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成都样本”

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成都样本”

陈张良 2021-12-14 11:06 307人围观 文化资讯

  黄卓制图  2021年11月18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发布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成都成为目前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的城市 ...
 
 黄卓制图
  2021年11月18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发布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成都成为目前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的城市。而在此之前,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成都也以83.72的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第一位……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美好的前景,成都一直在努力。自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成都步步为营、耕云播雨,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求解城市未来发展之路的“灯塔”。特别是近3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呈几何级倍增,网红化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服务理念、手段和效能不断进化升级,大量创新实践引起全国关注,一个在中西部率先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共享之城已雏形初显。
  上下合力创新发展有决心
  在统筹推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好比是“骨”。骨骼强健,身体才有牢固的支撑。自成功创建示范区后,成都开启了“强筋健骨工程”,仅市级层面,全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达137.74亿元,是1990年至2013年可统计范围内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14倍,成都博物馆新馆、城市音乐厅、天府美术馆等28个地标式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建成,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而如今,市、县两级22个文化馆、22个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基层文化“新场景”“美空间”遍布城乡……这些都是成都主动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的最好印证。
  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让成都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上思路逐渐明晰,体制机制、服务理念也在近些年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推进的四项国家公共文化领域重点试点改革任务中,成都被批准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及“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项国家级试点的省会城市。“两项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优异成绩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转为国家示范地区。马不停蹄,成都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对乡镇(街道)100%实行总分馆制,并打造书院、国学馆、川剧馆、乡愁馆等特色社会分馆187个;全市8家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建立了以理事会制度为标志的法人治理结构,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阵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成效逐渐显现。
  在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成都市还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发展指标,将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巩固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率先建成普惠性、标准化、均等化、可持续的国内领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财政方面,2020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事业费用42.41亿元,较2018年增加10.47亿元;2020年全市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资金6.45亿元,较2018年增加1.2亿元。市本级每年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1.01亿元……这些强有力的保障让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推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质的飞跃。
  不断突破群众满意是唯一标准
  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这是成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在意的标准。
  如今,走到位于成华区下涧槽社区的二仙桥街道随意问一位群众:“街道最漂亮、最好玩、人气最旺的地方在哪里?”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文化中心。
  几年前可不是这样。作为成都机车车辆厂的旧地,下涧槽社区曾经是个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国有企业生活区,处处“老破旧”。变化发生在2018年,按照“拆墙并院、空间再造、保留记忆”的改造思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的职工文化活动场地摇身一变成为“百姓大舞台”,不仅拥有用于舞蹈、小品排练及书画、摄影展示的小型室内演出空间,更设置乡愁故事馆以及手工、剪纸、烘焙、太极等活动功能室。纳入成都市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灯光球场如今也成了辖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全新的活动阵地以更昂扬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历史。”面对现有文化中心主题鲜明的空间布局,退休职工陈明怎么也没想到政府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决心如此巨大。而二仙桥的蜕变,正是成都深化供给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写照。
  为引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改善办馆条件、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成都自创建示范区工作伊始就坚持每3年组织开展一次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其间开发建设的“文旅e管家——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更是倒逼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督促镇街文化站服务提质增效,并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循环机制。截至2020年底,“文旅e管家”实现对市、县、乡、村四级3334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大数据动态监管,每季度分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监测数据并进行全市通报。大数据绩效评价的应用,做到与评优评先、资金分配、目标考核、评估定级紧密挂钩,有效破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动态监管难题。
  这只是冰山一角。围绕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都还做了很多尝试。
  2018年6月,成都市文化馆启动招募“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通过体验师参与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文化天府App、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或产品,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详尽、个性化的体验报告。项目作为拓展文化志愿服务、优化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品质方面的一次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都图书馆开创社保卡“零门槛”免注册服务先河,在实现市、县、乡、村全域四级图书借阅“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全市2000万市民共享2亿篇(册)数字文献,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随着创新工作的横向拓展,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也不断年轻化。于2018年3月启动的“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将成都街头艺术表演纳入公共文化统一管理,公开向社会招募艺人,以“动态化管理”让艺人在街头“持证上岗”,广泛开展以音乐类为主的街头演出,使市民停下脚步就能欣赏艺术表演、感受文化氛围。目前,该项目已招录艺人10批,开展了街头演出8000余场,举办成都街头艺人音乐节、成都街头艺人原创音乐会等15场大型活动,累计孵化街头艺人原创作品228首。与此同时,城市楼宇“一楼文化”和“城市阅读美空间”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热门打卡地。
  聚合资源持续彰显示范价值
  对成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触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其中,由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有效抓手。
  为构建乡村文化“新生态”,成都的民间文化艺术尝试与很多公共场景相结合。都江堰石羊镇对乡村生态旅游点位进行诗歌文化氛围打造,建成诗人之家、杨牧诗社等,并在全镇重要点位进行诗歌文化氛围营造,培育出文化民宿、音乐演艺、诗书画院等10余种新兴业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建成民俗生活体验馆“遵生小院”“来去酒馆”等竹元素建筑群落,形成集农事体验、民俗参与、田园文创、生态观光、研学游行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一个个传统的川西乡村,正成为四川时尚前沿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先行区和创新实践区,其责任不仅在于探索出有示范效应的先进经验,更进一步,需要加强各地、各区域之间的交流、研讨和碰撞,将好经验进行提升、复制和推广。这一方面,成都也率先打出了样板。
  为推动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共办,2020年11月27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旅委和成都市文广旅局三方联合主办的2020年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暨成都市第三届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超市活动(简称“文采会”)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开幕。活动吸引了来自四川、重庆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南、西藏等地区的304家参展商、849个项目和产品入驻线上平台,有110家分属15个服务类别的优质企业参加线下超市活动,线上、线下参展规模均为历届之最。
  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并不新鲜,该项目在东部地区已经长效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及要素成果转化。而在西部,如何补齐短板,有效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关键。文采会借鉴了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的成功经验,在总结提升往届成都市文旅公共服务超市的基础上创新开辟了文创展销,洽谈签约、直播推荐、街演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既为业内人士搭建了专业的交流交易平台,也让市民群众可观、可感,体验文旅公共服务的特殊魅力。
  不仅如此,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四地同城化发展中,成都还积极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其他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先后与重庆及四川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音乐消夏少儿才艺大赛等活动。成都图书馆与四川省图书馆还联合推出了“同城融合服务系统”,通过读者互认、通借通还和馆际业务协调等异构系统的互联融合,实现了环成都经济圈公共图书馆同城化服务,为未来共享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圈迈出了重要一步。

▲简阳市图书馆 (简阳市图书馆供图)

▲“成渝地·巴蜀情”才艺大赛汇演 (成都市文化馆供图)

▲成都市露天音乐公园 (成都城投集团供图)

▲成都市“永远跟党走”群众歌咏荟演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原作者: 中国文化报 成澄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