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设计理念 A ① 锦里不同于琴台路(仿古新建筑)、不同于“皇城老妈”(传统元素、现代创作理念及形式)、更不同于全国某一地方。“锦里”是“文物”似的、蜀国民居、官宅、府第等建筑艺术的经典,是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艺术品”。一户一铺、一景一物、一窗一门等都应具有“可读”性、故事性、艺术性。 ② 各种与“锦里一条街”相关的历史遗迹、各种带有蜀汉三国文化特征装饰的纹样、雕刻及传统处理手法,各种楹联配置等,均必须合理的有机的与原建筑结合起来,在强化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上与原建筑融为一体。 ③ 通过不同档次的内外装饰,把建筑中不同阶层的文化充分展现。 ④ 外观内饰的“文物”感与使用功能中的现代化设施(水系统、强弱电系统、空调系统),通过精心设计,把矛盾的二者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使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享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与舒适。 ⑤ “锦里一条街”的外装饰及室内经典部位出现的建筑元素(仿古遗迹),均必须精加工,作仿旧处理,以增强历史感、文物感。精加工是依照不同的建筑定位,做不同程度的精处理。 ⑥ 内外装修主材∶青石、青砖、各种档次的木材、各色涂料、各色乳胶漆。这些材料表面的材质纹理色泽处理,根据具体部位的建筑面选用不同的处理手法。 ⑦ 色调以“锦里蜀风街”规划书中所定调的黑白青灰色调为主调,富丽的朱墙碧瓦作点缀的用色原则。根据不同的建筑,在黑白青灰色调、朱墙碧瓦的色彩基础上做不同明度、深浅的配置。 B 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一条街是 2001 年由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在规划与策划过程中,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工作。 (1)工程概况 锦里位于成都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博物馆的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330m,东西最窄处约20m,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m2(约14亩)。西靠武侯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国防611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武侯祠大街,交通便利。武侯祠博物馆建筑为成都地区清代官式建筑风格。 (2)规划指导思想 目的∶ 补充武侯祠博物馆的民俗文化,使更多人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三国历史与成都地区民俗内涵。满足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的需求,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重要旅游名片之一,让游人流连忘返。 (3)总体布局构思 在局限的、狭窄的范围内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集中展现成都汉代锦官城内的繁荣商贸景象的内涵,清末民初成都地区繁华民俗街市的形式。 (4)功能定位 锦里因在国家级武侯祠历史文化保护区一般保护区范围内,从街区规划、建筑及小品设计、建材的使用,都只能作为武侯祠的配角效果,不能喧宾夺主,与武侯祠又需相得益彰。故定位为以清末民初川西民居风格,蜀汉文化与成都民俗文化为内涵,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市中心重点旅游区。 (5)建筑风格和布局 建筑采用成都地区清末民初小式作法,延续四川地方风格,建设高度均控制于两层以下,布局高低相间,错落有致,韵味古色古香,将传统的建筑隐入园林、绿化及小品之中,尽量做到步移景异。建筑体制均低于武侯祠,以民居形式为主,营造出市井生活气息。
清代小式做法的建筑
(6)景观构思 一切视觉范围内的景观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规划中对东北面视觉较差的建筑采用“俗者屏之”的手法,对西面向武侯祠内之传统建筑则采用“佳者收之”的手法,使得街区有良好的视觉景观。除对四边环境采用“俗者屏之,佳者收之”外,还利用建筑之间低矮墙上开门窗借景,在该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用点景手法丰富空间。例如,设计一口古朴的井,体现"市井"景观。建筑及环境均仿古制,力争为武侯祠锦上添花。
设置濯锦溪“佳者收之”借景武侯祠
设置景观墙“俗者屏之”视觉较差的景观
(7)总体功能分段 锦里共分“饮食文化”“客店府第”“锦绣文化”“民间艺术展示”四个功能区。
锦里一条街的分区图
(8)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四周环境状况,将主入口设在南侧武侯祠大街一面,并设大门,其前后设人流集散位置,既方便人员进出又兼为武侯祠消防通道。 从第一区至第三区广场,路宽 4m,可满足消防车进出,再从广场西侧通过消防通道大门进入武侯祠后区,方便消防。 从第三区戏台开始设约 2m 宽街,使人步行在街上有繁华热闹之感。中间和后面设广场,可供人流集散。路面用青、红砂石铺地(包括广场在内),与古朴环境相谐调。 广场西侧的消防通道
4m宽的街道(可供消防车出入)
(9)绿化系统 由于地方狭小,在局促的用地范围内,绿化面积虽然有限,仍然要尽量用绿化造景,同时借东、西两面用地之外的绿地以丰富本区景色。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并从外移植部分大古榕树。
错落有致的立面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