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舞台上的一朵青莲——小记名旦周慕莲

川剧舞台上的一朵青莲——小记名旦周慕莲

四川文化网 2021-10-28 12:18 2001人围观 四川演艺

  在川剧的表演舞台上,有一位承前启后、自成一派的名旦,他唱腔刚劲醇厚,表情细腻传神,脱俗创新。他就是青年时期即蜚声艺坛、被人们誉为川剧舞台上的“梅兰芳”,又被誉为“表情种子”的周慕莲。时人赠诗以赞: ...


  在川剧的表演舞台上,有一位承前启后、自成一派的名旦,他唱腔刚劲醇厚,表情细腻传神,脱俗创新。他就是青年时期即蜚声艺坛、被人们誉为川剧舞台上的“梅兰芳”,又被誉为“表情种子”的周慕莲。时人赠诗以赞:“新擢梨园第一流,胡瑗老去眼含秋。莲花也似莲花格,独占高魁取状头。”
  拜师学艺
  周慕莲,字瑶卿,成都市西郊苏坡桥人。出身贫苦,10岁时,其父病死,家里靠母亲王氏帮人浆洗缝补,勉强维持生计,不久母亲又不幸去世。时年仅13岁的周慕莲,只得跟随舅父到川北保宁(今阆中)谋生。他在一个茶馆当小伙计,干烧火跑堂的杂务。茶馆里的川戏坐唱,令他对川戏产生了浓厚兴趣。戏班里有一位姓彭的琴师,双目失明,孤身一人,晚上就睡在茶馆里的桌台上。周慕莲很同情这位老人,尽力照顾体贴。老艺人得知他想学戏,便教给了他第一个开蒙戏《山伯访友》,唱梁山伯,学小生。此后,这一老一小唱戏论戏,成为忘年之交,为那贫苦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意趣。可惜不久,贫病交逼的彭瞎子离开了人世。周慕莲安葬了老人,并在坟前栽了一棵树,以寄托哀思。多年以后,已经成名的他回忆童年时说:“彭大爷在我学艺的经历中,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相处只有三个月,时间虽短,但他是我的启蒙老师,第一个教我学了川戏。” 
   一心想学戏的周慕莲,回到了成都,托人情送礼物,想拜名旦马素秋为师继续学习川剧。哪知刚一见面,马素秋就回绝了,说:“这娃娃眼小无光塌鼻梁,站起莫得桌子高,放倒莫得扁担长,生旦净末丑,他怕都不归行。算了,这碗饭不是他娃吃的,带回去吧,快别想学戏啦。”被自己一心向往的老师泼了这么大一盆冷水,少年的周慕莲却并未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坚定了志向,开始思索如何改变自己先天的不足。从此,他有意识地锻炼和改变自己,比如,将身子吊在树干上打秋千,作引体向上,想以此将身体拉长;或者眺望远处的高山和空中的飞鸟,以此训练视力,渴望眼睛能够放“光”。每当月夜,他一人对月照影,或舞或唱,或哭或笑,每每被过路的人视为疯子。对于川戏已经痴迷的他,只要一得空,便跑到城隍庙中看灯影班唱戏,有时一看就是一天。
  也就是在皮影班里,他认识了唱净角的贾培之和唱老旦的白友生。他们被周慕莲痴迷于川戏的精神所感动,便引荐他拜在“永遇乐”班的陈明生名下,正式投班学艺。陈师父见多识广、要求严格,根据新徒弟的条件让他改习旦行,并且倾囊相授。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周慕莲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的艺术腾飞,奠定了基础。
  1915年秋天,周慕莲在群仙茶园第一次登台演出,连续三晚演了三出戏:《调叔》《戏凤》《小放牛》,与之配戏的有秦宝卿、李明扬、周海波,均是名家。周慕莲出色演出,一炮打响,博得内、外行观众的普遍赏识,甚至贾培之都当众表扬:“慕莲这娃娃志气不小!有志者,事竟成,他是我们行中的人了!”从此,在梨园行站住了脚,并成为“永遇乐”的台柱之一。1919年,成都五老七贤中的胡玉叔、赵熙等曾排了一次“伶官榜”,薛月秋为“状元”,浣花仙为“榜眼”,而资历年龄都不如二人的周慕莲也榜上有名,被列为“探花”,扬名蓉城舞台。
  周慕莲出师时17岁,已学会了30多出戏。他戏路子宽,能演花旦、青衣、闺门旦、奴旦、鬼狐旦、武旦等各种行当和角色的戏,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想着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
  当时的成都,川戏名角荟萃“三庆会”,会长康子林的人品和表演艺术为人称道,被称为“康戏圣”。各个行当的能人,如肖楷臣、薛月秋、刘世照、周名超等等,都在会内唱戏。于是周慕莲决心加入这个集体,向更多的前辈学习。1920年底,通过唐广体的引荐,加入了“三庆会”,并且很快成为名角。尽管如此,他还是向艺人们虚席求教,甚至还想再参康子林为师,以求艺事精进。1926年,周慕莲将这个愿望亲自向康子林提出,此时已56岁高龄的康子林,欣然收他为徒。在参师会上,周慕莲虔诚地向康子林匍匐三拜,执弟子礼,使到会的名角杨素兰、萧楷臣、唐广体、贾培之、天籁等人深受感动。唐广体激动地说:“慕莲的心,象块白玉,难得呀难得!” 
   参师后,康子林严格要求周慕莲,他说:艺术无止境,要多看、多闻、多问,“问则不瘟,瘟则不问”;又说“要死学活用,要使观众信得过”。他针对周慕莲演《逼嫁刁窗》中钱玉莲拿花剪的动作说:“钱玉莲刁窗,是在黄昏时候,又怕被继母发觉,心是慌的;花剪并非事前放好,用花剪刁窗,也是她临时打的主意,她不能去拿,而只能去摸。你表演时,是伸手去拿,而且是一拿就拿到了。我看了就信不过”。周后来悟出了道理:舞台上表演有真有假,但该假的不必求真,该真的还是要求真。
  周慕莲对于师父的言传身教非常投入地去理解,他曾经回忆说:“康师傅每演《八阵图》,我总要在后台观看,真是‘百看不厌’。”
  在生活上,师徒二人情同父子。周慕莲对师傅悉心照顾,亲侍穿戴,捧茶送水。1930年,驻重庆的军阀潘文华、范绍曾、陈兰亭等爱好川戏,一定要看康子林的拿手戏《八阵图》来庆贺刘湘打败杨森。潘部的处长、有名的袍哥大爷冯石竹以重庆“悦合剧院”的名义,亲身来成都,聘“三庆会”全班到重庆演唱。连续三月,场场客满。演出地有人挂出十四个鼓灯,上书“周慕莲表情种子,康子林剧中圣人”,可谓声势显赫。当时重庆还有“章华”、“又新”两家有名的舞台。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舞台方迫劝身带重病的六十高龄的康子林,冒酷热演出《八阵图》《归正楼》,终于累死于山城舞台。周慕莲为之披麻执杖,扶柩回蓉安葬,并赡养其家属,被川剧界公认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德艺双馨
  周慕莲与康子林不仅在戏曲技艺的教授学习方面很有心得,而且在舞台上也是好搭档,他们合作演出的《情探》《评雪辨踪》《离燕哀》等剧,不仅轰动当时,而且流芳后世。
  《情探》是“三庆会”的保留剧目。这出戏,著名文人赵熙以旧本《阴阳告》为基础改编而成。讲的是妓女出身的焦桂英,钟情王魁后,决心从良。受到妈娘阻拦,但她矢志不渝,终达目的。周康二人仔细分析人物性格,在不断演出实践中,整理修改戏情戏理,终于完美地把许多年的爱情悲剧凝聚到半夜之间。以“情”相“探”,回荡起伏,精密深化,终至绝情,决死,成就一出悲剧精品。因此这出《情探》能够越来越精美,艺术水平越来越高。周企何曾回忆两位大师说:“他们随时苦练,合作又久,默契自然。难得的是他们每演一场都要有一层新意,都要先合一次戏才上场,不断钻研,硬要做到一招一式都丝丝入扣。他们真把这个戏磨得好磨得亮。”
  周慕莲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频繁的演出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蔚然成家。他不仅以戏路宽广而驰名巴蜀,更以其表情深刻细腻而蜚声剧坛。“表情种子”这个名号正是与他对于戏曲内容和人物心理、性格的传神表现相联系的。他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情探》中的焦桂英,《庆云宫》中的郗氏,《离燕哀》中的王琼奴,《刁窗》中的钱玉莲,《放裴》中的李慧娘,《断桥》中的白素贞,《彩楼记》中的刘翠屏,《刺汤》中的雪艳,《杀狗》中的焦氏,《破洪州》中的穆桂英,《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等,无不神形兼备,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为众多后学视为范本。
  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回忆说:“看周老师演的《焚香记》,真是艺术享受。他演的焦桂英,不仅有高难度的外部技巧和优美的舞蹈身段,更动人的是他对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深入刻画。田老(即田汉)提出的“美、情、怨”三个字,在周老师的表演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周慕莲说“隔行不隔理,异曲本同工”,因此他善于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用以改进川剧表演。他曾遍访京、津、沪、宁等地,以艺会友,并在上海向法籍牧师学过芭蕾舞。他观摩了梅兰芳演出的京剧《贵妃醉酒》,便重新修改、排练川剧《醉酒》中杨贵妃三次醉酒的身段;参考尚小云演出的《昭君出塞》的昆曲路子,发展了川剧这个戏的几支川昆曲牌;还将粤剧老艺人白鹦鹉的表演技巧与法国卡木尔的“蝴蝶舞”、“凤凰舞”的表演手法融汇于川剧舞蹈之中,以丰富川剧的舞蹈。
  周慕莲不仅是一位表演大师,而且对川剧、乃至戏曲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他主持了《焚香记》等剧本的整理、改编,并将自己的精心杰作———《情探》《刁窗》《打神》《别宫出征》等戏的表演经验和心得体会整理出来,汇集成《周慕莲舞台艺术》一书出版,为构筑戏曲美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川剧理论家胡度,将周慕莲在教学、排戏、整理剧本、观看演出和日常谈话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艺术问题的见解,以及他复述的前辈名家之谈,加以归纳、演述,联缀成文,先后出版了《川剧艺诀释义》《川剧艺闻录》《周慕莲谈艺录》等专著,也是周先生艺术生涯宝贵经验心得的总结。
  像他这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精辟的美学见解的艺术家,可以算是有学有术的一代艺术大师。同时,他爱国恤民,在道德上也有很好的修养。
  抗战期间,周慕莲一边继续自己的艺术表演,一边以一腔爱国热忱支持救国事业。他成名在民国,20世纪30年代已誉满川内。这个年代正是旧中国灾难颇为深重的时候。当时的戏曲界名人票友经常举办一些义演活动为难民募捐,周慕莲就是这个团体中的重要成员。从其少年时候就表现出来的善良,更在这种时候转化为慈悲和爱国之情。
  在当时的报纸《新新新闻》上,有很多这样的报道。
   1932年,公安局为修乞丐工厂,演剧募捐,本已决定潜心修养的周慕莲为此“重登悦来舞台,助演三夜”,报纸同时还预测“届时必有一番盛况”,可见周慕莲当时深入人心的程度。1933年,通信社联合会、青年会合组抗日游艺募捐会,定于悦来茶园举行,周慕莲同其他川剧名角天籁、白玉群、翠侠、陈碧秀、燕桂等,昼夜到场演出。“以国难当前,应尽人民一份子责任,慨然全尽义务,以维义举”。同年,安抚委员会举行扩大游艺之募捐,救济难民。周慕莲又与新又新、悦来两剧院各名伶白玉琼、琼莲芳等,完全义务助演。此后,他们三人还以川北赤区难民等四处流离,悲声载道,惨不忍闻,愿将每日所得表演费用的一半,用以救济难民。
  当时有评论认为“伶人周慕莲,平日靠着金筝擅板,歌衫舞袖皮其生涯,虽地位不列于士君子之林,然而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确能令人嘉许。该伶过去对于各种公益事业募捐助演,都是争先恐后,出以万分热忱,往事可徵,从这次捐纳其包钱一半,以济难民,益足证其热心好义,于伶界中最有希望的人。”
  时人之语,可足征信,周慕莲先生就是这样,一生之中抱持着善良与慈悲之心,也抱持着爱国和救民的热忱,不失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周慕莲有了如此丰厚的艺术经验,并不独善其身,他培育的弟子遍布全川,并惠泽全国。旧社会的戏班里有说法是“宁舍一亩地,不教一出戏”,吃饭的本事不是轻易可以教授出去的,而周慕莲却毫不保留地课徒授艺。解放前,他门下“四莲”——黄佩莲、赵士莲、邓青莲、邓紫莲四个弟子,均是声容出众、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除赵士莲于22岁时英年早逝外,其他三人皆成大器,成为享誉巴蜀的表演艺术家。
  周慕莲对学生既爱又严,既教戏又教人。邓先树(青莲)回忆学艺时,为了练好基本功,“每天朦朦亮就起床,先练起来,等到老师起床,再从头练一遍给他看。然后,老师才叫我踩起跷围绕大圆桌跑快圆场。老师手拿马鞭子亲自督阵,要求一次跑二十圈,身子不能挨桌子,不能减速,更不能自动停下,否则,马鞭子就打在小腿上。当我跑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娃娃,台下不流汗,上台无人看啊!”又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在教学方法上,周慕莲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逐步提高。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在他的晚年,更是精心育苗,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高凤莲、刘世玉、刘卯钊等著名演员,就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也曾向周慕莲学习《情探》,并拍成电影。
  1961年2月21日,周慕莲病逝,享年61岁。
  1962年春,上海出版社出版《周慕莲舞台艺术》,当代文豪郭沫若为之题辞曰:“前有青莲,后有慕莲,一为诗仙,一为剧仙;纵横九域,上下千年,春风风人,桃李满川。”将周慕莲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相提并举,称为“剧仙”,足见郭老对周慕莲的极尽推崇,周先生的表演艺术将同诗人的佳作一样,在人们心中长存。
  参考文献:
  《成都市志·川剧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辑,1995年
  《金牛区志·第二十九篇·人物·周慕莲》,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谭韶华,《川剧群星》,巴蜀书社,1988年
  巴仁,《表情种子——周慕莲》,载《戏曲艺术》1998年第2期
  傅全香口述,龙川整理,《巴歌越调结深情——回忆周慕莲老师教授〈情探〉》。
原作者: 马睿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