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周慕莲出师的那年——一九一七的冬天,他十七岁。参加三年,学了三十多出戏。他的戏路子宽,花旦、闺门旦、鬼狐旦、奴旦、青衣旦、武旦,都有一些应工戏。出师后的第二年,陈明生离开班子回到他的老家金堂县去了,周慕莲仍在“永遇乐”演戏,以表情细致深刻,仪态优美大方,唱腔婉转动听,在观众中赢得了声誉。 当时,在“永遇乐”的青年演员中,有两根台柱子:一是周慕莲,一是筱群芳。筱群芳初露头角,忙于应酬交际,很少学戏。周慕莲虽获声誉,依然深居简出,精心习艺。这不免引起了某些人的议论:有人说“周慕莲像山洼洼头的小媳妇,见不得大市面”;也有人说他是“睁眼瞎,已经是个招牌先生了,还要拿着热脸去碰人家的冷鼻子,向‘下驷角’问戏,硬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冷言讥语,并没有动摇他勤奋学艺、精益求精的决心。为了进一步精研艺术,他排除了不少非议,摆脱了“永遇乐”老板的控制,先下重庆,在“东舞台”了李凤鸣的班子,演了几个月的戏,终于在唐广体的引荐下,于二十岁那年------一九二零年的年底,参加了著名的川剧团体——“三庆会”。 进了“三庆会”,周慕莲并没有迷惑于自己的名角头衔而感到满足,他心底潜藏着一个愿望,再参康芷林为师,艺术上更求精进。他将这个愿望告诉了一向关心他的唐广体。哪晓得出乎意外,唐广体很惊异地看着他说:“慕莲,你是啷个想得啊?卖三块银元一天的工价,还去参师,不怕人笑话?”他回答说:“我的工价高了,拉下点都要得。你得给我搭个桥,给康会长说一声,他愿收我做徒弟,我立刻旧磕头参师。”可是,这位曾经引荐他参加“三庆会”烦人唐广体,却不理解他的心愿,一直没有替他去搭桥。 有一天,康芷林在戏园子里喊到他:“慕莲,过来坐。” 周慕莲走了过去,在康芷林身边坐下来。 “慕莲呀!” 康芷林说,“你的戏很浅罗,什么缘故?” “戏在心中没扎根,演出来总觉得轻飘飘的。”他回答说。 “怎样才能不飘呢?” “我还没默到。” “生旦戏,少不了红粉佳人,青山秀士。”康芷林传经说道了,“《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男女,你请个人给你 ,讲一讲,看看大观园的景色,看看那里面的主子奴婢,男女老少,怎么穿戴,怎么举止,怎么哭笑,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打肚皮官司,体味其情,省悟其理,详察其态,对你演戏有益处。” 周慕莲接受了康芷林的指点,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每天在家中给他讲一回《红楼梦》,以后又接连讲了《聊斋志异》、《情天宝鉴》、《镜花缘》、《今古奇观》以及唐诗、宋词等。这位教书先生在他家中住了两年多,除了日常讲书外,还教他读书写字。他觉得书中有用的地方,旧请这位先生把它抄录在一个本子上,日积月累,记了不少本子。他将这些本子题名为《学悟集》,经常带在身边,随时翻阅,偶有所得,便在上面打个记号,或写上三言两语。这说明他从我国古典文学中,吸取了有益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并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造。作为艺术家的一种修养来看,这是必须的;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好学不倦,业精于勤的精神。 “我到‘三庆会’以后,便慢慢地和康师傅配起戏来。”周慕莲后来回忆说,“康师傅真正说得上是一位严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每与他配演一出戏,我要先过三关。头一关就是戏情戏理。比如说,戏里有些什么人?人和人、人和戏的关系怎么样?讲的是什么情、什么理?等等。康师傅都要我先讲给他听一听。如果讲得不对,或是讲偏了,他便指点,给你讲个所以然。他要求我心中有个‘剧中人’,扮什么角色是什么角色,要看得清,拿得稳,演得准。 “二一关是如何出戏。比如说,戏的起承转合在哪里?何处是重点?找到了‘戏胆’没有?等等。康师傅也要我细致地打磨一下,理清戏路,立好梁柱。戏要出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演出时留意观众的反应:什么地方入了戏?什么地方出了戏?康师傅常说:观众好比一面镜子,演员面对观众才能检点出艺术上的得失。康师傅一声就是很尊重观众的,他在观众中有很多知心朋友,这也是大家尊称他为‘戏圣’的一个方面。 “三一关是如何配戏。康师傅很注重配戏,配不好,他宁肯不演。他常常用‘一脉不和,周身不遂‘这句医学上的用语,来说明舞台上角色无大小的道理。列如,康师傅和熊蕊官扮的丫头梅香,就没有人能够换得下来。因为他们二人已经配得严丝密缝了,水都掺不进去。康师傅对我说过;配戏要讲究迎、送、接、逗,知己知彼,演来才会扣手合拍,不僵不漏。牡丹虽好,还要绿叶相衬;角色虽小,少了也不成戏。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过了这三关,我和康师傅的马口旧完全逗拢了,随便在什么地方演出,我们在台上总是有来有往,互相交流,忙中不乱,百变不讹,总是扣牢靠了的。所以,我给康师傅每配一出戏,这出戏就打了一个滚,越滚越圆,提高了,而我也就在这当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正是这样经过师承传授,源远流长,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得到丰富。作为一种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艺术创造经验来看,周慕莲的“过三关”,正是表述了演员艺术创造的基本特点和他的美学观。 一九二六的腊月间,周慕莲久存于心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亲自向康芷林提出参师的要求,得到了同意。参师礼是在他家中举行的,杨素兰、萧楷臣、唐广体,贾培之、白友生、李明扬、,天籁等人,赶来祝贺;《离燕哀》的作者尹仲锡也应邀参加。他向康芷林匍匐三拜执弟子礼,使在座的人深受感动。过去主张他不再参师的唐广体,第一个激动地说:“慕莲的新,像快白玉,难得呀难得!” 这次参师,是尹仲锡写的合同,不过那上面没有“听天安命”、“帮师一年”那样的话了。周慕莲参师康芷林,“表情种子”拜“戏圣”,在川剧界一时传为佳话。这时候,康芷林已是五十六岁的人了,常年辛苦,身弱有病,每缝登台演出,周慕莲总是亲侍穿戴,体贴侍奉。数年如一日,师徒之间,志同道合,情谊深厚。 一九三零年的盛夏,“三庆会”在重庆演出,康芷林被旧社会黑暗势力逼演《八阵图》,累得吐血身亡,周慕莲为之披麻执杖,扶柩回蓉,送老归山,并赡养其家属,表现了极可贵的阶级情感,在川剧界公认为是尊师重道的范例。 师承有道,继往开来,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周慕莲每每忆及他的师承关系时,总是怀念深挚的说:“我是民族文化哺育和许多老师傅们教养出来的,彭大爷给我引的路,陈师傅教我学了戏,康师傅指点我精研艺术,还有许多师傅给我的帮助,许多观众给我的支持,才使我有条件成为一个川剧演员。”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