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的军事价值 “穿井立营”

古井的军事价值 “穿井立营”

四川文化网 2021-10-25 11:17 1072人围观 历史非遗

  元代时期,实施的凿井德政策略,为元代立足中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元太宗窝阔台实施的善政归纳为四点,其中“穿井立营”作为其中最关键一项举措。 清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故 元太宗 言:‘我即位后,惟四 ...

  元代时期,实施的凿井德政策略,为元代立足中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元太宗窝阔台实施的善政归纳为四点,其中“穿井立营”作为其中最关键一项举措。 清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故 元太宗 言:‘我即位后,惟四善政:一、平定 金国 ;二、设立驿站;三、无水草处穿井立营;四、各处城池,设官镇守。’”驿站、穿井立营、设官守城三件事,平定金国之后最重要。

  笔者梳理了几则水井关乎军事战略的小故事。

  古代军中设有专司水井的职务

  中国古代,水源常常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三国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因为马谡率领的蜀军在山上扎营,被魏军切断了水源,蜀军因干渴不战自乱,导致大败,痛失战略要地街亭。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安营扎寨,水井往往成为一支军队的唯一水源,因而在战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图片

(要塞遗址水井挖掘现场)


图片

(诸葛亮井,相传隆中对产生于此地)


  水井对行军打仗关系重大,古代军中设有专司水井的职务。《周礼.夏官》说:“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壶氏是司掌军井的官,军队行军到了宿营地,他负责在井边悬挂水壶,作为指示水井所在的标志物。同时,他还要负责保护水井的安全,维持汲水的秩序。

  《淮南子.兵略训》讲带兵之道:“军食孰(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野战宿营,将帅要想着掘井的事,军井掘好了,士兵喝水无虞,自己才能喝水。三国时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也持此主张,他在《将苑》中说:“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强调将帅要身先士卒,不仅要与士卒共安危,还要同饥渴、同寒热。


图片

(瑞金红军井)


  军事之重,要塞为冲,军井为先

  军事之重,要塞为冲,军井为先。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提及一件边城凿井拒敌的史事。宋代北方边患一直难除,朝廷为此伤透脑筋,大臣种世衡建议,将宽州故城利用起来,作为抗敌的边城,“诏从之,命世衡帅兵董其役,且城之。城中无井,凿地百五十尺始遇石,而不及泉,工人告不可凿,众以为城无井则不可守。世衡曰:‘安有地中无水者邪?’即命工凿石而出之,得石屑一器酬百钱。凡过石数重,水乃大发,既清且甘,城中牛马皆足。自是边城之无井者效之,皆得水。诏名其城曰青涧,以世衡为内殿承制,知城事”。种世衡以重赏凿井,锲而不舍,终于在深深的地层中凿出水来,从而改变了该城“无井则不可守”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青涧城开了打井成功的先河,使“边城无井者效之,皆得水”,这对宋王朝的边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片

(七角井军事要塞遗址)


  渤海之滨的天津,地下水苦咸,故古时城内水井很少。谈迁《北游录?纪程》称天津“城中不见水,俱外汲于河”。鸦片战争爆发后,天津作为北京东南的门户,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对于天津的城防,清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当时的著名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仍认为天津“防守甚难”,究其原因是“城内无宿粮,地无井泉,每日水米均恃城外接济”。其实,城内少粮的问题倒容易解决些,但“地无井泉”的问题就颇为难办。可见,“地无井泉”确实是城池防御的一大隐患和难题。

  “地听地探”辨别敌军动态

  井在军事中的作用,还包括借井来窥测敌情。《墨子.备穴》就谈到了井的这一特殊用途。指出,为了防备敌人在城外挖隧道,由地下突破城防,可在城内靠近城墙根的地方挖井,五步一井,井下置罂(一种陶制肚大口小的巨型坛子),在其口上蒙上薄薄的皮革绷紧,派人伏在上面听动静,借以判断敌方隧洞的方位,并挖隧洞迎击之。这种侦察监听的战术,在古代军事著作中多有记载。唐代李筌《太白阴经》称之为“地听”,宋代许洞《虎钤经》则称其为“地探”。《太白阴经》写道:“于城中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令人头覆戴新瓮于井中坐听,则城外五百步之内有掘城道者,并闻于瓮中,辨方向远近。”六井的功用,不只限于饮用、灌溉、军事,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功用。


图片

(曹操屯兵水井原址)



  抗衡蒙古大军36年,钓鱼城92口水井首当其功

  固守城池,城中有无水源往往关系守城成败。《墨子》中专有《备城门》一篇讲道:“百步一井,井十瓮,以木为系连,水器容四斗至六斗者百。”就是说,守城的一方要每百步挖一眼井,每眼井配备十个汲水地瓮,瓮系在木杆上,能容纳四到六斗的储水器要准备一百个。该书《备水》篇讲到防备敌人以水攻城,办法之一是挖深井泄水。《旗帜》篇提出守城的物资准备包括“粟米有积,井灶有处”,强调了水井的不可或缺。

  合川钓鱼城,改变元朝重要战役之一。小小钓鱼城与蒙古大军抗衡36年,关键一环就是一年四季都不枯竭的92口水井。钓鱼城遗址中现存有皇井、龙眼井、古军营宋井、石塘口宋井、大天池古井、风火墙古井、凉亭古井、始关门古井、马鞍山古井(2眼)等10眼宋代水井。城中除有大天池以外,又开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满足了为城中军民的需求,是钓鱼城抗战36年最直接的实物例证。这些宋井井口直径在0.5—1米之间。主要特征为井腹、井台呈多边形,均以0.3—0.4米厚的条石叠砌,上下层对角叠砌之间,形成等距而对称的攀、踏空间,形式既美观大方,又为上下淘井时提供了方便。位于皇宫遗址西北角皇井台左侧的皇井最具代表性。其多边形的井台以及井腹依然如故,甚为壮观。迄今,马鞍山古井和凉亭沽井仍为当地村民所使用。昔日,龙眼井水质清冽,大旱不涸。民间传说,此井为唐代蜀僧闾邱大师所开。这口古井与山下嘉陵江相通,冬春井水清澈,夏秋江涛汹涌。


(图为钓鱼城宋井)


  疏勒城之战,挖掘水井救了汉军

  永平十七年冬,汉平帝下令,由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和骑都尉刘张,领兵一万四千人,征伐车师国。车师投降后,东汉在这里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行使对西域诸国的管辖权。两位戊己校尉,一位叫关宠,屯驻柳中城,一位叫耿恭,屯驻金蒲城,各率屯田兵数百人。车师降汉,北匈奴2万精兵进犯。金蒲城不利于防守,耿恭退守疏勒城。疏勒城边有一条小河经过,方便取水,城池也比金蒲城结实得多。

  《后汉书 耿恭传》记载一段耿将军凿井祈泉的故事:“(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向井再拜,为吏士褥。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汉军水危机得到缓解。苦守疏勒城,等待援军。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汪和兮之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