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6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不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刺激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大疫中,人们也被现实逼仄地不得不关心和思考这样关乎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秩序?我们又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古今中外哲人的教导,又一次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张载,这位中国北宋时期的古代思想家,连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主张,“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创新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抱理想,也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大变局中,再次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反思。 2021年,为推动张载关学的现代弘扬和传播,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华关学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当年8月至今年1月,“中华关学中国行”活动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连续用五个月,为全国张载后裔及张载关学爱好者作了以“张载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和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114讲,为我们走进张载的精神思想领域、认知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该系列讲座主要采取了音频形式。讲座成功举办后,广大关学爱好者提出将这次系列讲座内容以文稿形式刊发的强烈要求。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学习张载思想、弘扬张载关学精神的热切愿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受中华关学中国行组委会委托并征得魏冬教授同意,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等媒体的支持下,决定以魏冬教授在2021年“中华关学中国行”张载主题公益系列讲座为主要内容并予以深化、扩展,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推出“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欢迎广大关学爱好者、社会各单位予以关注支持。 【讲座内容提要】 此次系列讲座文稿以张载的经典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线,共分为“引论”“总论”“分论”“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从横渠四为句说起”是对张载的经典格言“横渠四为句”的讲解,主要讲述“横渠四为句”的文本流变、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第二部分“总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是关于张载生平和人格境界的讲解,主要讲述张载的生平历程、人生志向、精神追求、学说宗趣与思想理路;第三个部分“分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是关于张载思想学说的讲解,按照“横渠四为句”的原本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为四个主题,讲述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历史人文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第四部分“结论:解读张横渠之学的现代维度”,主要讲述了在现代视域下解读张载人格精神和思想学说的一些思考,可以算作整个演讲的总结和回顾。 (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一讲之4、5、6) 总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 第一讲 张载的人生志向 “横渠四为句”是横渠先生提出来的经典名句,是他给中国知识分子树立的一座精神标杆。要理解“横渠四为句”在先生思想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了解先生的人格风范、精神气度和思想学说。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而今我们要读先生的书,要学习他的思想,却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怎么行呢?所以要了解横渠先生的思想,就不能不去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才是与古人为友的真正之道,也才是进入先生精神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续) 4 先生因为他的人品和学识,不仅在当时能得到地方官员和朝廷大臣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社会贤达的认同推许。先生以为学为职志,与他交往密切的人,除了洛学的开创者二程兄弟外,还有当时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邵雍(1012-1077),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编者司马光(1019-1086)。先生虽然比邵雍、司马光年少,但他的学行人格之美,颇为其友人称赞。 程颢、程颐兄弟,是张载的表侄,是宋明理学中洛学一派的开创者,后世一般称“二程先生”。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他这样赞叹张载: 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学者都无他见识。[1] 某接人多矣,不杂者三人,张子厚、邵尧夫、司马君实。[2] 这前一句,说的是先生学问高明,孟子之后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这后一句,则说的是先生和司马君实(司马光)、邵尧夫(邵雍)三者为人纯粹,是自己见过许多人中少有的三个纯粹不杂的人。由此可见,先生是个在学问和人品上都特别纯粹的人。而明代的季本在程颢的基础上又说: 三子持已尽诚,不欺暗室,虽谓之不杂,可也。但其所见则不能无不杂者焉。若较其优劣,则子厚比之尧夫、君实为稍醇耳。[3] 这可以说是进一步肯定了先生之学更为醇厚。由此可见他们对先生学问与人格的认同。 程颢的弟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也是对后世理学影响巨大的学者,世称伊川先生。他也极为赞赏先生,说: 观吾叔之见,志正而谨严,深谈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常虑及。[4] 藻鉴人物,自是人才有通悟处,学不得也。张子厚善鉴裁。[5] 某接人,治经论道者亦甚多,肯言及治体者,诚未有如子厚。[6]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7] 在程颐看来,先生志向端正,为人谨严,谈论道理深邃久远,超出后世学者所能考虑到的。他又善于鉴别品评人物,超出一般人的见识,别人学也学不来;对治理国家深有体会,超出一般人的见解;在教育上用礼来教育学者,这个方法最好,使学者在行为言语上能首先有所据守。这些都是先生超越别人的长处。 先生和易学大家邵雍都深谙《周易》,先生也通医术,曾为邵雍把脉。先生曾有一首诗,寄托他对邵雍先生和二程兄弟的感念之情: 先生高卧洛城中,洛邑簪缨幸所同。 顾我七年清渭上,并游无侣又春风。 病肺支离恰十春,病深樽俎久埃尘。 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而邵雍也赠诗曰: 秦甸山河半域中,精英孕育古今同。 古来贤杰知多少,何代无人振素风! (《附邵雍和凤翔横渠张子厚学士 亡后篇》) 先生去世后,他的晚辈、讲友程颢亦作诗悼念: 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 东山无复苍生望,西土谁共后学求? 千载声名联棣萼,二年零落去山丘。 寝门恸哭知何限,岂独交亲念旧游?[8] 而司马光则不仅作《论谥书》与程颢讨论先生身后事,而且作《又哀横渠诗》,回顾了先生的一生并赞美了其人格。他先从先生少年时期驰骋边关、指点江山的豪迈风度说起: 先生负才气,弱冠游穷边。 麻衣揖巨公,决策期万全, 谓言叛羌辈,坐可执而鞭。 意趣少参差,万金莫留连。[9] 他进而说先生受范公指点之后,读书讲学的贤者气象: 中年更折节,六籍事钻研, 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 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 师道久废阙,模范几无传, 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緜。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 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 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 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荐延, 置之石渠阁,岂徒修简编![10] 接着他赞扬先生抱道不屈的气节、安贫乐道的气象: 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 先生不可屈,去之归卧坚。 孤嫠聚满室,糊口耕无田, 欣欣茹藜藿,皆不思肥鲜。[11] 然后他为先生再次应诏、道归南山而惋惜: 近应诏书起,寻取病告旋, 旧卢不能到,丹旐风翩翩。 人生会归尽,但问愚与贤, 借令阳虎寿,讵足骄颜渊! 况于朱紫贵,飘忽如云烟, 岂若有清名,高出太白巅![12] 他告诫我三秦子弟,继承先生之学,勿负先生之望: 门人俱绖带,雪涕会松阡。 厚终信为美,继志仍须专。 读经守旧学,勿为利禄迁, 好礼效古人,勿为时俗牵, 修内勿修外,执中勿执偏。 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先生倘有知,无憾归重泉。[13] 由以上可知,先生之所以受到社会认同、朝廷重视,不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不是因为他的功名事业,也不是因为他的文采辞令,而完全在于他的学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先生在当时社会能得到广泛的尊重,完全在于他的学问。学,是先生为人的根本,所以先生在当时社会的基本身份,不是后世所说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不是名臣贤相、权要贵胄,而是典型的出身平凡但学问和人品不平凡的学者。这是我们对先生社会身份的判定,对先生的理解,应该从这一点开始。 5 先生之所以在当时受到尊崇和赞誉,完全在于他的学问和人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先生在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在人生晚年形成的学说。因为这一学说形成于他人生的晚年,所以他虽然在讲学时有所提及,但未必能有多少人了解,所以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应该与他晚年的这一学说关系不大。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先生在后世影响的发生,则主要是由于他所创立的这一学说。 “横渠之学,先笃乎行,而后诚乎言”。[14](晁景迂:《答袁季皋书》)先生一生为学,以教化世人、躬行实践、经世致用为主旨,故而不大重视著述。只是到其人生晚年,感到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才将以前所立之言精粹者,集为一书,号曰《正蒙》。这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著述,也是先生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学说,主要集中在这本书里。 关于《正蒙》的成书,先生的弟子吕大临说: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 … … 熙宁九年(1076)秋,先生感异梦,忽以书属门人,乃集所立言,谓之《正蒙》,出示门人曰:“此书予历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于前圣合与!大要发端示人而已,其触类广之,则吾将有待于学者。正如老木之株,枝别固多,所少者润泽华叶尔。”(《行状》) 先生的另一弟子范育也说: 子张子校书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潜心天地,参圣学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正蒙》书数万言而未出也,闲因问答之言,或窥其一二。熙宁丁巳(1077)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门人遂出其书,传者浸广。(《正蒙序》) 由此可见,《正蒙》完成于先生退隐横渠期间,是他精思七年的成果,其大致完成时间,当在其去世前一年,也就是熙宁九年(1076)。然而,《正蒙》完成后,并未将之示人,就连同其弟子范育,也在当时只能因为问答而略知其一二。至于其他人,也就所知甚少了。所以在先生生前,别人无从系统的知道这一著作的思想精华。后来,先生“门人之秀”[15]者苏季明,请求先生允许自己将书分门别类,以便于学习者记诵,为先生所允。于是苏季明对该书进行细致研究,总结义例,大致仿效《论语》《孟子》的体例,篇排章句,以类相从,成《正蒙》十七篇。只是到了先生去世后,其弟子“遂出其书,传者浸广”,这本书才得以流传。而后世的学者,也大多是通过此书了解先生之学的。 6 对于《正蒙》,先生有高度的自信,他说: 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睟盘示儿,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苏季明:《正蒙序》) 对于《正蒙》,先生门下的弟子评价甚高。蓝田吕大临称: 其自得之者,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行状》) 邠州张舜民云: 横渠先生张载著书万余言,名曰《正蒙》。阴阳变化之端,仁义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乱国家之经,罔不究通。[16] 三水范育云: 《正蒙》之言,高者抑之,卑者举之,虚者实之,碍者通之,众者一之,合者散之。要之立乎大中至正之矩。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载,日月之所以明,鬼神之所以幽,风云之所以变,江河之所以流,物理以辨,人伦以正,造端者微,成能者著,知德者崇,就业者广,本末上下贯乎一道,过乎此者淫遁之狂言也,不及乎此者邪诐之卑说也。推而放诸有形而准,推而放诸无形而准,推而放诸至动而准,推而放诸至静而准,无不包矣,无不尽矣,无大可过矣,无细可遗矣,言若是乎其极矣,道若是乎其至矣,圣人复起,无有闲乎斯文矣。(《正蒙序》) 然而对于《正蒙》,程、朱学派由于见解不同,故而评价不高。程颐认为,“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17]朱熹也说:“《正蒙》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未是处,故伊川云:‘过处乃在《正蒙》。’答书之中云:‘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盖横渠却只是一向苦思求将向前去,却欠涵泳以待其义理自形见处”,[18]“《正蒙》说道体处,如‘太和’‘太虚’‘虚空’云者,止是说气、说聚散处,其流乃是个大轮回。盖其志思虑考索所至,非性分自然之知。”(《朱子语类》卷九九)[19] 但是对于《正蒙》,理学中的其他人物则给予很高的评价。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胡宏曾对《正蒙》作过编订,他在其所作《横渠正蒙序》(见《张子全书》附录)中说: (先生)著书数万言,极天地阴阳之本,穷神化,一天人,所以息邪说而正人心、故自号其书曰《正蒙》。其志大,其虑深且远矣。(胡宏:《横渠正蒙序》) 朱熹门下黄震《读正蒙》云: 造化难测,横渠思索最精。[20] 被清人誉为“远祖横渠,近宗泾野,其学得关中嫡派”的明代关学大儒韩邦奇亦极为认同《正蒙》,他说: 横渠《正蒙》多先后互相发明,熟读详玩,其意自见,不烦解说。 [21] 学不足以一天人、合万物,不足以言学。吾读《正蒙》,知天人万物本一体也。[22] 韩邦奇的朋友、明代气学的另一代表王廷相《慎言》云: 《正蒙》,横渠之实学也。致知本于精思,力行本于守礼;精思故达天而不疑,守礼故知化而有渐。[23] 王廷相还有感于朱子学派对横渠之学的误解,而作《横渠理气辩》,为横渠辩解: 张子曰:“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而然也。”“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而有象,不失吾常。”“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而朱子独不以为然,乃论而非之,今请辩其惑。[24]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亦自谓“抱刘越石之孤愤,希张横渠之正学”的志向,他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云: 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张子之功又岂非疏洚水之歧流,引万派而归墟,使斯人去昏垫而履平康之坦道哉!是匠者之绳墨也,射者之彀率也,虽力之未逮,养之未熟,见为登天之难不可企及,而志于是则可至焉,不志于是未有能至者也,养蒙以是为圣功之所自定,而邪说之淫蛊不足以乱之矣,故曰《正蒙》也。[25] 由此可见,《正蒙》的确是张载思想的精华,为后人所尊崇。我们不能拘于程朱一门之见,而以为先生的《正蒙》不值一读。 【注】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第771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册)《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版,第21页。 [3]【明】季本著:《说理会编》卷十六《诸儒·张横渠之学》(明刻本)。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第771页。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册)卷三《哭张子厚先生》,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5页。 [9]【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卷十八《横渠学案补遗下》,中华书局2012年第1版,第1372页。 [10]同上,第1372-1373页。 [11]同上,第1373页。 [12]同上,第1373页。 [13]同上,第1373页。 [14]同上,第1373页。 [15] 【明】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卷一《季明苏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页。 [16]【宋】张舜民:《乞追赠张载奏(元祐四年)》, 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3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69页。 [17]【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3页。 [18]【宋】朱熹著,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328页。 [19]【宋】朱熹著,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329页。 [20]【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卷一七,中华书局2012年第1版,第1336页。 [21]【明】韩邦奇著,魏冬整理点校:《韩邦奇集》(上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144页。 [22]【明】韩邦奇著,魏冬整理点校:《韩邦奇集》(下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1358页。 [23]【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第三册)《慎言》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821页。 [24]【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第二册)《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602页。 [25]【清】王夫之著、章锡琛点校:《张子正蒙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7-10页。 (未完待续) 【主讲人简介】 魏 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社会普及传播。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才库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渭区“人才振兴新村民”、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中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外聘指导老师。 因为长期在西藏和中国西部研究推广儒学的贡献,2019年被国际儒学联合会评为“纳通国际儒学奖·西部儒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全国二人之一)。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