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 魏冬) 近期,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席刘延东同志为 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西安举办的纪念张载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的书面发言《在纪念张载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致辞》(以下简称《致辞》),在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主办、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的《华夏文化》2021年第1期全文刊发。刘延东同志的这篇《致辞》,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对开展张载研究做出的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全新性评价,对弘扬张载精神做出的建设性指导,对研究张载思想做出的核心性倡议,对我们研究张载思想、弘扬张载精神、推进关学紧贴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致辞》对张载做出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全新性评价 《致辞》指出,张载作为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位“识见闳通、超迈前贤的思想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干家”,“胸怀天下、卓有建树的教育家”,这是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思想创造、务实精神、教育贡献三个维度,对张载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全新评价。 1、张载是一位识见闳通、超迈前贤的思想家。 张载“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他在国家外有侵扰、内有纷争的历史条件下,以心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勇于造道的创新勇气,创立了同“濂学”“洛学”齐名的“关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做了重要的奠基工作,为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载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标志中华文化精神的思想命题,他从肯定世界统一性、物质性、运动性的立场出发,提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知虚空即气则无无”,以及“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动必有机”“动非自外”等命题,把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对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探索、对于治国理政的睿智思考、对于教育教化的精辟总结,都是超越前人、服务于时代的。他留下的一系列深刻洞见,如“大其心则能体天下物”“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等格言,千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2、张载是一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干家。 张载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历史上率先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宏伟志趣,为思想创造追求与社会现实关怀、文化传承使命与治世理想的紧密融合开辟了新境界。张载先后在地方从政十二年,在河北安国、陕西宜川、甘肃平凉等地都留下他为政的身影,同时他又讲学授徒,先后在武功、长安等地讲学。为政、为学与为人的合一,是张载的基本精神。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奋发有为,在从政上筹划边防,严明政令,推行德治,改善民生。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不仅是宋代儒学的精神原点、逻辑起点、价值支点,也是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理想和经世致用精神的综合呈现。九百余年以来,“横渠四句”先后得到文天祥、冯从吾、李大钊、毛泽东、马一浮、冯友兰、于右任等为代表的历代知识分子所认同、推崇,早已成为我国知识分子志向和传统的精神坐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号召引领作用。 3、张载是一位胸怀天下、卓有建树的教育家。 教育是贯穿张载一生的事业。吕大临说他:“闻人之善,喜见颜色。答问学者,虽多不倦,有不能者,未尝不开其端。其所至必访人才,有可语者,必丁宁以诲之,惟恐其成就之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张载秉承学贵有用,反对空知不行,他把立德作为修身的根本和通达天道的基础,率先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乡里教化做起,从培养弟子做起,创立了以礼为教,笃行践履的新理念。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培养了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游师雄、苏季明、范育、张舜民、种师道、李复、潘拯等众多门人,使“关学”大盛。他倡导以德育人,以礼为教,注重立志向学、道济天下,主张教育如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与中国今天所强调的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共通之处。张载的教育思想、读书理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重要的思想家,如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都从张载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 《致辞》指出,张载的思想不仅启发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中国以外许多地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关中,张载的思想学说、务实精神和教育理念,早已成为滋养关中学人的重要养分,张载的道德节操、人格气象,也早已成为关中学人的人格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并没有因为师承关系的断裂而中绝,而是通过人格精神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一直得到延续。张载的思想和人格,早已成为历代中国人思想和人格的重要养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格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载不仅是陕西的,关中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继承弘扬张载的精神,需要看到张载在思想学说、为学精神、为人气象的整体性,把为人、为学、为政、为教统一起来;继承弘扬张载的精神,需要看到张载影响的广泛性、长远性、持续性,把张载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结合起来,把张载看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性人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陕西或关中的地域性影响人物。 二、《致辞》对开展张载研究提出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指导 《致辞》从习近平主席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出发,紧密结合当前世界格局变化和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开展张载研究提出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指导。 1、开展张载研究的指导思想。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致辞》指出,习主席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高瞻远瞩,不仅对本次会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为今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我们研究张载思想,传承关学精神,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充分发掘了利用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开展张载研究的时代背景。 《致辞》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但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人民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对进军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世界上一切有识之士都以无比巨大的兴趣,关注中国新一轮发展前景和治国理政经验,期待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智慧与力量。关学研究者要突破传统“关学”局限于理学的狭隘“道统”观念,而应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着眼于现实的需要,从优秀文化的时代视域下重新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关学,运用开放的胸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智慧和力量。 3、开展张载研究的精神面向。 时代的需求,是学术研究的现实起点,也是学术研究的价值归宿;故而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之源,学术研究的永恒主题;《致辞》指出,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开启的背景下,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我们研究张载、研究儒学,不仅要保持探求真知、启迪洞见的热情与执着,更应当怀有对天地生民的敬畏、对万世太平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弘扬其经世致用、匡时济民的政治主张,文以化人、崇礼贵德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成果;不仅是为了继承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荣辱合一、天下为公的大爱境界与高远追求,更是为了勇担人文学术的道义,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贡献智慧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一个和平繁荣、“万世太平”的美好世界。根植于社会现实关怀和人文学术道义的担当精神,是张载学术精神的精髓,也是我们研究和弘扬张载思想及其关学精神的重要支点。 三、《致辞》对弘扬张载精神做出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核心性倡议 《致辞》指出,在当前要研究张载思想,弘扬关学精神,需要紧贴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要求,彰显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现实价值。 1、弘扬张载的“横渠四句”的精神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致辞》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大视野、大格局下重审了“横渠四句”的文化价值。《致辞》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发展变迁,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始终一脉相承的人类文明。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博大气象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华文化所滋养的志士仁人禀赋与使命的精辟总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上不断求索、不断发现,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所孕育的中国智慧。没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没有中国几千年的发明创造及其贡献于世界,人类文明就失去了重要支柱。 《致辞》重审了习总书记对“横渠四句”的高度评价,并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辞》指出,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张载“横渠四句”所体现的精神,倡导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我们应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各国人民的需要,加大对儒学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力度,博古通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真正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这片人类文明花圃中的绚丽花朵开放得更加灿烂,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研究和弘扬关学精神,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社会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共同推进关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把关学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要按照新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把关学中优秀的思想文化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2、弘扬张载民胞物与、万世太平的崇高抱负,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致辞》从中华文化的历史维度出发,高度评价了张载“民胞物与”“万世太平”思想的文化价值。《致辞》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和尊重生命、崇尚群体的传统,有“致太平”“天下太平”的胸怀。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万世太平”思想,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荣辱合一、天下为公的大爱境界和高远追求。 《致辞》从全球新冠疫情的现实维度出发,号召我们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鼓与呼。我们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状,使我们对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深的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东方智慧、亚洲价值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和集中体现。面对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环境,以及同时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我们应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树立同一个地球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辞》提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地接近可以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时代。我们要勇担道义,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鼓与呼,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努力。研究和弘扬关学,需要重审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在当代国际关系、生态伦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3、弘扬张载观察宇宙、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为培育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土壤作出贡献。 《致辞》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文科学的重大推动作用出发,评价了张载思想在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两个维度上的内在关联。《致辞》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极大改变甚至颠覆人们的固有认知和思维观念,推动人文学术的重大转型。儒学是社会治理的学问,是改造世道人心、经纶天下的学问,也是建立在古人对宇宙自然的卓绝探索与系统认知基础之上的学问。生活在11世纪的张载,在天文历算及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正是这些赋予了他民胞物与的独特感悟,也成就了他为天地立心的豪迈底气。 《致辞》从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出发,号召我们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辞》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都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的涌动,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提升国家经济、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厚植土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不懈努力。关学历来有重视科技、注重实业的传统,张载、韩邦奇、王征、王心敬、杨屾、刘古愚等,都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研究关学,不仅要重视研究关学的哲学思想,而且需要发掘和利用关学学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所创立的科学知识,所凝练的科学精神,更好地为当前社会服务。 4、弘扬张载融汇各家、开放包容的博大襟怀,为推动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树立典范。 《致辞》对张载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开放兼容的学术精神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致辞》指出,张载以“俯而读,仰而思”的勤奋努力,以通晓百家、博采众长的渊博眼界,既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善于吸收、“会通”各种思想文化包括域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致辞》从中华儒学学术演变的历程出发,号召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致辞》指出,从汉唐经学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乾嘉朴学,中华儒学起承转合的演变历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吸收异域文明的涌入,才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积极打破各种交往壁垒,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探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道,携手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我们今天研究关学、弘扬关学,就是要让关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出关中,走向全国;走出历史,走向未来。 《致辞》还对陕西和西安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做了充分肯定。《致辞》提出,陕西自古以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传承地。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还是贯穿亚欧大陆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片热土不仅见证了中华一统、多民族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多彩篇章,呈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与智慧。《致辞》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的中国,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及古为今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地以人重,人并地永”。在这一新时代下,陕西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积极研究、传承和弘扬张载关学精神,致力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对话的践行者,彼此联结,互通声气,共同推进陕西的文明建设和中华文化建设,共同推进世界文明的交往互鉴、鉴往知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魏冬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