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在《朱子读书法》注译本分享会上的发言

魏冬|在《朱子读书法》注译本分享会上的发言

新文人画院 2021-11-14 14:26 1448人围观 文化资讯

中华关学中国行走进盩厔:古楼观景区文化旅游座谈会活动的当天晚上魏冬在《朱子读书法》注译本分享会上的发言。



在《朱子读书法》注译本
分享会上的发言

魏  冬

       十分感谢各位老师能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中华关学中国行走进盩厔:古楼观景区文化旅游座谈会活动,并且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参加今天晚上的《朱子读书法》分享会活动。大家手头上的这本《朱子读书法》,是前一段时间中州古籍出版社刚出版的,是我今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新书。但这一本书的校勘、注译工作,则起步较早。我想就这本书的缘起、特点,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对朱子的了解,起源于业师刘学智先生在硕士博士阶段对我的指导;对朱子读书法的关注,则直接关系到业师引导我加入《关学文库》中《韩邦奇集》的文献整理工作。我是在前些年,也就是还在西藏工作的时候开始关注到朱子读书法的。当时,奉老师之命,编校《关学文库》中的《韩邦奇集》,发现其中主要的内容,都与朱熹相关,而我对朱熹的思想,除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那点东西,还缺乏更为深入系统的了解。但正如在座的各位所了解的那样,朱熹与关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用“承前启后”这个成语来概括他与关学的关系。他不仅吸收继承发展了张载、吕大临、李复等北宋关学学人的思想,而且对元明清的关学学人,如王恕父子、吕柟、韩邦奇、马理、冯从吾、王建常、李二曲、李元春、贺瑞麟、牛兆濂等,都有普遍而且持久的影响。可以说,要了解关学,离开对朱熹的了解,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做关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朱熹。记得在2016年生日那一天,虽然那时候经济还比较紧张,我还是缠着老婆给我买了一套《朱子全书》,厚厚的27册,要2700元,但老婆看我馋的想要,还是很慷慨给我买了。我很感谢她,也很珍惜这套书,所以在此后也下了不少功夫去读这套书。在读这套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其中的《读书之要》和《朱子语类》中关于读书法的内容,看了后很受启发。


       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民族的读书数量,在世界上与其他民族相比是令人担忧的。我曾经就读书学习的状态,将我们这个民族中不善于读书学习的人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自认为做事第一,整天忙碌而不学习的人;第二类是较为重视学习,也自认为努力学习,但不重视读书的人;第三类是重视读书,也在努力读书,但不会读书的人;第四类是努力读书也掌握一些读书方法,但只读书而不实践的人。在我看来,以上种种现象,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读书学习时存在的病态,都是精神生活中“亚健康”状态的表现。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大批“讲国学”的机构与专家、“大师”涌现出来,民间也热衷于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听讲座”,似乎全民族迎来了国学热、传统热的新时代。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民族还停留在讲国学、听国学的状态,真正扑下身子去读书的人并不多,会读书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说读了书之后切实射行实践的人了。
       在我看来,这里所谓的“听”“讲”,实际上多是“口耳之学”,多数人仅仅嘴上说说,耳里过过,完了该干啥干啥,并不见得在个人精神生活和行为上有多少改变。而传统文化更多是“身心之学”,它要求人不仅要把圣贤遗训收拾到心里,而且要落实到身上,即心里不仅知道,身上也能做来,这无疑要求人们首先要从读书做起,从对圣贤经典的学习做起,没有这点,一切弘扬传统文化之类的,都是空头口号,都是神马浮云。但由于全民族读书的“亚健康”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由于我们民族中的不少人还浮躁、很急切,还幻想有一种轻松愉悦就能得到真理的法门存在,还对传统文化经典之间的内在结构和次第关系不了解,所以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不读书、伪读书、瞎读书的状态,所以实际来看,我们民族弘扬国学、继承传统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人开始重视国学、重视传统,这固然是好的;但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期缺失和不足,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读经典的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实际也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的。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大家都是在口头上说说传统文化,在标语上写写传统文化,但不去读书、不会读书,不去真心实意地践行传统文化,这实际上也有可能是在毁灭传统,毁灭文化。所以如何读书,如何读经典?仍是我们这个民族令人担优和值得重视的事情,仍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好在我们的古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视对读书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探讨,而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朱熹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读书法门”,更对我们今天对治这些病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2017年开始利用微信群、美篇、朋友圈等向身边的朋友讲授北宋时期的关学,随后又讲了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童蒙须知》和《朱子小学》。前后参与这个学习活动的人并不是很多,大约有只有二三十个人,而且大多是对关学开始一无所知,对传统文化没多少基础的。记得当时曾有人给我说,你这样讲下去,能有多大的影响?我说,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就是没有一个人,我也要坚持讲,因为我要通过这种方式,磨炼我的耐心,锻炼我的意志,逼着我读书、思考。后来,这个群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个群,就是我们现在“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活动群”的前身。在这个群里,有一位一直积极参与学习的老人,我的初中老师雷福海老师,雷老师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他是一位乡村教师,在乡村从教34年,是我父亲那一辈的老师,也是我上初中时的老师。从1994年退休之后,他就资助我们村的贫苦孩子上学,我上了四年大学,他连续资助了我四年。后来他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在我们村设立了助学奖和敬老奖,一直坚持了快三十年。2017年我开始在朋友圈讲关学,他虽然年龄大了,但还是加入学习的队伍,说是要跟我学习关学,学习传统文化。让我心里很不好意思。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的学习关学,学习文化,做了不少的笔记,让我很感动,很敬佩。每当想起他,我就想起元代关中大儒杨天德到七十岁晚年,仍然学习伊洛之学,乐此不疲时的情景。还有一位兄长,今年六十多岁了,他是富平人,原来是乡村的电工,现在忙于生计,主要做包些工程之类。但他很爱读书,我把他当做兄长,他把我当作老师,经常和我交流学问,比如钱穆的观点啦,冯友兰的观点啦等等,他都知道,而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对《道德经》很熟悉,什么王弼本、河上公本、郭店楚简本的差别,他都知道。这让我很吃惊。他过一段时间就给我看他的听讲笔记,让我指点。记得有一段时间,他干工程太忙了,没有及时做笔记,很是自责,给我打电话说:“魏老师,这段时间太忙了,我干完工程回来就十一二点了,听了讲座,但来不及写笔记。”我也不知道当时咋想的,直接回答说:“曾文正公在兵营里都每天写日记呢,你比曾国藩还忙?”说完我就有点后悔,言重了。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此后更加精进。当时他听讲座的笔记,他还存着。他说等《朱子读书法》出版了,他要给他的两个儿子好好讲讲。还有一位小妹,是我爱人的表妹,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现在在广州工作。记得她那时候应该是生小孩了,但他一直坚持在微信群学习,只要我讲,她就听,而且把我讲的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并且作了自己的批注。还有身边的一些朋友,曾经给与我不少帮助的老哥张文华,陶西龙,一个是我原单位的退休职工,一个是我原单位的电工组组长,都一直坚持学习。富平老干局的彭荣局长带着他的儿子彭康,父子俩一起学习。我们合阳县惠民村镇银行的任行长,一到下班了,就在公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背诵朱子读书法,因为我要求他每天都要给我发背诵的视频,他年龄大,工作忙,被我整的挺紧张的。我向这些跟我学习的老师兄长们表示歉意。但他们进取的精神,也促使我务必把网上讲课这件事坚持下来。不然就对不起人。


       在大家的这种相互激励下,我讲完了关学的北宋和金元部分。后来又讲了陈宏谋所编《五种遗规》中的《朱子读书法》六条,以及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讲北宋时期关学的那部分,后来经过修改,定名为《北宋关学随讲录》,在横渠书院的资助下,2019年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由于这本书比较通俗,所以在社会上流传的比较广,不少关学爱好者对这本书的评价都不错。而讲朱子读书法的行动,得到了我的朋友,苏州大学韩焕忠教授的关注,在他的推荐下,中州古籍出版社和我取得了联系,委托我对朱子读书法做个通俗的注释读本。我检索了相关的资料,发现朱子读书法的内容极为丰富。
       首先,我们注意到,朱熹曾在对皇帝的疏奏——著名的《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以下简称“甲寅奏札”)中提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认为学习首先在于能够搞明白道理,而搞明白道理则必须读书;他还进一步提出: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这就把读书的方法落实于“循序渐进”和“熟读精思”,并最终落实于“居敬持志”的心性修养。朱熹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些都是“不易之理”,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实际上就把读书学习和个人修养、思想认知和实践工夫两者结合贯通起来了。不仅如此,朱熹在读书方法上还提出了《读书之要》的具体要求,他说: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认为读书的基本功,首先在于通过熟读精思,达到使圣贤之言如出于自己之口,圣贤之意如出于自己之心的效果。另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朱熹因材施教,根据其弟子不同的特点和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同问题做了大量针对性的指导,这些指导意见,大都体现在朱熹与其弟子的书信往来、师生问答之中,是其读书思想更为丰富和具体的体现。
       后来朱熹的弟子和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不断提炼总结,从而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1)最早对朱熹的读书方法做出总结的,应该是朱熹的弟子辅广。辅广(生卒年不详),字汉卿,号潜斋,南宋福建崇安人,朱熹非常欣赏他。他在朱熹所提出“循序致精”“居敬持志”这两条的基础上,将朱熹读书法的要旨概括为“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六条,并采拮朱子的论述编成《朱子读书法》,这是《朱子读书法》的最早成书。(2)紧接着,南宋咸淳五年(1265),鄱阳人张洪和齐,又在辅广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增广。辅广整理的《朱子读书法》原本今已不可见,但张洪、齐在他编本基础上完成的本子,则见存于《四库全书》中。(3)元代的时候,四明程端礼又在张洪、齐的基础上精简择要、更改次序,形成了更为简明扼要的六条本,并将之收在其所编《程氏读书纪年日程》中,清儒陈宏谋又将之收入《养正遗规》并有按语辨证。因为这个系统都是按照“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这六条对朱子读书法进行编撰整理的,因此都属于“类编本”的系统。但因为程端礼、陈宏谋的本子精要简略,辅广、张洪、齐的本子引述丰富,因此我把程端礼、陈宏谋的本子,叫做“类编精要本”,而把辅广、张洪、齐的本子,叫做“类编广述本”。
       除此之外,对朱子读书法的整理汇编做出贡献的,还有南宋人黎靖德。黎靖德曾在咸淳六年(1270)辑集朱子九十七名弟子所记朱子四十岁之后的语录,编成《朱子语类》一书。在这部书的卷十、十一,即标明《读书法》上下,这是对朱子读书法进行总结汇编的另一版本。将黎靖德《朱子语类》中这两卷“读书法”与上述辅广、张洪、齐先后完成的读书法比较,就会发现它有两个特点:其一,黎靖德并没有像辅广等人版本中对朱子读书法的进一步总结和分类;第二,以上两个系统的整理本,内容重合的地方不足各自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朱熹读书方法论述的丰富。因此,我们可以把黎靖德《朱子语类》的这个读书法,叫做“荟辑本”的系统。


       除了以上介绍的之外,南宋开庆元年(1259)真德秀编辑的《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五也有朱子读书法的内容,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性理大全》卷五十三、卷五十四也列有《读书法》专章,而明吾冔(见《千顷堂书目》卷十一)、清王澍(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等人,也仍续编有《朱子读书法》,由此可见朱子读书法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它的重视。
       《朱子读书法》不仅在古代对读书人影响巨大,而且在现代也得到很高的评价。著名学者钱穆、徐复观、余英时都极力推荐《朱子读书法》。钱穆先生极为推崇朱熹,将之誉之为孔子后第一人。他曾撰写《朱子读书法》一文,集中论述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并赞美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最平易处也。”[1]

徐复观先生在谈论如何才能读好书的时候,也曾隆重向读者推荐:

          “至于进一步的读书方法,我愿向大家推荐宋张洪、齐同编的《朱子读书法》。朱元晦真是投出他的全生命来读书的人,所以他读书的经验,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作用。”[2]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就这一问题也有过这样的表述: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到。”[3]

就此可见,《朱子读书法》虽然是传统的阅读方法,但并不代表它不适合今天的读书人。对想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朱子读书法》堪为能为学者指导一门径的好书,更值得我们首先学习和阅读。 因此,我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就将《朱子读书法》六条作为我门下所有研究生入门的第一堂必修课,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和我确定了导师关系之后,首先要熟背这六条。同时,考虑到当前师道精神令人担忧的情况,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如何跟随老师学习,听受老师讲解的内容。我觉得,这个做法是有效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我觉得需要编一本便于大家学习的《朱子读书法》。
       后来经过进一步考察,我发现:《朱子读书法》虽然对指导我们阅读经典意义重要,但近年来对《朱子读书法》做出整理解释的书籍并不是很多。就我所知,其中主要有六本,即(1)张二江注释的《恭读〈朱子读书法〉》(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2)李孝国、董小平译注的《朱子读书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3)冯先思点校的《朱子读书法》(浙江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何雪燕、杜均译注《朱子读书法》(中国致公出版社,2018年8月版);(5)袁津琥的《读书有个法——朱熹读书法译注》(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4月版);(6)陈晓浒的《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在以上的著作中,张、李、冯、何四本书都是以《四库全书》本的张洪、齐的“六条”本为底本译注、点校的;袁、陈两本书主要是就黎靖德《朱子语类》中的内容进行译注的。[4]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相对更为完整地体现朱子读书法思想的现代版本出现。我认为,朱子的读书法固然有其宗旨,但在以上各个著作中,也有针对不同学者进行指导的特点,于是我们决定把(1)朱熹关于读书的“甲寅奏札”和《读书之要》,(2)陈弘谋所编《养正遗规》中程端礼编订、陈宏谋加按的《朱子读书法》六条,(3)《四库全书》本所收辅广、张洪、齐等人编撰而成的《朱子读书法》,以及(4)黎靖德《朱子语类》中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并予以校勘注译,以期能为大家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版本。
       在具体的编排上,我遵循朱熹所提出的“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以总纲、提要、类编、汇辑为基本类别和先后次第对以上文献进行编排。即:首先以朱熹的“甲寅奏札”和《读书之要》作为“总纲”,以为人们初步了解朱子读书法提供基本的视角;继之以程端礼、陈宏谋的“六条”简要本作为“提要”,为人们了解朱子读书法提供基本的要点;接着以张洪、齐本《朱子读书法》作为“类编”,为人们分门别类地了解朱子读书法提供基本的文献;然后继之以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中的《朱子读书法》作为“汇辑”,以为人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补充。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对比和阅读,本书在编撰体例上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书在追求内容全面的基础上,对原编各本基本内容保持全面录入。由于朱子读书法是不同时期不同人采集朱子的著述言论汇编而成的,所以其中内容不免重出。比如“甲寅奏札”的部分内容,即在后来辅广、张洪、齐等人编撰而成的《朱子读书法》中再次出现,而辅广、张洪、齐所编《朱子读书法》中的条目,也有一部分在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读书法》再次出现。但前后重出的条目,也有节选不同和文字差异的现象存在。对于这种前后重出、大同小异的现象,本书没有予以删减,而是抱着尊重原书内容完整性的原则全部录入。
       2、本书在保持原编各本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对原书的编次做了适度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辅广、张洪、齐等人编撰而成的《朱子读书法》原有结构的调整。该书《四库全书》本主体内容的原本结构是:将所辑内容先划分为“辅广辑录”“张洪、齐增补”两部分,每部分按照“纲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七个主题予以归类编排。两部分又各自分为两卷,如此全书共四卷。这种编排方式固然对文献整理有其特定价值和意义,但为了突出朱子读书法的学习效果,我们将之调整为以原有七个主题为纲,而把每纲下列条目按照原有“辅广辑录”“张洪、齐增补”列入。
       3、本书在保持原编各本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对原书的条目做了统一编序、校勘、注释和今译。《朱子读书法》原编各本主要体现为条目形态,且有一定前后重出现象。为了便于阅读和对比研究,本书对所收原编各本正文条目标点之外,还对其进行了统一编号。编号采取三级制,即按照先后次序标识出本条目是本书的第几部分的第几节的第几条。如3.4.16,即表示本书第三部分第四节第16条。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各条目进行了相应的校勘,即通过页下注的形式,说明了条目的文献来源、重出现象和文字差异;通过条目下的注释,重点解释了条目中出现的难点词语,以及所涉及人物典故等内容,同时为每一条目提供了现代译文以供参考。在注释部分,本书特别突出了本书对话体中人物在各条目的相关性,在某一人名首次出现时予以重点解释,随后再次出现时则指向这一条目。另外,本书在末尾附有《本书正文条目所见重要人名索引》,标识出本书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在本书出现过的条目编号。
       我想,按照这样的次序编排,是符合朱子“循序渐进”的读书主张的,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我也期望这样的编排,能为较全面地了解《朱子读书法》的精髓和概貌提供给一定的借鉴,也能为读者的读书修身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当然,由于水平所限,其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期望大家能给于批评指导,以共同推进我们对《朱子读书法》实践价值的发掘和探讨。


       好事多磨。《朱子读书法》这本书,是我所有成果中经历出版时间最长的书。大致从201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和我签订约稿协议算起,到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疫情、洪灾等各种情况的影响,加上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本书一直拖到现在才出版。这个原因除了外在的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在我。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卢欣欣总编、董祐君责编,都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辛勤的劳动。这本书的出版,与她们长期辛苦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本书的出版,虽然让我一直在期盼中等待,等待中期盼,经受了煎熬,但最后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喜悦和人生体验。回想起来,当初我在网上讲朱子读书法的时候,就没有想到要编这样一本书;而编这一本书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其中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盲点。加上我这个人开始做事比较粗心,所以给后来也带来不少后遗症,不过这些后遗症,都在卢总编、董责编的认真要求下基本克服了。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个相当满意的成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出乎意料的一笔稿费,对解决我目前的经济困境发挥了应有价值。这对我来说,都是原来所想不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正应了我的导师刘学智先生一直给我强调的那句话: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不为前程。

踏实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管回报如何,结果如何,往往带来的结果和回报,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魏冬,2021年11月12日夜中草成

注:
[1]、 钱穆:《朱子读书法》,见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全集》,【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5月第一版卷24之《学龠》,第19页。
[2]、 徐复观:《应当如何读书》,见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200页。
[3]、余英时:《我们今天怎样读中国书》,见《教师博览》,2005年第9期,第47页。
[4]、 另外,台湾学者陈仁华著有《朱子读书法:宋儒朱熹读书心法彻底研究》(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是基于黎靖德本《朱子读书法》的研究成果;台湾学者吕铭崴著有《从朱子的读书法论其修养工夫》(台湾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作为《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第十三编第17册出版),是专题研究《朱子读书法》的著作,均未见。田智忠辑校的《辅广集辑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是“朱子后学文献丛刊”的一种,其中将辅广和张洪、齐的《四库全书》本《朱子读书法》全部收入点校。


作者简介

魏  冬


       魏冬(1977年2月生),男,字北陆,号柏麓、柏庐、北庐,玄英子。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陕西各界清明“祭孔文”的执笔者。曾长期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首位哲学博士后、西藏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专家库专家、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界2人之一)。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节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院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家宽文化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

       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熟悉汉、藏两种文字。研究重点有: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张载关学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篇(部)。学术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四川文化网等媒体报道。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民间推广传播,以“关学后劲”自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魏冬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