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
自“四川苏轼集团”撰写《苏坡桥轶事》以来,引起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关注。曾有不少关于苏坡桥与苏东坡历史渊源的文章相继问世。几年过去了,当苏坡儿女联谊会再次复苏之际,人们对这一历史故事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日来在微群里关于苏坡古桥故事的多个版本,众说纷云。充分体现了苏坡儿女时刻都在关心着苏坡古桥的难以破解之迷。笔者高兴之余,也来凑凑热闹吧! 1937年,我在苏坡桥出生了。除1958年上山当知青离开故乡四年外,一直在这个迷人的地方起起落落地虚度了83个春秋。算是土生土长吧! 我的父亲生于1881年。祖父在“红排楼”开设酿酒作房,因房屋不幸遭雷击致作房倒闭。遇此沉重天灾之后,祖父贫病交加含恨九泉。祖母因无力抚养两儿两女,携带着我父亲和一个叔叔,两个姑姑来到苏坡桥投靠我的舅爷谋求生路。从此,我的父亲就在苏坡桥渡过了六十余年,于1960年病逝于苏坡,享年79岁。如果在世,他已140岁了。他在苏坡的六十余年里目睹了苏坡桥的变迁外,还从老前辈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中知晓了苏坡桥距今200多年以来古桥的旧貌往事。在我的幼年时代,不仅从父亲的口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古桥的故事,还经常和我的表叔李辉伍,老前辈谢太和,田海如,赖茂华等在一起散步,遛鸟,乘凉时,听他们谈论苏坡古桥的经历往事。60年代我还借阅过《四川文史资料》中关于苏坡桥的历史记载,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东西两岸的前辈们,为筹资建桥,成立了一个“桥公会”。它不仅负责筹资建桥,并且还是承担古桥日常管理,维护修善等的永久性组织。“桥公会”还购置有田產,田产租金收入用于桥樑的维护等开支。从那时起,到四川袍哥组织盛行时,按照当年在修建苏坡桥时東西两岸达成共识所签订的盖有血手印的“合同”中作出的约定,为避免两岸不和,引起纠纷,桥东桥西今后成立任何地方组织时,只能共同成立一个。因此,在成立“袍哥组织时,尽管是两县两乡,也就只成立了一个“苏合社”。从那时起,苏坡“桥公会” 就一直由“苏合社”的坐堂大爷主管,不设年限,谁坐堂,谁主管。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苏坡桥建于何年,谁人所建,什么结构,什么式样,因何而得名,已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尽管有众多传说版本,但一直争论不休。苏坡桥的建桥史,至今没有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的历史记载。在此,笔者也不愿作出真伪之评说。力主“薄古厚今”,能把苏坡桥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说得清楚,即可告慰当今苏坡儿女的悬念了。 本人惭于才疏学浅,不敢在历史知识方面 “班门弄斧”,仅对知晓的苏坡桥近百年的变迁浅说闲聊,以饗苏坡儿女对认识故乡,了解古桥历史作一些参考。 距今两百年左右,苏坡桥为四礅五洞木结构廊桥。中洞桥面靠下游上方,立有一观音佛像,人称观音洞。民国时期,又是两县两乡的陆路分界点,其余以河为界。桥东是成都县青苏乡,桥西是温江县苏坡乡所辖。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发生7.5级地震,形成了多个巨大的堰塞湖。9月10日突然溃堤,堰塞湖水倾泻而下,导致下游沿河一带严重受灾。苏坡桥及上游马家场大桥同时被洪水冲毁。洪水退后,苏坡“桥公会”即派人前往成都东门外购回木船一艘用于行人临时过渡,同时着手修复廊桥。修复后的廊桥与原桥基本一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田埧机场建立。因大量飞机部件及物资要经苏坡桥运往机场,鉴于廊桥建筑物阻挡,才将廊桥建筑全部拆除后,留下木结构平桥至1949年成都解放。50年代初期,由于交通事业发展,而桥面窄小承重力不足,成都市市政工程局派出桥樑工程师卢海通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苏坡桥,借用桥下的打沙船,对桥礅等进行了实地堪察。后来,决定保留桥墩,适当降低高度,加宽桥面,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平桥。之后,在修建光华大道时,才将原老桥礅全部拆除,建成了现在的平桥和上部跨线桥。从此,苏坡老桥的位置就只留在了我们记忆中,印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 此文如有错漏不妥之处,请苏坡儿女批评指正。苏华 2020.8.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