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和解——建筑师刘卫兵的林盘实践

与自然和解——建筑师刘卫兵的林盘实践

八禾 2022-2-21 09:50 11281人围观 艺术名家

中国乡村建筑绝不是个人建筑观念、美学观念的表达,也不是个人的纪念碑。在林盘的设计过程中,我只是找回对祖辈传统的尊重,对过去的致敬,对自然的谦让,并让其更宜居。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设计出来确实受到了当地 ...

刘卫兵: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冬日下午,都江堰花溪村,知名建筑师刘卫兵看着车窗外闪现的风景,不时讲解路边溪流的发源或远处的山名,偶尔发出感慨,“这个竹林太‘巴适’了!”他间或拍照取景,又或者陷入沉思,可能是想起少时在外婆家度过的林盘生活吧。汽车沿着溪水前行,近处的竹林人家点缀着一树树红杉,间杂着黄色的野花,乳白的雾气轻绕着,远山如黛。
  刘卫兵对眼前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了,过去三十年不知道往返和停留多少次,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其诸多代表性作品。2008年汶川地震后,刘卫兵以极低的成本修复和规划设计了花溪村林盘,在巴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获得了2012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2010年度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
  2020年,刘卫兵受邀设计和改造了村民活动中心“南溪遥”,获得了 2020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获奖原因是“以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绿建分析创新既有建筑的改造”,“彰显出古蜀文化风韵和传统生态人居的可持续性表达”。
  2021年11月,刘卫兵设计的“马椅子工坊”又荣获2021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这三个作品分别对应了他对林盘思考的三个阶段,也是他在林盘认识与实践上的三次“飞跃”


  "马椅子"工坊所用材料来自当地盛产的慈竹,由马泽洪及家人手工搭建,全程使用榫卯,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子,很好地诠释了当代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

守住蜀韵乡愁

  花溪村位于都江堰和彭州交界处,因花溪流经而得名。七户人家组成的林盘,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从路旁经过,很难不被这个林盘吸引,绿树翠竹掩映,粉墙黛瓦,三两儿童在小径嬉戏,唤起人们心中无限的诗意与乡愁。
  2008年,刘卫兵所在的设计院接到重建任务,负责花溪村的规划设计工作。如何在两万元的预算内让每户人家都住上新房?这是摆在刘卫兵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思考,他选择就地取材,从废墟里捡起小青瓦、粘土砖,选用容易获取的杉木及花溪里的鹅卵石,墙体没贴乡村流行的瓷砖,仅仅用石灰刷白………所有建筑材料都回归自然,在全生命周期内不产生废弃物,与国际前沿的绿色建筑理念不谋而合。而这种白墙青瓦的审美取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都民间有句谚语叫"好看不过素打扮"。
  原址重建的新居保持原有民居体量及风貌,同时维持了林盘传统肌理,在卫生设施、保温、抗震等方面得到提升,有川西建筑特有的人文之美∶ 院墙宛如起伏的波浪,富有变化的美感,墙上用瓦片构成花窗,既可透光透视,又有灵动之美;以花溪鹅暖石铺设小径,防滑又美观……
  刘卫兵自小学习绘画,曾经想过专习美术,但是被父亲逼着转学建筑。从西南交大毕业之后,他虽然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但从没有放下绘画梦,刘卫兵走遍大邑、郫都、乐至、黄龙溪古镇、乐山五通桥等地,画下了一张张林盘与古镇的速写和工笔画。
  上世纪 90年代末,刘卫兵处在设计与绘画纠缠的逃茫中,但是在川西北高原的阿依拉山谷,他仿佛找到心灵的支点。在那一两个月内,刘卫兵几于天天都在草地上执笔速写,充满激情地画下牧民、帐房、篝火、草地、夕阳、雪山…
  从川西回来之后,刘卫兵想改行做画家,而父亲的挚友龙月高先生建议他一心一意做建筑,将美术作为一种纯粹的爱好。美术训练加深了他对线条的理解. 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的思想也影响了他的建筑设计理念,绘画,成为他进入传统文化的入口。
  在设计过程中,刘卫兵越来越多地吸收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尊重祖辈传承下来的建筑传统。花溪村林盘即是一个成功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恢复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材料的自信。"

被动式建筑

  在花溪村项目中,刘卫兵对林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林盘之美,淳朴得令刘卫兵想要留住它。而在"南溪遥"的项目中,他已充分认识到林盘的智慧之处,并将现代技术、国际视野带回来与之结合。
  经过诸多建筑设计实践及对海内外知名建筑的参观学习,刘卫兵开始反思一直以来所接受的西方建筑学理念——独立于自然,或征服自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极其深厚的精神传统∶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钱穆曾说过一句话∶"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而刘卫兵做建筑也有类似体验∶"花最大力气钻进去,再转身回望本土哲理。"
  刘卫兵在绘画上的审美偏好,慢慢从写实走向写意。他发现中国文化的美学追求同样从写实走向了写意,井不缺乏有些人说的造型意识,而是已经超越了造型本身。现在很多建筑忽视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灰空间,比如教学楼与操场之间的过渡。刘卫兵认为是因为西方建筑学通常只关注物理功能性,忽视了人精神上的空间,而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从这里走到那里的过程,就是心灵浸染的过程。"南溪遥"的项目即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檐廊、凉亭和廊桥元素,巧妙营造出了新颖的灰空间。
  "南溪遥"位于丹凤山山麓,是典型川西林盘聚落中的院坝民居,这里原本是学校,后来变成村民活动中心。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座老建筑因低矮、潮湿、缺乏舒适性而逐渐被遗弃。刘卫兵保留了原建筑场址和典型凹形布置的单层农家院坝布局,通过整修和适度改造,让这里成为宜居舒适的村民活动空间。
  走近"南溪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靠近山墙的檐廊。宽大的屋檐、高挑的空间和传统的美人靠,给村里的大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地方,也给孩子们提供了玩耍的场所。这个灰空间的灵感来自于刘卫兵的细心观察,他发现每次进村都会看到一群村民站在村口聊天,分享村里各种信息。檐廊担任了村里信息交通站的角色,可以遮阳挡雨,也可以让老人们坐下来闲摆龙门阵,面向溪水的朝向又可以带来凉爽的夏风。在东面屋顶上局部设置的架空檐廊,灵感来自于都江堰城区的南桥廊桥,为村民们增加了登高望山、檐下茶叙的半室内空间体验,通透的屋面通廊又能疏解四川气候的潮湿闷热。屋顶的另一半开敞空间则给村民们提供了晒太阳的选择,也可作为晾晒农作物的晒场。


  在人文美学上,南溪遥有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低透的平房有了舒展的水平和起伏的屋脊,与远处的丹风山遥相呼应,呈现出中国水墨的当代意向
  为了打破围合感,刘卫兵在"南溪遥"凹形院坝的东北角底层局部设置了柱廊,不仅让整个空间通透舒适,也成为纳凉休闲的半室内空间。
  这些调整和新设的空间并不是刘卫兵随意设计的,而是采用了生物气候建筑设计策略,解析当地主导风向和日照对院落的影响,以及室内空气指标的变化。当时刘卫兵正在英国雷丁大学留学,剑桥大学阿兰·肖特(Alan Short)教授关注环境和研究历史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川西林盘及建筑的思考。
  刘卫兵利用学校的IES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导人都江堰的日照、风向等数据,建立了建筑数字模拟场景,对能源消耗、环境指标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探寻院落和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筑材料的不同与风、水、土以及植被对环境质量影响变化的微妙关系。依据这些科学分析,刘卫兵对"南溪遥"进行了建筑空间的改造设计。
  "南溪遥"东北角底层柱廊正对主导风向,北面加高建筑的坡屋面形成东低西高的顺风趋势,引导自然风穿过屋顶的架空木廊进入院落,吹向西南建筑方,回旋后又从面对南溪的院坝缺口流出。整个院落在不依赖高耗能空调设备的情况下便可带走多余的湿热,保证室内能获得新鲜空气,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舒适安逸。这就是传统院落更新改造方法的一种创新。
  "南溪遥"更新采用的所有材料均可被环境吸收,在全生命周期内不会产生废弃物,不仅对环境无副作用,还能维持生态平衡。这是传统川西林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术,与现代被动式建筑的理念一样,都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
  在人文美学上,"南溪遥"同样有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原来低矮的平房有了舒展的水平和起伏的屋脊,与远处的丹凤山遥相呼应,呈现出中国水墨的当代意向的同时,也暗合着现代极简的风格。
  去年,"南溪遥"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和《建筑与文化》杂志主办的2020世界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中,从国内外3277件作品中突围,荣获"2020世界人居·建筑金奖"。如今,这个林盘已经成为南溪遥社区规划展示中心、民俗展陈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是目前成都川西林盘更新浪潮中人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林盘的当代性

  "马椅子"工坊是刘卫兵对林盘理解和实践的第三次飞跃,形式上超越了传统林盘的白墙和小青瓦,内在本质抵达了林盘的当代性 一 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2020年,刘卫兵在民建成都经管支部原主委吴维忠的介绍下,认识了马泽洪一家。马泽洪是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青城山"马椅子"第三代传承入,世代居住在芒城村的林盘里。
  马家林盘在芒城遗址附近,属于都江堰精华灌区。芒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温江鱼凫古城址、新津宝墩古城址等六个古城址共同构成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2021年宝墩遗址出土了竹骨泥墙遗迹,证明川西林盘这种民居聚落至少从4500年前延续至今。
  近几年随着传统竹制家居市场严重萎缩,以及制作利润微薄,"马椅子"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一度搬到城区。吴维忠多年以来一直在想方设法帮马泽洪打开竹椅销路。两年前,马泽洪在家养腿伤,闲着打发时间时接触到短视频。后来,他开始拍摄竹椅制作过程,上传到网络后受到了不少网友喜欢,订单便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飞过来。
  销路打开之后,新问题又出现了,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消化订单,疫情导致的物流问题经常引发投诉,竹椅的制作周期长而附加值井不高……这时,刘卫兵主动提出帮马泽洪一家设计"马椅子"工坊,集参观、研学、非遗传承于一体,以延长加粗产业链,构建了"川西林盘景区+乡村民俗体验+农业观光度假"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刘卫兵根据传统家庭手工椅子作坊的流程,作了一个全新的构想∶ 在生活模式上,将原来的"生活一劳作一出售"单一生产模式改成"生活一劳作一体验一参观—休闲一消费"的多元化文创消费场景;在空间规划上,将原来的生产生活混合模式改成两个分区设计∶生活区和工坊区,工坊区按传统"马椅子"工艺流程分为竹料间、工坊和茶铺三个建筑,互不干扰又同在一个林盘。
  刘卫兵觉得,不能简单地翻新三栋房子,要使工坊里的空间氛围及景观产生诗意和美,让人们重新关注传统工匠的质朴和自然。和"南溪遥"一样,"马椅子"工坊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场址和气候的特殊性、传统营造和乡土材料,以及在地传统文化。
  竹,盛产于四川,自古以来不仅是日用材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从四川走出去的苏东坡曾经说"不可居无竹"。"马椅子"工坊将竹的劲挺之美运用到了极致。工坊所用材料来自当地盛产的慈竹,由马泽洪及家人手工搭建,全程使用榫卯技艺,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子,符合自然建造的概念,很好地诠释了当代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
  竹料间由铁皮屋改造而成,用竹子搭建了收纳架,让竹料摆放得更加整齐,而且挡住了冬季寒风。工坊以竹竿为柱,屋面以竹搭建的三角形为架,上覆半透的聚酯片,可以遮阳避雨,也让室内空间变得通透。光线穿过竹竿,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仿佛中国水墨画的竹林写意。从空中俯瞰整个工坊,又犹如蚕茧,暗喻蜀祖蚕丛。
  在距工坊 10多米的林间空地,有一间竹子搭建的极简茶铺,灵感来自于传统条屏,不仅很好地融入到林盘环境,且在极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这是林盘里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场所,供人们喝茶解渴、摆龙门阵与休憩放松。工坊改造完成之后,原来低矮、潮湿的制作环境转变为集文旅、竹艺体验、非遗保护为一体的文创消费场景。马泽洪一家的收人大幅度增加,生活也变得更加宜居舒适。
  刘卫兵说,"马椅子"工坊是他对林盘理解和实践的第三次飞跃,形式上超越了传统林盘的白墙和小青瓦,内在本质却抵达了林盘的当代性——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形成了整体的生态系统。
  林盘如何存在于当代?非遗文化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马椅子"工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是公园城市理念的乡村表达。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今天,探究林盘的当代性有着更实际和更深远的意义。


  "马椅子" 工坊,集参观、研学、非遗传承于一体,以延长加粗产业链,构建了"川西林盘景区+乡村民俗体验+农业观光度假"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图为在"马椅子"工坊玩耍的孩子们。


对 话 Dialogue
在土地上享受生活

  Q=《天府文化》A=刘卫兵
  Q∶最近在《梦想改造家》节目里,有一个建筑师花 130万改造甘肃民房引发热议,您觉得乡村建筑应该怎么设计?您的林盘设计理念又是什么样的?
  A∶中国乡村建筑绝不是个人建筑观念、美学观念的表达,也不是个人的纪念碑。在林盘的设计过程中,我只是找回对祖辈传统的尊重,对过去的致敬,对自然的谦让,并让其更宜居。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设计出来确实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欢。
  Q∶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您连续6年提交了《川西林盘保护及利用》提案,推动川西林盘列入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大工程"之一。去年又提交了《川西林盘聚落修复应防止"洋、大、怪"的倾向》,当时您是怎么考虑的?
  A∶川西林盘保护和利用实际上是有别于城市更新的乡土实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对此,我倾向于著名英国建筑师Kenneth Frampton 教授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更谦逊地去思考当地文脉、地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具有代际连续性。
  林盘建设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让老百姓在土地上享受生活。老百姓是乡村文明的主体,乡村建设应该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其中。
  Q∶您现在对川西林盘保护和更新有什么新的想法?
  A∶林盘里的水、田、院、林、山构成的微气候和生态碳汇体系,以及传统营造的环境友好性还需要深人研究井付诸实践,这对于成都在"双碳"背景下,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井具有韧性的公园城市意义重大。它可以将我们带入更宜居、更健康的人居环境。
  Q∶未来您有什么计划?
  A∶英国一所大学里有一个专业叫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我想再去学习进一步提升,站在全世界的视野来看川西林盘。希望有一天林盘从中西结合里面发挥出对世界有用的东西。我们现在支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又叫被动建筑技术,实际上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文化上、认知上,深入研究的话会很有意思。这个好像很先进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与自然和解,内生文明就是我们文化里的"天人合一"。
原作者: 李翠华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