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67
“乐美”社区风貌 摄影/谭智鹏 前 言 有一种说法是“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美姑。” 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总人口26.4万,彝族人口占98%以上,系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村272个、贫困户20652户、贫困人口102556名,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40.25%,是四川省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脱贫难度最大的县之一。 2016年8月,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援彝”工作五年攻坚行动扬帆启航,累计选派援彝干部人才585人,投入帮扶资金2.54亿元,落实帮扶项目101个……乐山与美姑两地已然合奏出了一曲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乐美”华章,其中一枚枚青春音符,强劲而靓丽。 一 2018年7月1日,正值建党97周年。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古乡,一个小地名叫黄茅埂、海拔3000多米的山头上,阴天里山风依然寒凉。12名党员高举右拳,面向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重温入党誓词。山脚下则是他们的战贫攻坚阵地:三岗村。3个村民小组、142户农户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在坡面上。 这是援彝工作队队员唐钰萍来到三岗村的第二天。2018年6月30日,32岁的女队员唐钰萍从乐山出发,一路颠簸10多个小时,于晚上21时许抵达美姑县。第二天一早,在三岗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石批和第一书记李本斌的带领下,参观村委会和村小学,随后走访建档立卡户海来曲喜一家。 当唐钰萍高声诵念着入党誓词,刚刚走访过的海来曲喜一家那令人“目瞪口呆”的居住环境浮现在脑海之中。说是海来曲喜一家,其实这一家子只有三个半大的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孩子的父亲因故正在服刑,母亲海来曲喜也离家出走多时——泥粪没脚的门前小院蚊蝇横飞,阴暗的土屋一边住着五口老小,一边则围出一间猪圈——在这一刻,唐钰萍似乎真正悟得了入党誓词的真义,她在心中默念道:任重道远,善始善终。 随后的36天日日夜夜,唐钰萍卷起裤腿、撸起袖子把自己“泡”在泥粪路之中,“泡”在142户农户之中,“泡”在59户建档立卡户之中。这一“泡”,唐钰萍把自己“泡”成了一颗“糖”。彝家人向来重视往来,“看得起咱家才进咱家门,越走越亲,不走不亲”,人们亲切地问候唐钰萍:“汉嘎(对汉族同胞的亲昵称呼)糖果儿,你来啦!” 在走访过程中,语言不通是其中一道难关,村干部、上学的孩子和真情则是唐钰萍“攻关”的法宝。“虽然言语不是很通,但好像也似乎明白我想表达的内容。”当唐钰萍初次与海来曲喜的三个孩子见面时,三张略显脏污的小脸齐刷刷转向她,三双晶莹的小眼睛直勾勾看着她。唐钰萍想起自己当时才五岁的儿子,心中顿时翻腾起母性汹涌而温暖的情感。 父母双亡的女孩额其拉作跟85岁的奶奶吉克漠莫住在半山一间四处裂缝的土坯房里,从此也成了唐钰萍不可割舍的牵挂。每次去走访,唐钰萍都会带去米面、衣被等生活用品,还帮着做家务和农活。彝家新寨建成后,村里动员吉克漠莫搬迁,可她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好说歹说都不愿意。村干部跟唐钰萍商量:“你多去跟她老人家聊聊,没准她听你的!”一个多月,数十趟来往,唐钰萍这颗“糖”甜到了吉克漠莫的心坎上。如今,大老远就会听见吉克漠莫的呼喊声:“汉嘎,糖果儿!这房子瓦吉瓦(彝语音译,指很好很安逸),快进来坐。”那一刻,唐钰浮也感到了自己的“甜”。 在一次走访中,唐钰萍发现吉木哈布的儿子吉木以者看东西很吃力。唐钰萍第一时间联系乐山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美姑县人民医院的眼科专家,约定就诊时间。可是,孩子的母亲患重病才做了手术,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根本没人能顾得上孩子的眼疾…… “咋办?总不能让眼疾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唐钰萍决定,自己借用同事的车辆带吉木以者去治疗。 “幸亏来得及时,能够恢复一点视力维系孩子今后正常的生活……”医生说。 当唐钰萍再次去看望吉木以者,小家伙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对唐钰萍说:“唐阿姨,我能看见你的样子了……” 2019年6月24日晚20时左右,天黑雨急,每天一到晚饭就迫不及待地跟唐钰萍打视频电话的儿子仍然没有动静,唐钰萍感觉不妙,于是往家里打电话……她从视频中看到儿子病怏怏地躺在医院病床上,瞬间泪如泉涌。 可能患上了病毒性脑炎!医生建议抽取腰脊髓做进一步确诊! 请完假,时针越过21时的刻度。天更黑!雨更急!孤伶伶一个女娃儿咋办?唐钰萍向“朋友圈”求助:“谁知道现在如何最快到达乐山?急!急!急!” 第二天早晨8点,唐钰萍一身稀泥、一脸憔悴地出现在儿子眼前,正打着吊瓶的儿子立即坐了起来:“妈妈……” 2020年9月21日,唐钰萍给美姑县巴古乡三岗村二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了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二年级3班——也就是她儿子就读的那个班——赠送的爱心礼物。两年多来,唐钰萍已记不清为美姑的彝家孩子捎去了多少爱心物资,其中一部分正是通过她发起的“同一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他(她)”爱心主题活动,由她儿子所在的班级所准备。 原本和儿子约好每月回家一趟,但唐钰萍总会“食言”。有一年国庆节,正值三岗村彝家新寨建设抢工期,回家的约定再次泡汤。没想到的是,10月1日半夜11点过,她的爱人和儿子居然出现在面前。唐钰萍的儿子回家后对她说:“妈妈,彝族小朋友太可怜了,我想把我的玩具送一点给他们,还有巧克力……”于是,唐钰萍突然萌生了创建“同一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他(她)”爱心主题活动的念头。 三岗村早已整村脱贫。村里建起了卫生室、饮水池、多功能活动室,村民都住进了彝家新寨,开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山羊养殖基地和高山荞麦产业使三岗村终于结束了没有集体经济的历史,也成为“三岗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听到三岗村的日子越过越好的消息,海来曲喜回来了。在唐钰萍的全程跟踪操办下,海来曲喜种上了庄稼,养起了市场紧俏的美姑“黑金猪”,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听说丈夫在“里面”改造得很好,今年就刑满释放,海来曲喜心劲儿更足更美。“看到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在宽敞干净的新居里有说有笑地看电视,那派和乐美好的情景,使我心安。”唐钰萍喜形于色。 二 2018年6月,乐山市沐川县刚刚接受完贫困县脱贫摘帽国家第三方评估,“80后”扶贫干部牟长申被点将,二话不说就成为了援彝工作队队员,把家乡脱贫攻坚的经验带到美姑。 牟长申来到美姑县的第一站是觉洛乡,圆满完成相关任务后,又被调整到任务更艰巨的美姑县洒库乡,挂职党委副书记、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 住上好房子是牟长申始终挂念在心的“头等大事”。得知洒库乡4个村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时,他主动请缨牵头负责项目推进。 经过走访调查、综合论证,牟长申提议将安置点选址在最远距离小于5公里、覆盖所有搬迁户的洒库乡政府驻地平坝上。9个月之后,美姑县唯一一个以彝族风情旅游小镇为定位的大型集中安置点顺利建成;32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在15天内全部搬迁入住。 别具彝族风情、红墙蓝顶的院式住房宽敞明亮、整齐排开,掩映于绿植之间,扶贫工厂、卫生院、学校、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每当闲暇时间,村民都会聚在广场上,手手相牵,步步踢踏,邀请扶贫干部跳起欢快的彝家“达体舞”。 “这么漂亮的房子,让我们自己挣,一辈子也挣不来,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音译,指谢谢)!”刚搬进新家的村民恩扎马洛激动地说出实在话。年过七旬的吉牛机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以前住的是人畜混居的土坯房,从来没有想过70多岁了还能住进这么漂亮整洁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土房变为楼房,“村民”变为“居民”,有些群众不知道智能电卡怎么插,不知道水冲式厕所怎么用,不知道太阳能怎么上水,不知道电视机怎么调频道……柴火灶变电磁炉,大铁锅变电饭煲,搓衣板升级成全自动洗衣机……不识字的吉格曲克起初连碰都不敢碰。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有的连楼号标识都不认识,更是首次使用电器和抽水马桶。”牟长申说。 “怎么办?” “社区早就成立了服务队,我们走家串户,手把手教。”牟长申得意地说。 “我们先会的教不会的,入住新家一周后,我加入了服务队,一对一帮助吉格曲克。”初中文化的恩扎马洛一脸欢喜。 “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洒库乡产业底子薄,承受风险的能力低。牟长申决定带领群众抱团发展花椒产业。但是由于花椒种植周期长,投资见效慢,加之管理缺乏,导致花椒前期存活率较低,经济附加值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悄悄“梭边边”,打退堂鼓。 牟长申决定“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探索一套适合彝族传统种植的产业新模式。他跑上跑下,争取到270万扶持资金,在洒库乡吾门村先行先试,建成花椒示范基地207亩,并套种中药附子,通过长短结合的产业模式,有效解决掉花椒种植前期增收问题。 吾门村村长恩扎尔衣看着山上成片的花椒示范基地感叹道:“今年附子就会投产,村集体经济也会增加,这真是一条瓦吉瓦的发展之路啊!” 花椒加工厂建成投运后,吸纳了150多名搬迁户就近务工,带动搬迁户种植花椒1500亩。彝绣扶贫工厂则为所有搬迁户提供居家灵活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 “你看我绣的这个贴布咋样?”牟长申一班人聘请彝绣非遗大师前来对200多名妇女进行培训。吉克作史经过培训后,接到凉山州妇联相关部门和企业彝绣袜子订单。 “社区有100多名考核合格的绣娘,她们绣一双袜子就有20元收入。订单完成率最高的绣娘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牟长申说,让绣娘们能“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 “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兜底)”的方式,帮助搬迁居民安心生活。 美姑县委县政府为感恩乐山对美姑的真情帮扶,批准将该安置点命名为“乐美社区”,既表达两地“兄弟”情谊,也寓意和乐与美好。牟长申任社区党支部书记。 三 大凉山被称为“中国贫穷的样本”,而隐匿于大山深处的美姑县是重点贫困县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毒品与艾滋病问题复杂交织。 2018年6月,“80后”青年、乐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易斌奔赴美姑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扶贫工作。 他上有年迈多病的四位老人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年幼的女儿,小女儿才三岁......幸得爱人李汶支持。2018年6月底,易斌任美姑县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副主任。 初到的日子艰难而曲折。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生活艰苦……易斌面临巨大精神压力。到了夜晚,陪伴易斌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蚊虫的嗡嗡声,他经常失眠,妻子打来电话,他只报平安,不敢多说,害怕自己情绪失控让她担心…… 美姑县海拔高,七、八月的紫外线更强,加之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走村入户时易斌经常晕车呕吐,引发低血糖。早上从医院出发,路上耽搁几个小时是常态,有时不得不留宿一晚,第二天才返回。 易斌发现美姑县艾滋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性传播、母婴传播、静脉注射传播互相交织。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感染者占据主流,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普遍。 柳洪乡特波觉村的阿加(化名)是一位因为吸毒染上艾滋病而且极难管理的人,他甚至把疾病传染给了他的妻子。夫妻俩育有四个年幼的孩子。易斌不忍心让艾滋病拖垮这个家庭。他要去当面说服他们。最初沟通时,他们拒绝治疗,说吃药会做噩梦,呕吐腹泻。为了保护阿加的隐私,易斌常常“悄悄”去“悄悄”回,还直言想跟阿加交朋友。经过多次接触并耐心开导,阿加终于感到这个不嫌弃他的汉嘎医生是个“可交之人”。最后,夫妇俩终于来到抗病毒治疗中心,做了基线检测,拿了药。 2019年,易斌牵头实施“同伴教育”,招募了两名艾滋患者。2020年又新招募十二名患者接受“同伴教育”培训。“他们深入重点艾滋乡镇,走村入户督导感染者按时服药、和村医一起宣传HIV相关知识、动员未治的感染者接受治疗。”易斌感慨道,“这些艾滋患者能勇敢站出来,暴露自己的身份,让我非常感动——用这个方法,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9年4月,易斌帮助美姑县人民医院筹建感染科。 “建立感染科之前我们只有10多个病人,当年4月份就增加到100位病人,现在床位已经变得非常紧张,过道上还增加了13张床位。”医院负责人用敬佩的眼神打量着易斌说,“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收治了1200多位病人。” 四 2016年9月19日,四十出头的乐山市井研县千佛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凌建军离开高考失利的儿子来到美姑城关小学,开展教育扶贫,开启两届援彝之路。 初到美姑,凌建军就接手7个班的音乐课。随后,凌建军承担三年级数学课,着手推进四川省教育厅针对凉山等“三州”部分学校、以成都市实验小学为前端学校的“远程网络教学班”实验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迎来的却是一些家长表示反对的联名信。原因出在哪里?我们询问。 缺乏信任,本地人对外边来的老师持怀疑态度。凌建军叹声说。 “外边来的老师只是来镀金的……把孩子交给他们要糟糕。”一些家长这样认为。 凌建军的眼眶湿了。 教导主任郭加平拍着凌建军胖嘟嘟的肩膀说:“你一定要扎起啊!” 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出成绩,干给大家看。 一个月后,凌建军的学生参加成都市实验小学月考(网络班数学学生教材、考试与成都市实验小学同步),平均分数91.8分,创历史最高水平。 孩子们也更加喜欢凌建军了,说他上课语言风趣,听来开心易懂,像大哥哥一样,私下称他为“胖子花老师”。 原先拒斥网络班数学课的家长纷纷跑来找凌建军道歉,一面拿出笑脸请求上凌建军的班。 两年后,凌建军任期届满。可是当他准备离开时,却又收到一封转自教育局和学校的联名信,但这次是希望他留下来。 凌建军的眼眶湿了。 凌建军原地转身,加入第二批援彝队伍,接了一个垫底班,可喜的是这个班教学质量由原来的第10名(共11个班)提高到第2名。 控辍保学一直是美姑教育的重点。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凌建军迫不及待地提前返回美姑,回到他的学生身边…… 五 2020年3月,来自峨眉山市的“80后”周贤松完成马边彝族自治县帮扶任务之后,转战美姑,加入援彝工作队,任副领队、乐山市援助美姑县干部人才临时党委副书记。一月后,周贤松在日记里记录下这样一段文字:“这一个多月,是我正式加入乐山援彝队的一月……沿国道G348一路南下,枯水期的美姑河依然波光粼粼……截止目前,我们已全覆盖走访了4个乐山帮扶村,南、北、东、中四大片区25个乡镇。” 周贤松在美姑,主要负责乐山援建的2个“扶贫工厂”的工程建设和协调运营。万佛花椒加工扶贫工厂顺利建成,完成粗加工和花椒油灌装线安装,2020年共生产干花椒9200余斤、花椒油2.2万余斤。金威利运动用品扶贫工厂作为乐山为美姑援建的“一号工程”项目,现已开工投产,设计规模最多吸纳就业2000名,目前已完成能够解决500名就业规模的首批机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第一期428名工人正在接受培训,现学现生产…… 周贤松说:“一次援彝行,一生援彝情。援彝是一份事业,一种见证,一种洗礼。问我心,乃无愧,不负芳华……”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7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就包括美姑县,四川省贫困县全部清零。2021年2月25日,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援彝工作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会场的掌声与乐山和美姑两地的掌声交响成了一曲动人心魄的“乐美”之歌,其中一枚枚青春的音符,强劲而靓丽。 作者简介:笔名:阿炉.芦根,本名罗旭峰,彝族,四川乐山金口河人。曾有诗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四川文学》《广西文学》《青年作家》《上海诗人》等报刊,曾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新时代诗歌青年论坛”。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