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我是一个兵】高仲彬 | “父母真的会死”——清明时节话孝顺

四川文化网 2022-3-30 21:45 1278人围观 文学作品

  此话,缘自二〇二二年央视开年热剧《人世间》。担任省长的岳父突然病世,周秉义愰然大悟,对生死有了新认识,劝弟弟不要同父亲较真:“父母真的会死。”此话,初听刺耳,大逆不道,犹如惊雷,细思觉醒。此话,“ ...

  此话,缘自二〇二二年央视开年热剧《人世间》。担任省长的岳父突然病世,周秉义愰然大悟,对生死有了新认识,劝弟弟不要同父亲较真:“父母真的会死。”此话,初听刺耳,大逆不道,犹如惊雷,细思觉醒。此话,“道是无情却有情!”
——题  记

【2017年作者与母亲吴翠容(左·时年90岁)合影】


  己没看到太多的生,却看到太多的死。
  己也会死,只是不知哪天去地狱或天堂。
  不得不承认,谁会愿自己“老去”,谁会甘心情愿去见“马克思”呢?
  打死也不肯的,更是不舍的。最不舍的,是不愿看到或父或母哪位先“老了”,或先“走了”。
  有这样的心理阴影,是父亲先“走”时,我还未三十而立,还是初为人父。
  同父亲共同生活的日子,是抚养我成长的十八年。十年后,当我用自行车载着父亲去县医院的半路上,突然爆胎瘪气,我的心一下跳到了嗓子眼,预兆不好。
  趁补胎的工夫,我看见父亲一抖一颤地拿出烟竿,点燃了他的叶子烟(旱烟),一叭一叭地吸着。我用余光看到些许烟雾中的父亲,呆呆地盯着补胎的师傅。
  车胎快补好时,父亲用近乎绝望又有一种求生的语气,对我说:“仲彬,不去医院了,清早大晨的,才到回龙桥(离我家二三里)这胎就爆了,阎王要收我命了,我活不久了,不去糟蹋这钱。”
  我好不容易从部队请假回家为父看病,再听话,这个时候也不能听父亲的“话”。三天后,我独自去县医院拿检查结果:食道癌。医生说,晚期,做手术的话,可多活几年;不做手术的话,还有三四个月的活头。
  瞒是瞒不住的。父亲以他活了几十岁的达观,看得很开。他说,我得了绝症,医不好的,要死了,不去挨那一刀,把我的坟山(墓)修好,棺材买回来放在堂屋,我就等死吧。兄弟姐妹犟不过父亲,顺了父亲的愿,不去医院,就找尽偏方(民间药方)制药给父亲吃,却时好时歹,终不管用。
  心里明白,父亲离家人阴阳两隔的路,已近在咫尺了,又特意请假回家尽孝,守着父亲,看他遭罪的样子,真是一种煎熬。半月后,见父亲能咽下一些汤水了,说话声音响亮一些了,一高兴,就去姐姐家帮忙栽棉花苗。哪料上午去,黄昏时就传来父亲“老了”的噩耗。后来才知道,那是人死前的回光返照。
  当我奔丧回家,磕完三个响头,在为父亲穿寿衣前四兄弟轮流为父亲净身,我一抹一下地擦着父亲皮包骨的胸部,哽咽着忍住在眼眶内的泪水,是癌魔活活地饿死父亲的。我放下擦身的毛巾,转身跑到无人的角落,哇地哭出声来。父亲真的“走了”。我进家门时再也没有机会说这句话了:“爸,我回来了。” 离家时再也不能说这句话了:“爸,我走了。您要少干点农活,不要累倒了!”
  守灵的那夜,望着黑夜里无声无息躺在黑木棺材中的父亲,为儿女操碎了心、为集体做了那么多事,才活过花甲之年竟别离人世间,心想要在父亲下葬前再做一件事尽尽孝心。
  次日一大早,我就去找当时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请求为一位老党员举行追悼会,陈述父亲生前为集体做的桩桩事、为社员谋的件件利。当天午后,以大队党支部的名义,为一位农村老党员开了追悼会。
  不是要这个形式。这个形式,是对九百六万平方公里上繁星似的共产党员的褒扬。那个时代,忽略了农村基层老党员的先进性,淡忘了默默无闻的人,另一种淡忘是对信仰的淡忘。那个年代,向“钱”看,是一种风气、是一种时尚。
  父亲从病到死,我没见母亲掉过眼泪,总是那样一言不发地忙这忙那。出殡那天,儿女亲朋送葬出门后,留在家中的母亲才哭得悲痛欲绝。
  多年以后,才真真切切地明白母亲的哭。母亲,在当年的大队小队,晚辈亲切地称“吴三娘”(母亲本姓吴),或“高三妈”。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有一个绰号:“吴沙罐”(意为药罐罐)。起因是母亲有贫血病、心脏病,常发常晕倒。那个年头,常听到传来传去传到我们兄妹耳里的声音:“高三爸,吴三娘昏死了!”
  当年感觉中,父亲是那么健壮,母亲是那么病怏怏。却难料生命无常,父亲先走了,母亲还活着。
  每一个当儿女的,打小满眼满心感受到的,是父母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像一座雄厚的大山一样永远不会坍塌,了无“父母真的会死”的心理准备,总觉得父母要长命百岁。要是生出“死”这方面的念头,哪怕一闪而过,心里就有一种负罪感,会心说自己咋能想到父母会死呢?可面对生老病死,又是每一个人唯一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世上哪有神仙,哪有不老仙丹?那只不过是传说。我们要做的,是让活着的人笑着过好每一天。
  含着悲痛遗憾,回到生命当有的正常。改革开放的春风绿了神州大地,乘着春风,命运改变,我小兵成“大兵”:有中尉军街了,有副连的“官位”了(自已调侃)。幸逢生在新中国,时有艰辛又逢生,庆幸命运的改变。
  地球依然转动着,万生万物一枯一荣,生命循环着。父亲病死了,母亲活着的,为活着的人尽心才是天道。
  父亲走后,母亲在农村跟着大哥和六弟两家人,不再下田做农活了,农忙时帮忙做做饭,倒也清闲。这样生活了七八年,我就回家接母亲进城享清福了。
  说是享“清福”,其实也不尽然。在农村劳作大半辈子的母亲,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城里尤其住在军营家属院里,没有了广阔的大地,没有了鸡鸣狗叫的声音,母亲多少有些不习惯,闹些笑话的事再所难免,如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却似刘姥姥一样精明。有儿媳孙女的说导,两三个月下来,会开防盗的铁门了,会扭天燃气炉做饭了,会进出营门上菜市场买东西了……慢慢地,就同军区大院的老太太们混得门清,谁家的儿官大,谁家的媳妇孝顺,反正是家长里短的那些事,常常我问得我一愣一愣的。
  自然,母亲是开心的,以为自己的儿子当了多大个官似的,当然满足了她生儿尊贵的面子。日子久了,儿子天天忙军务,儿媳日日上班赶时,家务几乎都是母亲操持了,加之儿媳家兄妹多,来往密切,每次来都是“高奶奶”前“高奶奶”后的,叫得亲切。她在一家人或亲戚面前,常常冷不丁地冒出几句黑色幽默的话,逗得人人开怀大笑。
  时间久了,母亲自然心态不平衡起来。背着儿媳,时不时地跟我说这说那。那时,夫妻互相理解,各忙着自己的事。每次我都笑着说:“妈,人家一家人对你多尊重,我都看在眼里的。您老人家就不要多心,客走旺家门嘛!”
  我总是笑着讲这些话,母亲听了,又夸儿媳一家人对她怎样怎样的好。话都是母亲在说,只要她高兴,我也没放在心上,心知肚明母亲是有意见的,我也装糊涂不把话说开,免得家里家外尴尬。
  面和心不和是常态,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不好解的结,我又何必去解呢?两边的话,甚至自家兄妹的闲言碎语,我都当耳旁风,两面夸,不说谁的不是,“清官难断家事”嘛,顺耳顺心其乐融融。
  时代在变,叶落归根这个“念”终难改变。二〇一二年初冬,我去北京参加军队高级职称面试,前脚到“皇城根”脚下,后脚女儿的电话就打来,说奶奶被电瓶车撞伤住院了。幸有女儿在,少了后忧。
  自此母亲落下病根。在军区八一骨科医院住院四个多月,得到的医治非常好,仍难改变骨裂造成的“后遗症”,腿脚常痛常肿,各种膏药贴用过,越贴还起副作用。母亲行走越来越不灵便,我多次要为她买轮椅,都被她坚决回绝了,说是怕人笑话她。
  母亲身体没大恙,想老家的“心病”却加重了。二〇一七年母亲执意回到了老家,说死都要死在乡坝头的老屋里。她的“心病”就是怕老死在成都,怕火化后才能魂归故里。
  常言道,人老骨头松,大病小病找上门。一晃又是五年时光流失,母亲又住了两次医院,所幸不是这癌那癌的,“老毛病”常犯,可谓时时不离身。当儿女的唯一能做的,尽可能想方设法减少或缓解母亲的痛苦。好在母亲自己有一种非凡的忍痛毅力,有一种凡事不给儿女添麻烦的菩萨心肠,总是想到这个儿那个女一家人的难处,从不唠叨从不抱怨,对乡里乡亲常夸“我的儿女都孝顺。”
  时至壬寅年,母亲高寿九十四岁了,还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口齿清楚,自己烧锅洗碗做饭。当然在外人看来,“高奶奶”年岁那么大,还自己做家务,是她儿女没做好。其实,兄妹多次商量为老人家请一个保姆照顾她,可母亲坚决不从,说是天天自己动动手、动动腿,才舒筋活骨,人才有精神。
  这几年,我在母亲身边的时候很少很少,逢年过节才回去看看,陪陪老母亲,这也是我常常愧疚的地方。当然什么药品、什么营养品,老人吃了好,我都毫不心疼地掏钱买来快递回家。平常的日子,我坚持尽可能一天一个电话问候母亲,在电话那头听母亲的声调语气,来感知她的健康状态,来判断她的心情好坏。我若三四天没给母亲去电话,她老人家就会打电话来问我,是不是身体不好之类的关切话语,还说昨晚梦见你“马脸马神”(不高兴)的样子,这着实让我愧疚不已。母亲能自己打手机电话给儿女的本事,真让我大大意外。一位九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为了方便联系儿女,竟然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这是不是现代版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儿女的孝顺,是多么的差强人意,是多么的亏欠。孝顺,应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大都不求儿女大富大贵,不求儿女高官厚禄,但求儿女平平安安,但求儿女无病无灾。孝顺父母,不是给父母金山银山,不是给父母吃山珍海味,而是在父母面前常有和气的问候、有灿烂的笑脸、有贴心的搀扶,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父母的对错,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父母的言行,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说父母这不对那不对,多一分宽容,多一种理解……这些日常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和话,做到了就是可心的孝顺。
  临近清明,母亲来电话问我:“清明回不回来给你爸上坟烧纸?”
  “当然要回来奠拜爸爸的。”我的回答,母亲十分满意。
  “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父母在世,我们还有家回;父母去世,我们仅有家的回忆。赡养善待父母,及时行孝,我们的这辈子才不会留下遗憾!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天府散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