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1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 加多木甲1,确么拉体2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重视,将同时会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现代审美的变化,彝族传统漆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喜德县许多手工艺人无处就业,收入减少,手工艺人流失,使传统彝族漆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面临了巨大的困难;本报告深入研究喜德县相关现状,总结问题,作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彝族漆器;传统文化;漆器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调研背景 凉山州经济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就业率普遍较低,其中妇女的就业率更为典型,这与当地以前的封建观念的影响和教育的严重不普及有关。在全面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17个县中有1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条件极为落后。数据显示,全州户籍人口531.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03.97万人,占总人口的57.25%;彝族人口为285.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84%。其中彝族农村妇女人口有2672556人,其个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的占82.4%,养殖的占59.1%,打工的占31%。《凉 山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9422元,但在实际调查中存在84.4%的妇女人年纯收入不到5000元,80.9%的妇女所在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也不足5000元,仅有21.1 %的家庭没有欠债情况。另据凉山州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每10万人中文盲率为19.31%。但在调查中58.1%的妇女为文盲,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文盲率比例也增加,56岁以上文盲率高达89.5%。仅有25%接受过双语教育,14.1%接受过汉语教育。由于所处环境封闭、接受的教育程度偏低,妇女无法对外界信息进行深刻理解。如今在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发展下,首先要拒绝的就是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的问题,又因为当地经济欠发达,当地就业岗位有限,所以要增加当地就业率就必须有开发已有的资源,实现‘造血’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所以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依靠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创业成为首选,党与政府也为此制定了许多有利的方针政策,为凉山州的文创产业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我们“壹饰彝漆”团队将选择凉山彝族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彝族漆器”进行创新创业,选取了凉山州喜德县为我们项目的发源地和受益点,主要原因有:2004年, 喜德县被凉山州命名为“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是彝族漆器的重要发源地,至今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人及古老优美的彝族漆器工艺,如喜德县的漆器世家——吉伍家支就有许多彝族漆器传承人,其中包括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州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人,县级工艺美术大师两人和在从事漆器生产的民间艺人十余众。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现代审美的变化,彝族传统漆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喜德县许多手工艺人无处就业,收入减少,手工艺人流失,使传统彝族漆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面临了巨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重视,将同时会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attach]56653[/attach][attach]56654[/attach] 图为当地人口情况 二、喜德县经营上的问题: (1)漆器产品成本高, 销售难 喜德县大多数家庭手工艺人的漆器制造还采用原始土漆与原木,土漆现在是120-150元一斤,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传统漆器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原材料与人工成本都较高导致价格偏高。 (2)漆器髹饰原料失真, 产品质量低 喜德县绝大多数私人漆器小作坊都由于管理与经营上的种种问题,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的标准要求,漆器市场不规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使用大量化学漆漆器, 以及一些塑料底胎的漆器假冒彝族漆器, 冲击了传统的土漆漆器, 扰乱了市场。如果是实用的餐酒具, 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2)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很多经营者把生产漆器件数和收入挂钩,致使漆匠们求量不求质,生产出的彝族漆器普遍粗糙,沦为廉价、走量的低档旅游纪念品”。 (3)漆器产品开发创新不够 喜德县漆器生产厂家和单干户需要面对以“看”为主的工艺品市场, 又要面对以“用”为主的本土市场, 就必须要形成化学漆漆器和土漆漆器都生产的两条腿走路的生产模式,但是这成为了喜德县传统漆器艺人制作产品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营销方式方法落后 绝大多数漆器销售还是延用传统“集市销售”方法,市场定位也集中于传统的老市场,未尝试将传统工艺品于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结合等的多样化销售方式,而且他们也没与电商有过合作,仅通过个体实体店的经营模式,极大限制了品牌的传播。 (5)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 彝族手工艺产品多是家族式的生产作坊制作的, 老一批的手艺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祖传技艺和固有审美范式的复制和延续, 很难适应文创类这种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在文化思潮、审美风格上的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特点。) [attach]56655[/attach] 图为团队队员学习手工打磨胚胎 三、发展现状 2006年9月21被确定为凉山州第一批州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传统技艺,项目标号: Ⅷ-1,项目名称:彝族漆器,申报地区或单位:喜德县人民政府;2007年3月1日被四川省确定为四川省凉山州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项类别:传统技艺,项目标号: Ⅷ-129,项目名称: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凉山州喜德县人民政府;2008年6月7日被国家确定为凉山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传统技艺,项目编码: Ⅷ-128,项目名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喜德县。同时在凉山州政府的领导下西昌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市教育和科技局及市福源工艺品厂一同组织有关专家历时两年, 编写制订了《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于2011年6月20日正式发布实行,规范凉山彝族漆器市场,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对民间传统艺术的鼓励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及开发。此外于2017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做大凉山文化旅游业的方针, 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 进一步培育壮大旅游经济。面对政策和发展带来的机遇, 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将成为凉山州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当前凉山州已把抢救、保护、发扬彝族传统手工艺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推进地区扶贫、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彝族传统手工艺在创新创业时代具有明显的转型发展优势。政策支持落实到位,如在政府扶持下彝族漆器工艺人——吉伍老师的位于西昌市邛海民族产业园的店面可以长期免租金用于创作、展示、售卖漆器,这大大减轻了他漆器工厂的运营成本。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民间的很多传统漆器手工艺人是选择以农业为主业,漆器只是属于农村家庭副业的范畴。而且漆器传统主要原料――土漆现在是120-150元一斤,价格比较昂贵,产品制作成本高,导致家庭手工艺人的收入很低,仅靠漆器产品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 四、现状分析 (1)产品分析 市场狭隘,缺乏市场规范化:有的厂时间短, 成立没几年, 漆器厂规模都不大, 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 人们的消费习俗也在变化。就凉山彝族的漆器而言, 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下, 作为生活实用器的漆器的使用在减少, 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旅游工艺品的漆器的使用在增加。由于大量化学漆漆器, 以及一些塑料底胎的漆器假冒彝族漆器, 冲击了传统的土漆漆器, 扰乱了市场。如果是实用的餐酒具, 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很多经营者把生产漆器件数和收入挂钩,致使漆匠们求量不求质,生产出的彝族漆器普遍粗糙,沦为廉价、走量的低档旅游纪念品。 (2)产业分析 凉山州至2016年7月统计的注册登记的彝族漆器企业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凉山州语杰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凉山州彭氏漆器工艺厂、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工艺有限公司、凉山州漆之光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喜德县阿普如哈彝族漆器厂、昭觉县时尚彝家手工坊、昭觉县漆艺厂、西昌市福源民族工艺品加工厂、西昌市为强彝族漆器厂、西昌市叁色源漆器厂等, 这些厂家大小规模不等,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最主要是都未形成品牌效应,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凉山现有的市场需求: 凉山州彝族漆器现有的市场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为凉山彝族。这些消费者既有农民, 也有城镇工作人员、干部等。他们消费的主要是漆器中的餐具。第二类消费者为彝族餐厅。据调查, 2012年以前西昌市区彝族餐厅就有12家。分别是阿斯牛牛、西部彝寨酒楼、索玛酒楼、彝乡美食、老约家、格酒苑、南苑彝庄、凉山映像酒楼、西部村寨、马食子彝族酒楼、凉山风、杆杆酒楼。近年来随着凉山彝族文化的发展, 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外来人员的增加, 近十多年来凉山的彝族餐厅也呈增加之势,早已远不止12家。第三类消费者主要是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外地人, 也有一些本地人。凉山是中国西部最佳阳光度假、文化休闲的旅游目的地, 以民族风情和特色乡村旅游为特点的凉山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经济繁荣活跃, 仅2017年春节期间, 凉山州共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1.88亿元。在这个庞大的消费板块中, 食、宿、行、游这类基本消费都会在一定时间里趋于稳定, 而游客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追求是最有潜力的消费。 (4)凉山州发展中的市场需求 近几年凉山州旅游业发展迅速,从2000~2009年的10年间,到凉山旅游的人数增长了30倍,旅游收入增长18倍多,邛海- -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灵山寺四个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风景区;马湖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彝海红色文化景区和会理古城被列为全省打造的21个精品景区,旅游综合排名在四川21个市州中由2005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旅游经济增幅排名全省第一。2010年,凉山州全年接待游客1808.12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实现66.45亿元,双双实现20%以上的增长,旅游产业成为全州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根据凉山州十一五规划2016-2020年凉山州将形成中,东,西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收人进入四川省前五位。倾力打造打造“人文凉山”“生态凉山”“红色凉山”。而民族文化是凉山旅游发展的根基, 民族传统手工艺依托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能快速兴起并得以推广, 二者形成合力可以打开更大的市场。这类人是将漆器作为工艺品看待, 用途主要是“看”, 而不是“用” (生活实用器) 。总体看, 漆器的消费者从传统的本土消费市场为主向礼品、旅游工艺品市场为主转化, 内在 (凉山彝族) 的自己消费为主向外在 (非凉山彝族) 的他人为主转化。使用功能也从实用性消费向符号性消费转化, 即“用”为主向“看”为主转化。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将传统手工艺产品与新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五、分析与建议 (1)漆器非遗+扶贫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我们项目的“漆器非遗+扶贫"将依据“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村组织公司,对村民进行培训、组织订单、负责销售,村民培训结束后,可就近或居家进行产品制作。从每天60-80元的学徒工,到两三年后每个月8000元的计件工人,再到月入1.5万元甚至更多的熟练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实现当地村民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当地就业,特别是以这种方式汇聚农村外出务工及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既可以满足她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愿望,又可以获得一定收入。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发家致富,同时推动传统工艺的旅游业发展。我们项目能给喜德县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巨大的文化推力。 (2)漆器非遗+扶贫的具体内容 1.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2.组织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当地较为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 3.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 4.搭建平台,支持电商企业等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等。 (3)漆器非遗+旅游 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的同时,从行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纷纷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非遗旅游有望释放发展活力。从市场角度来看,非遗旅游正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围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添加民族文化吸引力,构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彝寨旅游景点,带动当地其他农副产业等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与提高幸福感。 (4)漆器非遗+旅游 1.“漆器非遗+研学” 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历史悠久,具有大量的学术研究价值,我们“壹饰彝漆”项目计划在当地漆器文化浓厚的村寨举办漆器流动式展览、建设固定式的漆器文化长廊和开展古老漆器工艺和品种的挖掘工作。 2.“漆器非遗+民宿” 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3. “漆器非遗+文创” 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将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4. “漆器非遗+演艺”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加入漆器元素及风格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彝族漆器文化的再开发。如历届凉山州国际火把节晚会上对彝族漆器的现代化演饰等都迎来了国内外许许多多文化爱好者的喜爱,所以漆器非遗+演艺的模式将为喜德县—“漆器之乡”的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