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刘卫兵:追寻成都本土建筑的文化特性

八禾 2022-1-10 16:58 5990人围观 四川艺术

正因为始终坚守着本土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文化,刘卫兵和他的大卫建筑的设计作品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很多作品还落地海外,在非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精彩呈现。据了解,大卫建筑不仅获得四川省勘察设计“一带 ...

图片


       刘卫兵: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等。曾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亚洲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美国建筑师协会首届中国建筑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等。出版专著《查理》、《林盘》,并应邀在联合国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德国柏林可持续城市与交通高层对话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演讲。

       刘卫兵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建筑师、艺术家等。如果需要准确形容他,恐怕没有比“成都本土人文的坚守者和创新者”更恰当的了。

       刘卫兵的专业是建筑设计,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再传弟子,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师出名门、尽得真传,刘卫兵深耕建筑规划设计行业30 余年,不断从理论、实践中累积沉淀,不断在学问、作品中磨洗淬炼。多年来,建筑成为刘卫兵连接世界的通路,他用诗人的情怀、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将关注点落在川西故土上,把坚守、保护、传承和传播有天府格调的成都本土建筑文化作为毕生追求。


魂在何处——成都本土精神之源


       四川本土人文精神是什么?成都人安逸从容的气度从何而来?经过多年对四川历史人文的研究, 刘卫兵越来越清晰地认识道,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深藏在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肌理之中。展开地图,由岷江、沱江冲积、孕育而出的成都平原一目了然。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冲积平原,同时,成都平原也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岷江和沱江经由都江堰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形成河网密布、水渠纵横的格局,2000 多年的古都风水“急来缓做”地聚气成邑,使蜀人随田逍遥筑地仙居——这种极具有川西本地特色的民居聚落,成都方言称之为川西林盘。


图片

刘卫兵带领设计团队在都江堰市蒲阳镇南溪村实地开展工作


       大师林语堂在其著作里这样描绘:“幸亏战国时代李冰的治水天才,当地才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 千余年来始终功能完好,使川西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这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川西林盘。

        除了善用以人力驾驭自然的都江堰,道家精神的导入也为成都这个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注入了仙气和灵气。从闹市青羊宫到青城山天师洞,再到道源仙山鹤鸣山,一路走去,沃野平畴上炊烟袅袅,傍水而建的川西林盘虽由人作却宛自天成。刘卫兵认为, 成都就是体悟“天人合一”的人生道场。而川西林盘则是体现成都本土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在国际上, 与刘卫兵同样秉持这一认知的还有瑞士著名规划师卡尔·芬格胡斯。对中国道家哲学深入研习后,卡尔·芬格胡斯反思现代设计中的理性和缺乏人情味儿,在著名的《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一书中提出:中国的“道”是一个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他认为,“道”是一种宁静生活的感知,一种生态有机的概念。阴阳图启发他提出了著名的城市格式塔理论,核心内容就是环境友好、社会和谐、资源节约。这些正是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程碑式文件——《新城市议程》中提出要解决的全球问题。中国传统道家精神在建筑艺术里的运用和当代人居理念不谋而合,令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


守护林盘——川西传统民居活化石


       意识到川西林盘对于成都、乃至四川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刘卫兵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呼吁捍卫这一即将消失的蜀地人文样本。川西林盘逐渐消失、消亡,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其价值的无意识,还有非人为因素的破坏,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更是令这一形势越发严峻。

       刘卫兵痛心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损毁,立刻组织团队投入对川西林盘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之。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为代表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正是刘卫兵与团队的精心之作。刘卫兵的努力也获得了尊重和肯定。2012 年,联合国在巴西举办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该项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成为亚洲获得的此次评选中唯一的殊荣。

       “川西林盘实际上是一种‘活化石’,我们应当让世界知道,成都不仅仅有熊猫。”获奖之后,刘卫兵的感言引人深思。此后数年间,刘卫兵对于林盘的研究、阐释、传播从未间断,对于现有川西林盘的实地调研、资料整理、推动保护更是不遗余力。利用成都市政协委员、青羊区政协常委的身份,刘卫兵提交相关提案,要求拯救濒于消失的川西林盘聚落和古建筑遗存;他还先后7 次应邀出席联合国各类人居论坛、可持续发展大会,并发表演讲,多次以川西林盘为例向世界传播来自川西的民居艺术,不仅提升了川西林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为川西林盘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终于,在他的推动之下,成都市在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后,为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已将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和修复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图片

刘卫兵与村民讨论乡建改造方案


       作为成都市政协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重点课题调研组组长,刘卫兵主持的团队深入田野乡间,设立大卫乡村营造工作室,通过触摸大地、聆听乡音,邀请乡民参与,共同找回源于生活的川西林盘,让它重新回到“逍遥窝”的位置。刘卫兵深情地说:“在我看来,川西林盘是一个时光的盒子、一个情感的容器,装着的是蜀地之‘道’——在川西林盘深处,让人意识到还有另外隐秘的一面,我创作的意义或许正是提示这种物质之外的存在——一种独特的人居生态之美。”

       刘卫兵的坚守再次结出硕果。2019 年 11 月 23 日,刘卫兵凭借《蜀韵田源》(川西林盘聚落更新项目)再次赢得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和亚洲人居环境协会颁授的“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虽然是两次获得人居奖,但是两次获奖的背后理念却已经产生了嬗变。第一次是出于单纯的保护执念,这一次是本土人文的回归——通过对乡土端详后,作更深层次的关联式梳理,比如生态、农事和本土人文精神等,重在重塑川西坝子乡间独有的闲逸和朴素。刘卫兵对于川西林盘的探究,已经从建筑艺术的审视提升到对生活哲学的研习。在他看来,建筑不再是单纯用于居住,而是维系历史与现实的情感纽带,是承载乡村旅游观光、乡村工艺品生产产业与沟通城乡的汇集场所。刘卫兵的建筑设计理念不断在提升。与其说刘卫兵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进化,不如说是他在追求建筑文化精神的回归,或者是对“本土人文”的回归, 这正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刘卫兵认为,通过实践、传承和发展传统人居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技艺, 才能真正树立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自信。


布后街的重生——用人文韧性梳理城市肌理


       如果说川西林盘是川西民居在山间乡野中开出的建筑艺术奇葩,那么城市大宅则是隐匿在现代都市中珍稀的孑遗—— 位于成都市布后街的改造项目就是一处曾经被遗忘、此后被拯救的川西民居建筑艺术样本。

       对于布后街的规划设计,刘卫兵首先对建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布后街2 号大宅,这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沉淀、有文化张力的建筑,是一个沉淀了三百年历史变迁的时间“盒子”。这所大宅为清乾隆初所建,最初用作承宣布政使司署,前清道光进士、四川布政使孙治致仕后居住于此,此后,这里从公门衙署到私人宅第, 从文化中枢再到烟火厨肆,时间在回廊墙柱间静静流淌,沧海桑田、几度建构,延续不变的是院坝空间的序列关系和内院五株参天的银杏树。

       在刘卫兵的理念中,建筑的人文沉淀是由符合地域特色的元素搭配,经过漫长的时间“熬炼”最终成型。一座建筑的“包浆”是时间对建筑的抚摸,是情感对建筑的注入,只有这样,建筑才能被赋予人文的韧性,才经得起时间的消磨和审美情趣的淘洗。对于建筑的更新,应该在尊重建筑本身人文肌理的基础上展开。这样创造出来的新空间,才能与历史进行完美融合。既然是历史的、系统的,那么设计创造出的新空间也应该是场所精神的延续,否则就是场所价值的丧失。


传承与创新——从时间维度感知建筑生命周期


图片

获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作品《蜀韵田源》效果图


       在对建筑进行更新时,刘卫兵所做的绝不局限于对建筑风貌的还原和对建筑 人文精神的回归,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既 能保证建筑原有风味的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的功能性需求和时代性特色。刘卫兵认为,建筑设计的创新要建 立在地域内涵的基础上,否则再精美的建筑设计就都将沦为没有灵魂的“把戏”。“蜀韵田源”林盘项目如此,布后街改造项目亦如此。

       在改造过程中,刘卫兵巧运匠心,对建筑气质和建筑形态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他们保留了原有基本空间格局和院落中五株银杏树,留住了容纳时间的“盒子”。同时将原来的大、中、小院和坝或半敞或闭合地相套互渗、自由流动的格局进一步规整,充分展现了西蜀宅院传统建筑文化的灵动特质。

       留住传统的精髓、注入了崭新的神韵, 他们在建筑缝隙间巧妙地增加了一条窄长的、有老成都韵味的小巷子,并将旁边的地下车库入口一并设计为川西建筑的过街楼。作为文创中心主入口,空斗墙砌筑的“时光隧道”先抑后扬地引导着来客,从热闹的布后街逐步沉浸到“盒子”的后坝,一种时空“倒叙”的手法在这个项目中被运用得尽态极妍。在修复古树葱郁、池水潺潺的后花园时,为内庭院加上功能性与观感并重的玻璃顶,为小内院取一个诗意隽永的名字——“琴泉”,至此彻底完成了对原有传统院落的回归诠释。

       对于屋顶的打造,更是体现了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文化理念的完美结合:尝试打破传统坡屋面单一排水功能的呈现,用似钻石切割般的多面呈现建构斜屋顶,以再生钢板和玻璃相间的虚实关系,对应川西老房子屋面采光的亮瓦和挡雨的小青瓦——亦如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和重墨,此举重新构建和诠释的天际线呈现了丰富的视觉感受。特别在夜晚照明设计的配合下,会焕发出另一番晶莹剔透的时尚感。

       在外立面的改造上,则将融今入古、借古喻今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以钢构玻璃建造出传统槅扇般劲挺通透骨架,它可以透出庭院的疏竹,充分体现中式园林“借景生情”的妙处。建筑两端以挂轴似的青砖实墙收头,有传统营造的围合之意,而且,使用回收的旧砖更凸显出建筑的历史厚重感。采用本地传统公馆有“包浆”的青砖砌筑,以此回望民国布后街的深宅。

       在空间的连接上,建筑巧妙地利用三维空间的延展性,在立体结构中布局功能。目前三层框架为主的建筑改造设计, 利用二层和三层的平屋面,增加了3 个上下错落的屋顶露天茶吧和咖啡场地,并以原有钢旋梯与楼下庭院连通,上中下花园相互呼应,使传统“院坝”向三维空间延展。加之内部自由隔断的文化创意空间的多样性,最终形成“创意、艺术、生活”空间,在传统骨架里展现出当代艺术精神的丰富表现力。

       刘卫兵的改造理念得到了国际评委的认可。2018 年12 月,他的设计作品《布后》摘得首届AIA(美国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奖之未建建筑奖。此次获奖对刘卫兵来讲极具里程碑意义,它代表着“采用空间延续和材料表达的建构策略,去区别时下生造历史氛围的简单做法”的胜利。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青羊工匠”的寰球视野


图片

刘卫兵在欧洲考察古城堡


       在刘卫兵看来,蜀地的民居建筑遗产不仅属于成都,数十年来,他对文化的坚持、对历史的传承,使他赢得了广泛尊重。入选首批“青羊工匠”名单就是对他多年来的专注与坚持的一次肯定。

       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川西民居中所体现的生态观,与现代建筑的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相契合,这让川西民居生来就蕴含了“国际范儿”。成都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实际上正是这种传统人居环境观念的回归。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靠什么实现?城市个性文化对实现世界文化名城目标至关重要。正如刘卫兵坚信的“:无论川西林盘抑或少城街巷,打动人的,一定是异于自己熟悉的人文味道。味道,这二字确实来得高妙‘。味’不仅关乎我们感知外物的反应,更是散发着生活中不可名状的美,它的形成源于一方水土上居民的活法,这就是‘道’。”

       只有留住成都沉淀千年的街巷肌理和人间烟火,修复承载古蜀乡愁的川西林盘和民居宅院,才会让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中凸显自己的天府味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卫兵努力把中国民族建筑的优秀文化带出去,同时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在他成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城市开发与建设委员会副理事长时,他说:“这对我而言是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

       正因为始终坚守着本土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文化,刘卫兵和他的大卫建筑的设计作品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很多作品还落地海外,在非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精彩呈现。据了解,大卫建筑不仅获得四川省勘察设计“一带一路”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今年1月,大卫建筑的泰国“宸悦·鹭洲里”项目也被列入“亚洲景观规划设计范例项目”。

       在刘卫兵心里,川西林盘是古老而充满诗意的栖息地,能够为它的保护和延续作出贡献实属幸事:“川西林盘这种传统生态聚落,是世界上稀有的乡愁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珍视和保护。”

原作者: 四川政协报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