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五粮液】解密“501”(壹)

【考古五粮液】解密“501”(壹)

四川文化网 2021-9-26 13:42 67347人围观 四川美食

考古五粮液工作组对宜宾全域的酿酒遗迹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大规模考古调查与重点发掘工作,在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邻近区域发掘出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蒸馏酒遗址——“火烧房酿酒作坊遗址”,以及五粮液“刘鼎兴 ...

  考古五粮液工作组对宜宾全域的酿酒遗迹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大规模考古调查与重点发掘工作,在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邻近区域发掘出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蒸馏酒遗址——“火烧房酿酒作坊遗址”,以及五粮液“刘鼎兴”古酒坊的“前店”格局——“叶家院子遗址”。
  全面考证宜宾酿酒发展脉络和五粮液古酒坊历史传承是本次考古工作的核心内容。考古五粮液工作组通过对五粮液501车间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重要发现。

什么是五粮液501车间?

  501车间是由“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钟三和”“全恒昌”“天锡(赐)福”“刘鼎兴”“听月楼”八个古酒坊组成的五粮液最早的车间。部分“前店后坊”的布局与风貌保留至今,是中国白酒最纯正的初始记忆,见证和经历了中国白酒的起源与发展,代表着中华民族物质遗产的传承,也是“活文物”的代名词。

利川永古酒坊

长发升古酒坊

张万和古酒坊

钟三和古酒坊

天锡福古酒坊

全恒昌古酒坊

刘鼎兴古酒坊

听月楼古酒坊

  这些传承久远的古酒坊自创立以来佳酿不断、延续至今,见证了宜宾乃至中国酿酒历史的发展。

501车间区域

  1952年宜宾市最有名望的两家酿酒糟坊“利川永”“长发升”,联合“张万和”“钟三和”等共八家古传酿酒作坊,组建“宜宾市大曲酒酿造工业联营社”,即当今五粮液集团的前身。八大古酒坊也因此成为了五粮液的第一个酿酒车间——“501”车间。


  501车间的“活态遗存”不仅是五粮液产出美酒佳酿的核心要素,也是酒业考古探索中国酒史的重要实证。

  五粮液“利川永”“长发升”古酒坊在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2007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陶、瓷片,出土了丰富的文物。五粮液老窖池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拍摄于利川永古酒坊 -

  2012年,“五粮液老作坊”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五粮液老窖池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五粮液窖池群及酿酒作坊”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

  本次“考古五粮液”研究项目采用了多学科并用的手段。借助三维测绘、勘探、探地雷达等技术,结合环境考古、植物样本分析等科技考古方式,为解密古酒坊带来了更多可能。



  现代考古技术与古酒坊的跨时空接触,扣动着考古人的心弦。

  钟三和古酒坊


  501车间的“钟三和”古酒坊,位于宜宾市翠屏区刘臣街,毗邻岷江。“钟三和”的“钟”字为坊主姓氏,推测“三和”取自北周庾信《周祀五帝歌》之六的“三和实俎,百味浮兰”之意,表示其酒品为用多种粮食酿造、口感丰富的好酒,反映了旧时宜宾盛行酿造多粮酒的酒文化背景和商家追求风雅名号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酒坊大门两侧刻有对联:“五谷成醇源僰道,三江煮酒醉神州”释义为:五谷酿就美酒,是源自古老先民僰人的创造发明;三江合流,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酿出的五粮液美酒醉遍神州。


考古五粮液工作组初入酒坊,
便有了特别的发现。
题刻

  这些题刻发现于五粮液“钟三和”古酒坊窖池边的石壁上,字迹清晰工整,令人惊异的是,它们竟与一则和苏东坡有关的历史典故有着巧合。这一发现引发了考古队员们的热议。



  苏轼与佛印是好友。一天中午佛印备好了蒸鱼款待他,并有意和苏轼开个玩笑,就顺手把鱼扣在磬下面。
  苏轼进门闻到鱼香,却不见鱼,便故意出了个对子:“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忙称赞道:“啊呀,高才高才,我是‘向阳门第’,你是‘积善人家’;我是‘春常在’你是‘庆有余’。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佛印此时才明白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也不得不佩服苏东坡过人的机智,于是也笑呵呵地拿出鱼肉来与苏东坡对诗畅饮。
  后来也就留下了这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庆”“有”“余”三字,与典故中“积善人家庆有余”三个字完全相同,这几个字是后人怀念东坡先生所留,还是取自于《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亦或是其他缘故,不管是哪种真相,背后都定然藏着一段意味深长的历史。
  “钟三和”古酒坊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尘封多年的文化记忆被这片浸润着酒香的泥土所唤醒,也为岁月镌刻上了酒文化的崇高之境。
  考古五粮液仍在继续......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