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诗书画院承办的“回望百年路 奋进新时代”——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幅优秀书画作品展,将于7月23日在文轩美术馆开幕。四川省诗书画院开启线上微展,用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表达对党最诚挚的祝福。 第二期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中共六大会址 - 刘浪涛 李黎明-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政府不仅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退让,还屡次发动对革命根据地“围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壮举。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 高光武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彭先诚 - 1934年10月起,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各个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入川——情系大巴山 - 陈志才 罗汉成 -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川陕苏区,党政军民一体,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老区精神。纪念红军入川,弘扬老区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川陕革命根据地——巴山女红军 - 周天 - 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从此,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了。 万源保卫战 - 袁泉 - 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 - 杨燕刚 -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4年7月所作。此时,我们党面对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但这首诗却呈现出了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论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 高成文 -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军四渡赤水之丙安古镇遗址 - 曾伟 -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次渡过赤水河,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强渡大渡河 - 管苠棡 - 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石棉安顺场。25日,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中国工农红军凭借着1门无炮架、无瞄准镜的迫击炮,3发炮弹,1艘翘首木船,17名先锋队勇士,和不畏艰难险阻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彝海结盟 - 邓光源 - 1935年5月中下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冕宁县。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结盟。 飞夺泸定桥 - 曾君 -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昼夜急驰240里,奇绝惊险地“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同志为此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篇,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7位从泸定桥上走过。 毛泽东词《七律•长征》 - 王堂兵 -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 罗国祥 -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烈士1935年在国民党狱中的手稿之一,真实生动地向后人讲述着共产党人为着心目中的“可爱的中国”不懈奋斗、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 毛泽东词《念奴娇•昆仑》 - 邓长春 - 《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陈毅诗《梅岭三章》 - 陈荣仲 - 1936年冬天,国民党军对陈毅隐蔽的大余梅山实行严密包围。此时,陈毅旧伤复发,伤病交加,行动困难,只好埋伏在草莽中20余天。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就是对这一境况的最好反映,陈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未完待续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