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课堂和学生作品 始于2003年的四川省广元市文化馆“有爱·无碍”文旅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至今已持续运营18年之久。18年来,面对缺经费、缺人才、缺制度保障等困难,几易馆长,广元市文化馆人初心不改,沉下心、俯下身,把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冷门事”做出了温度、深度和广度,探索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和特殊群体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公共文化服务之光温暖人心。 把美育送进课堂 缘起2003年。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广元市文化馆前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惠民演出,学校位于广元市东山半山腰上,条件相当艰苦。 演出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激动,随着演员们一起手舞足蹈。活动结束后,还有不少孩子跑来小心翼翼而又好奇地抚摸表演服装。“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观看文艺演出。”校长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不少文化馆演职人员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对这些特殊青少年的家长而言,到学校不乱跑,人身安全能有保证就足够了,现实的尴尬令他们不敢畅想未来,也让孩子们鲜有接触艺术的机会。 那次活动之后,馆里开会讨论决定,把美育送进特殊学校,用艺术滋润心灵,组织老师前往特殊学校提供舞蹈、美术的美育课程,一周两次。 那时,广元市文化馆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缺资金、缺人才,甚至缺工作人员。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决心从事这项“冷门”事业。缺人才怎么办?那就创新机制外聘教师,让孩子们在感受舞台之美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文化馆在选择人才方面没有放低要求。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水平,还需要兼具耐心和爱心。几经周折,广元市文化馆筛选出一位从军队文工团退下来的女教师,并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制定了一些适合他们的舞蹈节目。 项目启动3年后,也就是2006年,特殊学校可以自办一些小型校园演出了,孩子们走上了舞台。运行6年后的2009年,特校舞蹈班孩子表演的《花开的声音》一举夺得广元市第二届舞蹈大赛二等奖。 “值得点赞,值得推广。”四川省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罗全生认为,广元市文化馆精准对接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十八年如一日地实施“有爱·无碍”志愿服务项目,深受特殊群体和其亲友的喜欢,这既是坚定文化自信、践行共享理念的有益举措,也是有效凸显“文化+”内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生动诠释。 激发特殊群体公共文化内生动力 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学生越来越多,年龄层次拉大,从5岁到15岁不等。 虽然不断引入人才,但在美术方面,当时广元市文化馆里仅有一位从事设计的老师。任务重、人手紧,面对重重困难,广元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初心,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这一项目。 好的师资力量对于孩子的情绪、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找到更多专业能力强的志愿者更为精准地服务这一群体?又通过何种方式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让其长期坚守?为此,广元市文化馆对特殊群体的美育情况做了深入调研,针对他们渴望特色课堂、渴望融入正常人群、渴望得到他人喜爱及认可的需求,项目实现了二次蝶变。馆里制定完善了“特殊群体青少年帮扶机制”建设,招聘了更具特色化的美术课堂教师,同时启动公益文化群众团队加入帮助特殊群体的队伍中。 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有爱·无碍”服务品牌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 一批孩子的潜力被激活,一批文化志愿者的热情被点燃,特殊学校的美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善于构图的10岁男孩周恒、对色彩敏感的11岁女孩王澜等成为学校里的闪耀明星。“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能够慢慢融入社会,我们家长很放心,也很满意。”采访中,学生杜俊的家长王冬梅再三重复着对学校、老师和文化馆的感激之情,她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相信在文化润泽之下最终会迎来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社会参与,联动破圈形成“聚能环” 常有人问,坚守这项“冷门”、小众化事业的意义何在?“我想它的意义在于每一次和孩子们的相逢,并从他们眼中看见他们通过这件事享受到的快乐。”广元市文化馆馆长陈竹动情地说,社会需要这样的“冷门”“守门人”,他们也甘做这样的“守门人”“摆渡人”。 2018年,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再一次搬迁,学校环境好起来。同期,学生结构再一次发生变化:聋哑孩子越来越少,有自闭症、智力障碍的孩子则更多了。 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挑战,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对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而言,他们几乎无自理能力。美育课堂也从以前的一位老师管到底,变成一堂美术课至少要4位老师。和传统课堂岁月静好的氛围不同,这里的课堂意外频发,吵闹争打是常态。这些突发意外情况对担任教师工作的文旅志愿者来讲是一种考验。深陷困扰的还有陪伴孩子们的家长,他们是疲惫、无奈、绝望的另一个特殊群体。 授课过程中文旅志愿者意外发现,很多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绘制版画,尝试了手工制品。陪着孩子上学,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小乐趣。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新的时代赋予了群文人新的使命,促使他们探索服务群体新路径。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掌握一技之长,课程培训新增了剪纸、棕编等手工课程,尝试“非遗+文创”“旅游+文创”,推出符合市场审美的文创产品。 陈竹介绍,目前推出的第一批作品已经有40余件在广元市文化馆一楼“有爱·无碍”文旅志愿基地成功售卖。接下来,这些产品将向景区推广,使其变成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文化消费与文化惠民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广元市文化馆还尝试打破藩篱,以跨界联动来激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他们通过联合广元市妇联、团委等部门及社会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形成“政府+企业+群团”的闭环。同时广元市文化馆还跟56个志愿团队签订协议,明确规定每年必须开展不低于两次进特殊学校的帮扶活动。 对于广元市文化馆的“有爱·无碍”艺术课堂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四川省文化馆文旅志愿服务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刘蔚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她看来,文旅志愿服务就是要尽可能结合地方特色,发挥当地优势,汇聚当地资源,形成共识,建立共生关系,实现供求的匹配。她认为,应当以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群众当主角,让志愿者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支成建制、成规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文旅志愿服务作用,体现文旅志愿服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同时满足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美好愿望。 对于文化馆和文旅志愿者而言,这是一趟少有人坚守的路,也是一趟值得坚守的路。他们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温暖。“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就是群文人获得的最高荣誉。”陈竹自豪地说。 (广元市文化馆供图)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