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
作者简介: 赵剑锋,男,诗人,作家。四川巴中人,现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曾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国内五十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三百余首(件)。著有诗集《剑照偏锋》、《剑煮红颜》等多部专集。多次荣获国内诗歌大奖。诗集《众生相拥》为2021年新作。 自上世纪80年代在回归与反思中呼啸而至的现代诗潮崛起并消退后,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形式。诗歌之所以被“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诗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他们要么崇尚“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要么醉心于“某某体”玩弄文字技巧,要么在自我的“阁楼”上孤芳自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者寥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恣意割裂和肢解生活,缺乏“人间烟火”以及对诗应有的尊重,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丧失了诗人的道德良心与对人民的热爱和感恩! 为了让诗歌重归诗的本真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诗人以己之力,在潮起潮落、流派蜂起中直面沸腾的现实生活,以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时代感,热情地吟咏和歌唱,进行了艰苦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赵剑锋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来自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那里不仅重峦叠嶂、林海呼啸,崎岖山路上刻满了“背二哥”沉重的步履,但是更多的是传颂着英勇的红军故事,赓续着忠诚于理想和信仰的红军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赵剑锋,既淳朴豪气与善良诚挚,又对那里黝黑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充满了深沉的爱意。 图为赵剑锋诗集《众生相拥》之一 他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思想与情感中沉淀迸发出来的。他拒绝浮泛与庸俗。无论何时,读他的诗,总能感受到一种热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搏动的时代感。如十年前出版的一本诗集《剑照偏锋》有一首《秋分》的诗歌,至今记忆犹新:“纵然眺望远处/依然是抬不起头的天空/以及熊熊燃烧麦垛的篝火/浑厚的地气,提升/每颗镰沟里的种子/在收获里幸福地下种/就像在喜悦里看见你闪烁的泪光/就这样说定了/当你在秋天里遇见莲花/记得通知我/扶你登鞍”不啻如此。为了反拨当前那些光怪陆离的离索生活的诗歌,他选择了能最为直接、快速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新的诗歌书写方式——新闻诗,让自己的诗歌以真实而直观的形象呈现给读者,成为我们时代美好的精神食粮。 对于新闻诗这种诗歌形式,当代诗学界从古代诗歌叙事历史及社会需求和定义等视角,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许多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也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论怎样解说,我认为,作为新闻诗,既要有新闻的特点,快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人们关心的社会事件,也要有诗的特性,用诗的形式予以审美地表现,让读者感动沉思。 早在十多年前作者就已开始写作新闻诗了。那是2008年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际,作者深受震撼,日夜难眠,含着热泪写下了以《国殇——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为题的一大组新闻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熟睡的地球猛地翻了一个身”“中国的胃 穿孔了/汶川 映秀 北川 青川 什邡 绵竹 彭州 都江堰/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旋转/阳光威猛,建造生烟/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 陆陆续续失去记忆和生命的刻度/由地表进入地核,最后冷却为玉雕的心脏/还剩下一些摇摇欲坠的硬物/插入心脏,风干为一面招魂的旗”。作者以泉涌般的悲痛情绪,及时地审美地抒写着这震撼世界、震撼全人类的灾难,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悲伤着我们。 2020年,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从湖北蔓延至大江南北,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时,面对严重的疫情,全国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走出“象牙之塔”,满怀激情,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抗疫文艺作品,以表达自己的心声。正如汶川大地震一样,诗歌成为最激情最直接最动听的文学表达形式。 毋庸讳言,一开始,这些抗疫诗携着激荡的抗疫情怀潮水一般澎湃而来时,其表达的抗疫思想、人间真情令我们震撼。但是,严格从诗的艺术来看,有的“诗”并非是诗,主要是缺乏艺术的表现方式,没有形象思维,但我们仍然喜欢它,包容它,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精神,在灾难面前的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声音,爱在人间让爱永远的声音,是中国“诗言志”精神在灾难降临时的直抒与弘扬。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抗疫诗并不缺乏既有思想性,它是兼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的好诗。它们既真实迅速地再现了抗疫现场,“思与境偕”,又艺术地表达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共同心声,让我们感同身受之时,也给予我们或婉转或壮丽的审美享受。 图为赵剑锋诗集《众生相拥》之二 赵剑锋在抗疫现场书写的新闻诗即属于这类诗歌。作者将他在抗疫期间写就的诗歌,结集为《众生相拥——2020年疫情期间80个新闻画面的诗歌表达》。为了完成他的诗歌构想,作者曾冒着巨大的被感染的风险,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或深入乡村农舍,或走访白衣天使,或面对社区自愿工作者、小卖哥、警察、“出川壮士”,从乡下到城市,从成都到四川,从四川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点面结合,歌颂了抗疫志士美丽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抗疫的整个过程,视觉深远,情绪饱满,格局宏大。 在肆虐而恐怖的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直面生与死的选择和考验。对待疫情中的危险和死亡,有的畏缩逃避,有的以大爱精神,坚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朝着危险和死亡勇敢地逆向行驶,把生的阳光与美丽的世界赠与深陷疫病的患者。 对此,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热烈地讴歌了这些无私无畏的生命的捍卫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作者摄下的一个个感情真实的镜头。例如,疫情爆发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一瘸一拐的双腿/在走廊上敲出响亮的回声/萎缩的肌肉群变得势单力薄/捧起骨骼,往前行走”“或许某一天肌肉失去了重量/但你的生命,却增加了重量”。(《渐冻的生命》)再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郑重写下七字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诗人因此写道:“‘我的遗体捐国家’/从我身体上经过吧/身体的千山万水/是另一个国度茂盛的森林”(《七个字的疼痛》)。这是多么美丽的精神世界! 我们熟悉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一位医务工作者,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凯歌。作者为此接连写下了《我曾好好的爱过人间》《关于训诫书的猜想》《墓碑的模样》三首关于李文亮的诗,既悲痛又热烈。如《墓碑的模样》,“入土为安/本不该再用疑问句去叨扰一个上升的灵魂/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问李医生:/你的墓碑是什么模样?/上面刻有什么文字内容?/‘造谣者’李文亮?/抗疫英雄李文亮?/仁心医者李文亮?/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李文亮?/墓志铭是用什么体刻凿的?/墓碑的材质如何?//这一切的疑问/让这些活着的墓碑/焦躁不安”。作者选材独特,对逝去的李文亮医生,不去写沉痛的追悼会,也不去写墓前深切的缅怀,而是猜想他的墓碑模样?全诗两端,最为精妙的在第二段,“让这些活着的墓碑/焦躁不安”为诗眼所在,含意深刻,在汹涌的疫情中,仿佛看见了活着者的墓碑,担心害怕自己的生命随时都会被病魔夺走。以严峻的疫情衬托李文亮及其所有在抗疫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抗疫英雄,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崇高。 图为赵剑锋诗集《众生相拥》之三 在艰难危险的抗疫工作中,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和普通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号令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扭成一股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战胜病魔。在齐心协力战胜病魔中,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呵护和渴望,危情重重中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命运的哭泣》中,作者描写胡明医生得知另一位医生在救治患者时自己也不幸被感染,瞬间泣不成声。然而疫情防控刻不容缓,他一转身,含着泪,又继续工作。“医院就是一片庄稼地/庄稼一茬一茬地收割了/种庄稼的人,也会成为一粒种子/深埋在熟悉的土壤里”。留在我们镜头中的是一个虽然弱小但却十分坚强的背影。在武汉,一个医生的十六岁的女儿给患者写了一封信:“哥们,挺住,我把我的外公还有妈妈都借给你!”作者闻言,感慨地写道:“将军令一出/烽烟四起/一纸檄文,飘在武汉的上空/如椽,如绢/昭告天下/向阳而生,归来如往”(《一封信,一篇战斗檄文》)。一个纯真的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患者的鼓励和对医生家人的牵挂,以及战胜疫情的信心。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是一种生的坚强,对美好生活的眺望。《集体运动》则是另一番让人感动的景象: 大家吃饱了 一起做运动 一起跳 如果这栋楼产生了共振 整栋楼都会此起彼伏 跟着跳舞 这一幅白描似的画图,看似平淡枯燥的,语言也平实如话,却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在疫情中面对危险与死亡时的从容镇定,对美好生命的憧憬,“活着”的欢乐与意趣。 图为赵剑锋诗集《众生相拥》之四 爱是晶莹纯洁的,也是花香四溢的,不管面对何种灾难,抑或道路曲折,只要我们拥有了爱,爱就会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鼓舞,充满了搏击狂风战胜巨浪的力量。在全民抗疫之战中,尽管困难重重,封城隔离,时时面对狰狞的死亡,但仍然有爱的美好,相互携手与甜蜜的微笑。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审美现实,及时跟进,用诗的艺术,予以精彩的报道。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四川的一支医疗队即将出发驰援武汉。一个丈夫对医生妻子大声喊着:“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听到没有!”作者立即抓住了这一瞬间的场景,写出了《我替你守护每个晨昏》:“你要平安回来/成都上空的雨还等着下/我们说好去小酒馆听听民谣”“你要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我包一辈子的家务”。既有深情绵延的爱,也有四川人性格中的乐观和幽默。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一对恋人正准备登记结婚,但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他们约定,等疫情结束,等她从医院凯旋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领结婚证。作者在《隔窗的承诺》中盛赞道:“你的等待是值得的/一切等待都不是等待/它只是时光的见证者/现在隔着窗许下承诺/比当着面撒下弥天大谎的人/忠诚!可靠!” 在赵剑锋的新闻诗中,对于爱的书写与见证,还有更为感人的一幕。那是在武汉,一个被感染隔离的娃娃,伸手向医生要抱抱!医生忍不住掩面而泣。诗人深为震撼,怀着深深的爱意,写下《世界欠你一个拥抱》: 我知道,你要的并不多 透明的玻璃,渴求的眼神 全世界的目光,能看见你要的 真的不多,一个拥抱 一个小娃娃该有拥抱 在春寒里绽放的花朵 需要一万吨的爱和骨气 没有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爱恨 没有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伤痛 而“隔离”这个词,成了眼前的局限 和鸿沟,偏偏给不了你拥抱 白炽灯照耀着你的世界 里面住着千百双眼睛,像鹰的眼睛 守护着夜空,孩子 等你穿过这片沙漠 生命的泉眼就会淌出汩汩圣水 洗涤你洁净的身体 我知道,世界欠你一个拥抱 孩子,等你走出病房 去拥抱众生吧 作者以一线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眼光,通过这个特写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中国封城隔离的悲壮一幕,既有被隔离者踯躅等待的复杂心态,也有医务人员对病患者的深切关爱。可以说,这瞬间的情景,直抵人心深处,把生命的需求和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赵剑锋诗集《众生相拥》之四 我还记得,疫情初始时,赵剑锋就以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并发表了《初闻疫情》《我的弟弟是乡村医生》《一只口罩的使命》等新闻诗,反响强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而看,赵剑锋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他忠实于时代,忠实于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一位敢于批判时弊,对生活充满了巨大热情的诗人。在诗歌写作上,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对于他的新闻诗,以更高的审美标准来看,似乎还存在一些遗憾,如地域性不够宽广,有的诗歌还可以多加锤炼,强化一些“诗性”。但是这些都遮蔽不了赵剑锋诗歌的光芒,他在打理两三家公司之余能抽出时间坚持创作已是不易,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坚守与成就,对新闻诗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为人民而写作的激情不已的文学情怀,在当今泥沙俱下的诗坛确属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 虽然最困难的疫情阶段已经过去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病魔还在,还未彻底消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时刻也不能松懈。因而,赵剑锋的新闻诗集《众生相拥》的出版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时时提醒我们严防死守,以全民之力,终至战胜疫情。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全民抗疫的爱与艰难,壮丽而伟大的时代之光,从一个方面作为一段历史存档,同时也以新闻形式激活了诗歌,让诗歌真正接地气,走近人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大爱无疆的精神,真正成为人民喜爱的文学形式,重回人民心中。对此,赵剑锋功莫大焉。 作者简介 王应槐,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已发表文学评论及文学作品700多篇(首)。曾主编《审美大辞典·教育科学审美》,参加过《阅读辞典》等十多部书的编写。著有散文随笔集《川南名镇分水岭》、文学评论集《文学的真谛》、文学评论专著《张中信创作论》和美学文集《走进美学》《美学风景》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曾获四川文艺理论奖等多种奖项。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