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一座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关系着民生之基、幸福之本。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结果。在全国31个省(区、市)110个监测城市中,四川省成都市以83.72的得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第一位。其中,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满意度得分领跑全国。 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成都,是如何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的?背后有何“独门秘籍”?带着问题,记者走上成都街头,也走访了相关单位,实地感受成都人因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都市文化馆线下活动丰富多彩(成都市文化馆供图) 在成都“城市阅读美空间”举行的读者活动(成都图书馆供图) 新城市文化地标密集启动 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更关乎城市未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可以让城市的温度传递至每一个人。 走在成都街头,一系列城市文化地标正密集建设中,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呈现出市民的期待。成都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新声剧场、金牛区图书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市文化馆新馆、成都自然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群、张大千艺术博物馆、金融城文化中心、金沙演艺综合体等13个地标文化设施的建设全面启动。成都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进入新阶段。 走进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天府艺术公园片区,一步一景,宛如入画。川西林盘风格的园林景观,出水芙蓉样式的建筑,美术馆、图书馆、艺术馆、商业街……承载了众多重大文化功能的天府艺术公园社区即将惊艳亮相。在周边居住的赵先生逢人便讲自己当年买房的眼光好,幸福感溢于言表。 “整体进度已完成70%,今年将实现整体搬迁。”在锦江区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前,成都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将成为成都市文化馆新馆,目前新馆基础设施布局已全部完成,一个优雅时尚的文旅新场景即将上线。据介绍,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智慧场馆,在新馆内,接待中心、文化中心、文化沙龙等特色空间将一一呈现,并设有全民阅读空间、黑匣子剧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教室、录音棚等特色体验活动空间,将更好地满足全民艺术普及和全民美育的功能需求。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三年改革攻坚计划”正在成都各个角落发力,热切回应着群众的期待。在基层,撤乡并镇之后,文化设施作为乡镇(街道)级分馆继续发挥作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继出台了《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成都市居住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引导新建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4000平方米。 除了在建的成都市文化馆新馆,成都郫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蒲江县等7个区(市)县文化馆已全部启用了新的馆舍,高新区、简阳市、邛崃市的新馆也在全面建设中。 高品质公共文化新空间批量呈现 璀璨夺目的天府双塔,造型别致的交子之环……8月20日,成都“三新”生活节启动暨交子大道开街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交子大道于当晚正式开街,热闹程度堪比“过年”。 音乐会、诗朗诵、漫威主题派对、街舞大秀,一系列形式多元的精彩节目上演;花艺、咖啡、书店、展览,一个个以“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为属性的盒子空间次第开放,营造了一个全新又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为推动现有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升级,成都市每年新打造4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并将此纳入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民生目标。自2014年至今,已完成754个示范点建设,从空间布局、氛围营造、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让基层服务中心成为居民“乐聚”之地。 在高新区上班的刘媛下班后常约朋友逛九方购物中心,饭后会顺便逛逛商场里的网红书店“文轩Books”。在书店的“城市阅读美空间”里,只凭身份证就能进行“一证借还”,非常方便。类似的“家门口的图书馆”在成都还有很多。为了把图书馆“搬”进书店,彻底“拆”掉阅读门槛,2018年4月23日,一个名为“城市阅读空间”的生活美学体验项目启动,市民在成都20家书店中可以体验免费借阅,享受阅读之美。后来,城市阅读空间进一步注入“生活美学”概念,升级为“城市阅读美空间”。截至目前,成都已先后公布了两批共37个“城市阅读美空间”,覆盖成都15个区(市)县。据成都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数据今年将达到100个。 在成都,公共文化空间早已跳出固有的形态,生长成独具个性的模样。以成都图书馆为例,近年来不断升级“阅读+”创新服务,通过推出“阅读+旅游”“阅读+书店”“阅读+酒店”“阅读+高校”等服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市民打造“身边的图书馆”,真正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彰显书香成都文化特色。 而在商场写字楼云集、时尚人士聚集的锦江区,成都创新提出了城市楼宇“一楼文化”建设,与企业机构合作,将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开辟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服务在此办公、消费的白领人士以及周边居民、游客等。 “互联网+文旅”精准服务不下线 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成都做了很多尝试。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成都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借助“互联网+文旅”广泛开展公共服务的工作意见》,利用数字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服务项目,2020年线上服务项目4万余件,线上参与人数超过3500万。 线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成都公共服务品牌化建设持续推进。统计显示,2020年成都共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等线下文化活动9万余场,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250万。 防疫不停课。前段时间,依托成都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天府”,退休市民陈女士相继完成了中医食疗养生、塑形瘦身瑜伽等课程,并跟着老师学起了旅游英语。乐观开朗的她对未来充满期待:“技多不压身嘛,以后出国旅游的时候肯定用得到。” 民生需求通过“一键报名”“一键抢票”“一键预约”轻松实现。成都“文化天府云”线上、线下服务内容不断融合,目前平台已涵盖课程报名、活动抢票、场地预约、街头艺人、慕课教学、直播教室、文化志愿者、大家美术馆等23项最受群众喜爱的服务功能,“文化天府云”App下载量突破100万,点击量超过4000万。服务内容网上定制、文化活动网上预约、服务场地网上预定、服务效能网上评估,已成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020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文旅公共服务超市活动,创新采取“现场+线上”形式,打造常态化的文旅公共服务产品对接平台。在为期3天的线下活动中,来自四川、重庆、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西藏等省(区、市)的317家参展商携890个项目齐聚蓉城,签约意向项目3700个,签约意向金额达3856.83万元。 文旅公共服务现代治理形成“新能力” 政策、机制、资金,在成都,多方保障为文旅公共服务的现代治理能力加持。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成都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了基层阵地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为切实解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监管难题,成都通过“文旅e管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大数据动态管理。如今,“文旅e管家”已实现对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大数据动态监管,每季度分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监测数据并进行全市通报。 此外,定期评估定级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常态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则确保了公服资金能发挥更大效益。 区域联动同城发展也探出了新路径。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四地同城化发展中,成都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用,主动与其他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合作机制。近年来,成都先后与重庆及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文旅公共服务采购大会等活动。成都图书馆与四川省图书馆还联合推出了“同城融合服务系统”,实现了读者互认、通借通还和馆际业务协调等异构系统的互联融合,实现了环成都经济圈公共图书馆同城化服务。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将制定《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出台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公共服务建设的意见,为文旅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将构建2.0版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的设想,推进市、县两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现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同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品质化、智慧化、社会化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均衡协调和社会多元参与的高质量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