的坐标;一一枚举其服装的分类、材质及清洗;心心念念于那些制作精美历时近百年的服装“已然破损”;甚至细致入微地留下部分作品的尺寸。真是打起了十足的精力,努力对抗飞速发展中的“文化健忘”。


在对历史上羌族服饰的梳理中,编著者梳理了文献记载的羌族服饰,更别具匠心地梳理了口头传统中的羌族服饰文化,在传说、寓言、神话中,在民歌中,羌族服饰文化的细节悄然点缀其间,等待有心人的惊喜的发现。


附录中,《羌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两则完整实用,它为寻找羌族服饰活态传承的人们提供了最不可辩驳的依据。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把羌族人穿在身上的文化,深情融入了图文里,为“生活在云朵”里的羌族人,定格了一段服饰文化发展的美好历史。

 

 


把好文艺批评“方向盘”

 

作者|李明泉  艾莲

 

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批评不良倾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文艺评论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为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文艺还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中国文艺评论还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因此,繁荣发展文艺,必须改进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建设一支有思想、有眼光、有锐气、有责任的文艺评论队伍。


深化认识,把握评论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摈弃以洋为尊、唯洋是从,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艺批评中敢于实事求是,敢于表明态度,敢于坚守立场,以观点正确、思想精深、说理充分、激浊扬清的评论,让人们在审美认知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服务社会,激发评论力量。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讴歌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艺评论要为文艺创作、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美学意蕴和精神动力。


引领风尚,提升评论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文艺评论以其理性的探寻、严谨的逻辑、精到的分析、生动的言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返精神故乡,重建良知情怀,重构道德伦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有力地体现在评论之中。文艺评论要在时代进步的思维框架中,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观照审视作品,发现时代新讯息、探微艺术新价值、展现人民新境界、引领社会新风尚。


扎根人民,拓展评论空间。评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虚心向人民学思想智慧,真心向人民学艺术表达,诚心向人民学审美鉴赏,勿以一己之好强加群众之需,勿以个人偏好代替大众鉴赏。坚持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不断延展评论审美边界,拓展评论思维疆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使评论成为人民群众的“守门人”和“代言人”。


臧否评骘,杜绝评论流俗。文艺评论的价值在于发现作品丰富深广的意义,并将这种意义放在中国精神的视阈中去探究、去填充、去丰富。这是批评家的基本职业操守。文艺评论家要加强行业自律,不做市场的奴隶,不搞红包批评、哥们儿批评,不写不痛不痒泥瓦匠式的评论,不搞刀子、帽子、棍子式的批评。我们要勇于剜烂苹果,甘于当推助器,强化诊断式批评,摈弃表扬稿;强化包容式批评,减少排他性;强化提振式批评,防止泄气化。

 

(原载2016年1月29日,人民论坛)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