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刘卫兵:观照过往和环境的建筑思想

四川文化网 2022-3-24 11:16 4088人围观 艺术动态

川西林盘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形成的聚落形态,蕴含着蜀地道家的朴素自然。“成都那时候很小,到处都是田野,小时候看河里的水也是很清凉的,有鱼在游。”这种有机的生长环境奠定了刘卫兵的建筑思想的基础,乡 ...

640.jpg

图片



川西林盘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形成的聚落形态,蕴含着蜀地道家的朴素自然。“成都那时候很小,到处都是田野,小时候看河里的水也是很清凉的,有鱼在游。”这种有机的生长环境奠定了刘卫兵的建筑思想的基础,乡野林间的自然是他的精神之所,川西林盘有着他的乡愁。


在现代主义的建筑语境中,乡土建筑是更为切近东方内在的话语,在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中国独特的文化特性中,寻回深切的、贴近我们的语言,回到道家“无”的哲思,回到生命与大地的宽广尺度,敲叩着“我们是谁”的深远命题。


在情感的延续与记忆的感知中,刘卫兵谦逊地思考文脉、地域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传统人居生态和当代可持续建筑的融合,构建当代乡土可持续的建筑语境。在个性与变化的浪潮下,对本土文化的观照、对过往记忆的守望,是一种安静而深沉的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创始人&设计主创



刘卫兵,1988年开始建筑创作,后赴英伦留学获可持续建筑硕士。长期关注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GFHS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获盛誉。其作品受到当代国际生态建筑界关注。主张“回望过往、着眼前沿、与自然和解”的设计理念,获得众多国际奖项。是建筑界地域文化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毕业后我一直在体制内的设计院从事设计,很多自己的想法难以实现,因此,创建大卫设计公司更多是想实现创作的自由,将我对文化、艺术的思考融入建筑中。


自小喜欢国画和书法,从没有放下绘画梦。在加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后,在设计与绘画之间有过选择的迷茫时,独自行走川西北高原,写生阿依拉山谷,画下牧民、帐房、篝火、草地、夕阳、雪山……仿佛找到心灵的支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卫兵绘画作品 ©刘卫兵


期间大量的生土建筑写生深化了我对线条的理解,绘画慢慢从写实走向写意、超越造型,而这种"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美学也影响了我的建筑设计理念,使我重新看待建筑。


在《林盘》和《查理》这两本书里,这些绘画、手稿虽然是我对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乡土民俗的感性表达,但也为我后来的建筑创作做了必要的积淀和酝酿——以物化的空间叙事,表达场所精神的特质。


图片


图片

刘卫兵工作照片 ©刘卫兵


图片



图片


图片



Q:对于你来说,建筑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时空,它赋予了建筑的精神性。建筑风格的形成,不是通过塑造一个符号,而是观察建筑以及所在的地域留给我们的东西。


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了建筑精神,使空间从物质的空间走向精神的空间。不仅是从时间和空间单独理解这两个词,它们之间的更迭也存在着一种连接。回望历史、关注当下,建筑才有生命力。



Q:指导你的箴言是?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复杂的,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


图片


图片

 布后模型 ©刘卫兵


Q:如何表达这种“乡愁”?


有机更新,就是情感DNA的延续。


每次创作前,我会对院落及建筑的历史递邅、重建和功能变异,反复研读,力图从人性的感知出发,将历史变迁、在地生活、故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有滋味的空间里,使空间的记忆具有隐含性、符号性和文化性。



Q:这是一个时间成本很大的过程?


对,但我很有兴趣。像最近做古村落的规划项目,我在当地住了两天,在十几本县志里面慢慢研究,发现在这个地方从清代开始就有一种叫桃花鱼的鱼,现在很少见了。通过询问当地人关于这种鱼的形态,慢慢想象着桃花源的感觉。而且,联合国曾在当地开过一个古村落会议,循着这一个线索,又慢慢挖掘它受到国际关注的特点。经过这些消化的过程,创作灵感就有了。


就像怀孩子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时间的成本和个人的情感,相当于做了一个研究,而每一个创作所收获的都是内在的东西,可以陪伴你很久。


图片

 布后模型图 ©刘卫兵


Q:有没有经历较大困难或者最后没有实现的项目?


有个项目叫布后,是成都市区的一个清代布政使衙门的院子改造。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它从清代四川省省长家的后院,到后来国民党全国副主席的后院,再到很多著名作家(包括艾芜、流沙河、马识途)工作过的四川文联,经历时空的更迭,那里有着很多的记忆。


当时改造的目的是作为四川省记者文化沙龙的一个文创空间。原来的建筑已经被翻新几次了,只剩下几颗银杏树,但是院子的格局很好,有一种时空的感觉还在。我在那儿观察了很久,就像贝聿铭当年做美秀美术馆一样,看光影的变化、看树的造型,感受时空,唤醒记忆。


我设计了屋顶咖啡的休闲空间、将几个院落串在一起的空中走廊,用作为四川公馆民国符号的青砖等等很多当代的表达。很遗憾最后没有实现。但是,它的理念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的全国生态建筑方案竞赛的金奖,同时也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奖”。当时评委对它的评价是“作为一个有着很多时尚符号的当代建筑,但建筑背后的符号化表达映射出了历史的关系”。我想这是中西对我们所有工作的肯定,也为我后来做南溪遥、马椅子工坊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图片

 布后模型图 ©刘卫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溪遥模型 ©刘卫兵


Q: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从西方的建筑思想转向本土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川西林盘保护与更新”的项目在巴西里约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获奖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精神。我发现很多西方建筑师对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感兴趣,比如赖特对建筑与空间的理解也融入了道家思想。而成都就是道家的发源地,成都人休闲、放松的思想,也是来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


另外,建筑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多数关于建筑的理念也是由西方人创建的,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建筑思想,而真正融入东方思想的建筑很少。我希望从建筑上表现抽象的蜀地精神,找到连接点。



Q:你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或建筑独特的美是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中国人讲究的是与自然和解,追求"中和之美"。


图片


图片

 南溪遥 ©刘卫兵


Q:怎么理解这个“退”?


从思想上,“退”是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进步或落后的观念,在于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方法论来说,就是要求我们退后去观察环境,而不是逼近去看。


很多设计师反复地在图纸上琢磨形体,而我更多是对环境长时间的观察。在英国进修可持续建筑课程后,我更多地关注自然、关注周边的环境,关注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建筑的形态,传递建筑的感觉。



Q:改造更新需要最大化的保护和退让,如何避免陷入守旧的情结?


“以退为进”。“退”是对过往的尊重和谦卑;“进”则是在旧机体里注入新的理念和生活,恢复生机。


既不是“穿衣戴帽”的守旧,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变异,而是保留原有场所的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同时让更新的现代空间更好地融入时尚的文化生活之中。


图片


图片

 南溪遥 ©刘卫兵

图片



图片


图片



Q:川西林盘马椅子工坊,这个低技、可续的设计策略是来自于你怎样的思考?


我一直感觉,在川西林盘里看似很土的营造技艺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智慧策略。两年前在伦敦做可持续地域建筑研究时,想要将林盘建构密码转译成当代建筑语言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马椅子工坊是属于当地的一个非遗文化,当地人经常在那里做手工,而它面临即将被拆迁的问题。我一直在呼吁保护非遗,因此我找到国土局,希望不要让它搬迁。它不是城市的一个消费场景,而是文化的制作场景,所以,最后它从原来的钉子户到现在变成一个文化地标,算是我们对他们做的贡献吧。


马椅子工坊在森林里。这个竹子建筑的概念,是希望走进这个竹子建筑,可以进入一种“身处自然但又和自然不一样”的状态,是属于道家的无形、东方写意的自然,而不是西方的写实主义。这个是最初创作确定的调性。我希望表现融入自然的传统美学,而非一个封闭空间。


而架空的设计,除了隔潮,还有最重要的因素是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我希望让森林里面的小动物可以自由地在下面穿梭。


图片


图片


图片

川西马椅子工坊 ©刘卫兵


Q:除了建筑的形态,在竹子这样的本土材料上有什么样的思考?


不同的地方,四川、江西、福建的竹子完全不一样,表达的思想和味道都不一样。这个建筑所使用的竹子叫慈竹,当地人用它做竹编,代替观赏性竹子。


这种不时尚的材料不仅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工匠手艺,也与可持续建筑理念契合。竹子的可塑性没有钢结构好,但优势在于其固碳水平是钢材的50倍,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极大地超过了钢筋混凝土,这个项目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大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可持续性。



Q:哪个地方能代表成都传统人居文化?


成都的西边,靠近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川西林盘聚落密集区,那里有着浸入成都人骨子里的乡愁记忆。



Q:专注于川西传统人居的研究与保护的三十年的历程里,你关注、思考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些年是花最大力气钻进去,再转身回望本土哲理。从早期专注建筑风格、语汇创新,到慢慢从本土传统中汲取养分、注重场址和气候的特殊性、营造和材料的本土经验等,尝试对传统进行有机再生。


图片


图片

川西马椅子工坊 ©刘卫兵


Q:除了建筑师,哪个身份对你来说有比较特殊的意义?


国家文保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国家文保基金会是国家成立的专门对国家文物进行保护研究的基金会。这个专家组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对我是一种滋养和促进,让我更多地从历史过往和人文积淀的角度去思考空间取舍和塑造。



Q:用一个词汇代表成都,对你来说会是什么?


穿越。从震惊世界的三星堆发掘和公园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极多未知的文化迷团和大量涌入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交织着,给人无限遐想和可能。


图片

川西马椅子工坊 ©刘卫兵

图片



图片


图片



Q:目前在做什么新的项目?


千年茶马古道边的山村民宿聚落项目。


在查阅了当地清代和民国县志后,采用了当地产的生土砖和小青瓦,建构契合于当地文脉和气候特征的新空间,呈现与山形地势相呼应的小建筑聚落布局,以“守望”的姿态,真诚地与山梁下的古村落“对话”。



Q:你认为我们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感觉现在处于“万花筒”似的迷局之中,建筑风格变化多端又似曾相识。我想辨识度的认同来源于内部的文化转译和精神表达。


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的躁动阶段,大家海量地做事,手和眼在动,追求经济效益,但是没有把自己沉下来。很多东西需要反思。只有反思,才会发现什么东西该捡回来。


历史在前进,每个年代都是躁动的,只有浩浩荡荡地往前走,才能前进,而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建筑师,必须让自己的心沉下来。


图片


图片

康定印象 ©刘卫兵


Q: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挑战吗?


现在有“山重水复寻到路”的感觉。想抓到传统营造中合乎当下的逻辑和创新因子,需要积累跨领域的认知,突破自身观念的束缚。



Q:你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以当代写意语汇唤醒本土建筑传统的实践者。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AXD空间艺术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